文章吧手机版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01 04:32: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读后感100字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是一本由波波夫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读后感(一):说出了我的心声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在这个被信息洪流淹没的时代,间歇性不想工作,间歇性打鸡血,间歇性迷茫。工作几年也到了职业生涯的倦怠期,很多时候会思考以后的路要怎么走,多数时候思绪较混乱。看到这本书,感觉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在迷茫的时候,如果不知道怎么做,那么就读读书吧,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读后感(二):一边是消费主义盛行 一边是内卷化加剧 倦怠可能是居中的一种状态

  

书里作者提到,摆脱倦怠的有效方法之一有三两好友,时不常的聚会,纾解负面的情绪和心理,互相吐槽互相支持,这个方法简单有效。而对于职场人,可能做个斜杠青年,培养一个无异议的兴趣,作为生活的锚,驻有界地,作无为想是救赎之道。对于未来的年轻人,他们面对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可能会比八零后九零后更为不可描述和治愈。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读后感(三):存在主义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却并不解决问题,因为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波波夫给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存在主义。

  自由选择,积极行动,看清真相,继续奋斗。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

  140字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读后感(四):倦怠,现代生活之殇

  工作倦怠并非只是一个在办公场所才存在的问题,也不仅仅只是员工自己的问题,它是由落伍的教育体系、畸形的经济增长、不公正的财富分配、薄弱的社火支持等一系列因素所共同鞭挞出的现代文明的伤疤。——《倦怠》波波夫 生缝两次全球经济危机,同时又处于网络解构传统市场以及科技工业大普及的社会浪潮,千禧一代虽然是人类史上享有最丰富物质生活可能的一代,却也面临最空前竞争的一代。 工作时间更长,工资停滞不前,超过起薪的房租,永不可企及的房价,颠覆了常识中的期待:知识改变命运,勤能补拙。 这是一群遭遇意义虚无的精神危机的人们,人生的方向被锚定的同时又充满了不确定性。 《倦怠》这本书虽然有“文摘”之嫌——作者举证了各种机构的调查数据和专家论调,却鲜有自己的分析——但可圈可点之处在于,他注意到了现在社会作为大环境正吞噬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学习和工作意义的这个问题,并将它带入了公众视野。 如果说人们努力的意愿来自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那么从教育,到企业内部,到生活舆论导向,自我修为,都需要辅助人们能通过努力接近期待,否则对“佛系”的信仰终将变成“放弃”的借口,最大的损失是人自身潜力的挖掘,是以完成自身幸福感的自尊树立作为代价。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读后感(五):我们并非孤独地倦怠

  

这本《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总结了这个转型的时代中许多新兴的现象,这一代的年轻人倦怠,对比奋斗的上一代,这种倦怠却又带来罪恶感,在迷茫之中踌躇不前。看完这本书,或许还是无解,但起码知道“我们并非孤独地倦怠”。

这个时代,看似科技与网络带来了多样的线上社交,实际能够支撑起灵与肉的社交越来越少。人假装不孤独,却越来越孤独。

八年前,我阴差阳错地实现了数字游民生活,远程办公、在线协作,当时根本没有这些概念,连微信都都没用上。第一笔收入来的时候,我甚至还质疑自己:难道工作不应该在办公室里吗?

2020年的疫情让八年前我感觉离经叛道的事情,变得如此平常。

这个时代,雇佣模式、工作模式正在变革,旧时的“找工作”思维已经逐渐在被淘汰中。我们勇敢地承受变革时代的“阵痛”,不管是倦怠,还是孤独。

德国韩裔哲学家韩炳哲有本著作叫《Müdigkeitsgesellschaft》,中文翻译为《倦怠社会》,接下来可以找来看看。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读后感(六):为什么我天天都只想摸鱼?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的内心无比的激动,没错,太懂我了,我就是不想工作。虽然心里一直有个声音提醒自己,这样不行,但事实上我还是天天摸鱼。就拿我一天的心理活动举例,上午先看会儿新闻,一转眼就到中午了,赶紧去吃饭,饭吃好自然是午休,下午刷刷手机也提不起干劲,转眼就晚饭了。晚饭结束感觉心里慌了,一天就要没了,赶紧开始意思意思,工作两小时。不行不行,熬夜不就本末倒置,恶性循环了吗,所以早点回去休息!喂喂,怎么就刷刷手机又凌晨2点了啊。

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以为波波夫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教我们怎么克服这种倦怠。然而。。。。。翻开第一页,波波夫就明确的写道,倦怠不想工作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并无对错之分。显然,这并不是一本成功学教材或是心灵鸡汤,本书更像是一本社会纪实,通过客观的数据与详实的案例将当代青年夹缝中求生存,渐渐沉沦的社会现实很好的揭示了出来。最近社会上最火的几个词就是“内卷”、“打工人”,随着社会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加,年轻人的生活处境越来越艰难,生活质量日渐下降,心理压力愈来愈大。平时我在实验室里就会不时被各位师兄师姐传播一下焦虑,“XX大学”现在需要三篇顶刊才能入职!XX大学如果拿不出成果还要退还所有科研经费。如今的就业要求可谓水涨船高,不禁让人想问明明社会在进步,为啥人反而越活越累了呢?

年轻人之所以倦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一方面是内心丧失了工作的热情和前进的渴望,一方面是越逼越紧的社会现实。波波夫在书中详细罗列了各国年轻人在当代所面临的各种现实处境,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只能蜗居家中当尼特族或是啃老族,有些人找到了工作却感受不到任何成就感,闪电辞职甚至就此倦怠。如果只是一个个体变得倦怠,那可能只是他本身的问题,也只有他一个人会尝到苦果,但如果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都变得倦怠,那么出错的到底是每个个体还是整个世界呢?好吧,说了这么多,看来我其实只是想把我每天摸鱼的锅推给社会,推给这个时代。写完这几段,我又准备好躺平当快乐肥宅了。。。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读后感(七):了解工作倦怠

  

手中正在阅读的是波波夫写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最初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关注点比较独特。拿到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它会是比较心灵鸡汤的类型,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自己错的离谱。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详实的的数据,对于工作倦怠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第一章节中我看到一些人的生活,他们被称为三和大神、尼特族、蛰居族。在了解这些名称的含义之前感觉还是比较有趣的,因为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些词语;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之后,一方面的感受是比较难过,另一方面则是比较担心。职业倦怠不是某一个人或者国家面临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如书中所说全世界太多青年人正在脱离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这将损害他们的长期前景,最终将危害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越年轻越穷,越忙越穷”第二章节包含的内容挺奇怪的。书中说过去十年大学教育的费用和其他与学校有关的费用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三。高昂的学费让大量美国年轻人不得不依靠联邦助学贷款来完成自己的学业,但是毕业之后他们却发现自己的工资根本不足以偿还助学贷款。看到这里其实心情挺复杂的,但我感觉这种情况只是现象,根本原因可能并不难寻找,但是发生改变可能就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了。书中提到原始劳工时说他们社会地位低,劳动福利少,甚至完全没有福利,就我身边的情况来说确实是如此,但精神状态和物质内容其实都挺重要的。

在千禧一代的工作和心灵中作者说导致大学生就业慢现象的比较突出原因是职业规划不明确、专业技能不足、对就业形势缺乏关心、缺乏就业兴趣以及有自己的独特就业个性。我认为这一部分的内容挺重要的,重要的不是作者在书中具体说了哪些内容,而是需要我们反思自己以往的经历,然后做出适当的改变。

书中关于职业倦怠及其持续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一部分内容其实挺沉重的,庆幸的是作者也告诉我们了职业倦怠其实是可以恢复的。首先是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了解自己的长处,保持乐观的情绪;认清自己的短板,进行终身学习。其次是摆正自己和工作的关系。一方面认识到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另一方面,尽力发现工作的闪光点,感觉到它的意义。最后,一个合适的伙伴也很重要。

书中的最后一章节中说新技术和新青年共同塑造明天。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也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变得更好吧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读后感(八):倦怠是常态,及时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

  

刚毕业就来到了现在工作的地方,第一份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新鲜感和动力感十足,然而不过一年多,当工作的内容理顺之后,每天的工作对我来说就很机械。即便每天都是在处理不同的工作内容,但是在我看来还是有些无聊且无长进的。

我理想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呢?是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新鲜的内容可以学习,每一个阶段都能有所成长,不管是自身的能力还是薪资方面。但事实却不是如此,这样的状态一长,内心里总是会不安,对待工作就会慢慢的懈怠,不想上班的心理就会成为常态。

今年年初因为疫情的原因,造成了很多的人只能待业在家,一直到现在经济也没有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对整个工作体系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对我们行业更是如此。再加上现在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新新行业,对传统行业也有一定的冲击,日常不想工作不想上班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波波夫今年新著的《倦怠》一书,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数据,分析了现代人为什么不想工作的心理,新型经济下工作也被重新定义,这些变化会不会给职场倦怠人带来一些新的改变。

我很喜欢波波夫用“倦怠”一词来概括现在人工作的心理状态,很精准。对很多人来说,现在正在做的工作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总有太多的职场人总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选择继续呆在现在的工作环境里,那么就会经常间歇性的会觉得倦怠。

我们工作的年限很长,可以说从学校里出来之后,我们至少有半辈子的时间都是需要进行创收的,而工作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工作也分为自己喜欢的和自己不喜欢的。

如果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一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边还能有一份不错的薪水,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保有热情的去积极创造,但现实就是很多人选择的工作并不对口,既不是自己喜欢的,也不一定是自己擅长的。工作的时限那么长,很难保证能一直保有工作的热情。

前几年很火的辞职体“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刚出来的时候就风靡一时,是因为它写出了很多职场人的心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跳出现有的工作,选择出去创业,去面临新的未知的风险。我们一边羡慕别人的勇气,一边继续在自己的工作里坚持,内心却时常会感到倦怠,倦怠也正慢慢的成为职场的隐形杀手。

仔细想来,波波夫的《倦怠》在关于现代人工作中的一些现状和未来的分析,多少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发。越早能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个目标和规划,越早受益!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读后感(九):用《倦怠》对抗倦怠

  

我认识波波夫的时候,我猜,他正处于某种倦怠期。工作是没问题的,IT行业一线大厂的理论研究部门,算得上是个“养老”的岗位。理论上想来,既能近距离地观察这个竞争激烈的年轻人的产业,又隔着几步安全的距离。

然而,之前他摇笔杆子,在原先从事的早已夕阳化的传统媒体行业是“现金牛”、是“一线生产力”,换到IT企业,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研究员”和“旁观者”。这种落差,大概只有我们这些常年摇笔杆子换饭吃的“豆瓣er”才能体会吧。

更何况,传统纸媒的记者,大多采用的是项目制,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写出来,一本一本的期刊上市,就是一个个中小型项目的完结。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来说,“完形”带给人的感觉是圆满(fulfillment)和成就(achievement)。而在企业的辅助部门,事务性的工作很多,忙忙碌碌没个尽头,而且还看不出来自己到底干了些啥——白领岗位的倦怠感,很多时候便来自于这样的工作。

2020年年初爆发疫情之后,许多被困在家里的人感到了无所事事,可对一个原本对工作有些倦怠的前写手,这竟然成了他对抗倦怠的创作爆发期。很多资料和素材是早就收集好的,只是一直都没找到那根若有若无、串接内容的“线索”。既然如此,他干脆把“一本书”拆成了若干部分,用“写长篇公号文”的方式把“积木块制造出来”(一块“积木”就是独立的一章),再试着用积木搭建出有意义的“建筑”(一本书)。(跑个题:前不久看到有微博的段子说,某位作家按“项目经理分工”的方式写小说,语气中不乏奚落意味,但老实讲,有经验的写作者都会使用类似的方法,只有特别新的新手才以为写小说是按“从头到尾”的自然顺序完成的。)

这个项目,由于只需要一个人的参与,推进速度之快,着实叫我惊讶。在我的记忆中,似乎前两个月才听说他在做这么一件事,再过了几个月,他已经在找出版商了!更夸张的是,等样书寄到我手里,这剧情异常丰富的2020年,竟然还没有过完!

所以,旁观这本书的诞生过程,我生出的感概竟然是:只有“工作”才能对抗倦怠。但这里的工作,不是换饭吃的那种“生计”,而是你迫不及待想要做的某件事(在写作者而言,这就是写出自己真心想写也有料可写的东西来)。用完成这件事带来的意义感和成就感,去抵挡现代社会构建的种种虚无。这件事,如果能换回钱,那是极好的;如果不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极好”;也就是说,因为它的无关乎物质,所以精神上的满足反而更加“纯粹”。

回想小时候读到马克思所构想的未来世界:“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广大共识范围,人们在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有序自由联合。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那时的我对这样的定义是无从理解的。然而,以今之眼界,这样的社会,大概也是“倦怠”社会的出路吧: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人都有着强烈的自我驱动力,通过创作、通过劳动,去成就自我。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读后感(十):生活越来越美好,为什么我们却越来越不想工作?

  

2020年初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让全国人民陷入了恐慌,停产、停工、停课,所有可以停的全部都停了下来,包括浮躁的人心。本是忙忙碌碌的新年之初变成了大规模的家里躺,这让本就倦怠的年轻人充分地享受了一次理直气壮的不知归期的休假。

“啃老族”、“蛰居族”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失去生活的方向,丧失工作的动力,成天忙碌却越来越穷。生活越来越美好,而我们却越来越不想工作,到底是因为我们变懒了,还是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了,压得我们无法呼吸,只想逃离?

波波夫的这本《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带我们一起直面新经济背景下,“工作”在年轻人眼中是如何定义的。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做生意又不会做,'偷'这种东西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让我们认识了人称“窃·格瓦拉”的周某,同时也在网络上吹响了“废柴”集结号。一个以窃为生的人瞬间成为了二次元的精神偶像,让众人在审丑群嘲中找到了自嗨的点,不想工作,只想发财成为了一群人的生活态度,而人们对于“窃·格瓦拉”的群嘲一定程度上是对自身的一种心理安慰,因为我们的思想其实和他没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没有他那种坦率的胆量罢了。

如果说“窃·格瓦拉”不想工作是因为懒,那么“不工作大叔”的存在同样也是年轻人越来越抵触工作的原因之一。例如日本有些公司十分注重“终身雇佣”,其好处在于人员流动小,相对稳定,但是其弊端也同样不容小觑,稳定的工作环境会产生许多位居高位却不尽责任的老员工。这种“不工作大叔”让越来越多的能力高的年轻人冒着随时被辞退的风险看着他们偷懒不工作,又不会被开除不火大才怪。这种弊端不仅仅是存在于他国,相信我们这里也有相同的情况,这种社会弊端同样会引起年轻人对于工作上的倦怠。

在本书中我们看到工作倦怠已被联合国正式认定为一种“职业现象”,是由于长期未能妥善的控制工作压力而造成的综合症。而它所具有的三个特征相信大家一看便会自动认领:感觉精力耗竭或耗尽;心理上与本人工作的距离感加深,或对本人工作感到消极或厌倦;工作效率下降。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释放压力,摆脱工作倦怠的状态呢?

波波夫以年轻人的角度带我们深度剖析在新经济体系下,认清倦怠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而年轻人又该如何努力摆脱倦怠的困境,认识到倦怠的严重性。就像《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剧陈晓萍分析的那样:波波夫试图剖析得不想工作的年青一代,看似一地鸡毛的痛苦,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地鸡毛的痛苦,虽然细碎但也能汇成洪流,漫过人心,肆意泛滥,碾压未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