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金戈铁马辛弃疾》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8-25 23: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戈铁马辛弃疾》经典读后感有感

  《金戈铁马辛弃疾》是一本由晓岚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金戈铁马辛弃疾》精选点评

  ●最无奈壮志不酬、英雄空老,把吴钩了,拉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六十二年后,金亡,又四十五年,南宋灭。实在为他痛和惋惜

  ●最喜欢词人,没有之一。这书着重点生平,其实我想再看点词的赏析

  ●居然看不下去。。。。。 传记能写成这样!如此传奇人物,被写的顿时失了色彩,更像一本历史教科书原来,并不是百家讲坛出来的人都个个高水准

  ●我见青山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出书了好歹也整理下词句

  ●看得是百讲坛版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

  ●用无数次煮饭的傍晚断断续续地听完了~

  ●热血男儿,词坛飞将 一生金戈铁马 却可惜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金戈铁马辛弃疾》读后感(一):怎么也得写两句

  既然是关于辛弃疾的书,无论如何我也要写两句书评。实在是太辛弃疾,我心中的英雄,永远偶像……

  本书写学术味很浓,缺少一些浪漫色彩。毕竟,我们稼轩兄的人生波澜壮阔,很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还是赞一个,辛弃疾的一生基本都照顾到了。谢谢!希望赵老师继续多写一些更好的关于辛弃疾的书。支持啦~~~

  《金戈铁马辛弃疾》读后感(二):我最怜君中宵舞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完成于今年八月下旬。原址:http://commu.dangdang.com/member/myreviewdetail.php?displayid=4787179783862&review_id=5378702】

  个人评价:★★★★★★★ 人物讲得彻底 文字幽默风趣

  夕刚过嘛,就给七星好啦!本书表相古朴颜色浅淡,包装已经大大加分内容更是精彩绝伦

  在周岭讲“红楼”之后(我很喜欢周版解读,也包括周思源周汝昌两位老先生),因着各种忙乱,已经很久没看《百家讲坛》了。但一读罢本书,马上就去找了《百家讲坛》来看,并对作者爱到极致——她的博学、幽默、娴雅,都给我留下了优秀印象。何况,她讲的还是我最欣赏的辛弃疾

  诗词中,我一贯偏爱豪放派,而这其中又以稼轩为翘楚。之前早有收过各种版本的辛词,《稼轩长短句》也有早年的版本。不过无论是唐宋词鉴赏之类工具书,还是评点稼轩词作之类小记,对稼轩本人描述皆少。只知他确实是爱国文武全才,而人生经历到底如何,性格究竟怎样,却仍然不很知情

  真正意义上的扫盲之作,倒真是本书。如果符合历史(应该很符合,作者在不能确定地方审慎地指出,并未一口咬定个人的版本正确),那么稼轩的形象终于只从一个简单的豪放派爱国词人,变成了报国无门忠勇可嘉的无冕将军

  本书不但详细讲述了稼轩的一生遭遇,还生动风趣地以现代语言来勾勒古代史实,看得我数次忍俊不禁。明明当为稼轩怀才不遇而悲,却因赵女士的俏皮而一扫阴霾,诚然是讲坛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当初我并没有第一时间观看如火如荼的《易中天品三国》,主要是以为盛名之下或有虚士,后来听了几次他的讲解,才知并非像某些人诟病的那样不着边际,而是他以今人之诙谐纠正古人之谬误,以《三国志》为依据,扭转《三国演义》之杜撰(也可称为罗贯中擅长转嫁、胡编),可能把将“演义”奉为圭臬的一些伪“三国”迷得罪得不轻(就更不要提某些把刘氏讲解视为奇葩的伪“红”迷了)

  又跑题了。。。不过我想说的是,从语言的艺术和讲解的精彩程度论,赵女士是一点也不逊色于易先生的,甚至我觉得犹有过之。这固然是因为我偏爱稼轩,也是因为赵女士的形象优美,这并不是说易先生不帅,笑,人家的中山装也很正统啦!但赵女士作为风韵犹存的女子,自然要比易先生美啦(她叫晓岚啊,纪晓岚。。。老纪为虾米取了个女人名字捏?)

  说起来还原稼轩的曾有一部正式的电影《辛弃疾铁血传奇》,不过男主角刘燕军虽然白皙温文,却与我想像中的稼轩相去甚远;而且不能免俗地又变成了爱情故事。虽说女主角是蒋勤勤大美女,而且稼轩也曾经风流不羁,但铁血、背叛与爱情,在电影中是好卖点,尊不尊重历史,我可不敢断言

  就本书来看,基本还是贴近历史的。与讲坛中以智擒张安国为开篇不同的是,本书还是严谨地提出了张安国事件的几种可能(想起了我那篇推理不出正确答案的悬疑小说)。这也侧面说明了视频与文字的区别。讲坛尚且如此,电影就不能要求得更多

  说到稼轩的形象,还真是很难找到合适的演员扮演,要雄伟高大,又要威严庄重,这不是一般演员的气质能够表现出来的——何况他是文武双全的才子,别说演员了,千古之中又有几人得能如此。只是他虽全才,时运却不济,纵使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目标,百折不挠,却终究没能如愿,含恨郁郁。每念及此,怎当怜惜

  另外,我之前知道稼轩和刘过、陈亮的轶事,却对朱熹赏识他一事懵懵懂懂,原来朱子还有这般眼光,顿时把他拷打严蕊一事的恶感冲淡许多。不过朱子又好为人师,闹了半天是拼命想收人家当徒弟,好增加一位“存天理、灭人欲”的弟子——就算稼轩感谢他的好意,尊其为师,料必不会如他所愿。否则,稼轩便不成其稼轩。不过顺带了解朱子多一些,总是好事。任何人与事物都不能片面看待,但也要有正确的资料才行;百度百科对朱子就褒扬得太过了,连严蕊事件都不收录,未免有遮掩嫌疑

  除了喜爱的推理小说(请注意,我说的是“喜爱的推理小说”,而不是泛泛之指),我已经许久没这样字斟句酌地读一本书了。我很感谢赵女士,也很感谢推荐我们读这本书的人,不管是谁,当浮白共醉(医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不是严令你不许沾酒了吗?好吧,拟把疏狂图一醉)

  掩卷良久,我发现,我相当相当喜欢稼轩一类人物,不知原因。约是因为他们一心爱国,遑论愚忠OR对错,便只不管不顾地喜欢起来(莫忘记真正大智若愚的郭靖)。尽管此类人一定严肃、难以接近,但想想稼轩也曾少年裘马、意气风发,料来不是普通人物;当乐时乐,当忧时忧,为天下乐,为君王忧,均非易事,亦非常人

  又特别喜欢他那句词:“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虽说是他赠予陈亮的,却似乎更适合他本人。总觉得,对这样的男子,如何垂怜也不过分。倒也不是暧昧情感掺杂其中,当此时,自己是没有性别的:如果我是男人,就想像他们一样;如果我是女人,就想遇到这样的男子,哪怕,只听他吟一首诗、填一阕词。就是想遥望一下英雄的风姿

  而他们,总要为国为民

  却可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辛弃疾》读后感(三):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想看辛弃疾的词,却选了一本辛弃疾的传记,也好,弥补一下背景空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收复失地,一直是辛弃疾的理想,辛弃疾的壮志,只可惜天时不到人不和,空有将才难施展,只好寄满腔国愤豪放词,无意却成就词坛飞将军。即使有这样的成就,对于把词只作为“余事”的辛弃疾来说,始终是人生长恨,而如果辛弃疾真成了抗金英雄,历史又将是另一幅风貌了。一个意外的收获是了解到自己土生土长之地的一点历史故事。书评与标题无关,仅作勉励,呵。

  《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经过福建南剑州(即今延平)双溪楼时所写。这个双溪楼的位置,处于当地名叫剑溪和樵川的两条河流交汇所形成的一个深潭旁边。

  根据《晋书 张华传》的记载,西晋初年,在北斗和牵牛两个星宿间常常有紫气照射。张华就问一个叫雷焕的人,这是什么缘故?雷焕说,这是宝剑的精气上冲到天空所形成的。由于江西的丰城县正好处在北斗和牵牛星的下面,因此,张华后来就任命雷焕为丰城县的县令去寻找宝剑。雷焕在丰城县牢狱下面挖掘出一个石头匣子,里面果然藏了两把宝剑,一把名叫龙泉,一把名叫太阿。雷焕送了一把给张华,自己佩了一把。张华死后,他佩带的那把宝剑突然失踪了,而雷焕的那把剑在他死后到了他儿子雷华手上。有一次,雷华佩带这把宝剑经过延平津(也就是剑溪),宝剑突然从腰间自动跳了出来,掉进了水中。雷华派人潜到水下去寻找,潜水的人没看到宝剑,却看到了两条几丈的龙。这就是宝剑入水化龙的一个著名传说,在这个故事里,龙泉和太阿两把宝剑最后的归宿就是在辛弃疾眼前的剑溪水中。它们以前埋在丰城的时候夜夜紫气上冲斗牛,现在落进了剑溪,当然会有人传说,它们在夜晚,也发出了同样的光芒。

  顺便摘抄一点点辛词,以有限的时间。

  《声声慢 嘲红木犀》

  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只为天姿冷澹,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木犀即桂花,色红者为丹桂,色黄者为金桂。凝碧池,在历史上很有些名气。唐代安禄山攻陷东都洛阳之后,在凝碧池大摆宴席,命令唐玄宗亲自教习出来的梨园弟子奏乐助兴。一位叫雷海青的乐工把手中的琵琶掷向安禄山,然后向着唐玄宗当时所在的西蜀方向痛哭,结果被安禄山肢解于试马殿。著名诗人王维也被叛军抓获送往洛阳,安禄山要给他官做,他服药装哑,被关在一个庙里。听说雷海青的事情,他不胜感叹,写诗表达对唐王室的思念:“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根据史书记载,凝碧池至少有三个:一在长安(今西安);一在东都洛阳,安禄山当年大宴之处;另一个在开封,也就是辛弃疾儿时所到之处。因为北宁在靖康年间被金人灭亡,徽宗和钦宗被掳,情况和唐朝的“安史之”有相似之处,都有一个民族的压迫和侵略问题,所以南宋人经常用“安史之乱”比拟“靖康之难”。“开元”是唐玄宗时的年号,也是大唐帝国最值得骄傲的盛世,这里用“开元盛日”来象征北宋尤其是首都开封往日的繁华,“翠华”指用翠羽装饰的皇帝仪仗队的旗帜,这是里比喻徽宗、钦宗被俘北上;“江南草木”指的是桂花树,因桂花多生于南方。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chuò)缺银胡簶(lù),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壮岁旌旗拥万夫”是说他年轻时举旗起义,在耿京军中参与指挥千军万马作战;“锦襜突骑渡江初”是追忆他率领身穿锦衣的精锐骑兵渡江南下的情景,“初”泛指当初,应包括辛弃疾第一次奉表归宋和第二次擒叛南下都在内,“娖”是整理的意思;“银胡簶”是士兵随身佩带的一种存放箭的箭袋,据说用野猪皮做成,放在地上用耳朵贴着听,可听见三十里外的人马动静;“金仆姑”是一种箭的名称,也泛指良箭。“戎”指金兵。

  《满江红 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尺素”指书信,“彩云”指代所思念的人。“谩教”就是休教、不要教的意思。

  《满江红》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休感慨,浇醽(líng)绿。人易老,欢难足。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 倦客新丰”是说唐太宗时一个叫马周的人,虽然好学多才,却落拓不得志,一气之下他西游长安,住在新丰旅社,客舍老板只管招待那些有钱的商人,对他则不管不顾。马周于是命老板上酒一斗八升,悠闲地自斟自酌,众人看得目瞪口呆。“貂裘敝”讲的是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朋友送他夜明珠、黄金、黑貂裘等宝物,但秦王却没有采取他的计策。后来苏秦失意而归,黄金散尽,貂裘也破烂不堪。“弹短铗”几句则是说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冯谖因得不到重用,曾经三次弹剑唱“长铗归来乎”(铗,一种佩剑),表示心中的不平,后来孟尝君因此而重用他,他为孟尝君屡出奇策,屡建奇功。《史记 滑稽列传》:“(东方朔)酒酣,据地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词中“翻沉陆”即用此典故。翻:反而。沉陆:即陆沉,陆地无水而沉,比喻埋没人才。汉代有个叫终军的人曾请求皇帝给他一条长绳去将南越王捆来,后以“请缨”比喻请战、从军杀敌,事见《汉书 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汉书 龚遂传》记载了汉代渤海太守龚遂,在饥荒年代采取劝民务农桑的政策,要百姓卖掉刀剑买牛耕地的事情:“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西汉的政治家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他悲愤满腔,屡次上疏陈述对时局的看法:“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汉书 贾谊传》)

  《金戈铁马辛弃疾》读后感(四):三首词看辛弃疾的一生

  辛弃疾有“词中之龙”的称号,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然而,写词不过辛弃疾的副业。他一生渴望金戈铁马,保家卫国,无奈造化弄人,竟以词流芳。然而无论他是否在意自己的词坛成就,词都是他生命的客观存在。在《金戈铁马辛弃疾》这本书中,文学评析与叙事交杂。由他的词,我们可纵观他一生的壮士悲歌。

01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公元1140年5月,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府的历城县,是金统治的区域。他的祖父辛赞是一个地方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随时准备抗金起义。受祖父的影响,辛弃疾从小熟读兵书,研习武艺,收集情报,抗金杀敌是他从小的志向。

  1161年,宋金双方风烟再起,金统治区内涌现出不少起义军,辛弃疾聚集两千人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队伍。他介绍和尚义端加入,不想这和尚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偷走了起义军的大印。辛弃疾判断义端必投靠金国,隧沿路追寻,不出三日便追大印、杀义端,其英勇可见一般。

  随着战事的进行,金对起义军实行从宽策略,很多起义活动不了了之。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不甘投降,辛弃疾建议投靠南宋,耿京派辛弃疾出任谈判使者。就在辛弃疾赴南宋协商时,耿京被杀,凶手是当时金统治区的知州张安国。本在南宋安全生活的辛弃疾,发誓报仇,率五十骑至济州生擒张安国,沿途跨越五万金兵,擒叛徒回南宋。这在当时可数振奋人心之壮举。那一年,辛弃疾只21岁。

  投奔南宋后,辛弃疾任地方的小文官。他主动献计,并没有受到重视。南宋经历“符离之败”后,他直接向当时的宋孝宗献上著名的军事论文《美芹十论》,皇帝开始关注他。然而,辛弃疾与皇帝的军事策略存在分歧,宋孝宗虽对他略有提拔,却依旧没有重用他,只调他进京做个小文官。

  年过三十的辛弃疾毫无施展抱负的空间。他创作了一首词——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看似写爱情:一个人在热闹的节日里寻寻觅觅,求而不得,最终却发现要找的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梁启超曾评价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作者以这首写情的词,怜惜自己的幽洁和孤独。无疑,投奔南宋的辛弃疾在热闹的京城中,未知前程,只能孤芳自赏。

02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1172年春,辛弃疾被派到滁州当知州。当时的滁州十分破败荒凉,一片废墟,物价昂贵,物资匮乏。辛弃疾在此展现出卓人的治理才能。他先上报朝廷免除老百姓所欠的赋税,然后再降低当地税率,招募流散的人回乡,训练民兵队伍,组织种植荒地。当年恰好赶上风调雨顺,一片丰收景象。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后,辛弃疾又进一步招商引资。他减免商人赋税,修建宾馆酒楼,放贷款给居民翻新房屋。滁州的面貌焕然一新,辛弃疾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滁州的经济发展。

  滁州治理的成功并没有让辛弃疾感到骄傲,战场才是他的理想。在滁州期间,他积极训练民兵,时刻关注金人情报,就此,他作出惊人的论断:金国60年之后肯定会灭亡,金国灭亡之后,宋朝的忧患才真正的大起来,这个忧患就是蒙古。可当时没人相信他的预测,等到后人发现辛弃疾的预言时,只能大呼遗憾了。

  1175年,南宋发生了“茶寇内乱”,朝廷无力平定,便派辛弃疾去围剿,辛弃疾又凭借他过人的军事才能,不出三月便平定了这场内乱。

  1179年的春天,辛弃疾奉命平定湖南农民起义。到那以后,辛弃疾发现所谓的农民起义实则繁重赋税下的官逼民反,他写了篇《论盗贼劄子》,建议朝廷,要彻底杜绝农民起义,就必须整顿吏治爱护百姓。这篇论文引起了宋孝宗的高度重视,于是让辛弃疾掌管湖南一路的军政。辛弃疾却也因此树敌不少。

  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他获准筹建飞虎军。然而,看不惯辛弃疾的人总有办法搞破坏,朝廷下令,终止建军。眼看军队就要建成,辛弃疾在收到命令后秘而不发,下令加速建军。一个月后,军队建成,账目明晰。面对这样的结果,皇帝也不好追他责任。后来,这支军队在防御金军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辛弃疾还没来得及指挥这支飞虎军,朝廷又将他调走。辗转官场多年,他心知官场昏暗,理想渺茫,树敌不少,心生归隐之意。在田园与理想之间,他写下这首《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一面,他笑话自己留恋官场,为红尘所困;一面,他又“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不愿放弃理想。

  正当他犹豫时,朝廷帮他做了选择。辛弃疾被人弹劾,以“贪官酷吏”之由被免职,长期闲赋在家。作词、会友的生活好不惬意,却一直不忘关注金的动向。

0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公元1203年,年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重新被朝廷任用。当时,当权派韩侂胄主张实行北伐,恢复中原。辛弃疾与韩侂胄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策略上,辛弃疾根据常年收集到的情报,不建议立刻北伐。可韩却要立刻行动,辛弃疾又一次得罪了当权派。于是,便有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以史为鉴,既表达了对立刻北伐的担忧,也以“廉颇”典故,毛遂自荐,期待上场杀敌。

  然而,由于政见的不同,辛弃疾又一次遭到弹劾,在抗金大业中,他又一次只能扮演观众的角色。韩侂胄的鲁莽蛮干,造成了北伐的失败,事实又一次打了朝廷的脸,证明辛弃疾的预判正确。

  当韩侂胄终于带着诚意请辛弃疾出山时,辛弃疾已经卧病在床。他留给世界最后的话是“杀敌!杀敌。”

  出可为将,入可为相,词中飞虎,历史上如辛弃疾一般的全才屈指可数。

  他虽一生壮志未酬,可那明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却“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坚持,也是英雄梦的另一种实现。

  无论我们多么期待圆满,不圆满却是逃不开的常态。当我们面对种种不如意,或许可以学着辛弃疾淡淡说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

  (林双)

  《金戈铁马辛弃疾》读后感(五):三首词认识辛弃疾

  辛弃疾有“词中之龙”的称号,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然而,写词不过辛弃疾的副业。他一生渴望金戈铁马,保家卫国,无奈造化弄人,竟以词流芳。然而无论他是否在意自己的词坛成就,词都是他生命的客观存在。《金戈铁马辛弃疾》这本书,文学评析与叙事交杂。由他的词,我们可纵观他一生的壮士悲歌。

01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公元1140年5月,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府的历城县,是金统治的区域。他的祖父辛赞是一个地方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随时准备抗金起义。受祖父的影响,辛弃疾从小熟读兵书,研习武艺,收集情报,抗金杀敌是他从小的志向。

  1161年,宋金双方风烟再起,金统治区内涌现出不少起义军,辛弃疾聚集两千人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队伍。他介绍和尚义端加入,不想这和尚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偷走了起义军的大印。辛弃疾判断义端必投靠金国,隧沿路追寻,不出三日便追大印、杀义端,其英勇可见一般。

  随着战事的进行,金对起义军实行从宽策略,很多起义活动不了了之。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不甘投降,辛弃疾建议投靠南宋,耿京派辛弃疾出任谈判使者。就在辛弃疾赴南宋协商时,耿京被杀,凶手是当时金统治区的知州张安国。本在南宋安全生活的辛弃疾,发誓报仇,率五十骑至济州生擒张安国,沿途跨越五万金兵,擒叛徒回南宋。这在当时可数振奋人心之壮举。那一年,辛弃疾只21岁。

  投奔南宋后,辛弃疾任地方的小文官。他主动献计,并没有受到重视。南宋经历“符离之败”后,他直接向当时的宋孝宗献上著名的军事论文《美芹十论》,皇帝开始关注他。然而,辛弃疾与皇帝的军事策略存在分歧,宋孝宗虽对他略有提拔,却依旧没有重用他,只调他进京做个小文官。

  年过三十的辛弃疾毫无施展抱负的空间。他创作了一首词——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看似写爱情:一个人在热闹的节日里寻寻觅觅,求而不得,最终却发现要找的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梁启超曾评价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作者以这首写情的词,怜惜自己的幽洁和孤独。无疑,投奔南宋的辛弃疾在热闹的京城中,未知前程,只能孤芳自赏。

02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1172年春,辛弃疾被派到滁州当知州。当时的滁州十分破败荒凉,一片废墟,物价昂贵,物资匮乏。辛弃疾在此展现出卓人的治理才能。他先上报朝廷免除老百姓所欠的赋税,然后再降低当地税率,招募流散的人回乡,训练民兵队伍,组织种植荒地。当年恰好赶上风调雨顺,一片丰收景象。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后,辛弃疾又进一步招商引资。他减免商人赋税,修建宾馆酒楼,放贷款给居民翻新房屋。滁州的面貌焕然一新,辛弃疾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滁州的经济发展。

  滁州治理的成功并没有让辛弃疾感到骄傲,战场才是他的理想。在滁州期间,他积极训练民兵,时刻关注金人情报,就此,他作出惊人的论断:金国60年之后肯定会灭亡,金国灭亡之后,宋朝的忧患才真正的大起来,这个忧患就是蒙古。可当时没人相信他的预测,等到后人发现辛弃疾的预言时,只能大呼遗憾了。

  1175年,南宋发生了“茶寇内乱”,朝廷无力平定,便派辛弃疾去围剿,辛弃疾又凭借他过人的军事才能,不出三月便平定了这场内乱。

  1179年的春天,辛弃疾奉命平定湖南农民起义。到那以后,辛弃疾发现所谓的农民起义实则繁重赋税下的官逼民反,他写了篇《论盗贼劄子》,建议朝廷,要彻底杜绝农民起义,就必须整顿吏治爱护百姓。这篇论文引起了宋孝宗的高度重视,于是让辛弃疾掌管湖南一路的军政。辛弃疾却也因此树敌不少。

  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他获准筹建飞虎军。然而,看不惯辛弃疾的人总有办法搞破坏,朝廷下令,终止建军。眼看军队就要建成,辛弃疾在收到命令后秘而不发,下令加速建军。一个月后,军队建成,账目明晰。面对这样的结果,皇帝也不好追他责任。后来,这支军队在防御金军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辛弃疾还没来得及指挥这支飞虎军,朝廷又将他调走。辗转官场多年,他心知官场昏暗,理想渺茫,树敌不少,心生归隐之意。在田园与理想之间,他写下这首《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一面,他笑话自己留恋官场,为红尘所困;一面,他又“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不愿放弃理想。

  正当他犹豫时,朝廷帮他做了选择。辛弃疾被人弹劾,以“贪官酷吏”之由被免职,长期闲赋在家。作词、会友的生活好不惬意,却一直不忘关注金的动向。

0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公元1203年,年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重新被朝廷任用。当时,当权派韩侂胄主张实行北伐,恢复中原。辛弃疾与韩侂胄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策略上,辛弃疾根据常年收集到的情报,不建议立刻北伐。可韩却要立刻行动,辛弃疾又一次得罪了当权派。于是,便有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以史为鉴,既表达了对立刻北伐的担忧,也以“廉颇”典故,毛遂自荐,期待上场杀敌。

  然而,由于政见的不同,辛弃疾又一次遭到弹劾,在抗金大业中,他又一次只能扮演观众的角色。韩侂胄的鲁莽蛮干,造成了北伐的失败,事实又一次打了朝廷的脸,证明辛弃疾的预判正确。

  当韩侂胄终于带着诚意请辛弃疾出山时,辛弃疾已经卧病在床。他留给世界最后的话是“杀敌!杀敌。”

  出可为将,入可为相,词中飞虎,历史上如辛弃疾一般的全才屈指可数。

  他虽一生壮志未酬,可那明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却“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坚持,也是英雄梦的另一种实现。

  无论我们多么期待圆满,不圆满却是逃不开的常态。当我们面对种种不如意,或许可以学着辛弃疾淡淡说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

  (林双,想办法在朝九晚五中浪迹天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戈铁马辛弃疾》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