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是剧场》是一本由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目前看过的宗萨的书中最好的一本!
●
●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期待,而不是出於無造作的真誠.缺乏真誠時,我們會變得非常軟弱,我們可能成為自己和別人期待的犧牲品.
●随喜赞叹
●有点看不下去,总体跟《西藏生死书》类似,但是没有后者这么成体系,毕竟是演讲集
●年度最佳
●太好了,通俗易懂,居然能把这些枯燥的知识讲的那么生动有趣。此书值得收藏,看完以后,到另一个年龄阶段,再看,再品,修行不是一年两年的事。
●太好看了。醒来发现旁边睡了只老虎,要晓得这不过是一场梦,并没什么可怕的。你可以揪它的胡须,和它玩耍,也可以骑着它四处走啊。
●看清生命只是幻像,然后去追求乐趣。佛法浩瀚,了悟无边。感谢宗萨先生的教导让我对自己的心有所觉知。
刷完,毗婆舍那那章很好玩 摘: 我们习惯性的做法是,每当念头生起,我们就跟它交织、交配。
我们可能有许多不同的交配方式,正面的方式像是欣赏日落、做爱、拥抱或行善,但也有极为恶的强暴方式。比如当嗔心生起,你心里想:"噢,这样不好。"后沮丧、内疚、气愤都随之而来,这就是我所说的强暴-你在强暴你的念头。不管在哪一种方式里,你都忘记戴安全套,而且你像只兔子,每回都可以达到九次高潮,生出许多兔宝宝。于是一直会有兔子在你脑海里跑来跑去,所以你看不到佛性。我们刚的禅修方法-不管发生什么念头,只是看着,其中的这个“看着”就经有点像是交配,但在目前这个阶段没有关系,这是你唯一能够取得进步的方法。如何进步呢?从学习忽视念头开始。 对禅修的时候,你看着念头,知道它们在那里,但你忽视它们。你既没有款待正面的念头,也没有劝阻负面的念头,就只是看着,所以你没有跟它们交配。没有交配,就没有繁殖,没有一群兔子,如此一来你就不那么忙碌了,因为你不必去追逐或喂食这些兔宝宝。你会非常自由,这就是禅修的理由。
我对宗教和说教有很强的排斥感,这本书两个都占了,按理说我该给个一星,不过难得的是书里还是有一些不神棍的内容,于是给个三星。对于不排斥或者信仰佛教的人来说,书还是可以一看的,这位我没记住名字的仁波切在佛理、修行方面确实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还能组织出通俗的语言让一般人看懂七七八八,实属不易。
下面的内容可能会让一些人不适。
在我看来,本书最大的缺点,就是没好好聊哲学,频繁地插入宗教,具体地说是藏传佛教受人诟病的一些缺点。比如对教内特定人群的神话和绝对服从,喜欢总结分类却不合理等。
我的理解里,藏传佛教在自己的地理范围之外,是非常不入世不普世不易让人接受的。别看一群明星都有模有样地信奉,又在国外忽悠老外让人家觉得牛逼,但你从精神状态到物质状态去感受一下这个宗教,就会明显察觉到它的尖锐和粗犷,哪怕作者再怎么用现代化的隐喻也没法改变。这是没被世俗打磨过的“原始”宗教,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很酷,但我总对此类信仰持悲观态度,不多展开引战,历史和当下的现实里都是例子。
说点好的。在哲学上,佛教对比其它宗教,确实有独到之处。虽然不是以哲学之名进行的思辨,其中的一些观点却颇有一套内在的逻辑,比如现世、出世、入世、涅槃等一系列世界观,对于静心修心能起到帮助,整体上的价值观也是劝人向善、自我提升的。
如果把这些部分单独成书,少说点服从自己的上师、XXX是XXX前世/转生这种让我抵触的东西,我会更喜欢读一点。
《人间是剧场》读后感(三):生命是幻相
我们生命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脱离生命之轮、脱离六道。当脱离这种存在,就获得了解脱。大体而言,当感知来自嗔恨时,你是在体验地狱道;当感知来自执着、执取或贪吝,你在体验饿鬼道;当你的感知通过无明过滤,你在经验畜生道;当你生出很强的慢心,你就投生到天道;生出嫉妒心,投生到阿修罗道;而当你贪欲炽盛时,你投生到人道。
我们之所以无法尽情地享乐,基本上只有一个原因:我们总是看着某个虚假、不可靠、不确定的事物,并且认为那是真实的——绝对的真实。这基本上就是悉达多所谓的“无明”。而是我们人类因为得不到自己所求而一直置身于不确定感所带来的痛苦。我们多数人一直活在不确定感之中。
佛陀发现没有外在的恶煞,而只有对“我”的执着在带给我们痛苦。所有直接或间接跟我执有关的心绪或情绪,都会导致痛苦。我们一切的情绪,诸如爱、恨、嫉妒等,基本上都来自我执。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我们人类都喜欢怪罪别人,我们不能怪罪任何人;如果一定要怪罪的话,就怪这个我执的习气。
生命只是个幻相。但这不是件糟糕的事。是的,生命是一个幻相,你的目标应该是知道如何跟这个幻相玩儿。比方说,你梦见身边躺了一只老虎,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一场梦,你就有麻烦了;而一旦你了解这是梦,你就可以跟这只老虎玩儿。你可以骑在它上面,可以抚摸它,拔它的虎须,随便你怎么玩儿。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人间是剧场》读后感(四):梦幻泡影
为什么我们对自我的爱执如此强烈?因为我们不能确定它是存在的。当有件事情还不确定的时候,你就会着魔似的冲动去确认它,你非获得确认不可。 那我们如何确认自我呢?结交朋友,上街购物,做喜欢的事情,这让我们觉得自己真的存在。 那些聪明的猴子总是被各种绳索拴住,不管它们多么聪明,仍然不知道如何解开这些绳索,逃离虐待它们的人。 我们生命的目的是脱离生命之轮,当你脱离,你就获得了解脱。 一个依赖各式教育、权势、观修的心,是异常无明的。放下一切,放下完全依赖和部分依赖他者。 我们必须超越时间,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就没有弗洛伊德,我们也就不用再为童年和过去的一切郁郁不安。 佛教绝不只是大家熟知的非暴力,慈悲。它其实都源于佛教追求的大智慧,没有了智慧,以上就流于现象。 能让心处于“正常”状态,就是一种智慧。 我们谈到智慧,我们谈的就是在不受文化、社会、教育或个人顾忌所干扰的情况下看待事物,这基本就是看到实相。 如果你要到彼岸,就必须搭船,而一旦到达彼岸,就该舍弃那船,如果你一直在船上,就是没有上岸。 我们什么都不做时,我们会感到孤单,会有不安全感。能够什么都不做的人,非常人。 我们渴望有人告诉我们,如果这样做或那样做。 "生命是一个幻相,你的目标应该是知道如何跟这个幻相玩儿。比方说,你梦见身边躺了一只老虎,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一场梦,你就有麻烦了;而一旦你了解这是梦,你就可以跟这只老虎玩儿。你可以骑在它上面,可以抚摸它,拔它的虎须,随便你怎么玩儿。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观自在,止无明,出离心,多学,多修,多思 只要你还落在戒了烟的状态里,就意味着你依然被曾经抽过烟的意识纠缠,我们应该超越不抽烟的骄傲。 我们不是在试图得到或建造什么,我们不需要得到,因为我们已经拥有,相反我们是在试着消除。 佛经里面找不到常识,那是孔老夫子的工作,智慧和常识完全不同,佛教的困难在于,它不是源于常识,而是根植于智慧。 金刚经看来,一个人有常识,就不是正常人?一个正常人没有染污,不受影响,不受条件限制。 我们这些可怜人一直处在饥饿状态,持续的焦虑和紧张,不管拥有什么都嫌不够。讽刺的是,这种紧张有助于经济。如果全世界人的安全感都消失,那么经济就会下滑。 要逃离到理想生活,要依赖于摆脱现在生活这个前提,我们的自由梦需要得到一个大的垃圾箱。拆掉现在的生活,与建立新生活一样困难。 不落入任何极端,这是最高的戒律 智慧是超越正确和错误的。 佛法跟宗教混在一起,是对佛法最大的误解,或者是故意的误解。在我看来,佛法更像是一种哲学,叔本华将佛法的内涵进行了西方式的阐述。佛法是以追求智慧为根基的,这一点跟哲学一致。
《人间是剧场》读后感(五):人间是剧场 |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演
晒书单的时候,亮亮姐问,是否收入《人间是剧场》?
我想,这本书对于每日打坐,面相似观音恬静的亮亮姐而言,有特别的意义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书,特别好读。
简短、幽默、举例生动。
尤其,我喜欢他将佛教概念和专有名词从印度佛教起源释义,到藏传佛教释义,再到仁波切本人的理解,让我恍然大悟。
《人间是剧场》是本佛法普及的书,收录仁波切全世界各地的布法演讲稿。
宗教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特别神秘。
然而,读完该书后,你会发现“佛教=科学”。
在仁波切对于佛法的理解中,几千年前,佛教的起源和上师们的研究是客观世界和人的关系,各种仪式、装束、以及供奉的各尊佛的样子,只是便于人们好理解,想象出来的。
深读,能读到欧洲宗教、哲学起源遥远的相似性。
只是,在传译过来时,繁杂的诫文不若《圣经》简单易懂。
“上师=教授”
我们理解的“摸顶”,“加持”等等都是经由欲望,面见上师能获得不一样的收获,或者幡然顿悟,或者逢凶化吉。
然而,仁波切的解释更多他是一个平凡人,只不过他将对佛法的理解通过公众表达的形式讲给大家听,与大家探讨,共同进步。
类似于我们理解的学者、教授身份,只不过他研究的领域是佛教。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不分教派)利美运动”的倡导者。
“利美” 是藏文的音译,其义为“无有偏私或划分派别”。即是对所有印度传来和西藏本土产生的一切宗派,皆不分亲疏、爱憎地、一视同仁地加以继承、宏扬。
同时,在仁波切也是该项运动最忠实的践行者,在他的佛法弘扬中、著作中,无一不集合了他对不同宗教、科学的研究和理解,这也是仁波切思想无国界、无阶层的原因。
亲爱的刘宇读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