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是一本由(爱尔兰) 乔伊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8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译林的《尤利西斯》可谓牛皮 。直接一本完事,也不分上下册,文字排版真的是密密麻麻,价格也相对便宜。算是性价比较高的一个版本了——说真的,我除了佩服自己外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我自己,一部《尤利西斯》愣是看了三遍。然后我扪心自问,你读懂了什么?布鲁姆的绿帽子?布鲁姆的幻想?噢,不。你他娘只懂得女主角最后一章的色情意淫……幻想。 奈何在下才疏学浅,对英国古文体一无所知,以至于读到乔伊斯的混合文体时,看了看注解感觉詹姆斯真牛逼。说我读的懂恐怕自己都不相信,所谓读懂了都是拜译者注解才勉强看的下去……
●看了三章 不明所以然
●想到这辈子都有可能都不懂它,只能看到最表层的美,就特别悲伤……
●2015.7.15 十三十四章比较浅显点,18章我不喜欢,布鲁姆和斯蒂芬酒后的章节喜欢,布鲁姆在家望着星空的那一块喜欢。大部分都没看懂,看懂的有趣。涉及历史时政宗教哲学文学,有德语拉丁语法语。2015.9.13翻译、注释太敬业了
●少打一星只因为没太读懂
●在读。 天书——早年萧乾
●中英两版本混着读的,若单读英文版的话,进度太慢,太影响积极性。但最后我也想知道Bloom和Molly是睡着了还是回到了那个初次做爱的日子?
●喬伊斯變態裝逼作。。。666
《尤利西斯》读后感(一):天书
乔伊斯意识流大作《尤利西斯》拜读完,一脸懵逼,完全不懂在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原因一是意识流确实天马行空,我愚钝的思绪跟不上作者的节奏;二是中外文的差异,看译本中间不知道隔了几重意思。
有些书看一遍即便没懂,也会想看第二遍。但是对这部完全没有这个想法,还不如去看《奥德赛》,对了,这位希腊英雄的希腊名字叫奥德赛、拉丁名字叫尤利西斯。所以,说致敬也好,说巧合也好,两本书反正是有关系的了。
最后,向译者萧乾先生语文洁若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翻译这本书得付出多大的时间与精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还有那繁杂的注释,太不容易了。三颗星是给译者的,给原著零个星。
《尤利西斯》读后感(二):拜大佬
看了几个版本,还是觉得译林的版本最好懂,乔伊斯的博闻强识已经到了让人跪拜的地步,不看译注根本看不懂。
最开始,原谅我这么说,一度觉得乔伊斯是在可以炫技,将意识流可以写得超乎大编制,非一般人不敢轻易涉足。后面,越来越发现,这就是乔本人啊,不经意间,随手挥出的东西,就需尔辈反复咀嚼,方能体悟一二。有人说乔这厮的口碑本就不好,这一点我不敢苟同,至少单单在借用《奥德赛》的框架来描绘布卢姆的个人经历上,乔已经打死一批人了,犹太人的意象,寻求精神家园的流浪者,还有比这个框架更合适的吗?更不用提乔后面对于女性心理的捉摸,简直恐怖。但是,在我仅仅读过的几本意识流里,《尤利西斯》真不算是易读性的,虽然意识流可读性不高是普遍特点,但是没有译注版,晦涩成乔这番的,还真少见,同时恭喜自己,终于写了这篇推荐,拖了不敢说多久。
《尤利西斯》读后感(三):好文字加不出一本好书
如果把每天的呓语和毫无营养的闲谈也能称之为书的话,我想这是对书的诋毁。
说实话,这本书只看了几页,因为它有着根本不值得看的情节,你可能说情节在这本书里根本不是重点,那起码出于对读者的尊重,不要理所当然的把别人的不理解当做自己炫耀的资本吧。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读不懂”,最侮辱读者的是作者写书一定比我们读来要容易,因为他是故意把书写难懂的,这一点连他自己也承认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创新,却是毫无进步性的创新。任何文字都是以达意为最基本法则的,如果建筑师把你家厨房的地面设计成十五度斜坡,你会骂他不负责,但缘何小说家写一本天书,人们就要夸他?这是皇帝的新装效应吗?
就我目前所看的几页来讲,各种隐喻掉书袋的文字充斥其间,就是说你要读他的小说,先得把1000本以上的其他书读一遍才能找理解他说到的笑点,这是多么迂腐炫耀手段啊。
这不是文学,而是一种混乱得连作者自己都无法把控的怪诞综合体。就像我们现在生活的城市一样。天际线虽然很丰富,建筑也各展其风貌,可是作为城市来讲,它的空洞与贫乏是空前的。就像好建筑加不出好城市一样,好文字也加不出一本好书。
《尤利西斯》读后感(四):短评写不下了
刚开始读的时候几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读错了,因为从前听媒体啊什么的谈起这本书,都说是天书啊反正特难读的书,可是我觉得明明就很正常一小说啊!对我来说读《尤利西斯》的困难在于:书里典故出处太多,很多乔伊斯本人的其他作品里的情节和乔伊斯自己读的书中的语句会时不时蹦出来,一读立马觉得自己阅读量太太太小,除了一些圣经梗和莎翁梗能反应过来,其他他论及的什么作家啊作品我基本都不知道,乔伊斯本人的其他作品我也没读过,爱尔兰相关的政治、风俗我几乎是完全不了解的,但是就算没读过《都柏林人》及其他,就算对爱尔兰一无所知,人人都能把《尤利西斯》读下来的,因为人类的基本生活永远不会差太多的,吃饭睡觉生老病死。
不得不说乔伊斯对人的意识心理把握太到位了,时常关注自己内心/大脑想法的人或者冥想过的人都知道人的意识流就是这样有一茬没一茬的会飘来飘去一刻不停地联想到各种各样的东西的,但能如此一毫不差写出来,得多有耐心得多细心啊!
说得好听叫用典,说得难听叫掉书袋,乔伊斯也是这其中的高手,还有歌德也是我读过的用典故高高手。可是我个人很讨厌歌德的《浮士德》(哪怕大家都把《浮士德》说得很牛逼),觉得歌德字里行间表现得非常刻薄,他老是故意用别人不懂的梗来讽刺他讨厌的人。而乔伊斯的这本让我感觉很平和,他好像就是在不批判地写一些人,这些人互相之间怎么样与乔伊斯本人是无关的,不论故事里的人在说着什么典故当俏皮话或者讽刺或者做什么,因了乔伊斯的笔调我也能不批判地看他们。读的时候我一会儿觉得自己在旁观主人公、一会儿觉得自己在主人公脑内,但是这些体验都是很平和的,读《追忆似水年华》时也是这样的体验,我很喜欢。
对于小说的整个故事,我还写不了什么,才读到去参加丧礼。20170929厕所、买菜做菜、丧礼、一块肥皂、第十五章整章歌剧/狂想曲、推理偷情者……好多让我或喜欢或拍案叫绝的段落章节!不知道乔伊斯是不是在玩,靠着注释知道他在整本书里玩了很多文字游戏和文体实验,让我联想起《爱丽丝梦游仙境》。20170930读完整本,我还是不知道整个小说要说什么,我只看出了两个比较大的关键词“爱尔兰自治”和“犹太人”,猜想大概要讲的是关于爱尔兰自治什么的吧。读了附录,才知道跟《奥德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一点都没读出来
《尤利西斯》读后感(五):《尤利西斯》读后感
花了将近两个月读完这本奇书,虽然比较囫囵吞枣,但还是不得不称奇。
翻看记录,这本《尤利西斯》是在16年11月购买的,之所以迟迟没有阅读,正因为了解到这本书的难度。终于,今年国庆之后拿起了这本书读了起来。
虽然我有这本书的纸质版,但我也买入了电子版,只要稍稍翻阅一下,就知道如此多的尾注,如果一一查看会使阅读体验大大降低。电子版的好处就在于不用为了查看注释翻前翻后。
虽然事先了解过此书是“意识流”手法的小说,之前也拜读过同样因意识流出名的《追忆逝水年华》,但在阅读过程中,乔伊斯还是不断地让我感到惊讶。
在还没读完这部巨著时,我就觉得仅凭“意识流”一词是无法概括《尤利西斯的》,这部小说运用了太多手法,甚至可以说每一章都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描写手段。从另一方面来说,意识流也确实是此书最大的特点。
去年,我曾拜读《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的文笔让我叹服。他用洋洋洒洒七卷回忆了自己的人生,在普鲁斯特这里,意识流是一条静静的河,无声无息,缓缓流淌。而乔伊斯笔下的意识流却是另一番风格。在《尤利西斯》中,意识不仅会是连贯的、有逻辑的,也会跳跃、会受到外界干扰。无疑,乔伊斯笔下的意识流更接近于真实的意识,让人难以捉摸。
在这部巨著中,乔伊斯不仅叙事,还刻意为读者设置迷津。不得不说这样的作者确实罕见。谈到这些迷津,就必须说一说译林的这个译本。译者萧乾、文洁若夫妇在常人已经退伍享清福的年龄,不辞辛劳,为汉语读者带来这个译本,让人敬佩。这个译本的写作风格、专有名词统一(专门提及这一点是因为《追》的中译本是由15位译者合译,在风格上和专有名词的翻译上,难免有差异)且有非常详尽的注释。 说到注释就必须谈论一下。这本书的注释也不是一般的多。一方面是因为书中确有很多背景需要向中文读者介绍,另一方面,译者为了读者更好的理解、研究者能够方便的进行研究,对很多地方做了详尽说明。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在这次囫囵的阅读中,感到很多注释看完就忘,但也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注释对我理解全书的内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此,若是普通读者,可以选择性地查看注释,以免影响阅读体验。同时,如此详尽的阅读想必能给专业人士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总的来说,不论是英文原著还是这个译本,作者或译者都力求完美,而且也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这次匆匆读过,不知下次何时。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更细致地欣赏这部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