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天都》是一本由陈九歌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348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像下的版本不全,不过国内这种推理小说也不过如此,噱头大,雨点小。何况这个背后的南大碎尸案,已经给八烂了。现实终于比小说更恐怖。
●嗯……我错了……
●难能可贵
●因为南大的案子看的,它很好地解决了各种疑问和猜测,从这个角度讲,逻辑很好。
●有错字……刁爱青真是老被拉出来。前面都还好结尾解密太没意思了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国内犯罪小说之一,当然,对于南大那个案子的改编这也是迄今为止最棒的版本。
●典型的中国特色,故事结果太俗套,很多桥段的拼凑。但叙事语音还是很生动的。
●当年的南大碎尸案。多么好的素材啊,可惜没有写好。把这本书再改再润色加工,绝对能成为一本畅销小说。
不知道怎么看完感觉很累
《血色天都》读后感(二):评《血色天都》
因为南大碎尸案看了这本小说,说实话,看到一半时,就猜到了凶手是谁,但不清楚杀人动机,所以一口气读完了。小说通篇时间线和逻辑足够清晰,但结局很压抑,这个世界,在我们看见和看不见的地方,阴暗和绝望一直在滋生并壮大着,那些社会的“双面人”始终在暗箱操作着,纵容并保护这些见不得光的丑陋与黑暗。但我愿意并始终坚信,邪不压正,总有一天,我们会用正义和温暖驱散这“人间炼狱”。愿南大碎尸案早日被侦破,还刁爱青和这个世界一个公道!
《血色天都》读后感(三):读后感
这本书根据“南大碎尸案”改编的小说,读起来真叫人瞠目结舌。因为我也是前几天通过“南医大案”热搜了解到的“南大碎尸案”,所以买了这本书来看。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只是凶手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书中涉及到出轨、被出轨、怀孕、高层政府官员涉黑等故事,而结局背后的所有“帮凶”也平安无事的生活,书中有句话我觉得很到位“他们不是坏人,他们只是懂得权衡”。谁说不是呢,当权利大于法律时,人们会使用权利,当权利小于法律时,人们会走正常程序。所以,世界是不是非黑即白的呢?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不管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我们都要负重前行,让社会变得更好。
《血色天都》读后感(四):无法诉说的疯狂
一口气堵在心里很闷,不知道从哪一个字说起,仍是要推荐。
故事情节紧凑,也很吸引人,欲罢不能。
直到下篇的部分,很难坚持读下去,停顿了好几次,调整,深呼吸,再继续。
一段段往事,回忆,自白,揭露那些不堪的,黑色的,不,也许是灰色的过去。
夏小琴,一个精神病患者,那段第一人称的叙述,压抑,躁狂,混乱,语无伦次,剧烈的情绪起伏。我甚至觉得不能再坚持读下去,因为自己也在疯狂的边缘,即将崩溃。
很多的事或人没有对错,没有好坏。金钱,权力,更多难以权衡的借口或者理由。人有了顾虑,有了牵挂,有了太多的在乎太多的放不下,呵。
极致疯狂的爱。自私的欲望。温柔的屠夫。
《血色天都》读后感(五):思路很好,可惜文笔青涩
这个分数或许相对而言较低,但是这基于我看书的出发点。平时读惯了日系和欧美推理,我也把这篇小说当做一个推理小说来阅读了。或许对于国内的悬疑小说而言,这样的起点太高了。
我有时自己也会构思一些小说的框架,其实构思很容易,但是落笔太难了。所以我很佩服作者,把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件写到这种程度真的是有相当的水平。
除此之外我只能提两个个人观点:
1. 小说情节拖沓。其实从根本上讲,这篇小说的推理戏份也不算很少,但是安排的顺序并不是很得当。我可以理解小说灌水,可是必须张弛有度。大篇幅的推理,比如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结局部分都有赫尔克里•波罗的大篇推理都写得十分精彩。可有时候,比如当华生还在用大量论据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福尔摩斯挥手打断他,然后用一句话说明了自己的判断。这种情节也同样让人热血沸腾。这就像是在写毛笔字,每个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行笔的速度有所不同才有味道。
2. 人物的性格不鲜明。当然了,警察不是侦探,像福尔摩斯、波罗、御手洗洁这样个性的侦探如果呆在警察局,说不定早就被同事打死了。可是既然是主人公,就应该有他的独到之处,这涉及到一个主人公的形象问题。有些推理,我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反而是一个警察没办法办到。他还需要在大量的对话之后做恍然大悟状,或者其他篇幅而且这个警察还是小说的主人公。这让我很无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必须高于生活。否则我们就不必看小说,索性看一份调查报告了。
3. 作为侦探,哪怕是悬疑小说,我认为作者写小说时候的思路缺乏逻辑性。想到什么地方就查到什么地方。怎么说呢,读着很混乱,比如对于辅导老师的调查,明知道这个人可疑,可见面的时候擦肩而过先不查,之后特地过来查一次。感觉怪怪的。
作者应该是第一次写小说,虽然思路非常好,可还是有太多瑕疵(我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连写都写不出)。当然了,能有这样的作品已然相当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