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惶然录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8-11 23: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惶然录读后感1000字

  《惶然录》是一本由[葡]费尔南多·佩索阿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019-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惶然录》精选点评

  ●同一本书读了三个版本算不算死忠粉!!!!

  ●很这本书。与其说佩索阿说出了我这个阶段的不自在不舒服,不如说我所经历真实存在又算不上多大事感觉够上了佩索阿的叙述。我内的一片杂音,因为他,变成了可以被称作是交响乐的些许片段

  ●确实是“深者读其深,浅者读其浅”的一本书,新版装帧挺酷的,但还是更喜欢不安之书》的译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封面设计是有毒吗?都更新了好几版了,这回别的都还算勉强可以吧,就是这个“惶然录”三个字怎么非得让扭曲呢?呢?呢?这么严肃的一本书就这么被个没素质的封面设计给搞毁了……

  ●好安静

  ●一部碎片叙述的日记作品,没有事实梳理,只有意识流动完全头脑里的旅行,内心交响曲精神奇观

  ●启发式的随笔

  ●我为了理解毁灭自己。理解是对爱的却。书里面总有些简短精湛句子让人反省自己

  ●求人理解等于卖淫。惶然录可以经常翻翻

  ●其实佩索阿离世已近百年了,书里描写孤独疏离、质疑、思索,以及如同被困在笼中豢养,爪子变得柔弱无力感依然让人感同身受。生而为现代人困境卡夫卡寓言解构,佩索阿没有那么先锋语言表达上要平和很多,但思想深远不遑多让。“给每一种情绪赋予个性,给每一种思维状态赋予灵魂”。很难去定义这是小说散文或随笔,如同日记体一样,自语独白里,似乎谈论了宇宙个体的一切。

  《惶然录》读后感(一):黄昏还是日出

  又名《不安之书》,据说中文有三个版本,每一个版本都不大一样。因为作家生前并没有把这本书结束后人在整理的时候发现章节无法排序,很多内容的取舍也是众说纷纭。费尔南多·佩索阿是死后才出的名。因为直到他去世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好多作所写的文章其实都出自他手。他的笔名上百个,不可思议的是,他赋予每一个笔名一个似乎真实的生命,有人格,有职业,有人生经历,有写作风格。相于他可以分身数十人写出风格迥异的作品,并且还篇篇都精彩。他一生留下作品无数,至今还在葡萄牙整理着。这本书,他也是虚构了一个作家的名字,而后人认为这个虚构人物大概是跟他本人最贴切的人物了。同样是一个小职员,同样生活在里斯本的一条街上。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放了没有歌词音乐,一下子就能投入进去。有一种身在黄昏或者身在日出交替着体会黑夜即将来临或者日即将来临的感觉。

  他把生,叫做死了,把做梦叫做真实的生活,把生活叫做梦游。

  他会一直感叹一个不相干的人的离开。

  什么是重要的呢?

  如果忘记了,那就是从记忆里撕掉了,如果记得,那一切事物就还存在着。有多少人和物就那么被撕掉了呢?

  他说,一个人只能看见他看得见的东西。

  他说,善行有可能干涉别人的生活,这么看来又是恶行。

  他从不求得被他人理解,因为被理解类似于自我卖淫。

  我喜欢他。

  《惶然录》读后感(二):我在头脑里旅行

  我对世界七大洲的任何地方既没有兴趣,也没有真正去看过。我游历我自己的第八大洲。

  打开这本书读上几页,就立即确立了它作为我“手边之书”的地位。这本书的最佳阅读方式可能是将其拆开,按照自己的想法排序,作为爱书之人实在不舍,但我自有我的读书之法,刚刚好400页的随笔,不用书签,每次读来随意翻开一页即可。下面是我对其中几篇随笔的整合和思考。

  你要旅行么?要旅行的话,你只要存在就行。在我身体的列车里,在我的命运途中如同一站接一站的日复一日里,我探头出去,他们总是相同,一如它们总是相异。说到底,命运是穿越所有景观的通道。

  如果我想什么,我就能看到它。如果我旅行的话,我能看到更多的什么吗?只有想象的极端贫弱,才能为意在感受的旅行提供辩解。

  ”通往N市的任何一条道路,都会把你引向世界的终点。“

  我对世界七大洲的任何地方既没有兴趣,也没有真正去看过。我游历我自己的第八大洲。

  有些人航游了每一个大洋,但很少航游他自己的单调。我的航程比所有人的都要遥远。我见过的高山多于地球上所有存在的高山。我走过的城市多于已经建起来的城市。我渡过的大河在一个不可能的世界里奔流不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旅行的话,我只能找到一个模糊不清的复制品,它复制我无需旅行就已经看见了东西。

  聪明人把自己的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的事故都富有伟大意义。遍游全球的旅行者,走出方圆五千公里以外,就再也不能发现什么新鲜事。但哪里有新奇,哪里就有见怪不怪的厌倦,而后者总是和毁灭前者。真正的聪明人能从自己的躺椅里欣赏整个世界的壮景,无须同任何人说话,无须了解任何阅世之法,它仅仅需要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五种感官,还有一颗纯粹的灵魂。

  黄昏降临的融融暮色里,我立于四楼的窗前,眺望无限的远方,等待星星的绽放。我的梦幻是一些旅行,以视野展开的步履,指向我未知的国度、想象的国度。没错,我在头脑里旅行。

  《惶然录》读后感(三):惶然录有感

  现在人的日子,必须一直搞点新鲜玩意儿才能应付过去。悬于浮华表面,绞尽脑汁也再无法造出更加低俗之物,只能不断重复:今天加上一个红色斑点,明天加上绿色皮囊,管他什么东西,加上就是。欲望招摇过市,放荡的喧嚣着。为了摆脱庸俗,必须使生活庸俗化,谁不附和,就会显得寒酸。容不得多想,甚至都不曾思考死亡,甚至都不曾思考死亡!人们就被这些鬼怪缠住,死死挂在高耸的直入云霄的阁楼里,闻着人造空气,望着人造风景;就像绵密蜘蛛网上的某一个节点,挂在纷繁复杂的关系中被左右牵制。逃离意味着背叛,除非谁能弄出点什么新东西,供这城市的鬼怪们消遣。

  这确是一座鬼魂之城啊,万物都在膨胀,如同将要爆炸的气球。在一个大气球上,衍生出一个小气球,小气球上,又吹出一个更大的气球,无规律的不断衍生,怪物般庞杂。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献祭者。你看那个,半低着头猥琐的左顾右盼,想要给他的身体找一个容身的坟墓,恨不得挖一个坑就能入睡;你看那个肥胖者,正在用一点小聪明周旋于混乱的漩流之中,嗡…嗡…嗡…;还有那个精致者,哪来的愚钝让他丢弃了自己原本的朴实无华?更不用说那个精于盘算的话语人,正在思忖对策呢,以为自己正处于事务的中心,一伸手就能改变日落潮汐似的,可他真的思考过要应对的是什么吗?

  为了麻痹思考的能力,它会偶尔耍些小把戏,让人们得到短暂的间歇,这就是一种筛选:大部分人回归繁冗的生活只是稍感不适,一小撮人感到困惑,好像某种力量在体内想要喷薄而出。可无论哪种痛苦,都是实实在在。

  相对于秩序,这地方更需要混乱,一种无意义的混乱:扎破那个气球,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的意识混乱,光泽的外表下,不堪入目的弥散着全是尸臭。但更可怕的一定是:最终还是要回归秩序。巨大的漩涡将你我卷入,阴暗之中,对我们进行编号、标识。

  全都是时间的伪装,它先侵蚀掉反抗的动力,继而是自由,最终,吞噬一切——这是对时间流逝时,人们不是感慨而是想要抓住的惩罚。

  ——LC

  《惶然录》读后感(四):一个像卡夫卡一样孤独的人:佩索阿

  佩索阿虚构了一个叫伯纳多·索阿雷斯的作者,即一个异名者。他每天枯坐在一张办公桌上,像当年的卡夫卡一般,在众人的冷眼和疏离中,在自己的脑袋里建构着伟大的工程。

  佩索阿说:“艺术是一个待在家里的灰姑娘,她不得不这样。”他的局限是日复一日的如西绪弗斯滚石头般暗无天日的工作。但正如加缪所言:“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快乐的。”佩索阿时常浸淫于病患式的冥想,他离群索居,不动声色,在那里边进行着伟大的创造。

  他无时不刻都在思索他的周遭的事物和人性的一切。不,他无时不刻都在啃噬他敏感内心对外界所感受到的痛苦的放大,它们簇拥着他,让他无法消解,他不得不以写作来缓解这种可鄙的折磨。

  在这些思考和写作的瞬间,他体会到一种无法言说的乐趣。他杜绝人际交往,一方面,他对这种过程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他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他我”,一个可以和自己对话,知道自己喜好,能够理解自己与自己独处的人。

  看完这本书,真想穿越文字,穿越韩少功的翻译,穿越时间与遐想去抱抱佩索阿,一个与卡夫卡一样孤独、生前默默无闻、但依旧伟大的人。惶然录9.1[葡]费尔南多·佩索阿 / 2019 / 上海文艺出版社

  《惶然录》读后感(五):我嫉妒每一个人,因为他们不是我。

费尔南多·佩索阿:《惶然录》的作者是一个不得不去多说几句的作家。就算不看他的任何作品,也一定会对他这个人感兴趣。

他是葡萄牙人,出生在里斯本,四十七岁病逝。十九岁时从大学退学,此后三十多年每日上下班,为贸易公司做商业信件翻译,顺便酗酒,不停写作,基本没有踏出过里斯本周边。

短暂一生波澜不惊,貌似恋爱都没怎么谈过。看似平平无奇,但他把自己活成一个宇宙。

他写作喜欢用笔名,据统计大概用过75个笔名之多。用笔名没什么稀奇,关键是他为每一个笔名都创造出了独立的人格。包括性格、背景、职业、生活方式等等。最牛逼的是,他创造出的每个作者的写作风格都不一样。甚至他们之间还会相互评论互相交流。没准这些人还有完整的社交关系。他用过的每一个笔名,都是可以活生生的生活在现实世界里,有血有肉的人。佩索阿寿命虽短,但却结结实实完完整整地活出了75段不同的人生。

他曾办过一本杂志,每一期上面有几十个写不同东西的“作家”,而这些东西都是他一个去写的。相当于自己拍了一部电影。不仅自己担任编剧、舞美、摄影、导演等等,而且电影里的几十个角色也全是自己一个人扮演的。

《惶然录》是他的作品之一,还有一个版本译做《不安之书》。这本书写了20多年,也没写完。里面什么体裁都有,诗歌、散文、日记、生活格言无所不包。

说来奇怪,我每次翻看这本书都会觉得好困。困,但又觉得好。这次整理相对简单易读的文字,也是在困顿中坚持下来的。我觉得《惶然录》的好,是那种催眠曲式的好,会睡着,就是因为它的好。醒来依然念念不忘。

里面的文字充满了思辨,甚至对抗。对抗是一定的,毕竟他有75个分身。有对抗,也有生长。我想,佩索阿一定懂老子,而老子也一定懂佩索阿。如果他们认识,一定是那种心有灵犀却又心照不宣的朋友。

⊕生活毕竟是一次伟大的失眠,我们做过或想过的一切,都处在清澈的半醒状态之中。

⊕生活是生活的死,因为每一个我们享乐其中的新日子,都是我们生命失去的另一个日子

⊕一个人的生活,是一个长长的误解,是不存在的伟大和不能够存在的快乐之间的一种中介。

⊕哪里有新奇,哪里就有见多不怪的厌倦,而后者总是毁灭前者。

⊕生活是一件甜蜜的事情,是我们对一切东西采取视而不见顺其自然的态度。

⊕任何人在当前生活中的命运就是被剥削。一些先知和圣徒行走于空空人世,他们被他们的上帝剥削。

⊕奴役是生活的唯一法律。

⊕我反感生活,因为它是一种对囚犯的判决。我反感梦想,是反感逃脱行为的一种粗俗形式。

⊕如同凭靠一艘船上的栏杆,我爱你,就像两船交会时的相互热爱,有一种它们相互擦肩而过时感到的无法说清的惆怅和依恋。

⊕被他人爱,被他人真正地爱,是多么累人的事!被其他什么人用感情捆绑起来,作为爱的对象,是多么累人的事!把一个向往自由和永远自由的人,改变成受雇的伙计,从而对那些情感交易担负责任,永远架起一种不可解脱的体面姿态,是多么累人的事!

⊕我们从来未爱过什么人。我们只是爱自己关于何许人可爱的观念。我们爱自己的观念,简言之,我们爱的是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对婚配伴侣其实都是一种错配,因为每个人女人在属于魔鬼的灵魂暗处,都隐匿欲求之人的模糊形象,而那不是她们的丈夫;每个男人也都暗怀佳配女子的依稀倩影,但那从来不是他们的妻子。

⊕爱仅仅是对独处的逐渐厌倦:于是,爱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怯懦,再加上我们对自己的背叛。

⊕我爱你,就像我爱太阳西沉或月光遍地的时候,我想要说什么的那一刻,但是,我想要的不过是占有那一刻的感受。

⊕我从来不求被他人理解。被理解类似于自我卖淫。

⊕没有人在把自己真正弄明白以后,还能生出对自己的爱意,因此,如果没有虚荣这种精神的生命之血,我们的灵魂就要死于贫血症。

⊕一个人能够获取的最高自律,是无所谓地对待自己,相信自己的灵魂和肉体不过是房子和花园,命运规定了一个人必须在此度过一生。

⊕我嫉妒每一个人,因为他们不是我。

⊕我们的存在是一片巨大的殖民地,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人,各别相异的思想和感觉全都共处其中。

⊕我们就是我们不是的东西,生命短暂而悲凉。

⊕自由是孤立的可能性。如果你不能一个人活着,你就是命定的奴隶。

⊕人类的幸运在于,每一个人都是他们自己,只有天才被赋予成为别人的能力。

⊕纯粹,就是不要一心成为高贵或者强大的人,而是成为自己。

⊕占有就是被占有,然后失去自己。

⊕ 行动,是真正的智慧。……任何一大块土地都是宫殿的潜在可能,但是如果还没建起来,宫殿在哪里?

⊕行动是一种思想的疾病。一种想象的癌症。投入行动就是放逐自己。每一个行动都是不彻底和不完善的。

⊕不能成为什么,但能想象什么,这是真正的御座。不能要求什么,但能欲望什么,这是真正的皇冠。

⊕乡村里的破晓只不过是存在的事实,而城市中的破晓则充满许诺。前者使你生存,后者则使你思想。我总是相信,思想比生存更好。

⊕当一个人的意志成为院子里一桶水,而且被笨手笨脚的路人一脚踢翻的时候,这真是一无所有的陶醉之时。

⊕人类全部需求中最为基本的一项,就是坦白,就是忏悔。这是灵魂使自己向外开放的需求。

⊕对自己说谎,比坦白真情要强。因为表达自己总是缘木求鱼,是你感受自己和表达自己的双重说谎。

⊕尸体看起来像是什么人遗留下来的一套衣装。衣装的主人这时已经离去,不再需要穿上它。

⊕无论我们脱下多少层衣物,我们也不会留下一具裸体,因为裸体是一种灵魂现象,是再也没有什么可脱的状态。

⊕体面和忙碌的单调,是所有单调中最为糟糕的一种。

⊕聪明人把自己的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的事故都富有伟大的意义。

⊕有些人航游了每一个大洋,但很少航游他自己的单调。

⊕ 郁闷就是这样的东西:灵魂失去了哄骗自己的能力,失去了虚拟的思想通道-灵魂只有凭借这个通道,才可以坚定地登上真理之巅。

⊕郁闷像是环绕灵魂城堡的护城河上的一直收起来了的吊桥,留下我们但偏偏没有留下动力掉闸,让我们无力地远望周围永远无法再一次涉足的土地。我们在自己的内部疏离了自己,在这种疏离当中,分隔我们的东西与我们一样呆滞。一池污水围绕着我们理解的无能。

⊕巨大的忧郁,还有愁肠百结,其实只有在一种舒适气氛和整洁的豪华中才能够存在。

⊕“颓废”就是无意识的完全缺席,因为无意识是生命的重要基础,这种缺席就像心脏能够想象自己跳动的停止。

⊕平庸是智力的一种构造,而现实,特别是当它是野蛮也粗俗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对心灵的自然填补。

⊕灵魂是一种单调重复之物,每一个人都彼此彼此;人们只有在个人外表上才各别相异,其最好的部分则溢入梦幻,溢入体态风采,而正是这些成为视觉形象的部分,成为我的兴趣所在。

⊕对于我们已经知之甚多的人,我们将失去观看和冥想的自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惶然录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