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刘同老师的新书《一个人就一个人》,关于“一个人”的话题又开始流行了起来。
每每我写一个人,不管这些话被反复说过多少次,老生常谈,陈词滥调,都能够引起共鸣。
一个人度过了过去,一个人度过了现在,说不定,还会一个人度过将来。
-
小的时候,不管什么任何时间,都必须有家人陪伴才行,只要家人离开一会儿,就会嚎啕大哭。
晚上不太敢一个人睡觉,怕黑,只要一闭眼睛,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各种妖魔鬼怪。
有时连脚都不敢伸出被子外面,觉得下一秒就会有一双苍白的手把自己从床上拖下去。
上学之后,最怕的依然是一个人。
不想在同学之间落单,不想得罪任何人,连被霸道的同学欺负都要忍气吞声。
我们希望自己有好人缘,有好多朋友,甚至女生之间上个厕所都要呼朋唤友。
那时,如果一个人性格内向,比较孤僻,会被大家在背后议论,甚至会被孤立。
后来刚参加工作,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生活,最开始也特别不习惯。
大到工作问题该如何解决,小到一日三餐,家里马桶坏了,灯泡不亮了,洗澡时突然没热水了……
一个人逛街很尴尬,一个人吃饭很尴尬,一个人看电影更是没尝试过。
哪怕社恐如你,都不是能够坦然接受随时随地做什么都是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任何一个问题,对于初出茅庐的你,都是大问题。
那时就会想,如果能够和好朋友一起住就好了,如果能够找个对象就好了。
-
然后,再过几年,渐渐就习惯了。
也不知是自己喜欢上了一个人的状态,还是被逼着快速成长,慢慢的,你就不再惧怕一个人了。
你能够自己起床,自己吃饭,自己上班,自己逛超市。
不用在意刚起床时的自己形象是否依然美好,不用在意吃饭时狼吞虎咽的模样,不用在意用掉的卫生纸有没有准确丢进垃圾桶,不用在意很多只要别人在就必须要注意的事情。
你以为,这是一种百炼成钢。
我也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
现在,独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单身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开始成为一个个的闭环。
我不了解你,你也不了解我。
然后大家彼此沉默,互不相关。
听起来非常冷漠,但却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不是非要需要彼此才能活下去的。
对比热热闹闹的青春模样,我倒是更喜欢现在一个人的冷清。
我甚至用了许多方法,来刻意营造一个人的氛围。
我把微信好友删到了200人以内,删掉了许多曾经认识但再无交集的人,包括许多客户,并丝毫不觉得可惜。
我推掉了许多无用的社交,不再热衷参加各种饭局酒局,不再以认识什么人作为自己的社交目的。
我学会尽量让工作变得更能让自己开心,只要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绝对不做,给再多钱也不做。
我花更长的时间呆在家里,热衷设计和家居,希望把家里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模样,然后窝在这里。
我尽量避免使用手机和各种杀时间app,给自己设定了每天不超过3小时的手机使用时间,并严格执行。
我开始逐渐怕吵闹,喜欢清静。
我也拒绝无用和繁琐,变成了一个很怕麻烦的人。
我开始相信这句话:生活越简单越好。
-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那些能够享受一个人生活的人,内心是什么样子呢?
高赞回答是,每个人的内心都不一样,但他们都有一个属性是,他们的内心,肯定是自洽而强大的。
自洽这件事,简单来说就是有一套自己的人生逻辑。
网上许多人都在聊它,但没说过它的表现。
我把它分为五点:
· 懂得自我认同和欣赏。
一个人首先要学会自我认同,认清自己是前提,理解自己是条件,然后能够自我满足,自信是一个人最美丽的地方,只有自信的人,才可以安然处于生活的任何一个阶段。
· 可以掌控情绪。
掌控情绪不是不允许有坏情绪,而是明白它和控制它,不任由任何情绪来得过于迅猛又去得过于犹豫,你能够抽离自身去观察情绪,进而再次了解自己。
· 看淡得失。
一个得失心很重的人,就是无法自洽,把什么东西都放在同一水平层面去看待,意味着你的人生无法有的放矢,得失心就是你的包容度。
· 不会被失败轻易打败。
能够接受失败,并正确看待失败,不怨天尤人,学会分析和复盘,在错误的层面里吸取正面的力量,善于改正和规避,让自己不断进步。
· 舍得对自己下狠手。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的道德、标准、答案,都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而是首先用来要求自己,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自洽的五种表现,其实对应着的,是五个人生关键词。
自我认同和欣赏——自信。
可以掌控情绪——理智。
看淡得失——豁达。
不会被失败轻易打败——坚强。
舍得对自己下手——自律。
自信、理智、豁达、坚强、自律。
只要一个人具备了这五点,就可以被称之为内心强大,就可以完成自洽。
那么,无论他是一个人生活,还是处于热闹人群中,你都能看到他,因为是他是那样的,与众不同,但又不过于显山露水。
-
之所以有人可以一个人生活,可以自洽,从五种表现外因,会共同走向了一个内因——
能够自我给予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
很多人说不清楚,反正就是觉得踏实,觉得安全,不慌张。
这都比较浅层。
所谓安全感,是一种可获得性。
就是你感觉能够获得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让你感觉安全。
但注意,重点不是这些东西,重点是,你是否能够获得。
获得这个动作,决定了你是否具有安全感。
因为可获得,你才会有归属感和成就感,感觉自己有被得到。
而且,得到的比重,要远远大于付出,你没有感觉自己被掏空,你依然在源源不断地获得。
这种不断地获得,是一种安全感。
所以,你才会看到,有些人在爱情里越没有安全感,就会越索取,越歇斯底里,越想获得一个答案。
而一个享受一个人生活的人,他们的这种获得,来源于自身。
他们可以自我供给。
他们不用依赖别人的给予,就能够源源不断地给自身提供这种获得。
那么,他们就可以安然停留在一个人生活的阶段。
而且,如果将来遇到了爱情,恋爱才会变成真正的锦上添花,而不是另一种获得的手段。
有些人一个人生活,是享受的。
因为安全感可以自给自足。
有些人一个人生活,是被逼的。
他们把独立当成了回避社交和逃避自我问题的手段。
你是哪种?
-
我现在不怕一个人。
我可以说非常享受一个人。
曾经有些人问我,一个人生活是不是在很多时候感觉孤独?或者觉得自己很可怜?
我说,曾经是,但现在不会了。
相比偶尔会冒出来的孤独,我更喜欢一个人时的自在。
我可以自己陪着自己。
我还有一屋子的书,这世界上还有美好的电影和音乐,还有好看的衣服和鞋子,还有美丽的风景和那么多我想去的地方。
我真的忙死了。我没空孤独。
不是只有人在身边,才会感觉不孤独。
有时有人在身边,也是会感觉孤独的。
如果你觉得,非要找个“人”在身边,才能解决自己的孤独,那我觉得,这样才有点可怜。
林清玄说:
人生不过就是这样,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更具有精神和灵气的自己。
一个人生活的我,依然对自己有一个要求:
我的物质可以极简。
但我的精神必须要丰盈。
如果岁月是一把刀,就让我们把我们的微笑和从容,刻进它的刀光里。
至于其他的不可捉摸的耗人心神的求而不得的人事。
我只有三个字:
不必留。
END
山 海 皆 可 平 , 难 平 是 人 心
♫ / —— Roger St. Den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