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风云录》是一本由[美] 巴顿·比格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所谓证实性偏执,就是倾向于搜集支持自己判断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支持自己判断的信息。行为学理论告诉我们,最好的治疗证实性偏执的方式是听取反对方的意见,然后客观地分析逻辑中不完善之处。——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Biggs从摩根斯坦利首席战略官位置上离开创办对冲基金的故事,是研究对冲基金业态较好的范本,书中谈了Biggs做为对冲基金的一些观点
●暗藏了一个恐怖故事!
●其实没读完……不过也就那样
●实在不明白中文的书名是怎么想出来的,太误导读者了!看到19章觉得还有点儿意思,不过R-square被印成了R2,这样的错误也太低级了吧!
●没想到居然这么合味口,就是我想要的
●这本书就是说的作者自己的经历,其中参杂了他认识的一些同行,以及对某些金融市场的看法,例如泡沫,投资者类型(成长,价值,不可知)等等。
●14年3月23日,第二次
《对冲基金风云录》读后感(一):“题材股”、“概念股”、“趋势投资者”
“题材股”、“概念股”
激进成长型股票基金里面都是一些题材股,比如小型石油开发公司和钻进公司,像什么 “三兄弟公司”、“钻塔公司”。
《对冲基金风云录》读后感(二):走进基金经理的世界
不是一本教你怎么炒股的书,也不是“伟大博弈”那种回顾历史的书,更像是一本回忆录。作者用生动有趣的笔触,把一个光怪陆离、惊心动魄的金融世界呈现给我们。当然,除了好玩的故事,收获也是很多的,你可以了解各种基金的风格(组合基金、净多头、对冲...)、投资的风格(价值、趋势、不可知...),作者还会加上精当的点评。总之,这本书就像是一个金融博物馆,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有机会了解一个高帅富的世界。
《对冲基金风云录》读后感(三):一点启发
首先我们了解了许多投资方式,不过,最吸引我的不是如何赚到钱,而是如何守住财富。
将军的思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世界上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没有十拿九稳的事情,没有绝对不可能的事情。1940年的时候大部分香港人都认为日本没有胆量进攻大英帝国的香港,结果呢?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消费难以启动,因为中国长期的历史培养了人们防范未知风险的意识。而美国历史短,所以无畏,因为敢于搞赌博,敢于做对冲
《对冲基金风云录》读后感(四):这才是一个传奇
如果,你想要《对冲基金风云录》来告诉你怎样做投资,那么定是要失望的,这不是一部教材,而是一部历史。你需要透过她所展现出来的样子去自己去判断怎么做。
在华尔街这个舞台上,形形色色的人粉墨登场,可没有人永远是上帝的宠儿,总难免面临失败。在外人多看到的光鲜成绩背后,是外人看不到的付出,如果不是真的热爱这个行业,是难以为继的吧。
故事以凯斯恩的传奇落幕,作为一名学者,他对现代经济学的贡献是很多人无可比拟的,对后来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名投资客,他三起三落的投资经历,对后来的投资者们,始终是很好的参考案例。
《对冲基金风云录》读后感(五):让你了解美国职业投资人的酸甜苦辣盛衰兴亡
这本书我从2月初开始看,因为只是每晚睡前阅读,所以进度比较慢,而且这本书看的是中文版(sigh...)。但由于书的各章结构独立,行文轻松幽默,强烈建议圈内人士和同学们睡前阅读!
当国内目前最优秀的投资人才聚集到公募基金和顶级券商投行的时候,美国早已进入了优秀人才挤进对冲基金的业态。Biggs之所以取书名为Hedgehogging,正是他把对冲基金经理们形容为了刺猬,寓意刻薄固执一身是刺,不易为人所接近(中文版的书名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却摈弃了作者本意)。然而作者全无贬义,而是通过自己从募集资金到开张运作的过程中,竭力表现这个精英圈子里的众生百态,以及外人所不知的艰辛与煎熬。同时,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大量穿插了他和他那些对冲基金经理友人的趣事,有对他们奢华生活方式和生活压力的描写,也有关于不同人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差别,用语诙谐,充斥着美式幽默。最让我受益的是,作者客观介绍和评价了不同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思路,充满几十年投资智慧的积淀,让人拍案叫绝。
这是我个人网站的书评节选,所以如果你看到别处引文,那都是在引我自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