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是一部由罗宾·洛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珊·布鲁克 / 里奥·比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一下几处戳中我的地方:
⭐还是觉得本尼很会演freak,各种类型的怪胎都拿手。他演过的角色就没几个正常人。王子发疯那段太欢乐了,冷面笑匠。
⭐本尼为这剧健身真的太拼,肱二头肌小山包一样,让人移不开视线,手臂上筋脉凸起。没法再回头看《Last Enemy》里的白斩鸡身材了。。
⭐你缺是分分钟能爆发体内小宇宙的男人,从弗兰肯斯坦那时候就看出来了。看他演愤怒戏我都害怕,那可……真是一匹……咆哮的骏马啊……感觉舞台都变成了一片草原
谁料如今岁月潜移,
老景催人急于星火。
2019.5.4于浦东新舞台
从神夏算起到现在,已经喜欢马老师十年了,这十年里看过很多版的哈姆雷特,但是马老师版始终是初心!马老师真的棒!马老师我吹爆!To die to sleep那一段我大概已经反复看过二十几遍了但是好像永远不会腻。他用痛苦把谎言吞下肚,然后又用梦话盖住深渊,谁不想抱抱这个会流血会害怕的大猴仔?这个剧舞美也很好,喜欢中场休息前冲破城堡包裹整片舞台的风暴,宫墙内外的无数泥土,像极了奥菲利亚凝厚的眼泪。
《哈姆雷特》观后感(三):他的人生被自己逼到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卷福版《哈姆雷特》。还是装疯卖傻那部分最适合他。 所谓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外界和自己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并不是真正自己的自己。 复仇的哈姆雷特并不是自己,他的人生被自己逼到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诛仙》中鬼厉说,我有大憾事在心,生不如死,又不能不生。 《火影》中鹿丸只想看着天上的云过完这一生。 《龙族》中源稚生的理想是去法国的沙滩上卖防晒油。 《武林外传》中白展堂想做一个徜徉在艺术中的画家。 相对应的,一个方向是尼采会发展出那么强健的超人哲学;另一个方向是佛老禅宗的挂心无碍。 戏剧电影化后,一些细节还是要注意的。比如哈姆雷特在激烈决斗后死了,结果卷福在人家怀中那个喘得…固定机位长镜头,无法直视。
《哈姆雷特》观后感(四):第一次看这么长的话剧
看的话剧不多 其实感觉还是很多时候不能理解为什么话剧演员的情绪表达总是非常激烈 让我觉得太夸张
没看过其他版本的 哈姆雷特话剧 看这个版本 觉得老人家们演的都真不错 但是年轻演员中给我一种 情感过于强烈的感觉 不过hamlet 的确有很情感非常强烈的地方 感觉总体而言 看话剧还是比看书有趣些 尤其是hamlet独白更容易接受
本尼开头总还是让我看到shelock的影子 后面感觉好多了 但是奥菲利亚实在是不喜欢 不能接受 虽然本尼也不年轻 但是后半部分 看起来还是有王子的感觉吧 但是奥菲利亚真的没有任何少女 尤其是美少女的感觉 反而总给我一种吸毒的人的感觉 非常出戏 但是 舞台效果真是超级棒啊
《哈姆雷特》观后感(五):很抱歉我没看出你的好
来影院之前因为片长达3.5小时/影片结束在晚10:00后/票价不菲120元以及欧洲剧情背景(理解不易)踌躇良久。看在经典名剧份上,抱着巨大期望而来。但是,不得不说,观毕真的是失望而归啊。首先是男主,天呢,就您这颜值担纲王子角色,是不是差点意思呢啊。当然了,BC很卖力,也很投入,汗水泪水齐飞那种。皇后也是,自己入戏颇深。因奥菲利亚意外身亡情绪崩溃涕泪滂沱。那鼻涕恣意横流的,啧啧,太糟蹋个人形象了不忍直视有木有。可是,很抱歉。正是因为他们太用力了,我只好边感佩人家敬业精神边腹诽着自己的不入戏。还有,那台词,像人类对话用语么[疑问]那长句式,那大篇幅,整个就是书面用语嘛。白种人奥菲利亚的哥哥,这么一VIP角色怎么整一个黑人哥们出演啊?难不成他们兄妹同父异母?槽点太多,不胜枚举。努力了三个半小时没入戏,好不容易撑到终场。额滴个亲娘,累S宝宝了。
《哈姆雷特》观后感(六):戏剧电影初体验
3.5星。
先说戏剧电影这种形式,没有技术革新很难有发展前景。至少在4d厅放映,都能更贴近现场观感。
再从舞台剧的角度出发,本剧布景舞美、音效灯光、演员表演(除了女主,硬是将敏感纤细演绎得只剩神经质)都到位,只是主角的服装为何如此随意?古今穿插的设定也叫人出戏。
最后说说哈姆雷特这出大名鼎鼎的戏剧。它之所以几百年来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大致有两个原因,一:人物形象之丰满立体,人物独白之悲恸决绝。它不是情节打动人心,而是主人公振聋发聩的话语和他或激昂或自怨或悲怆的鲜活姿态。二:对白的文学性及英语这门语言的优美。人物对白已经达到文学名著的水平,莎士比亚将英语的魅力很好地传达出来,哪怕不是英语母语者也能感同身受。
.哈姆雷特蛮适合改编成沉浸式戏剧的。
.希望我有一天可以真的去到伦敦和纽约看剧。
《哈姆雷特》观后感(七):王子复仇记
quot;To be or not to be , It's the question ."哈姆雷特选择了前者,于是他在那一刻死去,而同时以“复仇王子”的身份诞生。在NTLive的Hamlet里面,我看到仇恨如沙尘暴一般席卷扩散,而与它哪怕有一点关系的人,都终究无法幸免。哈姆雷特也曾意识到自己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感慨生命的虚无与变幻,只是已经停不下复仇的脚步。一切都是命运?不,其实一切都是我们的选择。英国的戏剧总会在古典与现代之中保留某种暧昧,而这种暧昧也正是永恒的人性。
Ophelia在剧中对一只相机爱不释手,随时用它记录生命中的美,无论父亲兄长怎样叫她小心提防,她也看不到人性的丑恶,所以就算她的父亲被Hamlet误杀,她也没有一丝怨恨,只有极度的悲伤。因此她的死也本应是美的,在芳草丛生、落英缤纷的清澈溪流中,像人鱼一样唱着歌迎接自己的死亡。无奈她的尸体仍被捞起,在牧师不情愿的主持下埋进土里,所谓“安葬”。
《哈姆雷特》观后感(八):在变老之前远去
有这么一类人,有这么一种角色,我无法想象他们的衰老……他们比谁都丰富,却注定不得好死,要碎在盛年,最后化成一个形而上的符号。我不能也不忍构想,他们要如何消耗于平庸的日常,辗转于生死的困惑、复仇的忧思,撕裂于无能为力的困顿,最后萎缩在年华老去中。对他们而言,死不算悲剧,难以耐受的虚无和蹉跎才是。死从来都不是终极解答,却是一种定格,是对抗腐朽的标本制作。他们美而弱,对这种脆弱最好的体察是,留出一个逃脱的机会。让他们在对世界最无可耐受时,经由自己或他人之手,弃凡躯而去。
“反而是那些黑发朱唇/时时潜伏着死的预感。/
“你像是一个灿烂的春/沉在夜里,宁静而阴暗。”
有人永远是少年国王,永远是王子,我想不到有其他方式让他们离去。《魔戒》里精灵作为神的首生子女,有永生的天赋,而人类终归一死。然而,“精灵们总会发现”,托尔金写道,“死亡并不是缺陷,而是神赐予人类的礼物”。在想离开的时候终能离开,有最后一种逃离的选择,这是精灵也要羡慕的特权。
《哈姆雷特》观后感(九):感觉导演和Horatio有仇
1. 感觉导演和Horatio有仇,相关剧情台词删了大半,把他矮化成了哈姆雷特身边毫无特点的跟班。这样一个狗腿子还能作为事件的见证者,维护哈姆雷特的名誉?他说的话谁信啊。2. Claudius从头到尾一个表情。劝解哈姆雷特时那种虚伪的诚恳、独自忏悔时的愧疚和顽固、被哈姆雷特挑衅后的怒火,全都是一个样。按说都是老演员了,应该不是演技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他对角色的理解吧。 3. Ophelia……感觉疯没疯演得都一个样。另外怎么戏里只会用“装满遗物的旅行箱”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4. 电影院里的live版开始之前有对本尼的采访,听了觉得他的回复说的都很浅,完全从自身经验出发来谈表演,有点失望。但看完之后觉得本尼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和其他角色比起来好不少。但是在角色的塑造上好像也没有什么新意。他表现的是愤怒的哈姆雷特而非忧郁踌躇的那种,但这种愤怒和Kenneth Branagh那版太过相似,只是没有后者的愤怒里近乎残忍的那一面。想了想,大概只有导演身兼哈姆雷特的演员时,才可能在角色的塑造上有较大的突破吧。
《哈姆雷特》观后感(十):把所有的巧合聚在一起就构成一部影片
父权至上,哈姆雷特身处黑暗
哈姆雷特,顺从和恋母情结是我最深刻的印象,反抗且顺从,一忍再忍最后忍无可忍的反抗,他想打破这个牢笼又害怕看到打破后看到那片丑恶的现实。他变成一个疯子,借着疯疯癫癫说真话,禁忌之语脱口而出"得罪了女神,她把你们贬到这所牢笼里来了,莎翁借哈姆雷特之口,体现他的人文精神。问一句"生存还是毁灭"他是懦弱的的,可一个敢于赴死的人又有多懦弱?
克劳狄斯,奸诈,算计几乎万无一失,谋划着杀人,他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但又无法否认他对王后存在感情,不妨把他看做一个为了爱情的男人,其实哈姆雷特改为爱情片也未尝不可,只不过没有这么高端罢了
王后,放荡!都说她被侮辱了,但谁又敢说没有自己的感情在里面呢,她是懦弱的人,她又是一个母亲,她爱自己的儿子,又无法反抗克劳狄斯
波洛涅斯,顽固,一切不合礼仪的爱情在他面前都是不成体统,他不是阿谀奉承只是顽固到偏执,作为一个老臣,他有自己终身信奉的东西作为一个父亲,他深爱自己的女儿和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