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黑历史》是一部由拉杜·裘德执导,Ioana Iacob / Alex Bogdan / 亚历山德鲁·达比加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把敏感话题下的评论区拍成电影,就是格副样子。对话流于装逼,结尾过于平庸,喝彩导演有失水准
●2020年第一部电影,每个民族都有不愿提起的黑暗历史,只不过有的选择直面耻辱,有的选择粉饰遮掩,有的选择自我批判与反思,有的则将一切异见斥为历史虚无主义。虽然影片是以一种充满设计感的方式来探讨历史的真相,但却以种种细节提供了大量的史料以佐证“导演”的历史观点,这其中包括文史资料、受害者影像、以及用不同历史人物的言行构建起来的证据链,使得影片既具有娱乐性,也不失专业性,没有沦为导演狭隘的一家之言。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在经历多番波折之后,片中导演的作品终于能够上演,当罗马尼亚的市民看到戏中自己的同胞屠杀犹太人的时候,他们的感受的竟然不失震惊和反思,而是被暴力和屠杀的元素所刺激,甚至拍手称赞、与有荣焉——当历史只能以艺术的形式再现时,在麻木不仁的人心中,便只剩下了猎奇和娱乐的价值罢了。
●大屠杀题材影片的全新表现角度;有声有色的论文电影;剧本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以及无处不在的反讽之间自由切换,让观众不断调整思考的观点和角度;罗马尼亚电影又一精彩力作。
●年轻人看待我们的历史,好像已经是轻描淡写抑或是漏洞百出。总会有人在抗争、在记录、在直面曾经犯下的罪行,对抗文化审查、对抗民粹主义、对抗官僚系统,这无疑是一部对极少参与政治游戏的中国观众的一击警钟。后半段的戏剧演出变成了纪实影像,这或许正是最可怕之处——即使创作者在不断为表达而战斗,但观众已经被娱乐麻木而毫无敬畏。
●本以为会理客中地抄着手严肃看完,结果当市政府那个男人说“没人记得长崎。因为它是第二个。也不会有《长崎之恋》的,写出来我们也会笑死”的时候被猛然击中泪点…很勇敢了!生活的部分也很赞
●今年在First影展只看了主题策展里的电影《罗马尼亚黑历史》,打最高分五颗星!反思历史(41年罗马尼亚旧政权屠杀38万犹太人的罪恶),学术论文似的尖锐、严谨;形式新颖,以故事叙述和情景再现、博物馆、书籍、图片等多种形式杂糅一体,生动、独特。该片是这位42岁的中年导演的第六部电影,老辣的电影场面调度及声画对立,尽显其才华与勇气。从2007年电影《四月三周二天》在戛纳节上开启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起,十二年过去了,可他们还持续不断地给世界观众无数的奉献和惊喜,这是什么原因呢?艺术家执着地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及社会里重大、复杂的人与事做艺术地表达及解剖,勇于提出自己独立的深刻思考及评判,应该是他们持续做出好作品的主要根源。虽然片子台词、对话过多,观众面有限,但是属于我感兴趣的题材及风格,所以给了高分。
●#13thFIRST#35 本片探讨了对于历史政治的功过表述、数据与史诗对应的准确性和电影对民众的教育意义,甚至是艺术形态和表达是否具有取悦大众的属性。“伟大”的独裁者不在乎后世评价“野名留史又如何”坚毅的信念感和对于自我所认同的使命的召唤感令人钦羡。在最后的实景再现时,当代民众仍然存在的纳粹思想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极具讽刺和震撼,阐释了战争的无正义性。
●片名出自安东内斯库元帅1941年屠杀犹太人时的一次演讲:“我不在乎后人将我们当成野蛮人”。电影里历史有许多层次:戏仿的历史、意识形态的历史、作为一个个物而沉默着的历史
●很厉害的反思讽刺电影,这种由戏出发,最后进入戏中使一切变成现实的思路很难拍,因为需要极强的代入感,但导演通过不疾不徐的叙事,和渐渐营造出的镜头压迫感,使得观众很快接受了这一事实,并且从剧本的文学性和历史性可以感受到导演做了大量的功课,用心的佳作。
《罗马尼亚黑历史》影评(一):爱国主义毁了历史
爱国主义就是坚信你的国家比任何别的国家都优越,只因为你出生于此-乔治·伯纳德·肖
“大屠杀”从来不是什么前朝遗物,即使是20世纪以后,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善良的民族”。
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可是当“真话”不被需要的时候,它连一支稻草都不如。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把自己民族的罪行,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转嫁他人(列如本片中二战后的欧洲老背锅人,苏德)。尽力把自己塑造为受害者,反抗者,迫不得已之时再象征性的“适当”反思一下,然后开始歌颂伟大的民族精神,展望美好的民族未来。
最后默默祈祷在下一次历史的循环中自己不会流血。
《罗马尼亚黑历史》影评(二):历史系博士的论文
不只能当电影看,必须当论文看的影像啊,若历史系博士的论文如此这样写该多有趣啊!
论点:罗马尼亚1941年敖德萨大屠杀这个史实
论据:史料照片、研究书籍、遗留物件、当事人供证、场景再现....
引据:导演与水平相当的几位男对手的对话,大量引经据典,汉娜阿伦特、斯多葛学派、圣经、黑格尔、马克思、尼采....
结论:民众只会倾向于记住自己是受害者而非加害者;我们虽然不对但有人比我们更不对,说我们不对的人本身自己也不对
原来,我们的民族诗人、民族英雄、独立领袖安东内斯库,也是野史留名的屠杀恶魔、纳粹帮凶和苏联侵略者;
马克思对黑格尔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迹和人物都可以出现两次”,导演呈现说,“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笑剧”。 导演拉杜·裘德访谈:“每当观众看到关于过去(而不仅仅是“过去”)的东西时,它总是由某人用特定的媒介构建的现实。”
既然导演说,“我不在乎我们在历史上被定义为野蛮人”。那么观众呢?观众当然可以在烧犹太人时鼓掌。
《罗马尼亚黑历史》影评(三):我看《罗马尼亚黑历史》
今晚看了罗马尼亚2018年的电影《野名留史又如何》,又名《罗马尼亚黑历史》。该片曾获得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欧洲电影奖和最高奖水晶地球仪奖。
它讲了这么个故事。
女导演想拍一部戏,揭露罗马尼亚在二战中屠杀犹太人的罪行。这个举动遭到了从上到下、五花八门的反对。老百姓们反对,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这是真实的历史;上面反对,领导空话连篇,每句话都从“爱国主义”出发,却刻意回避历史,让大伙儿“向前看”。最终结果是,这出戏上演如期上演,围观群众群情激奋,为戏里的屠杀情节拍手叫好。因为他们自认为这是在“爱国”。真相不重要,大家只看重现场的氛围。
对待历史的观点,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如何看待现实政治。于是,在女导演与电影审查官之间、女导演与群众演员之间、女导演与情人之间,主要交流方式就是争吵。几场争吵戏都用了长镜头。对白引用了大量汉娜阿伦特、斯多葛学派、圣经、黑格尔、马克思,或者二战中罗马尼亚领导人的讲话。不得不感叹:这编剧,史料研究作的真扎实。
看完电影。查了查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帮助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资料。国仇家恨,乱作一团。
小国史观,小国心态,可堪把玩,欲说还羞。
《罗马尼亚黑历史》影评(四):"不要看故事,看细节。"
电影节上,电影参与者在影片开始前给出了观影Tip: 不要过于关注电影要讲的故事情节,最好把它当做一个second literature,并且多关注细节。然后我看到:
1. 种族主义从没有消失。影片中除了出现了罗马尼亚人,Play中的"德国人",Play中的"俄罗斯人"之外,也出现了"四个人": 吉普赛人,亚洲人和,黑人和美国人。吉普赛人是比较明显的,一个在乡村长大的老头和"导演"抱怨,为什么他们之中有吉普赛人。他声称自己不是种族歧视,但是他说其他人和他都觉得他们之中有吉普赛人这件事让他很不舒服。亚洲人出现在广场上,和"武器装备"合影,或多或少表现出他们眼中亚洲人的不讨喜,甚至有些可笑。黑人是那个模特倒了,"导演"扶它起来的时候戏谑得称它为"black"。美国人出现在对话中,"导演"直指不喜欢美国人。 2. 讨论历史是没有结果的。历史都是政治。罗马尼亚人以为自己是对抗法西斯的英雄民族,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曾经大肆屠杀犹太人。或者说,政府不想让他们相信,他们自己也不想相信。那干脆大家一起遗忘。历史有真相吗?历史学家写的是真相吗?影像资料是真相吗?
3. 群众非常好愚弄。如果最后的那场戏是假的呢,他们也会信以为真。只要效果好,群众就会鼓掌。"观众竟然在烧犹太人时鼓掌!""导演"愤慨得说。"fuck the idiots"男合作人说,"他们没注意看,要不就是压根没看明白。"
4. 这种方式表现一个历史和战争题材很新颖,又很聪明。
《罗马尼亚黑历史》影评(五):我们都是野蛮人
杨·T.格罗斯的《邻人》揭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公认为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的波兰人,同样实行过对犹太人的屠杀。时间是1941年的夏日,地点在波兰耶德瓦布内小镇。小镇上几乎所有的犹太人被他们的“邻人”——波兰人所杀害。这本书以此反思了人性的善恶和种族问题,一个民族如何面对自己黑暗的历史。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间,罗马尼亚政府也犯下了类似的滔天大罪。与纳粹结盟的公党屠杀了三万余名犹太人。这场被称为“敖德萨大屠杀”的浩劫在罗马尼亚至今仍然是不可言说的秘密。拉杜·裘德的《野名留史又如何》以此为切入点,虚构了一位叫玛丽安娜的女导演想要通过拍摄一出戏剧来重现这场悲剧,并由此遭遇意想不到的阻拦。
重现一段不为人知和不可言说的历史,使用纪录片是最佳方案。纪录片的真实性可以对历史产生矫正的作用,从而将事实告诉公众。也许因为影像资料的匮乏,或直接表达有政治危险,拉杜·裘德放弃纪录片的方案,转而用剧情片的方式来呈现史实。不过这部剧情片也非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那般对是历史的重现。
拉杜·裘德独辟蹊径,通过“自反影像”的理念,刻画拍摄过程(而非拍摄结果),来将历史及历史的不可言说性带来的反思呈现在观众面前。《野名留史又如何》主要内容是玛丽安娜筹备和制作同名戏剧的记录,像是一部电影完成过程中跟随拍摄的纪录片。它回避了历史事件对真实性的要求,通过表现不同群体对此事件的观点来反思历史。
这是一条巧妙的捷径,拉近观众与陌生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玛丽安娜像是从60年代法国电影中走出来的自由女性,过着一种激情而率性的生活:向男友阅读巴别尔,浴缸里饮酒和阅读,谈论思想家和影史名导,在片场游荡……同时,她也遇到了各种现实困境:演员罢演,领导劝阻,男友漠视……似乎,唯有她一人践行作品完成后的价值。
电影片名直译为“我不在乎我们在历史上被定义为野蛮人”,这是当年罗马尼亚共党领袖对屠戮行为的宣言。同样,玛丽安娜同样不在乎被同时代人看成“野蛮人”,她唯一想做点的就是把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公之于众。整部电影对完成的行动剧的呈现简单而直接,主体仍然是筹备和排演过程。这回避了历史的残酷性和严肃性,同时与观众建立亲切的交流视角。
这不是直接向观众告知历史真相的纪录片,这会显得像让观众强行接受;也非导演主观第一人称介入后创造的散文电影(如《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它通过虚构一活生生的位创造者转移了观众的视点,观众在玛丽安娜的观点和遭遇的阻扰中能自行反思历史事件和民族问题。导演通过玛丽安娜隐藏了自己的观点,这部不可谓不更加技高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