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黑历史》是一部由拉杜·裘德执导,Ioana Iacob / Alex Bogdan / 亚历山德鲁·达比加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可看性很强的论文电影,对历史和罗马尼亚新浪潮传统(波蓝波宇方向,而非蒙吉方向)的一次反思,“我不在乎”,影院里的观众是否在乎? 105分钟处的材质转换后全程毛骨悚然,拉杜·裘德访谈:“每当观众看到关于过去(而不仅仅是“过去”)的东西时,它总是由某人用特定的媒介构建的现实。”
●挺佩服导演的,野名留史又如何
●#48th IFFR# 片名准确翻法是[“何惧身后评”],要加引号因为原片名是引用安东内斯库将军在下令屠杀敖德萨犹太人时候的一句名言。影片确实不再像罗马尼亚新浪潮作品了(我之前的判断还是十分准确的),反倒处理的是个非常像德国电影的主题:关于自己国家历史上最不愿被提及的一笔:罗马尼亚在二战中长期处于轴心国阵营并在1941年于敖德萨屠杀了很多犹太人,而且罗屠杀犹太人共计38万,世界第二……影片几乎堪称论文电影,有着对屠犹研究著作的丰富引用,关键词是“reenactment”,对历史观、权力、真实观、审查、艺术创作等等有着丰富详细的讨论,最后提升到讨论罗马尼亚民族主义也是神来之笔。本片为大屠杀题材电影开辟了新的思路。最后长达半个小时的“历史重现”从影像材质上也形成了颇为有趣的部分。卡罗维发利大奖+鹿特丹Voice影评人特选
●银幕下的字幕器:“斯大林这样,mao也这样”。把这部片当闭幕片吧。
●#13thFIRST#35 本片探讨了对于历史政治的功过表述、数据与史诗对应的准确性和电影对民众的教育意义,甚至是艺术形态和表达是否具有取悦大众的属性。“伟大”的独裁者不在乎后世评价“野名留史又如何”坚毅的信念感和对于自我所认同的使命的召唤感令人钦羡。在最后的实景再现时,当代民众仍然存在的纳粹思想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极具讽刺和震撼,阐释了战争的无正义性。
●4.5。
●展映单元里份量很重的一部电影,映后王老师对叙事暴力的分析讲的真好。
●片名出自安东内斯库元帅1941年屠杀犹太人时的一次演讲:“我不在乎后人将我们当成野蛮人”。电影里历史有许多层次:戏仿的历史、意识形态的历史、作为一个个物而沉默着的历史
不只能当电影看,必须当论文看的影像啊,若历史系博士的论文如此这样写该多有趣啊!
论据:史料照片、研究书籍、遗留物件、当事人供证、场景再现....
引据:导演与水平相当的几位男对手的对话,大量引经据典,汉娜阿伦特、斯多葛学派、圣经、黑格尔、马克思、尼采....
结论:民众只会倾向于记住自己是受害者而非加害者;我们虽然不对但有人比我们更不对,说我们不对的人本身自己也不对
原来,我们的民族诗人、民族英雄、独立领袖安东内斯库,也是野史留名的屠杀恶魔、纳粹帮凶和苏联侵略者;
马克思对黑格尔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迹和人物都可以出现两次”,导演呈现说,“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笑剧”。 导演拉杜·裘德访谈:“每当观众看到关于过去(而不仅仅是“过去”)的东西时,它总是由某人用特定的媒介构建的现实。”
既然导演说,“我不在乎我们在历史上被定义为野蛮人”。那么观众呢?观众当然可以在烧犹太人时鼓掌。
《罗马尼亚黑历史》观后感(二):我看《罗马尼亚黑历史》
今晚看了罗马尼亚2018年的电影《野名留史又如何》,又名《罗马尼亚黑历史》。该片曾获得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欧洲电影奖和最高奖水晶地球仪奖。
它讲了这么个故事。
女导演想拍一部戏,揭露罗马尼亚在二战中屠杀犹太人的罪行。这个举动遭到了从上到下、五花八门的反对。老百姓们反对,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这是真实的历史;上面反对,领导空话连篇,每句话都从“爱国主义”出发,却刻意回避历史,让大伙儿“向前看”。最终结果是,这出戏上演如期上演,围观群众群情激奋,为戏里的屠杀情节拍手叫好。因为他们自认为这是在“爱国”。真相不重要,大家只看重现场的氛围。
对待历史的观点,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如何看待现实政治。于是,在女导演与电影审查官之间、女导演与群众演员之间、女导演与情人之间,主要交流方式就是争吵。几场争吵戏都用了长镜头。对白引用了大量汉娜阿伦特、斯多葛学派、圣经、黑格尔、马克思,或者二战中罗马尼亚领导人的讲话。不得不感叹:这编剧,史料研究作的真扎实。
看完电影。查了查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帮助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资料。国仇家恨,乱作一团。
《罗马尼亚黑历史》观后感(三):"不要看故事,看细节。"
电影节上,电影参与者在影片开始前给出了观影Tip: 不要过于关注电影要讲的故事情节,最好把它当做一个second literature,并且多关注细节。然后我看到:
1. 种族主义从没有消失。影片中除了出现了罗马尼亚人,Play中的"德国人",Play中的"俄罗斯人"之外,也出现了"四个人": 吉普赛人,亚洲人和,黑人和美国人。吉普赛人是比较明显的,一个在乡村长大的老头和"导演"抱怨,为什么他们之中有吉普赛人。他声称自己不是种族歧视,但是他说其他人和他都觉得他们之中有吉普赛人这件事让他很不舒服。亚洲人出现在广场上,和"武器装备"合影,或多或少表现出他们眼中亚洲人的不讨喜,甚至有些可笑。黑人是那个模特倒了,"导演"扶它起来的时候戏谑得称它为"black"。美国人出现在对话中,"导演"直指不喜欢美国人。 2. 讨论历史是没有结果的。历史都是政治。罗马尼亚人以为自己是对抗法西斯的英雄民族,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曾经大肆屠杀犹太人。或者说,政府不想让他们相信,他们自己也不想相信。那干脆大家一起遗忘。历史有真相吗?历史学家写的是真相吗?影像资料是真相吗?
3. 群众非常好愚弄。如果最后的那场戏是假的呢,他们也会信以为真。只要效果好,群众就会鼓掌。"观众竟然在烧犹太人时鼓掌!""导演"愤慨得说。"fuck the idiots"男合作人说,"他们没注意看,要不就是压根没看明白。"
4. 这种方式表现一个历史和战争题材很新颖,又很聪明。
《罗马尼亚黑历史》观后感(四):我们都是野蛮人
杨·T.格罗斯的《邻人》揭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公认为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的波兰人,同样实行过对犹太人的屠杀。时间是1941年的夏日,地点在波兰耶德瓦布内小镇。小镇上几乎所有的犹太人被他们的“邻人”——波兰人所杀害。这本书以此反思了人性的善恶和种族问题,一个民族如何面对自己黑暗的历史。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间,罗马尼亚政府也犯下了类似的滔天大罪。与纳粹结盟的公党屠杀了三万余名犹太人。这场被称为“敖德萨大屠杀”的浩劫在罗马尼亚至今仍然是不可言说的秘密。拉杜·裘德的《野名留史又如何》以此为切入点,虚构了一位叫玛丽安娜的女导演想要通过拍摄一出戏剧来重现这场悲剧,并由此遭遇意想不到的阻拦。
重现一段不为人知和不可言说的历史,使用纪录片是最佳方案。纪录片的真实性可以对历史产生矫正的作用,从而将事实告诉公众。也许因为影像资料的匮乏,或直接表达有政治危险,拉杜·裘德放弃纪录片的方案,转而用剧情片的方式来呈现史实。不过这部剧情片也非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那般对是历史的重现。
拉杜·裘德独辟蹊径,通过“自反影像”的理念,刻画拍摄过程(而非拍摄结果),来将历史及历史的不可言说性带来的反思呈现在观众面前。《野名留史又如何》主要内容是玛丽安娜筹备和制作同名戏剧的记录,像是一部电影完成过程中跟随拍摄的纪录片。它回避了历史事件对真实性的要求,通过表现不同群体对此事件的观点来反思历史。
这是一条巧妙的捷径,拉近观众与陌生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玛丽安娜像是从60年代法国电影中走出来的自由女性,过着一种激情而率性的生活:向男友阅读巴别尔,浴缸里饮酒和阅读,谈论思想家和影史名导,在片场游荡……同时,她也遇到了各种现实困境:演员罢演,领导劝阻,男友漠视……似乎,唯有她一人践行作品完成后的价值。
电影片名直译为“我不在乎我们在历史上被定义为野蛮人”,这是当年罗马尼亚共党领袖对屠戮行为的宣言。同样,玛丽安娜同样不在乎被同时代人看成“野蛮人”,她唯一想做点的就是把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公之于众。整部电影对完成的行动剧的呈现简单而直接,主体仍然是筹备和排演过程。这回避了历史的残酷性和严肃性,同时与观众建立亲切的交流视角。
这不是直接向观众告知历史真相的纪录片,这会显得像让观众强行接受;也非导演主观第一人称介入后创造的散文电影(如《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它通过虚构一活生生的位创造者转移了观众的视点,观众在玛丽安娜的观点和遭遇的阻扰中能自行反思历史事件和民族问题。导演通过玛丽安娜隐藏了自己的观点,这部不可谓不更加技高一筹。
《罗马尼亚黑历史》观后感(五):戏中戏结构形式给大屠杀题材找到焕然一新的呈现角度
【香港国际电影节观影】去年罗马尼亚电影不禁令人刮目相看,年初柏林电影节上一部惊世骇俗的《不要碰我》以黑马姿态擒获最佳影片金熊奖,而这部在卡罗维发利电影节上夺得佳最高殊荣水晶球奖的作品依然是一部充满争议的大屠杀题材影片。更为可喜的是,这两部作品基本上都摆脱了近十年来罗马尼亚新浪潮的风格体系(由克里斯蒂安·蒙吉、克利斯提·普优、柯内流·波蓝波宇等人领衔),在世界影坛上展现出罗马尼亚电影的新面貌。这股意想不到的“暗涌”能否取代先前的“浪潮”而再创罗马尼亚电影又一个高峰?实在令人期待不已。
上周末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的最大收获就是这部罗马尼亚电影。导演拉杜·裘德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诠释犹太人大屠杀题材,不仅在内容上完全有别于传统的二战故事,而且在表现形式上更展现出精致复杂的结构。多层含义的叙事文本里流露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思辨色彩,以及尖锐深刻的批判讽刺意味,而导演清醒的历史价值观与自省态度更是值得钦佩。
表面上来看是讲述女导演筹备拍摄二战期间发生在东部战线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屠杀事件,戏中戏的结构形式给这个早已泛滥的题材找到焕然一新的呈现角度。女导演一开场就打破“第四面墙”向观众介绍的情景跟《不要碰我》里女导演亲身上阵的处理有相似之处,具有强烈的布莱希特意味。导演用充满嬉笑的笔墨描绘女导演挑选演员戏服、为非职业演员排练、录音室里选择枪声效果等等,这些混乱有趣的细节无疑让人联想到法国导演特吕弗的名作《日以作夜》。然而轻松幽默的细节里却渐渐嗅出了一丝丝意想不到的恐惧氛围,尤其当镜头定格在档案照片(诸如布满子弹孔的坦克、尸体堆满的街头、绞刑架上吊着的尸体)上,而背景声仍听见角色交谈与嬉笑时,导演则成功地将观众拉回到往日那段令人不寒而栗的大屠杀历史时刻。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又是一部有声有色的“论文电影”。经常出现长达数(十)分钟拍摄女导演朗读的呆板场景,也有反复刻画她泡在浴缸里阅读历史书的镜头,更明显的莫过于大段描写她与一名监督拍摄的政府官员之间脸红耳赤辩论的长镜头。这些向让-马里·斯特劳布(Jean-Marie Straub)借鉴的手法起初会让观众感到不适,尤其对罗马尼亚历史不熟悉的观众,似乎也有故意抛书包的嫌疑。但是透过这种较为极端的论证方式,感受到导演在这个题材上花去的大量搜集和筹备工夫,不仅令剧中的角色,还让银幕前的观众体验从“怀疑——相信”那段历史真实性的过程。
导演透过这种论证方式指出罗马尼亚曾是纳粹帮凶的隐蔽事实。在广场上重演当年屠杀犹太人事件的现场,不惜采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彻底暴露出当下罗马尼亚人对自身历史的视若无睹,暗地里批判“平庸之恶”给罗马尼亚新一代造成的恶果。这个充满反讽意味的高潮场景临时改变了画面质感,由之前的胶片(虚构)过渡至数字高清(纪实),立刻将过去(屠杀历史)与现在(事件重演)连结在一起,将全片的讽刺意味推向最高点。这也是导演处理得最精彩绝伦的段落。女导演并没有成功唤醒当下群众对二战中被屠杀犹太人的同情,而电影审查官员也没有因争议而遭遇上级责骂,反而意外地引申出一个令人心寒可怕的事实:反犹主义在罗马尼亚(乃至欧洲)至今盛行不衰。
首发于电影公众号电影触觉CineTo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