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诗词讲记》是一本由顾随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词之道
●钦圣馈赠。感激不尽。 (省略一万字分不清随与准的黑历史) 叶嘉莹的课堂笔记。想起陈丹青的课堂笔记。
●在顾随面前,我们这些研究生们都还太稚嫩,太需要情感与阅历的磨砺,不然根本无从读出他轻易能看到演绎的很多东西,顾随是真正读懂了古人之心的好老师。是榜样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个世界不缺乏天才,不缺乏智者,需要发现的眼睛。顾随,很多大师的导师,勤勤恳恳奉献在教育事业当中,以对诗家、哲学、佛学、外国文学等诸多层面的知识融汇之后,带来对古诗词更深刻的讲解,读来感叹吾学之时当有这样的老师该有多好!
●既是讲稿,比起《词说》这等专著,语言上是瘠薄了。但自在毕竟自在,当行到底当行。苦水评说诗论,我太半都肯。“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苦水多少可,我当时读到,不曾会得好处。只说,自当修炼便是。底事古文世文难两全,教我不得看尽洛城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不是一般的古典诗词评论,而是在诗话中融入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没有想像的那么好,个人主观意见偏浓,但还是无限补充着我对诗词的无知与匮乏。
《顾随诗词讲记》读后感(一):只说装帧
没有06版的好,
没有06版的好,
无论封面,印刷,以及纸张。
或者,我在卓越上买到假货了?
怀念06年的版本。
《顾随诗词讲记》读后感(二):顾随真懂诗之人
窃以为此书可和王国维人间词话相论,但人间词话乃王国维亲书,一字一句皆有计较,而此书乃顾随讲课,叶嘉莹的笔记,所以可能有些地方略有偏颇。
其中多为分析古诗,近体诗,词作的好坏,很中肯,分析的很细致,一字一句皆有分析,而对诗人更有总括性评论,对想学习的人是福音。
而我认为也有一些是可以指导现代诗发展的,中国古诗里实在有太多好东西,不应该完全抛弃而学西人的,比如顾随说诗以情为主,以觉,思为辅,而现代诗多无情而多理,所以读来不像诗,没有美感。
《顾随诗词讲记》读后感(三):诗心必为寂寞心,诗韵必来自有闲
诗心必为寂寞心,寂寞心生于对现状的不满,诗人可以发纯洁的牢骚,但不可发叹老悲穷的牢骚,嫉妒心的牢骚。改良生活,积极向上的愿望和情感由诗人负责传播,具体实现的途径交给哲人去开拓。诗人情真,承担了较为轻松的活儿。
诗的精气神是韵,韵来自有闲,有闲才有诗情。孔颜乐处,是自愿吃少点,吃朴素点,是快乐的节食减肥。而不是穷困的饥肠辘辘,美其名曰的节约粮食。有闲的确很重要!徬晚楼下的男子来凶猛敲门,声称阳台漏水。这一顿狂暴的敲门就成功地把积累起来的一点韵压了下去。足见若人终日为琐事所累,可以背诗,但难以做出好诗,好诗需要静的酝酿。
寂寞心与闲心结合的好例子就是李涉之的《题鹤林寺僧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将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在如今,这要么是退休的老人,要么是由父母供养的单身大学生,总之都有不太为生活而操劳的闲心,也寂寞的很。
寂寞久了产生孤独,孤独久了容易悲哀,而悲哀是要不得的,于事无补,从孤独中产生强而有力才是好。如同大草原上孤独的牧羊人,他并不悲哀,但孤独而有力量,可以跟狼群斗一斗。更不如悲哀的是伤感,伤感是短暂的小情绪,徒伤悲的徒劳就是伤感的特征。书中的林妹妹尚可怜见,若家里住个林妹妹,日子可就难过了。强而有力可以优雅地呈现,比如:吾将上下而求索,没有大喊大叫和口号。
写好诗必要创造,创造生于不满现状,生于理想,这与科研同理,可见科研人员是极富有诗意的。人人都藏有未开发的天才,天才可受别人影响,但决不模仿别人。创作之人,心中无师,无古人,无别人,才能真正创造点东西,实现去昏散病,绝断常坑。不然处处就要低人一格,最多成为一个惟妙惟肖的模仿者。
《顾随诗词讲记》读后感(四):诗词之美
高中时候语文课,没有发现过诗词的美。后来女神说最喜欢诗词,渐渐喜欢上诗词。现在真正发现了诗词的美。那优美的文字,几个简单名词的组合就能表达一种意境,是现代诗歌很难达到的。尤其是现代象征派的诗歌,完全不知其象征什么,但是古代诗歌就算使用了意象,但是你不需要深刻的知识就能知道这个意象是何种含义。
但是,自己看那简短的诗歌是不能体会其深刻的内涵的。需要有人指导,高中时候的应试教育不可能让你发现诗歌的美。每个老师都被要求按照教材讲,为了标准答案。老师不能将自己的激情传染给同学,学生怎么样才能体会到文字的优美。你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智发现到诗歌的美,可是我们的理智的正确道路被应试教育扭曲了,回到正途是那么难。
叶嘉莹听说是一个很有声明的在加拿大教书的老师,后来回到国内推广诗词。加拿大语言不通都可以给先生自由学习的氛围,但是国内却不能出现这样的人才,真是可惜。
回归此书,对每一部分,顾先生都会引用很多不同作者的诗词对那个见解做出详细的说明,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李白杜甫等人是这么想的,他们之前有这些区别。当然,在《蒋勋说宋词》中蒋勋每一章介绍了每个不同的作家,我对他们性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换一个作家品读,换个视角看问题。
先生的语言比蒋勋书面化,这本书值得慢慢品味。所以叶嘉莹先生会一直翻阅笔记,回味顾先生讲课时候笔记。顾先生这样的人生在文革等中被打压,笔记流失,中华之不幸。传统文化沦丧之悲哀啊。现在人心浮躁,我也是个浮躁和世俗化的典型,如果诵读诗歌,陶冶情操,真是不错选择。感谢女神让我意识到诗歌之美。女神如此遥远,想来已经刚好半年没见,只有在书中树立女神的形象,催自我奋进。
《顾随诗词讲记》读后感(五):谁似先生高举,一行白鹭青天
不同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顾随讲诗全任神行,一空依傍,以佛理禅机入手,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兴会淋漓,触绪发挥,即心即物,皆具妙义,正所谓“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诗之好,在于有力。诗之美,在于无我。诗法即世法,世法即诗法,须不断烦恼而入菩提。作诗要“劲”,还得要“巧”,需平时练就,厚积薄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要善于捕捉灵感,且要泯去努力的痕迹,人力成为自然即韵。
诗分气、格、韵,三者必占其一。诗要有知、觉、情,自然流露才好,不叫嚣,不做作。诗之姿态,夷犹是云,锤炼是山,氤氲是气,要有海立云垂龙跳虎卧气象,风雷俱出,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诗之音乐美不尽在平仄,好的诗有绕梁之感,余音袅袅。故佛说“具眼学人”,学人须具眼,始能辨别诗之真伪。
中国诗偏于含蓄蕴籍,西洋诗偏于沉着痛快。诗中好的境界应如蒋捷词“千点照溪明”、“人隔翠阴行”,字是平常字,句是简单句,但有真情实感,有悠长意味。
学诗要骨重神寒,博采众长,作诗要举重若轻,一脚临门,遣词造句要先声夺人,绵里藏针,文辞笔法有新意,譬喻白描使人如闻如见,要给人以印象而不是概念,该是表现而不是说明,至极弦外余韵,水到渠成,无心自得,天人合一,万物化生。
另驼庵先生点评古代大诗人,一针见血,颇有见地,列举一二。
曹植诗工于发端,词锋华丽,但所见是外表“物象”,非内相“人生”,此外一无可取,无意义。
陶潜诗平凡而伟大,浅显而深刻,冲澹平衡,恬静中极热烈,似不使力而颠扑不破。
杜甫诗沉郁顿挫,壮美有力,喷薄而出,锤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
老杜刻苦,王维天才,摩诘诗云连江岸,花落空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描技法炉火纯青。
老杜是排山倒海,是壮思,太白是驾凤乘鸾,是奇情,有英气,超逸绝伦,是广大神通。但杜有时流于粗(疏),李有时流于俗,所谓俗即内容空虚。
李贺诗幻想丰富,怪而晦涩,偶见奇丽而无长味和回甘,无“物外之言”。
李商隐诗吸纳内敛,富于梦的朦胧美,是唯美派诗人,但囿于自己的小天地,无力挣脱罗网。
辛弃疾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稼轩写柔情用健笔,写柔情不用《红楼》笔法而用《水浒》笔法,情注入景,诗中尚有老杜、魏武颉颃,词中无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