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情绪是什么》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7-16 23:14: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情绪是什么》读后感100字

  《情绪是什么》是一本由[意] 乔瓦尼•弗契多 (Giovanni Frazzetto)著作,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元,页数:2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情绪是什么》精选点评

  ●做research的时候读的,作者写得很生动有趣,从神经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不同角度解读情绪,对于理解同情绪挺有帮助的。对于想理学专业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浅了,我作为一般了解觉得很好

  ●去年从苏州的诚品书店里带回来的书,然后也尝试让情绪学会拖延症。了解愤怒处理。最近研习一遍吧

  ●讲啥已经了- -!

  ●作者作为一个神经被科学家但并没有过分强调神经科学对情绪的解释,反而借用了很多哲学艺术来解释,容易让非专业人士理解。

  ●很多“百度百科”式的信息堆砌,没有一句称得上知识

  ●作者作为一位神经科学应用经学知识分析种情绪,给读者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另外,通读全书可以发现作者是一个涉猎广泛、知识渊博学者。除了运用神经学的知识之外,作者还运用了哲学、心理学、戏剧学等方面的知识,让读者对情绪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快速补充文献背景同时、、、更加觉得情绪是个大坑、以及自己做的东西、、、边角料里的小辣鸡、、、

  ●很多知识点非常有启发,但是太啰嗦浓度不够

  ●湛庐的书适合小资(此处有贬义),啰哩巴嗦缺少干货,用弗洛伊德解释情绪,用海德格尔探讨焦虑恐惧,用“体液学说”来对应神经递质学说…所以这会是一本合格的心理学著作嘛?本书适合读书量少的简单头脑然还有水军

  ●太化学了……是我领会错误了应该~我想知道办法”,它只告诉了我“是什么”。

  《情绪是什么》读后感(一):情绪

  其实这本书作为大众理科书籍,有些生涩,尤其是每章都会用神经科学来解读每种情绪背后的激素/脑结构工作机理。但是,好在每种情绪,作者都会补充一段关于情绪的亲身经历,再以哲学/生活中观察描写论述,静下心来也能读完。

  大概是因为最近的情绪状态多处于焦虑,我觉得第三章《焦虑,对未知的恐惧》是写的最好的,也是看的最认真的。作者引用了很多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观点以辅助,以下这段对焦虑的描写,是对我的内心焦虑的真实写照

  “…当焦虑醒来,我们世界密切的共生关系就会消失。在焦虑中,上述那些事物环境和人都会变得没有意义,消失不见。一切都会下沉,直到无影无踪。之前与世界的联系和对它的解释都会受到质疑。为了表达焦虑令人不安感觉,海德格尔使用了’unheimlich’这个词,它的意思无家可归。焦虑发作时,我们被迫更多地感知自我,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重新思考我们过去非常看重并参与其中的一些事情的重要性。我们质疑自己。焦虑剥去了对于的装饰,揭示了世界和我们状况的本真。…”

  焦虑是孤独,怀疑,不安全,这段描写就是在深夜时,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和未来的方向的不安。作者后面有给出面对焦虑的解决办法,面对自己的内心,接受不确定。

  对于第五章《共情,帷幕后的真相》论述的共情,作者是用戏剧表演的方式举例论证,感觉比较混乱,没有记住相关的论述点和结论。

  《情绪是什么》读后感(二):用脑科学解读愤怒与愧疚

  作者是一位神经科学家,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情绪的神经基础,在大量的研究之后出了这本书,情绪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很熟悉,但是关于他产生的原理却陌生,情绪遍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有大有小,有的时间会持续很长时间,有的则稍纵即逝,好的情绪能够让人心情愉悦并且体会到幸福感,但是坏情绪却让人想逃跑和躲避。

  我们拥有很多知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但是对自己的情绪却不甚了解,甚至会被情绪左右,虽然说科学并不能完全揭示所有现象背后的原理,但是最起码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让我们看待情绪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愤怒

  愤怒是破坏力最强的一种情绪,伤害的不仅是自己的身体,还会伤害对方,当愤怒如洪水一样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很难控制。

  愤怒出现的时机非常多,一个眼神甚至一个动作,甚至别人什么都不做,我们也能靠脑补气到自己。

  相对于快乐,愤怒持续的时间要更长,当愤怒褪去之后,就会产生懊悔的情绪,为自己愤怒时候的表现而感到愧疚。

  从达尔文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动物只能出现回避和趋近两种情绪,而作为更加复杂的人类,才能有随之衍生而来的快乐,幸福,满足,愧疚,懊悔等等。

  人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存在,需要有更多的表达方式。

  愤怒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粗暴的情绪,标志着人情绪中无法被压抑的部分,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我们掌控愤怒,而是被愤怒裹挟做出选择或者是行动。

  在柏拉图看来,理性>欲望>情绪,越是上位者被情绪控制的时间越短,他们善于用更加理智和冷静的思考来对待身边的一切。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情绪和理性被认为是两种相反的属性,但其实情绪是辅助理性作出决定必不可少的帮手,这种观点在大脑受伤之后由于情绪控制区域受损,而变得无法作出决定的人身上尤为明显。

  很多决定看似是由理性思维决定的,其实有情绪参与其中才能完成。

  所以情绪和理性相互依赖,会参与每一次决断。

  愤怒与基因也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情绪暴躁是可以遗传的,还有就是与环境也有密切联系,愤怒虽然可怕但也不至于避之唯恐不及,并且很多愤怒并不一定伴随着伤害。

  生闷气影响的是自己的身体健康,对心脑血管系统伤害很大,但是幸好我们可以用理智来纾解内心的愤怒,从而让其消退。

内疚

  内疚是一种因为不当行为而引发的道德情绪,因为内疚与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联系,所以他可以让我们的行为朝着积极方向变化,减少犯错。

  内疚是一种社会补救方式,持续的时间要比愤怒长,容易被误解为懊悔和羞愧,宗教有时候会利用人的内疚心理来纠正行为,让人弃恶从善。

  情绪和记忆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越是能够激发起激烈情绪的回忆,持续的时间就越长,而内疚则是一种充满着强烈引发内心波动的情绪。有人会因为一件事情而终身活在内疚中。

  《情绪是什么》读后感(三):情绪是怎么产生的?

  生活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比如受到领导的责骂,整个下午都心情低落,无精打采;听到一首喜欢的歌,勾起了往昔回忆,不禁伤感起来;和某个人闹的很不愉快,火冒三丈,生气了老半天;又或者和朋友去外面吃了一顿大餐,心情变得愉悦开心。

  有些人是情绪的奴隶,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所以老板骂几句,他可能第二天就递交了辞职;有些人有非常好的自制力,即使面临糟糕的情况,也能够控制住自己不发脾气;还有些人,能够敏锐地觉察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且善于运用这些情绪,来达到一种理想的结果,而这类人,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商高的人。

  想要成为一个情绪管理高手,首先就要了解情绪是什么?情绪有哪些底层逻辑?这样我们才能够驾驭它。

  《情绪是什么》这本书就分析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最经常会有的七种情绪感受,分别是愤怒,内疚,焦虑,悲伤,共情,快乐和爱。

  作者对每一种情绪都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同时还从哲学、艺术等多重角度,来诠释不同的情绪带给我们的力量和意义,可以说整本书既有科学的理性思考,又有基于现实的感性共情。

  这本书的作者叫乔瓦尼·弗契多,是一位意大利籍的神经科学家。他对情绪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也就是通过脑神经的运作情况,来对情绪作出更加科学的理解。

  他还是欧洲神经科学与社会网络的创始人,撰写的论文多次在世界级学术周刊上刊登,同时他还是一个语言天才,会说九国外语。

  一、情绪是怎么产生的?

  情绪的产生要追溯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了。

  达尔文提出,人类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反映在情绪上,当人们“趋向于有利的境地”时,人们容易产生积极的、良好的情绪,比如获得美好的食物,舒适的房子,亲密的伴侣,这都是“趋利”的表现。

  而当人们“回避不利的境地”时,中间更容易产生消极的、不良的情绪,比如失业、分手、饥饿,都会让人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痛苦。

  情绪是进化的产物,而不同的人“进化”的程度也不同。

  我们可以假设,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大大小小的“情绪按钮”,触碰了这个“情绪按钮”,会容易勾起愤怒;触碰了另外一个“情绪按钮”,会像得到奖赏一样,心情变得愉悦。

  有些人身上的“情绪按钮”很多,这类人比较敏感,情感丰富,所以情绪容易此起彼伏;有些人的情感有滞后性,他的“情绪按钮”可能相对比较少,情绪不太容易大幅波动。

  情绪的产生,除了跟外界受到的刺激有关,也跟这个人对“所受刺激”的看法有关。比如同样是分手,有的人觉得,没有了爱情就活不下去,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处于一种心碎低落的情绪;有的人觉得,两个人不合适了就该分开,于是大哭一场之后,又开始新的生活,悲伤的情绪能够得到及时的恢复。

  二、焦虑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现代社会,焦虑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情绪。

  焦虑和感冒一样,是人在面对潜在的威胁时,身体发出的一种自然的反应,当潜在的威胁消失,比如演讲前几天很焦虑,演讲结束了,焦虑情绪也就全都烟消云散了,这是正常的焦虑表现。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焦虑情绪持续六个月,那么这个人就从焦虑情绪,转为比较严重的焦虑症。为什么焦虑情绪可以延续这么久?

  源于对不确定的、未知的持续恐惧。

  焦虑症是一种像病毒式的扩散性焦虑,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因为对一件事情的恐惧,而对其它事物也产生连锁反应。

  比如一个人和家人关系处理不好,就对其他的人际关系也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也将一败涂地,把一件小事通过“恐怖化幻想”,上升为威胁到自己人生安全的大事,于是就会经常出现神经紧张、坐立不安、心慌等状况。

  那么焦虑作为一种负面情绪,对我们有没有意义呢?

  人们不会对每件事情都感到焦虑,即使真的产生了焦虑情绪,那么人们对不同的事情的焦虑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情商高的人善于运用情绪。善用焦虑,就是善于从焦虑的情绪中,去粗取精,发现我们对什么东西特别抗拒、特别害怕或者特别重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生活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快乐有哪些表现?快乐源自什么?

  很显然,快乐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情绪,当人们快乐的时候,心情是愉悦的,身体是舒适的,大脑是活跃的。

  表现在外部,就是人们在快乐的时候,会笑,但笑有真有假。

  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在真笑的时候,眼睛周围的肌肉会收缩,眼睛会眯起来;但假笑的人,是皮笑肉不笑,肌肉是不动的。

  那快乐的时候,大脑在干什么呢?

  在快乐的状态下,人的体内会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让人产生美好期待的物质,它能够刺激人体内的“奖赏系统”,这个奖赏系统就是人体内的“快乐中枢”,快乐就是源自这个部位。

  不管是人体内,还是动物体内都存在这个“奖赏系统”,很多心理学家会在动物身上做实验,然后把得出的结论套用在人类身上,就是这个原因。

  比如,把电级植入老鼠的“奖赏回路”中,尽管电流会给人带来疼痛,但是由于老鼠大脑内的“奖赏系统”被不断触动,老鼠变得兴奋不已,老鼠甚至还主动地按压按钮,来寻求这种快感。

  人体内的奖赏系统,跟前额叶皮层紧密相连,前额叶皮层是个什么东西呢?

  可以理解为,人们的很多灵感,很多好的创意,很多抽象的理性思维,都是从那里产生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快乐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学习工作效率都会更高。

  无论是焦虑还是快乐,都是人的情绪感受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们笼统地把情绪分为好的情绪和坏的情绪是不恰当的,因为不同的情绪对人有不同的意义。恐惧、抑郁、焦虑都被认为是不好的,但是没有它们也是不行的。

  想要真正了解情绪,除了了解情绪的理论知识,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去感受。如同这本书的书名《how we feel》,只有自己认真去感受,去体察,去分析,去总结,才能真正破解属于自己的情绪密码。

  《情绪是什么》读后感(四):情绪是怎么产生的?

  生活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比如受到领导的责骂,整个下午都心情低落,无精打采;听到一首喜欢的歌,勾起了往昔回忆,不禁伤感起来;和某个人闹的很不愉快,火冒三丈,生气了老半天;又或者和朋友去外面吃了一顿大餐,心情变得愉悦开心。

  有些人是情绪的奴隶,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所以老板骂几句,他可能第二天就递交了辞职信;有些人有非常好的自制力,即使面临糟糕的情况,也能够控制住自己不发脾气;还有些人,能够敏锐地觉察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且善于运用这些情绪,来达到一种理想的结果,而这类人,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商高的人。

  想要成为一个情绪管理高手,首先就要了解情绪是什么?情绪有哪些底层逻辑?这样我们才能够驾驭它。

  《情绪是什么》这本书就分析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最经常会有的七种情绪感受,分别是愤怒,内疚,焦虑,悲伤,共情,快乐和爱。

  作者对每一种情绪都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同时还从哲学、艺术等多重角度,来诠释不同的情绪带给我们的力量和意义,可以说整本书既有科学的理性思考,又有基于现实的感性共情。

  这本书的作者叫乔瓦尼·弗契多,是一位意大利籍的神经科学家。他对情绪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也就是通过脑神经的运作情况,来对情绪作出更加科学的理解。

  他还是欧洲神经科学与社会网络的创始人,撰写的论文多次在世界级学术周刊上刊登,同时他还是一个语言天才,会说九国外语。

  一、情绪是怎么产生的?

  情绪的产生要追溯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了。

  达尔文提出,人类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反映在情绪上,当人们“趋向于有利的境地”时,人们容易产生积极的、良好的情绪,比如获得美好的食物,舒适的房子,亲密的伴侣,这都是“趋利”的表现。

  而当人们“回避不利的境地”时,中间更容易产生消极的、不良的情绪,比如失业、分手、饥饿,都会让人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痛苦。

  情绪是进化的产物,而不同的人“进化”的程度也不同。

  我们可以假设,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大大小小的“情绪按钮”,触碰了这个“情绪按钮”,会容易勾起愤怒;触碰了另外一个“情绪按钮”,会像得到奖赏一样,心情变得愉悦。

  有些人身上的“情绪按钮”很多,这类人比较敏感,情感丰富,所以情绪容易此起彼伏;有些人的情感有滞后性,他的“情绪按钮”可能相对比较少,情绪不太容易大幅波动。

  情绪的产生,除了跟外界受到的刺激有关,也跟这个人对“所受刺激”的看法有关。比如同样是分手,有的人觉得,没有了爱情就活不下去,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处于一种心碎低落的情绪;有的人觉得,两个人不合适了就该分开,于是大哭一场之后,又开始新的生活,悲伤的情绪能够得到及时的恢复。

  二、焦虑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现代社会,焦虑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情绪。

  焦虑和感冒一样,是人在面对潜在的威胁时,身体发出的一种自然的反应,当潜在的威胁消失,比如演讲前几天很焦虑,演讲结束了,焦虑情绪也就全都烟消云散了,这是正常的焦虑表现。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焦虑情绪持续六个月,那么这个人就从焦虑情绪,转为比较严重的焦虑症。为什么焦虑情绪可以延续这么久?

  源于对不确定的、未知的持续恐惧。

  焦虑症是一种像病毒式的扩散性焦虑,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因为对一件事情的恐惧,而对其它事物也产生连锁反应。

  比如一个人和家人关系处理不好,就对其他的人际关系也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也将一败涂地,把一件小事通过“恐怖化幻想”,上升为威胁到自己人生安全的大事,于是就会经常出现神经紧张、坐立不安、心慌等状况。

  那么焦虑作为一种负面情绪,对我们有没有意义呢?

  人们不会对每件事情都感到焦虑,即使真的产生了焦虑情绪,那么人们对不同的事情的焦虑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情商高的人善于运用情绪。善用焦虑,就是善于从焦虑的情绪中,去粗取精,发现我们对什么东西特别抗拒、特别害怕或者特别重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生活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快乐有哪些表现?快乐源自什么?

  很显然,快乐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情绪,当人们快乐的时候,心情是愉悦的,身体是舒适的,大脑是活跃的。

  表现在外部,就是人们在快乐的时候,会笑,但笑有真有假。

  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在真笑的时候,眼睛周围的肌肉会收缩,眼睛会眯起来;但假笑的人,是皮笑肉不笑,肌肉是不动的。

  那快乐的时候,大脑在干什么呢?

  在快乐的状态下,人的体内会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让人产生美好期待的物质,它能够刺激人体内的“奖赏系统”,这个奖赏系统就是人体内的“快乐中枢”,快乐就是源自这个部位。

  不管是人体内,还是动物体内都存在这个“奖赏系统”,很多心理学家会在动物身上做实验,然后把得出的结论套用在人类身上,就是这个原因。

  比如,把电级植入老鼠的“奖赏回路”中,尽管电流会给人带来疼痛,但是由于老鼠大脑内的“奖赏系统”被不断触动,老鼠变得兴奋不已,老鼠甚至还主动地按压按钮,来寻求这种快感。

  人体内的奖赏系统,跟前额叶皮层紧密相连,前额叶皮层是个什么东西呢?

  可以理解为,人们的很多灵感,很多好的创意,很多抽象的理性思维,都是从那里产生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快乐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学习工作效率都会更高。

  无论是焦虑还是快乐,都是人的情绪感受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们笼统地把情绪分为好的情绪和坏的情绪是不恰当的,因为不同的情绪对人有不同的意义。恐惧、抑郁、焦虑都被认为是不好的,但是没有它们也是不行的。

  想要真正了解情绪,除了了解情绪的理论知识,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去感受。如同这本书的书名《how we feel》,只有自己认真去感受,去体察,去分析,去总结,才能真正破解属于自己的情绪密码。

  《情绪是什么》读后感(五):这本书分7章探讨了7种感受,分别是愤怒、内疚、焦虑、悲伤、共情、快乐和爱。每章以一个作者亲身经历的情感小故事为引子,介绍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对这种情绪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检讨了科学方法的不足与争议。

  

本书的作者是乔瓦尼·弗契多,是一位意大利籍的神经科学家。他主要研究情绪的神经基础,曾多次在《自然》《科学》等世界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他还是个很有语言天赋的人,会说9种语言。

这本书分7章探讨了7种感受,分别是愤怒、内疚、焦虑、悲伤、共情、快乐和爱。每章以一个作者亲身经历的情感小故事为引子,介绍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对这种情绪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检讨了科学方法的不足与争议。我选2种我们生活中普遍会遇到的情绪来解释一下。

01、什么是情绪

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情绪,也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某一刻我们陷入悲伤,下一刻便重新燃起了希望。有些情绪追赶着我们,有些情绪躲避着我们。情绪常常令我们受伤,或者令我们感到疲惫。有时候情绪也会把我们高高地举起来,或者把我们带到远方。这就是为什么知道如何摆脱某些情绪会很有用,至少要学会如何驯服它们的原因。

通常我们会把情绪和感受混为一谈,觉得这两个概念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情绪和感受是不一样的。简单来说,情绪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测量出来的,感受只能用语言来描述。你可以把感受理解为是情绪的外在表现。

谈论情绪,就无法绕开查尔斯·达尔文的著作。这位才华横溢的英国博物学家因创立了自然选择说和进化论而闻名,但他并没有忽视理解人类情绪的重要性。1872年,在《物种起源》出版的12年后,达尔文出版了《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一书,这是他给心理学领域留下的最大遗产。

1、情绪是进化的结果

这本书的主要价值在于确定了情绪是进化的结果。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所有有机体都展现出了天生的、原始的、有助于生存的情绪机制。这种机制连续体的两极分别是“趋近”和“回避”,也就是应对愉悦和痛苦的策略。

比如,可获得的食物和性显然会导致趋近,因为除了有意义的生存繁衍之外,它们还能带来快乐和满足;相反,导致恐惧的捕食者或其他危险的情况会促使有机体回避。

我们通常会把情绪分为消极和积极的两种,消极的是坏情绪,积极的是好情绪,但是从达尔文这个角度来看,这并不是好与坏的差别,而是趋近与回避的差别,消极情绪包括很多种,愤怒、内疚、羞愧、懊悔,这些都暗示我们要抵御某种事物。积极情绪包括快乐、欢笑,它们暗示着我们倾向于渴望拥抱某种事物。

2、怎样产生情绪

我们的大脑中是什么地方在产生情绪呢?作者说是边缘系统。我们可以粗略地把大脑分为三层结构,最里面的是脑干,负责人体的基本功能,比如呼吸、心跳等。包裹着脑干的就是边缘系统,有下丘脑、杏仁核等,它负责情绪的产生。最外面的是皮层,它像帽子一样扣在边缘系统上,负责思考、逻辑推理等理性思考。

一般人认为理性和情绪是大脑的两种相反的属性,彼此矛盾、相互竞争,就像油和水一样,互相排斥。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教导,做决策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性地思考。但是最近20年,这种论调受到了挑战。在做决策时,情绪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理论是由一位叫做达马西奥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的。每当面对一种情境,我们便会记录下相应的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就好像我们把情绪知识储存在大脑中。这样在下一次再遇到相同的情景时,能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

几个世纪以来,主流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完全是理性负责的,它认为情绪和理性是相互依赖的,在做决策时缺一不可,如果只有理性,那一个人就会不断地分析、对比,但是从来不行动。相反,要是只有情绪,那么就会盲目地行动,会带来极大的风险。

02、愤怒情绪

愤怒是一种粗暴的情绪,是一股很难控制的巨大力量。当遭到不公正的对待时,当感到被轻视、被冒犯时,或者当无法容忍某种行为时,我们便会表达愤怒。愤怒是穿戴着盔甲的恐惧,是在别人伤害我们之前做出的防御性反应。

愤怒可能是冲动的、不由自主的,短促而猛烈;也可能是静默的、有预谋的,愤怒者头脑清醒,比较克制。愤怒可能是对挑衅的直接反应,也可能是未来反击的推动力。愤怒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可以被克制,潜藏很长时间,也可以短暂性地猛烈喷发,然后恢复到比较平静的状态。简单说,愤怒就是我们在受到伤害之前或是之后的一种攻击行为。那么愤怒这种情绪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1、基因

研究发现主要和基因有关。有研究表明,那些特别容易愤怒、极具攻击性的人基因普遍存在问题。在我们体内,有一种基因叫做单胺氧化酶 A 基因。单胺氧化酶A基因主要有两种基因型:较长的,产生的酶比较多;较短的,产生的酶比较少。如果你身体中的酶比较少,大脑中神经递质的降解就会比较慢,效率比较低。

199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具有低活性单胺氧化酶A基因的人更有可能出现冲动和攻击行为。此外,单胺氧化酶A基因被改造掉的啮齿类动物的5-羟色胺水平升高,这类啮齿类动物中雄性的攻击行为会明显增加。在发现了单胺氧化酶A基因对攻击性和暴力的影响之后,它很快被起了一个绰号叫“战士基因”。

2、环境

在20世纪90年代,这种基因决定论大肆流行,好像所有的暴力行为都可以用基因来解释了。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携带低活性 单胺氧化酶 A 基因的人都会表现出暴力行为,其中一个变量无疑是环境。

如果没有充分意识到环境对行为的作用,我们就无法研究行为。行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表现出来,而且某个行为的出现也有环境作用的影响。后天教养和创伤性经历对人格的发展影响很大。环境会干扰基因的某些作用,并与个人发展的结果相互影响并形成折中方案。

以反社会和暴力行为为例,很多因素都对其具有影响作用,比如童年时受到虐待或忽视、不稳定的家庭关系,或接触到暴力。也就是说,超过80%携带低活性单胺氧化酶A基因的人最终出现了反社会行为,但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在生活中有过被虐待的经历。相比之下,如果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长大,没有受过虐待,那他顶多就会表现出冒险行为,并不会轻易愤怒和攻击别人。因此愤怒与攻击性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愤怒虽然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但是经常发怒会伤害心脏,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会增加,因此它是一种需要避免和克制的情绪。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适当地发泄以及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控制。

比如,生气的时候去做点激烈的运动,快跑等,都能让自己的破坏力得到合理的释放。还可以把注意力转到其他的地方,比如听音乐、聊天等,都可以有效地避免愤怒的副作用。

还有一种方式是2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提出的,他认为当你受到侵犯时,用鄙视的态度来看待对手,能有效地化解愤怒。

03、焦虑情绪

2010年,一份报告显示有52%因为经济衰退而失去工作的人表现出焦虑的症状,71%的人称自己感到抑郁。其中受影响最大的群体是18~30岁的人群。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估计每2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受到焦虑的折磨。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8%的人口患上焦虑症。在欧洲,每年在应对焦虑症上的投入就高达774亿欧元。焦虑是一种对健康的巨大挑战。那么什么是焦虑呢?

1、恐惧

恐惧是最基本的情绪之一,也是到目前为止被研究得最多的情绪。它通常的定义是对即将来临的威胁或危险做出的反应。当我们感到恐惧时,通常会针对某种具体的东西。

比如,面对狮子、蛇或乘坐飞机。从演化角度讲,恐惧是一种具有保护作用的特性,对生存至关重要。它使我们的感觉变得敏锐,让我们的身体为应对突然出现的危险做好准备。 再比如,震惊。受到惊吓的人就会导致心跳加速,出汗、发抖、呆滞等,这一套恐惧的反应会在几秒钟之内就反应在身体上,而且很多时候比我们的思维还要快。

简单来说,恐惧是有一个具体的对象,而焦虑,没有具体的对象,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找不到原因的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具体的对象,身体又总是发觉有危险存在,因此身体总是会陷入一种轻微的恐惧状态之中,表现出的也是比较轻微的出汗、发抖、呆滞。但是神经科学家们总是要找出一些具体的原因,这个原因不能从外部寻找,而是要从一个人的内部寻找。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一种病在城市中特别流行,症状包括头痛、胃部不舒服、时常感觉疲劳等,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办法对这种病症给出一个确切的名字,因此有医生就提出了“神经症”的概念,它包括很多还叫不上具体名字的精神症状。1952年的时候,美国精神病学会觉得有必要把各种心理疾病列在一本书里,以方便世界各国的医生达成共识,因此出版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这本书的第一版,列入了神经症,到了第三版,把神经症这个概念给拆散了,分成了两个分支,一个是具体的恐惧症,比如社交恐惧、广场恐惧等等,还有一种是广泛性焦虑障碍,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连续6个月内都感到极度的、难以控制的担忧,那他就有广泛性焦虑障碍,也就是我们大众常说的焦虑症。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尽管恐惧和焦虑在概念上不一样,但是在大脑解剖结构中却是位于相同的位置。焦虑主要发生在大脑中的杏仁核位置。它是处理情绪的核心,尤其是恐惧反应的核心。如果没有杏仁核,那一个人会表现出无所畏惧,就没有办法感知情绪。

通过对于小老鼠的实验发现,焦虑这种情绪也符合条件反射的定律,就像一条狗听到铃声然后给它食物,训练一段时间后,不给食物只摇铃,狗也会流口水一样,焦虑也会被具体的事件所触发。焦虑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但是如果回到人身上,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具体描述一个人具体的感受。那么怎么理解焦虑的意义呢?

2、焦虑的哲学

海德格尔对焦虑有自己的理解。海德格尔将看待世界的方式分为两种,并采用了两个有趣且有创新性的术语:现成状态和上手状态。这两种状态的区分点明了海德格尔的思想与理解情绪之间的相关性。

现成状态是对现实的理论性理解,指的是我们如何观察事物并提出相关理论,以及如何通过公正的研究调查来认识有关世界的真相,这正是科学家应该采取的态度。

上手状态指的是我们如何参与到世界中,如何通过在各种情境中与人和物体进行互动来与世界发生联系。海德格尔认为后者的力量更大,也就是说对世界的体验比有关世界的科学知识更重要,这就是我们最初了解世界的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焦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生活会被各种各样的琐事牵绊,不知不觉中沉迷于日常的琐碎事物中,慢慢地就会丢掉原来寻找人生意义的大目标,海德格尔把这种状态称为“陷落”,那么当我们和自己的目标失去联系时,焦虑就会跳出来拯救我们,它帮我们把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变得没有意义,让我们重新思考对于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

当焦虑醒来的时候,我们与世界的密切的共生性关系就会消失,在焦虑中,一切都会下沉,这时候只有真正重要的东西才能浮现出来。简单来说,焦虑是让不确定变成确定的机会,如果你理解它的暗示,那它会帮助到你,帮你认识什么才是对你真正重要的。

焦虑还和未来有关,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不会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焦虑,也不会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焦虑,只会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焦虑。他认为我们焦虑的时候,只是不知道怎么选择而已。我们只能暂时性地摆脱,比如换一种新环境、转移注意力,但是没有办法从源头上制止它。我们需要了解它的意义所在,和它共生才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的话:

如果我们想战胜讨厌的情绪倾向,首先必须刻苦地、无情地练习我们想培养的性情的外部动作。”如果我们有焦虑的倾向,就需要刻苦地练习用平静和积极来对抗它的能力,我们必须从身体开始。比如,听听音乐、找朋友聊聊天,或者出去运动等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情绪是什么》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