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机器》是一本由[英]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幻小说界的《工厂大门》。能够在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提出的十年前如此一番畅想,这大概就是文学的意义吧!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此书的编纂年份,甚至早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能够拥有时间是空间的第四维这样的先见,凿实令人佩服,而且作者不局限于时间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而是更深层次地引入了一些思考:包括人类共产主义的终局命运,人类阶层分化后的演变轨迹,人类从生性到生理结构上的“进化”等,放到当今社会来看,同样令人细思极恐!尤其在人类大力倡导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生物革命的背景下,所有的资源平衡问题,社会博弈矛盾最终都具象到了作者笔中的未来画像,苍凉、沉寂,虚无…不禁让人唏嘘,从而唤醒全人类去反思现状,深省发展和进步的代价!
●虽然是清朝时期科幻小说,但是故事也写得很有意思。而且有一些反乌托邦的影子,而赫胥黎也是受了这个作者的影响,写出了美丽新世界。那个年代的科幻小说不仅有宏大的科学幻想,而且对于未来社会制度的设计也非常细致,反观现在的很多科幻小说却没有新意。
●脑洞大开
●英文原著,除了超前的时间旅行概念,贫富分化阶级固化的预测也是非常神了
●一百多年前写的书,十年后狭义相对论才出版
●20190622-20190624。前几天忙着没看,最后一天花两个小时看完。还好吧,挺无聊的,翻译还行吼。这本书让我更加不确信时间旅行了………………不过还是经典,里面有些观点不能苟同。我们为什么,要划分文明和野蛮?我们有这个资格吗?但是一百多年前的神作,还是必要吹捧一下,确实nb。渴望时间旅行,但是确信这不可能。哦,矛盾的我。
●开篇关于第四维的谈话和之后对未来社会的构想独具开创性,也不乏反乌小说的警示作用,只是依然受困于时代和固有思维的局限,从故事到理念都……so so,以及威尔斯的小说里真是迷之充满着人文关怀
●一个存在时间为零的立方体,现实中能够存在吗?显而易见,任何所谓实体都必须在四个方面具备延展性,包括长度、宽度、厚度,以及——时间。
月盈则亏,人类的发展到达一个顶点之后,将开始走下坡路,温和而缓慢地衰退,直至消亡。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消亡,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 在《时间机器》这部科幻小说里,时间旅行者乘坐时间机器来到未来,他看到未来的人: “很漂亮很优美,但说不出来的脆弱。” “眼睛大而温和。” “害怕黑暗,害怕阴影,害怕黑色的东西。” “脸上没有一点长胡子的迹象,耳朵也特别小,嘴很小,嘴唇红润而薄,小小的下巴很尖,眼睛大而温和。” “在服装方面,以及现在区别两性的特征等所有的差异方面,未来世界的人都是相同的。” “智力和我们的5岁孩子一样。” “我心里一阵阵失望。我原来满怀信心的认为,人类的后代一定是极其深沉而聪明的。” “对于这个世界的总印象是到处荒芜,到处乱七八糟的长着美丽的灌木和花朵,又如一所长久无人照管,却仍没有杂草的花园。” “人类那永不停歇的活力,原本被视为优势,但在舒适安逸的新环境中,却成为弱点。” “当人们处于身心平衡和生活安定的状态下,冗余的智力和体力将会无所适从。据我判断,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从未接受战火洗礼,连一次暴力争端都没有发生,也未曾遭遇野兽侵袭,更无需强身健体来抵御疾病,甚至根本不用辛勤劳作。” 生活条件的改善会使人类的居住环境更加安全舒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自然会变得更加温和,更加脆弱。诸如勇气、独立、好奇心、创造性这样的品质在这样的环境下将会变得不合时宜,在未来的世界,与众不同的人将会受到嘲笑,遭到排斥,越往后这样的人处境将会越发艰难,直至消亡。人类只有在艰苦与危险的环境下才会变得强壮活跃,精力充沛,聪明,但是越往后人类的生存环境只会越发的安全与舒适,上述的那类人品质在未来已经没有必要了,人类将会遗忘一些事情,包括那些高贵的品质。 在人类繁衍的某个阶段,人们生育的欲望也将降至冰点。这时候,政府可能会出台相关政策以鼓励生育,但也只是短期内有效,已无法挽回颓势。因此,大地上,人口也将变得稀少。 这就跟一个单独的人的一生一样,降生,经历幼年,青少年,成年,到达年富力强的阶段,然后开始变老,越来越老,记忆力开始衰退,最后平静地离开人世,归于尘土。多年以后,也不再有人记得他。 就像一栋废弃的房子,由于雨水侵蚀,多年以后,墙皮剥落,房前屋后将会长满杂草,直到被大自然完全收回。 千年万年之后,从远处看,地球仍是一颗蓝色的星球。这颗漂亮的星球,也许仍有水,有山,有灌木,有杂草,但看不到丝毫文明的迹象。
《时间机器》读后感(二):当下即鼎盛
这本书是1895年出版的,被许多人认定为“科幻小说诞生元年”,威尔斯和凡尔纳更是有“科幻文学之父”的称号。
其实故事本身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看起来可能没有那么新颖。它讲述了一位“时间旅者”通过时间机器穿越到802701年,发现人类进入了衰退期,并进化为两个种族:艾洛伊人和莫洛克人,并由此发生的一段故事。
他提出的时间是第四维的概念,并说时间轴的改变可以由于空间位移而产生可能性。这其实是一个很具有前瞻性的想法。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都比它晚了10年,广义相对论晚了20多年。
科幻和科学常常密不可分。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甚至可以带动科学的发展,给科学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而且看到这么早期的作品,其实能清楚地发现。早期的科幻作者对比于后来的一些作者,他们没有那么强烈的野心。所以作品能看出来没有那么爽,那么颠覆价值观。像是雏形,非常原始。但是前辈铺路,威尔斯给后来的很多作者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就奇幻脑洞来说,博尔赫斯的作品能看到一些他的影子。就反乌托邦来说,乔治·奥威尔也深受其影响。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威尔斯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却持有悲观的态度。他认为不再与环境抗争的人类会让活力的精神充沛的基因变成劣势。当人类终于实现了自己想要的舒服的、不劳作的、幸福的生活时,人类本身也会退化成“废物点心”。
而阶级始终存在,富贵的人退化成艾洛伊人。下层阶级的人会退化成莫洛克人。
莫洛克人住在地下,善于攀爬,适应黑暗,恐惧光明。这与艾洛伊人刚好成为鲜明对比。而且他们性情狡诈、令人生厌,还以艾洛伊人为食。吃自己的同类,这是让时间旅者(主人公)最厌恶的一点,因为这表明他们丧失了人性,忘记了所有人类身上的优秀的品德。
人类的进化就一定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吗?
威尔斯的答案是否定的。艾洛伊人痴傻软弱、专注力极差,而莫洛克人丧失人性,每一种都和想象不同。那个睿智的、强大的,掌握许多高科技的未来人不存在。
威尔斯说,我们当下就已经是人类种族发展的最强盛时期了。
可能这不是事实,但我愿意把它当成事实。我希望当下的我们能提出更多更好地想法,为了可能莫须有的期许而拼尽全力去奋斗着。
科幻事业的发展,到今天,感觉终于在中国看到一些兴起的希望了。尤其是出现了如刘慈欣、韩松、郝景芳等人,还有把这些中国作品翻译且带到世界舞台的刘宇昆。其实科幻的出现表现了人类对于科技发展的关注,这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我希望人们可以通过科幻作品看到时代更迭的魅力和悲壮。
当下的时代就是重要的人类命运的转折点。我们可能正处于整个人类族群的鼎盛时期,而我衷心祝愿它更加精彩。
《时间机器》读后感(三):那份感恩之心和彼此的脉脉温情
因为得知威尔斯与凡尔纳并成为科幻小说之父而看了这本《时间机器》。这篇写于1895年,短小却含义丰富的小说。第一次提出了“时间旅行”的概念,拓宽了科幻小说的写作风格和种类,影响黄金时代的三巨头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莱因。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也是时间旅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与凡尔纳对未来的乐观不同,威尔斯对未来的发展是悲观的。在本书中亦是如此。主人公穿越到了未来,原本的人类已不复存在。人类产生了两个分支:生活在地面上,如瓷器般精致可爱的埃洛伊人与生活在地底下,面目可憎的莫洛克人。他们竟然分别是富人与穷人的后代。富人依靠财富,占据了所有的土地,他们在此寻欢作乐,追求美好生活,后代演化成了埃洛伊人。穷人被赶到地底下,艰难适应地底生活,后代演化成了莫洛克人。
这番触目惊心的景象,是对当时资本家和底层大众阶级对立的影射,也蕴含着威尔斯对人类命运盛极而衰的深切忧虑,成为反乌托邦书写的先声。
刘慈欣的《赡养人类》也有写到,富人通过植入大脑的计算机完成超等教育。与没钱植入的人的智力等差别,就像人与狗一样大。他们已经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到最后,依靠这巨大的差距,99%的世界财富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这个人被称作终产者。他拥有整个地球!行星上所有的大陆和海洋都是他家的客厅和庭院,甚至大气层都是他私人的财产。剩下的二十亿穷人,他们的家庭都住在全封闭的住宅中。
而在本书中,人类也进化成了两种,不同的是富人养尊处优,虽然如瓷器般精致可爱,却退化了力量和智力。穷人没钱只能居于地下,却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变成了捕食者。富人后代竟然变成了穷人后代的食物!
想到《三体》中的无故事王国甘愿自我封闭起来,放弃向外开拓,成了真正的无故事王国。而《银河帝国》中人类从地球向宇宙开拓,造就了之后庞大的银河帝国。是不是只蜗居于地球的话,未来也会变成本书所写的那样。就像文中所说“人类的聪明才智,是应对变化、直面危险、摆脱困境之后,而获得的补偿。倘若动物能与环境完美和谐相处,便会形成一套自洽的机制。动物的本性是,唯有当习惯和本能百无一用时,才会诉诸智慧。毫无变化,或者无须变化之处,智慧亦不存在。唯有那些不得不面对百般需求、历经千难万险的动物,才会拥有智慧。”
在这些残酷现实下,幸好还有小薇娜的温暖。可爱又可怜的小薇娜,因为落水被主人公救起,对他产生了依赖,之后面对恐惧也一直陪伴着主人公。我们无从得知他们之间是友情还是爱情,在短短的相处时间中,他们一段美好的时光,给我们带来一丝丝温暖。之后在主人公与莫洛克人的搏斗中失踪。看到这,心中一直叨念着小薇娜不要死。但结局是悲伤的,小薇娜还是被莫洛克人杀害了。她临死之前放在主角口袋里的两朵小白花,虽已枯萎、发黄、干瘪、易碎,但它们足以证明,即便在智慧和体能消逝的年代,那份感恩之心和彼此的脉脉温情,仍将长存于人间。
《时间机器》读后感(四):最后一只螃蟹也终将死去
二刷笔记+絮絮叨叨
豆瓣找书专门有一个分类叫做“反乌托邦”,而这本书可以说是反乌托邦的鼻祖。但是我认为,如果说作者只是在写一个“反乌托邦”的故事,未免低看他了。他并不是在批判乌托邦,而是带着对人类深深的悲悯,去担忧着人类的未来。
一、人类从未优雅
我们扪心自问,什么样的文明,是人类所追求的文明?什么样的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社会?
我们是要追求完全的平等公正吗?我们是要追求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吗?我们是要追求一个完全善意的文明吗?
对,恕我直言,这就是我们的追求。
那么我们再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活着的目的,就是去实现这些追求。
没错。
人类,不是靠追求的结果活下去的,而是靠追求的过程活下去的。
我们见过太多的求而不得,所以去努力、去奋斗、去抗争、去拼命才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得到了一样东西,可还有更好的东西等着我们,所以我们的拼搏精神就会变得源源不断。但是我们很少考虑一个问题,当我们什么都拥有了以后,还会不会有当初最本质的快乐——那种得到了自己一直得不到的东西的快乐?
在小说里,八十万年以后的人类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他们不再探索,不再进步。
但是他们依然快乐。
与小说作者对埃洛伊人的怜悯不同,我却很羡慕他们。他们的快乐,才是最纯粹的快乐,他们的幸福,有更高的评判标准。那是人类最高雅的愉悦,是抛却了欲望、贪念、焦虑etc以后,最最纯粹的愉悦。
然而这样的愉悦,却给人类带来了终结。为什么?因为这不自然。
我们为什么会有欲望?为什么会贪婪?为什么会感到焦虑?因为这个世界太苦了。永远有我们得不到的东西。没有漂亮的长相,没有聪明的脑子,没有强大的背景;所以要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得去努力。去减肥、去整容、去学习、去往上爬。就像动物一样,为了找到更强壮的交配对象,留下更多的后代,得到更好的栖息地,他们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与同类争夺,与异类斗争。如果没有欲望,不贪婪不焦虑,又有什么信念能让我们如此努力呢?这是我们从远古走到今天,为了活下来,为了繁衍生息,所进化出的本能。
所以,我们的贪婪、焦虑与欲望以及所有人性的弱点和劣根性,都是天经地义的。这才是自然的。
人类和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永远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要永远保持一颗邪恶自私的内心,去掠夺、去斗争、去变得出类拔萃、去爬上金字塔的顶端。因为这就是人类最本质的姿态,是我们亿万年进化而来的本能,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武器。
人类,从未优雅。
人类一直在追求优雅,然而在真正变得优雅的那一刻,也是命运终结之时。人类,终究只能以我们厌恶的姿态活下去。因为这是人类唯一的姿态。
二、文明的另一种进程
初读这本小说,最让我折服的就是八十万年以后关于人类两极分化的设定。
大部分的科幻作品,小说也好影视剧也好,但凡涉及到“未来”,都有着光鲜亮丽的一面,尤其是在科技发展这一方面。这本小说,是我第一本读到的,关于人种退化的小说。这本小说写于1895年,它有多么划时代的意义有目共睹。
这部小说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对于人种进化(或说退化)的逻辑表述非常清晰。埃洛伊人是资产阶级进化而来的,他们拥有所有人类能想象到的美好;而莫洛克人是劳动者进化而来的,他们所有的邪恶都源于资产阶级的压榨。
这种压榨,与其说是阶级间的压榨,不如说是存在于人类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习性。
人,就是靠着压榨别人生活的。而不想被压榨的人,就得不择手段地往外爬,变成压榨者。
当阶级间的流动变得越来越困难时,人类就走到了岔路口。一部分人分化得高高在上,生活在尘世天堂;另一部分人却只能在地底辛勤劳作,不见天日。
然而被喂得饱饱的不只有王公贵族,还有猪。埃洛伊人度过了他们最快乐的一段人生以后,就会被圈养他们的莫洛克人变成盘中餐。这让我一时半会不知道该先可怜谁。
三、末世的最后并不是废土
曾几何时,废土美学被推崇至极,我自己也很感兴趣。我们认为科技发展的最后,就是把我们赖以为生的地球变成了一块巨大光秃的废土。
但是在这本书中,人类的终结并不是以自然的衰败和能源的耗竭开始,而是以人类与自然达到最大的和谐为起点。
我们管这样的状态叫什么?叫硕果仅存。这个状态就是钟形曲线的顶点。人们趋向于歌颂鼎盛,但是却没意识到,鼎盛就是衰败的开始。
这个小说最美的地方,就是给了衰落的文明最后一份温柔。如果人类的文明无论如何都要结束的话,那么请在结束前,给予他们最崇高的愉悦,最纯粹的心。
四、Live fast, die young
时间旅者在逃离莫洛克人的时候,手一滑,飞向了未来。
那个人类的文明已不复存在,地球整个走向衰败的未来,是全书最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的描写。那一段描写简直直击我的审美。
实际上最近一两年,我都很喜欢末世的星空。我甚至在短视频平台关注过很多用丙烯和喷灌画星空的艺术账号。我尤其喜欢那种颜色艳丽的星空,红色、粉色、绿色、紫色,这些星云在浩瀚中增添了一丝奇幻。
还有那种在异星的夜幕下,看着远处巨大星球的画面,简直是对我内心深处的暴击。
而全书最后的这一段描写,好像投影仪一样,仿佛用文字直接在我脑中生成了画面。
昏暗的海边,只有奇形怪状的螃蟹在星空下徘徊。这种画面简直治愈。
人类的存在并不是理所当然。跟整个宇宙相比,生命的奇迹也会变得平庸。没有去过南极人生就不完满了?没有去过的地方多了。没有去过太空,没有看过绮丽的星云,没有在末世绚烂的夜空下行走,这些都是遗憾。当我们还在为失去眼前一点点的美景而悔恨时,我们不知道在亿万光年的远方,有多么绚丽的景象发生。
当我们还在赞赏作者的“反乌托邦”理念时,我们的作者,在这一段已经看破了红尘。资本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罢,所有东西都没有任何保证成为永恒。高尚的埃洛伊人也好,卑鄙的莫洛克人也罢,最后也都归为虚无。就如作者所言,这个世界是四维的。站在现在的时间点,就算周围的空间再美丽,时间也依然会不可挽回地向前流动。我们没办法用一辈子度过永恒,也没办法用两条腿走遍无极。最终,时间旅者还是要做着时间机器回到当下。哪怕他带着相机继续奔向未来,为的也是给当下的人展示证据。
也许就是因为看到了末世那么美丽的夜空,旅者才能真正从悲天悯人的情绪中走出,才能淡定地坐在客厅,讲述他的故事。
人,终究还是要活在当下的。如果时间没有终结,那么人类就永远无法考虑时间终结的那一刻会发生什么。
好好生活,不用去为人类的命运担心。
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最后一只螃蟹也终将会死去。
五、小说本身
这本小说从一开始逻辑就非常严谨。
作者对时间的概念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他说,时间就是空间的一个维度。人可以在空间中穿梭,当然也能在时间中穿梭。并且通过时间穿梭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引入时间机器,奠定了整个小说严肃可信的基调,增加了整个故事的说服力。虽然是19世纪的小说,但是在能解释的层面,都展示了相当详细的论证过程,逻辑通顺,达到了自圆其说,可谓非常严谨了。
接着,这个硬科幻意味浓厚的故事,画风一转,变成了一个探讨人类哲学问题的软科幻。
时间穿梭到八十万年以后,在那里,旅者见到了一堆身高一米二,衣着华丽、身体柔软、脾性温和、心灵美好,带着童真和一点点病态美的小萌物。他们是人类所有美好的象征。
可是在这些小萌物的美好背后,却是残忍的现实。人类自身,居然变成了食物链的上下级,自己吃起了自己。虽然我本身来讲觉得既然进化了,那和现在的智人就不是一个物种,就不应该用我们的道德来约束莫洛克人。可是,无疑,这种人类的进化却是非常令人心碎和厌恶的。
时间旅者的人设,是孤独而又热情的科学家。我总觉得他的身上有种浓浓的蒸汽朋克色彩。他的时间机器,材料又是水晶又是象牙,要不然就是闪着光泽的金属,看上去华丽又精致,如同译者在后记里的评论,非常极致的机械美学,除了蒸汽朋克,还带着一点点中世纪的神秘与华丽。
(半吐槽模式:on)
①薇娜小萌物真的是好可爱。可是时间旅者对她好渣呀。她这么可爱你不可以这么对待他。
②抛花真的是好古典的表达方式呀。
③写到后面,找武器什么的,有点冗长,与情节和世界观都没有太大关系,应该长话短说。
④写穿越,却不写玩弄时间把戏,不写改变命运,仅仅写了未来的变化。主要的表现方式是以“现代人”的身份去“吐槽”或说批判了。表述比较平面,但是立意很新颖。
⑤作者是真的懒得起名字吗?时间旅者,记者,医生,编辑……hmmm。可能不说名字就不用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在这些凑数的人物上?
⑥译者虽然有很多注释,但大都没什么所谓。哪的小镇,叫什么名字啥的。能不能把码呀英尺呀这些单位换算一下?起码给个转换公式的注解吧?看个小说还得百度一下。
⑦就着火这一块我挺迷的。好歹是个物理学家,居然点了火就这么走了,走了……
六、评分
非常棒的作品。质量上乘,从概念到逻辑到文学性,都非常优秀。只是作为小说来讲,还是在戏剧性和可读性这方面略有薄弱。四星9分。
《时间机器》读后感(五):果麦版《时间机器》译后记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文 / 顾忆青
我们常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形容时间一去无返地匆匆流逝。面对似水流年,亦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劝诫和谓叹,更不消说“天长地久有时尽”这般感时伤怀的情绪。古往今来,在时间那不可逾越的威仪之下,人们按照岁月应有的方向和节奏,行走在当下,既不能重拾过去,也无法触摸未来。
然而,现实的局限并不意味着无计可施。正是这仿佛亘古不变的束缚,赋予文学幻想自由驰骋的动力,激励怀有好奇之心的勇者,向时间发起挑战。如今,“穿越时空”似乎已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文学母题,甚至在更多科幻电影中得到视觉化的呈现,足以令人目眩神迷。在心潮澎湃之余,我们应当铭记这一挑战的肇始者,正是这位科幻先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 G. Wells)。
Portrait of Herbert George Wells by George Charles Beresford作为世界科幻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扛鼎之作,威尔斯的《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是将“时间旅行”(time travel)作为叙事题材的经典范本。这部小说出版于1895年[①],此时距离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还有10年,而广义相对论更是20年之后方才完成。但身处十九世纪末的威尔斯,就已经借小说主人公“时间旅者”之口,通过开篇那段教科书式的科学哲理对话,宣告了他将时间作为空间第四维的观点。这无疑是让人惊叹的。
当然,对于彼时的文学而言,“时间”并不是全然新鲜的描写对象。作家已经可以借助倒叙、插叙等写作手法,形成跳跃的时间线索,或是通过梦境等情节载体,打破固有的时间观念。但正如学者戴维·锡德所言,《时间机器》的问世标志着有关时间的小说在写作模式上的重要分野[②]。因为在威尔斯笔下,时间轴的改变恰恰体现在空间运动时的位移。小说中他如是写道:
说到这里,时间旅者稍作停顿,以便众人正确领会他的言论。“科学家们非常清楚,时间只是空间的一种形式。这是一份现在流行的科学图解,是气象记录。我手指着的这条线标明了气压的变化情况。昨日白天气压攀升,夜间回落,今天日间再次上升,直到现在这个位置。我敢肯定,气压计中的水银并未遵循公认的三维空间中任一维度移动。但它必定是沿着某一特定轨迹运动,由此判断,这一轨迹就是时间维度。”空间位移的存在使时间旅行成为可能,而穿越时空有赖于工具。对工具进行科学化的描摹,是《时间机器》的首创之处,有别于以往有关时间的小说。威尔斯通过对金属装置模型及其“大号翻版”的刻画,向读者详细介绍了时间机器的操作原理。镍制、水晶、石英等材质,操纵杆、螺丝、仪表盘指针等零件,乃至装置启动时“黄铜和象牙转成的漩涡”,种种细致入微的交代和描写,无不镌刻着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工业革命巅峰的烙印,流露出对机械美学的强烈推崇。
不过,《时间机器》的颠覆意义并不止于此。威尔斯曾师从《天演论》的作者赫胥黎,其创作深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但他的笔调却有着迥异于那个时代的伤感和悲观。物种演变的进程始终朝向积极的一面吗?人类社会的明天会变得更好吗?这一系列关乎未来的思考和追问直指科幻文学的核心命题。威尔斯通过“时间旅者”的所见所闻给出否定的回答。
小说中,主人公乘坐自制的时间机器,穿越至公元八〇二七〇一年。此时,人类早已异化成两个分支,步入衰颓期。由于过于养尊处优,生活在地上世界的埃洛伊人(Eloi)变得娇小孱弱,智商退化,害怕黑暗,成为徒有其表的傀儡。藏匿于地下世界的莫洛克人(Morlocks)则过着穴居生活,他们终日劳作,对光线极其敏感,夜晚出来觅食,而埃洛伊人正是他们的盘中餐。
这番触目惊心的景象,显然是对当时资本家和底层大众阶级对立的影射,也蕴藉着威尔斯对人类命运盛极而衰的深切忧虑,成为反乌托邦书写的先声。
虽然作品字里行间流露着消沉的色彩,但仍有两处极富人文之美的描写,在翻译的过程中给予我持久的温暖和感动。其一是星空。威尔斯曾多次写到黑夜中的点点繁星。例如,“时间旅者”竭力保护他所倾慕的埃洛伊人薇娜,逃避莫洛克人追赶。途中,他留下这样的感慨:
夜空晴朗,头顶上繁星点点。这璀璨的星光,令我感到一丝友善的慰藉。……仰望这片浩瀚星空,我顿时感到自己面临的困境和一切尘世纷扰是多么微不足道。我心想,它们的距离是如此遥不可及,它们永不停歇地缓慢转动,从未知的过去进入未知的未来。这让我想起前不久在摩洛哥旅行时的那个夜晚。夜幕降临在撒哈拉沙漠上,四周是无垠的沙丘,悄无声息。夏风轻拂,我躺在帐篷外的羊毛地毯上,耳边飘来“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旋律,而繁星就横亘在我眼前。那一刻,记忆中“时间旅者”的这段独白再次涌上我心头,在斗转星移中更添一份感同身受。
第二处就是薇娜放在“时间旅者”口袋中的那两朵白花。薇娜最终还是在与莫洛克人的较量中丧生,但在小说的尾声,两朵白花随时间机器回到小说叙述者“我”所在的此时此刻。它不仅是时间旅行存在的确凿证明,也成为来自未来社会的美好信物。尽管在威尔斯看来,异化和衰落终将是人类的宿命,然而人性中最珍贵的温情,依然会闪耀出光芒。
科幻一直是我偏爱的文学题材,既有科学的深邃,又有幻想的辽阔,既有理性的观察,又有感性的沉思。可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科幻小说与儿童科普读物混为一谈,被压抑在文学边缘的地带。殊不知,早在晚清时期,科幻就曾因为翻译而成为相当活跃的文类之一,并影响中国文学观念革新和中国社会演进。鲁迅在其1903年译介《月界旅行》的辨言中,就对科幻文学作出“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概括,并宣告“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值得欣喜的是,随着刘慈欣、韩松、王晋康、郝景芳等一众科幻作家的群体性登场,以及像刘宇昆这样兼具创作和译介才能的科幻使者大力推动,令科幻文学在中国文坛逐渐掀起新的高潮,也让中国科幻小说觅得来自世界的知音。[③]
出于翻译研究者的本能以及对科幻文学的兴趣,我在翻译《时间机器》时,曾对其译介史略作一番探究。威尔斯这部小说最早的中文译本名曰《沧桑变》,于1907年7月3日至8月10日在上海《神州日报》连载,译述者是“译书交通公会”成员杨心一。1915年,上海进步书局又将该译本集结成书,更名为《八十万年后之世界》,与文明书局、中华书局同步发行,并在扉页上写着:
本編為英人威爾士原著著名小說大家心一先生所譯以機械的作用置身於八十萬年後之世界於人類之退化物質之變換一一寫出情節離奇中卻有精確不易之理由非鑿空之談可比是理想小說之別開生面者因篇幅所限,对于当时翻译的动因、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不便展开讨论,但从这段提要中可以窥见彼时对这部“理想小说”(即科幻小说)的态度。“精确不易之理由”“非凿空之谈可比”,意在凸显其现实指涉和教化功用。
诚然,从百余年前的《沧桑变》《八十万年后之世界》至今,《时间机器》已有众多译本存在,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新译屡有问世。为什么还要重译这部小说呢?翻译无定本。随着时代更迭,译作必然会因诗学变迁、审美偏好和观念角力而推陈出新,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我更希望通过此次重译阐释出新意,让科幻走出科普的窠臼,让更多读者欣赏科幻之美,领略其思想的高度。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以及我的博士生导师查明建教授、亦师亦友的吴赟教授给予我鼓励和支持。特别感谢本书编辑所付出的努力,让我有机会“与伟大的心灵为伍,见贤思齐”。
1902年,威尔斯在他题为《发现未来》的演讲中总结说[④]:
我们正处于人类从未曾经历的伟大转折点。此刻没有晴天霹雳,也没有开天辟地的事变——亦如黎明破晓,云雾迷蒙,平静如昔。我们不能说,“现在,一切即将开始。黑夜消逝,白昼已至”。然而,不知不觉,我们确已迎来白昼。倘若我们用心发现,便足以预见:知识日益增长,秩序不断演进,乃至人类种族的气质与秉性或将得到改良。而我们所预见与幻想的一切,将给予我们衡量未来的标尺,以及超越想象的信念。我想,这应该就是科幻文学之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所在。
2017年9月
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①] 事实上,早在1888年,年仅22岁的威尔斯就曾发表一篇题为《时间的阿尔戈英雄》(The Chronic Argonauts)的短篇小说,提出了“时光机”的最早构想,奠定了《时间机器》的故事雏形。
[②] David Seed. Science Fic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98-99.
[③] 顾忆青. 科幻世界的中国想象:刘慈欣《三体》三部曲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东方翻译》,2017 (1):11-17.
[④] H. G. Wells. “The Discovery of the Future”. Nature, 1902 (65): 32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