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新概念书写 | 而它评价岁月
日期:2020-06-19 19:00:18 作者:修新羽 来源:萌芽 阅读:

新概念书写

  编者按

  我是在高二那年参加的“新概念”,从那时起,便意识自己孤独沉默的。尽管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场比赛究竟有怎样的意义,会怎样影响我的一生感谢“新概念”,在整个青春里一直在评价我、激励我、陪伴我。

  作者 修新羽

  我是在高二那年参加的“新概念”。父母起初以为是骗人的,以为我去了上海就会被拉入某个传销窝点,或者被拐卖到深山里去。他们执意要陪着我一起去。

  那年的上海特别冷。

  考点里不光没有北方人自小习惯暖气,甚至也没有空调。尽管前一天晚上我还被嗡嗡作响的空调声吵到睡不着,但第二天考试时候,我无比想念

  我穿着最厚的羽绒服,带着两块巧克力,带着笔。

  题目是二选一,“镜子的背面”和“翻墙”。我选了后者。印象中,好像是写了一个人知道墙的那边是什么,但始终没有翻过去。

  在那天之前和之后,我没有加入任何入围者自发组建的QQ群,不认识任何人。在考场门口等候的时候,能有些人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还有些是老师一带队来的。还有些拿着写满字的小本子念念有词地在背。自己写的东西为什么还要背?是不是怕紧张脑海空白。我几乎什么都没准备,只好侧过脸去不看他们,以免自己也跟着紧起来。

  在那天的之前和之后,我经历过许多次考试。数学竞赛诗词文化大赛,自主招生笔试。大多数时候会有认识的同学一起,有不确定地方还会对上几句答案。可这次作文比赛并没有答案。他们一个个交卷走了,我还记得自己是最后交卷的。我等到了最后,因为父亲说在考试结束后来接我,提前出去似乎毫无意义。

  那天下。在门口等待入场的时候有两个人在闲聊,据说“每年‘新概念’比赛的时候都会下雨”。这几年我也没关注过,不知道这个规律是否应验。但我参加的那天,确实下着雨。天空灰色。我以为自己有可能一无所获。我沉默,父亲也沉默,我们就那样沉默地走回宾馆。来参加比赛之前,我把消息告诉了自己的语文老师,说是希望他能够多多指点,其实抱着让他夸我几句的思。可他有些尴尬笑笑,带我去见了语文教研组组长。那年纪更大的老师说,“新概念”啊,听说过,写的都是些乱七八糟的文章

  这就是“新概念”给我的最初感受。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它就是让我感到了孤独。或者更准确地说,它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意识到,继而去解决,继而去忍受,去享受。在孤独之后,它让我认识了些相伴多年的朋友

  它是我生命中重要转折点

  我容易焦虑过甚,中考后都整整噩梦了一周。参加这次比赛之前,理所应当地学理科,全心全意地打算逃掉高考直接出国。获奖后,却转去文科留在国内,还幸运地来到清华读人文实验班,上着哲学中文历史的课,修着新闻学双学位。

  参加这次比赛之前,母亲经常向人抱怨说我天天在玩电脑,尽管我是在用电脑听音乐,看电影,阅读,写作。获奖后,母亲经常向人炫耀说我在工作,尽管我还是在用电脑听音乐,看电影,阅读,写作。她经常小心翼翼地推开我的房门,劝我不要在书桌前坐太久了,要隔段时间就起身休息休息。

  之前,周围人既不明我在想什么,也不明白我在做什么。之后,他们至少能明白我在做什么了。他们开始明白我在创作某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并非全无价值。

  之后,三年里去了上海九次。在李伟长老师和王若虚老师的组织下,参加了上海作协的写作营,渐渐算是和其他人相识。大一出了书,暑假时候惶惶不安地被拉去上海书展做活动。我先到了,站在原地愣了会儿神,就看到吴清缘从远处招着手跑过来,用上海软汉子专有的腔调埋怨地说:“你怎么不睬我。”

  小时候我有些古怪。总喜欢占规则的便宜。捉迷藏时,不躲在哪棵树或哪辆车后面,而会藏到高楼里,隔着楼道里灰蒙的玻璃,看其他人在院子里躲躲藏藏。没人愿意爬这么高的楼梯,况且一层层找人未免太过费力。所以我总是安全的,只需要付出等待,忍受无聊。

  总觉得自己很虚伪:明明自己喜欢的东西、舍不得的东西、书籍、玩具、零用钱,为了博得大人的夸奖,为了种种原因,都装作心甘情愿地送出捐出,在献爱心活动中成为榜样。

  语文成绩总是很好,中考的语文也是全市第一。高中时,考试的分数还追平了学校期末考试语文科目的历史最好成绩。这也说明不了什么,每所重点高中,每座城市,都有和我一样的人。有太多和我“一样”的人。但我并没遇见什么“同类”。

  我讨厌那些应试化标准化的被一次次用分数来评判的东西,即便我能够明白且适应那些标准。我真正在乎的是那些人类的永恒困境:写下的被误读,说出的被曲解。我常常“莫名其妙”地情绪低落,我花了很久才说服自己相信,读书和写作并不直接让人纠结痛苦,只是让人情感的维度更多了:它是很多很多别人避之不及的痛苦,也是很多很多别人求之不得的欢愉。

  我逐渐相信,自己写下的每篇作品都是一件信物,它们终究能把我带到自己的同类身边。

  十三届那年,不像如今这样网络化,获奖名单并不是先在网站公示,而是要在颁奖典礼现场被嘉宾一个个读出来。那年的嘉宾读得很快,没读多久就停住,顿了下,说一等奖就是这些。我没听到自己的名字。倒没有太失落太伤心,我想一定是他看错了。

  他确实看错了。少看了一页纸,少念了许多名字。

  于是就很开心。尽管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场比赛对我究竟有怎样的意义,会怎样影响到了我的一生。已经是六年前了。

  五年前高中毕业的时候,去参加了《萌芽》组织的笔会,一起去了安吉。那时我们一个个心高气傲,在一起只聊八卦,玩狼人杀,看风景,几乎不聊彼此的作品,他们或许是羞涩,我是担心大家谁也看不起谁,一言不合容易打起来。

  这些年倒是还在写。

  给别人看作品的话,但凡间隔一段时间,总会被夸大有长进。应该不是客套,字句言辞间的差别自己也能读出来的。回复时总会乖巧地说,当然会进步,因为我一直在努力啊。其实心里想,也没怎么努力。

  不过是一天天活着。

  可能对我们这种人来说,能好好活着已经是一种努力了吧。

  毕竟只要活着就要去阅读,观察、思考。就要看到这个世界对人的伤害,然后还要去问自己,究竟能不能减少这些伤害,究竟能不能和解。

  只是有些隐约的担心。现在算莫名其妙地越来越好,也不知道是否会遇到生命中的某些阶段,莫名其妙地越来越糟糕。

  很久以前,在知乎上被邀请去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评价《萌芽》杂志”。那是知乎上“评价”之风最盛的时候,似乎随便什么都能开个话题然后众人热热闹闹地聊几句。在回答中看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

  我写了几句又删掉。然后关掉页面,独自想了很久。直到前两天,才终于,终于,鼓起勇气写下了自己的回答。

  “至今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它啊,因为感觉在自己的整个青春里,一直是它在评价我。评价我,激励我,陪伴我。感谢。”

  就是这样。

  本文发表于《萌芽》2017年8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像等任何使用。

  《萌芽》2020年6月刊

  点击购买⬆️

  《萌芽》2020年7月刊

  点击购买⬆️

  《萌芽》2020年全年刊物

  点击购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新概念书写 | 而它评价岁月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