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是一本由[美]赫尔曼·麦尔维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9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书很厚,我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两周。这部名为《白鲸》的书,有着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有长篇大论的碎碎念,激流暗涌的情绪,慢慢将我代入了一个执着船长的复仇之路。
这本书的作者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曾经当过多年的水手,丰富的航海经历给他带来了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所以他营造的海上环境有一种真实的神秘感。
封面上有一句话很安慰人:所有你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那么船长被白鲸Moby Dick咬断的那只左腿,又是以什么方式归来呢?
我们看到的结局是,船长最终携带着全船除了实玛利之外的追随者葬身大海。
难道船长留下的是让人赞叹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悲壮的史诗般的捕鲸经历?
从结局来看,船长输了,输的一塌糊涂。他失去理性,变成独断专行的偏执狂。天才和疯子只有一念之差。船长有时候是天才,沉着冷静,足智多谋。有时候却是疯子,无视船员的生死一意孤行,最后导致船毁人亡,只有一人生还。
事情的起因是白鲸咬断了船长的左腿,所以船长穷其一生为了复仇,为了自己失去的左腿。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可以理解船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都想追逐自己失去的东西,都有念念不忘的过去。
有人小时候父母没有给自己买的那件洋装,长大了经济独立了买回来,但是也穿不下了。
有人失恋了对前任念念不忘死缠烂打,也是在拼命抓住自己即将失去的东西,但是多半是徒劳的。
有人一次又一次地参加竞争激烈的考试,年年落榜,却也不放弃,大好的青春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蹉跎。
但是如果过去无法抛开,可能会变成伤害自己的利刃。你需要问自己一句,这样是否值得?也许是我肤浅了,人们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追求岁月静好的现实主义者,并不想过着苦大仇深的悲壮人生,而且骨子里认为,即使是追求自己的目标,也没有必要不折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
大海象征我们所处的复杂环境,白鲸似乎是我们一直想要追逐的目标。只要我们不放弃,也许总会寻回失去的那只左腿吧。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了更多,又该如何寻回呢?
《白鲸》读后感(二):《白鲸》周边
① 影视剧与《白鲸》。
如同很多长篇巨著一样,《白鲸》曾数次被搬上荧幕,基本上都不算成功。可见最一流的小说确实极难改编成一流电影。这其中相对出名的是1956年的《白鲸记》,由著名的老牌导演约翰·休斯顿(《马耳他之鹰》)掌舵,两位好莱坞巨星:格里高利·派克(《罗马假日》)和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联袂主演,阵容堪称豪华,这几位的奥斯卡小金人加起来得有一摞。无奈最终的结果只是一部当时看起来还算有不错娱乐效果的大片。1998年,澳大利亚人拍了一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白鲸》,当然,相对于原著的恢弘阔大,这时长也算不了什么。2011年,德国人拍了两集连续剧《白鲸》,由文艺片男星伊桑·霍克(“爱在”系列)主演,评价也一般。不过在同年的一部拳击电影《勇士》中,对《白鲸》的引用令人印象深刻,片中年迈的、与儿子们感情淡漠的父亲,总是听《白鲸》的有声书,并吟诵里面的句子,那种抗争的倔劲一下子全出来了。
② 星巴克与《白鲸》。
据说知名咖啡品牌星巴克的名字即出自《白鲸》。《白鲸》中的一个叫斯塔巴克(Starbuck)的大副,个性突出,总在经历一场大风大浪之后,来一杯咖啡。这简直完美切合了咖啡的主要受众:都市白领的心态——工作中的风风雨雨,来一杯咖啡化解。这么说,星巴克的“美杜莎”标志该换成梅尔维尔才对。
③ 开场白。
叫我以实玛利吧(Call me Ishmael),这是《白鲸》的开头,可能是小说史上最著名的开场白之一。简短和谐,铿锵有力,的确是未谙世事的少年口吻,有种亲切又自信的味道,并确定了小说用第一人称作为主要叙事视角的形态。以实玛利也是《圣经》中人物,引导读者去探索他在本书中的命运。
④ 曲折的接受史
《白鲸》书如其名,体量庞大,内容驳杂,现在看来,的确是一部有着十九世纪式的雄心的作品,相当考验读者的耐力。所以也难怪刚出版的时候乏人问津。梅尔维尔做过几年水手,而且已经出版过一些作品,写起海洋的故事来自然是波涛汹涌。但世界显然没有准备好迎接这头怪物。《白鲸》在英国出版时惨遭出版社删改,只卖出了500本,在美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梅尔维尔靠着《白鲸》,只拿到了1000多美元的报酬。商业上没有回报,小说自然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一直到了三四十年代,才陆续有学者、作家出来为它正名。而如今,《白鲸》和他的作者梅尔维尔,早已是世界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字了。
《白鲸》读后感(三):追击莫比·迪克与等待戈多
读《白鲸》之前,初印象觉得应该是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大量篇幅用来写追击莫比迪克,和白鲸斗智斗勇,是一个关于力量与勇气的故事。
八百多页的硬装,很重,封面设计我很喜欢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隐约发现不是这样的。故事的起承转合通常会突然被连续几章的社科类科普打断,哲学的思辨中还会夹杂大量戏剧对白。作者偶尔还会陷入一种自说自话的情境中。越看越没了耐心。
读到一半的时候,“裴阔德号”连白鲸的影子都没遇到,我已经确定读之前的猜测是个误会。细想一下,以及看了后面译者马永波的解读,我认为,莫比迪克之于亚哈船长,像是《等待戈多》里的戈多之于戈戈和狄狄。“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戈多是谁?戈多是一个抽象的、模糊的宏大概念。而亚哈陷入疯狂状态追击的莫比迪克,也是如此。他追击的到底是什么,每个读者解读也不尽相同。
比如整本大部头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和主体情节无关的内容,特别是对鲸从头到尾,从外到里去剖析、去理清,但对于莫比迪克本体却没有触及分毫,无非是遇到其他捕鲸船,听到的一些捕风捉影,无从考证的传闻。莫比迪克到底代表什么?作者把这部分再次创作的空间留给了读者。
《等待戈多》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世界荒诞、人生痛苦。这是一场被动等待,一切虚无的悲剧。在《白鲸》里,即使五十八岁的亚哈主动追击莫比迪克,把自己献祭给复仇与疯癫,却也无法善终。被动等待也好,主动追击也罢,情感态度上的消极与积极,都无法改变人生的本质其实是一出悲剧。情节枯燥或精彩,都没办法改变结局的惨淡。
整个读书过程,成功被作者磨炼了耐性,收获很大,以至于在最后追击白鲸的三章里心如止水,捕不到莫比迪克还搭上命才是意料之中的最终结局。
最后说说作者麦尔维尔,书的腰封上写到是村上春树的爱读书,看书途中也不难理解了。在脱离主线放飞哲学思考这方面,村上的《海边的卡夫卡》有异曲同工之处。另外,麦尔维尔旁征博引,每隔几章就会提醒读者他知识面广,世面见很多。以及他事无巨细的捕鲸日常描写,生怕读者不知道他是真实捕过鲸的。村上深得其真传,每隔几分钟也会提醒读者他音乐品味真的挺好,特别是爵士乐。
以上。
《白鲸》读后感(四):让我给你讲一个鲸故事吧
看《白鲸》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
当初我原是打算看《变形记》的,但是看简介突然对人类向鲸鱼复仇的中二故事略有期待,结果没有抽中《变形记》,反而抽中了《白鲸》。
之后便在日常后悔错过了《变形记》之中开始读《白鲸》,而且一开始收获的是满满的失望——文章的开篇作者没有一点要写小说的意思啊!
所以,作者这根本不是一本小说,而是将旧式鲸鱼的科普,与戏剧和小说杂糅起来,就是一道美式大杂烩。
我先看了最后的译者记,再来看的正文。其中有提到,《白鲸》最初是被拒稿到,直到赫尔曼 · 麦尔维尔过世多年才被人发掘出来。我要说,我能理解编辑的决定,这确实不是一本易读的书,作者事无巨细地展示着那个年代捕鲸的故事,相对而言故事性没有那么强。而且将多种表现手法杂糅在一起,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
另一方面来说,由于他常故事讲到一半就转而讲那个时代对鲸的认知、讲一些人生的哲学思考,也让整个故事不那么连贯。
所以,如果你没有一些耐心,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我不建议你读这本书——亚哈差不多半本书才出场,莫比 · 迪克800页之后姗姗来迟。
但这并不是说,《白鲸》不是一部好作品,相反,它能给我带来的,除了最初期待的中二故事之外,仍有更多思考的地方。
首先是作品于美国文化的代表性。
一艘船是一个小型的美国社会,你可以是白人,可以是个蛮子;或者是个黑人,或者是个印第安人。你在船上的地位与你的肤色与出身无关,只与你的职责有关。例如再虔诚的以实玛利也不会比抱着悠悠的奎奎格收入高。这是很多人有着美国梦的源头,虽然种族平等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现在那个社会看上去也在倒退。
另外就是那个时代给人的美国印象——冒险与淘金,捕鲸这个职业本身就是这个印象的最好体现。你的收入并不固定,在三年里,太多因素决定你最后的收获,甚至丢掉性命。
其次是作品本身所讲述的故事。
金鱼叔叔说我:“你得多中二,才会来看这么一个故事啊!”
一个人,去找一头鲸鱼复仇——这个人得多疯狂而多盲目!简直就是中二人群的代表!
如果你跳过作者碎碎念的部分,整个故事还是挺不错的。前期以实玛利与奎奎格那快速发展的基情,你都怀疑他们下一步是不是要一起滚床单了。而海上的生活也挺有意思,展现着人类最原始的野蛮感。整个故事在莫比 · 迪克出现后,追击的三天达到高潮。
戛然而止。
最后是哲学与一些思考。
麦尔维尔的旧式科普还带着他水手的最原始的哲学思考。因为时代的鸿沟,很多观念在我们现在看来已经是太落后与野蛮。尤其,整个捕鲸的过程,我都不大喜欢——鲸鱼那么可爱,人类那么盲目。更不用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了。
麦尔维尔那么乐观地相信,鲸这样的大海兽,是永远不可能从海洋中消失的。他绝对不可能想到,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距他才短短两个世纪,太多的物种消失在这个地球上,还有更多的物种濒临灭绝。人类的贪欲永无休止,鲸是填不满这欲望的沟壑的。
如果我们任由人类野蛮地生长,这颗蓝色的星球终会再也看不见海上的喷水。
这时候,或许可以庆幸石油拯救了这些大海兽。
想读《白鲸》的话,得先有思想准备,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中二的故事——如此,你会失望。
但它值得你读完之后再读。
不过我希望再读的时候,小金鱼会放我一马,不再翻着书告诉我,她要给我讲一个鲸鱼故事……
:奎奎格最后没了,我挺难过的……
《白鲸》读后感(五):反英雄的英雄史诗——读麦尔维尔《白鲸》
麦尔维尔的《白鲸》之所以被誉为史诗,来源于其丰富的容量和强烈的象征意象。
书中大量的圣经背景,让亚哈船长的追击白鲸,如同上帝与约伯的对话。事实上,白鲸莫比·迪克的“恶魔”意象,主要就是来源于圣经中的“利维坦”。
文学著作中的史诗至少有两大特点,一是悲剧性,一是崇高性。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史诗的精髓在于不懈性。亚哈船长的激情,让我们联想到莎士比亚的戏剧。无论是《暴风雨》还是《李尔王》。老亚哈就如同是海上的孤独帝王,驾驭着他的“诺亚方舟”,勇往无前地向大海征战,在孤独的生之上构建孤独的死。那种无限的崇高就蕴藏在无限的悲痛之中!
面对着毁灭一切,又让人类不可战胜的白鲸莫比·迪克,亚哈船长宁可被撕得粉碎,也不承认失败。既便是在地狱深处,也要与之纠缠抗争到底。这种戏剧性的场景,除了莎翁的戏剧,我们在弥尔顿的《失乐园》《力士参孙》中,也依稀可见其光影。
亚哈船长的形象是复杂的,正面来说,象征着一种普罗米修斯精神,一种和命运抗争的精神,反抗压迫和无处不在的控制,在无人格社会中象征着具有真正人格的人。他就像是从闪电中跳出来的黑夜,既崇拜火的神性,又不臣服于任何宗教的威权。
从另一面来看,也可以说亚哈船长是一种撒旦的形象,在他身上,本身有一种正面、反面互相交织,亦正亦邪,非正非邪的复杂性。他更像是一种暴怒、躁狂的症候,和喜怒无常的大海融为一体。
梅尔维尔将《白鲸》题献给他仰慕的天才作家霍桑,在给霍桑的信中,也说自己“写了本邪恶之书,但觉得像羔羊一样洁白无瑕。”
阅读《白鲸》,我们会感受到亚哈船长强烈的征服新世界的雄心壮志,他的四十年的大海生涯,他的悲壮的死亡,都让人震撼。
亚哈船长眼中的白鲸莫比·迪克,凶残而又狡猾,仿佛通晓人性,这种介于神与人之间的庞然巨物,在大海之中又灵活无比,如同时隐时现的流动的岛屿。经过了终其一生的追逐,最后三天的追击,让亚哈和白鲸正面交锋殊死搏斗,亚哈掷出了最后的标枪,自身也被捕鲸索缠住,葬身海底。
我们觉得这是一种活生生的“英雄”性格,然而这样的人物塑造,又是“反英雄”的,我们并不觉得亚哈船长这一人物“可爱”,他的独断专横、刚愎自用的个性也是明显的,更像是一种侵略性质的征服欲望,其偏执固执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本身已隐藏了一种毁灭自身的恶的基因。
《白鲸》通过以实玛利的讲述,让我们窥见了美国人征服自然的资本主义扩张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本身就纠缠了积极奋进与掠夺榨取的善恶纷争。在欲壑难填的人类眼中,大海不过是殖民主义开辟的新兴市场,一场关于杀戮与掠夺的盛宴。如今我们看美国精神,既可以感受到自由理性的光芒,也常觉其唯我独尊的傲慢与偏见。或许也是一种历史的吊诡。
时移世易,现在我们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更加的宽容与谦卑,而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私欲,肆意地进行妖魔化,用“恶”的命名,来进行武力地征服。当然,这也是一种理想主义,现实的社会则要污浊与血腥许多。
翻开《白鲸》,就仿佛开启了一场浩瀚的海洋之旅,一场关于信仰的追寻之旅。变幻莫测的海洋充满了黑暗幻想,充满了激情与力量。在麦尔维尔看来,“这个看得见的世界在很多方面是在爱中形成的,而那看不到的一面则是在恐怖中形成的。”
书中白鲸之“白”,象征着无法战胜的神的力量,是神秘的基督教的面纱;又是最令人觉得恐怖的颜色,仿佛宇宙之中浩渺银河的白色渊底。说白色是一种色彩,毋宁说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纯粹的“无色”,或是世界上所有颜色融为一炉的“混沌”。
这样的色彩让人恐怖,让人崇拜,也让人臣服,仿佛无所逃遁的一种宿命。恐怖本身,就是无色,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只有亚哈船长以残损的渺小之躯,对于海洋中的“利维坦”发起了挑战,他追击白鲸,也追击自己的影子,终于用最后的毁灭来完成对于自身的拯救。
毛姆于《巨匠与杰作》中,品评了世界十大小说家及其代表作,就谈到了麦尔维尔的《白鲸》,视之为一部奇书。
读过大量的麦尔维尔传记之后,毛姆所作的结论近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麦尔维尔似乎是个受到压抑的同性恋,就如同安德烈·纪德和马赛尔·普鲁斯特一样。
作家的性取向,当然影响他对于世界的整体看法,但并不影响我们阅读《白鲸》的直观体验。事实上麦尔维尔在捕鲸船工作的水手生涯,更值得我们注意。
麦尔维尔是个涉猎广泛的作家,常常在作品中引经据典,《白鲸》体现的思想复杂,其中塑造的众多人物,跨越了种族、肤色、信仰、文化之间的藩蓠,甚至在食人生番奎奎格这一异教徒身上发现一种崇高气质,可见麦尔维尔思想的超越性。
无论从主题还是风格,《白鲸》都有一种诗意的宏大,一种怒海狂涛的澎湃力量。亚哈船长的激情对白,常常汪洋恣肆地如同伟人的演说,雄浑有力宛如一场激昂的交响乐。
作为一部反英雄的英雄史诗,麦尔维尔的《白鲸》是一部无可替代的美国文学经典。《白鲸》的多重意蕴,如同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让文本阐释获得了巨大空间。人们从中可以读到哲学探讨、海洋冒险、戏剧冲突、科学研究与浪漫诗情,亦如大海一样浩瀚无垠。
白鲸作为大海中的庞然大物,既是实体又是象征,就像是上帝创造的神迹,其喷出的高高的水柱,如同塞壬的歌声,吸引着亚哈和水手们不懈地追逐,其对于后世的启示,也将是难以穷尽的。
《白鲸》读后感(六):所有高贵的事物都有点忧郁色彩
标题这句话,来自于本书中的重要一章,16章船,这是本书我最喜爱的一句话。这几年真的是很少啃这样的大部头了,书中的插画配图十分精美且恰到好处,都是重点场景。
所有高贵的事物都有点忧郁色彩白鲸,在当下科学认知中,它仅是栖息于辽阔海洋世界万千生物之一,我们可以去水族馆看到它的真实面目,了解到它的各种信息。而在上个世纪,特别是对于那些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手们,由于当时认知尚有限,白鲸因为庞大的身躯在海洋中变得神魔莫测,似乎是恐惧的代名词,如海洋中的魔鬼、妖魔般的存在,可以随意夺去水手们的生命,让他们葬身大海。今天我们故事中的白鲸,它的名字是莫比迪克,它与普通的白鲸相同,比世界上绝大多数鲸都大得多,额头向外隆起突出且圆滑,嘴喙很短,唇线宽阔,身体颜色非常淡,为独特的白色。白鲸不像其它鲸按照季节和自身规则出没在某个水域,白鲸违反了鲸类的一般规律,它是没有线索的,是未知的。而莫比迪克与其他白鲸不同的是,有着非同寻常的力量,游动速度极快,且更为阴险、狡诈、凶猛,像一把可以刺穿航船的利刺,有疯狂般的毁灭倾向,迪克成为那个年代的捕鲸人的噩梦,让勇敢的水手们闻风丧胆的妖魔,无数人因为在航行时遇到它而失去臂膀或大腿,甚者船破人亡。
莫比迪克船长,是巡游于辽阔海域上的船只的最高指挥者,我们熟悉的船长有很多,如《海底两万里》中的船长尼莫,如《加勒比海盗》里的船长杰克。今天我们的故事讲述的是裴廓德号的船长亚哈。亚哈的身材高大威猛,就像所有作品中的船长那样脸上有一道神秘的疤痕,一条假腿是用鲸骨削制而成。亚哈常年漂泊于大海之上,从事捕鲸行业40余年,经验丰富,也因此他几十年来在陆地上的生活时间不足三年,他的妻子也因此怨声载道,他的生活中似乎只有捕鲸。在一次捕鲸过程中他与白鲸迪克相遇,一场搏斗之下,白鲸迪克咬断了亚哈的腿,从此之后亚哈的人生唯一目的便是找到迪克进行复仇。亚哈执念般的寻找迪克,甚至忘记了出海捕鲸原本是为了生存下去的生计所需,他因此无法与其他人进行哪怕几分钟的社交,除非对方可以为他提供白鲸迪克的下落,无论水手们如何劝说亚哈,他都以自己的恒心、气魄、甚至武力,威胁着他的水手们一起追捕白鲸迪克。终其一生的事件去找寻复仇,就像是执念般的与宿命抗争。
航海白鲸莫比迪克与船长亚哈,宿命与人们,船长亚哈的心心念念有了回想,终于遇到了他执念一生都要去复仇的白鲸迪克。作者这本书安排的十分巧妙,全书867页,故事的主人公,船长执念追寻的白鲸迪克,在全书最终的末尾才出场,他的出场也将整个故事引向了最高潮,三天的鏖战,船长极力的追击,白鲸凶猛的回击,读起来画面在脑海里浮现,内心激情澎湃、惊心动魄。但是,最终的结果,复仇的钢叉插中白鲸迪克,但船长和他的水手们惨烈葬身大海,除了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以实玛利。全书落下帷幕,惨烈而悲壮。在作品中,白鲸迪克其实就像是每个人人生中都会遇到的一种无法征服的神秘力量,也就是人生的宿命,船长就算在最后的争斗中胜利了,也是徒劳了一生。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英国作家毛姆认为他的《白鲸》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剑桥文学史》称之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海洋传奇小说之一,《白鲸》是殿堂级的美国文学经典名著,集中的代表了美国精神被称为美国的“民族史诗”。我专门查阅了一下资料,美国人有多爱《白鲸》,美国人开咖啡馆,用书中一个爱喝咖啡的人物角色命名,百年后开遍全球,他就是星巴克;美国人考古发现了远古物种化石,起名叫“梅尔维尔海怪”;美国人编写生物史,把《白鲸》里描写的利维坦鲸直接改用作者的名字命名,叫梅尔维尔鲸……《白鲸》可谓是一部捕鲸史诗。详细描绘了捕鲸者的艰苦生活和工作,对他们在十分凶险境遇下的艰辛劳碌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并且将捕鲸者称赞为英雄。作者还把捕鲸业誉为最伟大的事业,因为它不仅为资本主义发展增添了巨大的财富,而且捕鲸水手还是大自然的开拓先锋。《白鲸》的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之一,与纳撒尼尔·霍桑齐名,梅尔维尔生前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20世纪二十年代声名鹊起,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文学的巅峰人物之一。出生在纽约市一个有名望的家庭,后来家道破落,成年后由于家境不好,做过农夫、职员、教师、水手、海军等职务,后来成为小说家,他以其海上经历为事实依据写成其寓言杰作《白鲸》,因此我们在阅读《白鲸》时看到海上生活的详实描写就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
裴阔德号《白鲸》读后感(七):现代史诗《白鲸》: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
《白鲸》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可以说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它的精神内核是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
麦尔维尔的《白鲸》,很多人都熟知,可是读过的人却不多,很多人会说这书太长了,读不下去,其实这不能怪读者,《白鲸》在1851年出版的时候第一年只卖出了五本。
作者麦尔维尔在1891年去世了,到了1920年这本小说面世后的70年,《白鲸》才重新被美国人翻出来,他们评价说:麦尔维尔的雄辩,简直是美国的莎士比亚,这才重新定义了《白鲸》的文学价值。”
作曲家鲍勃·迪伦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致辞的时候说:“影响我一辈子的书,其中就有《白鲸记》。”
《白鲸》的影响能力可谓是深远,譬如,我们现在每天喝的星巴克,名字就来源于《白鲸》里面的大副斯巴达克;《海贼王》里面有更多关于《白鲸》的梗,白胡子的船,moby dick号名字就是照搬,而且moby dick号的造型,船头就是白鲸的下颚;还有漫画里面的山治恩师、独腿船长、哲夫……参考的原型都来自于小说里面的主角亚哈船长。
作家福克纳也是受了麦尔维尔很深的影响,还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它们都有很多《白鲸》的影子。
如果我们熟悉美国文化,会发现白鲸的梗无处不在,《白鲸》这个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描写一个叫以实玛利的水手,登上一艘捕鲸船,船长亚哈在上一次出海的时候,和巨大的白鲸moby dick搏斗,失去了一条腿,这一次他带领全船30位水手再度出海寻找moby dick,要向它复仇。
这艘船从美国东海岸的南塔克特出发,一直穿过北大西洋,绕过好望角,再到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到日本海,一路上捕杀各种小鲸鱼练级,最终在太平洋,找到了moby dick决一死战,只有以实玛利生存下来。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简单就几句话就说完了,可是,这本书里面有大量关于捕鲸业的很细致的描写,比如出海前的物资准备、水手怎么签劳务合同、怎么卷捕鲸索、描写惊心动魄的捕鲸场面、捕猎鲸鱼之后怎么炼油?船上炼油厂是怎样工作的、以及鲸鱼的种类介绍还有解剖学等等,可谓是知识体系庞大啊。
书中花很大的篇幅塑造了一个角色,一个异教徒,一个原本是食人族部落的王子魁魁格,和以实玛利一起登船的,他是最优秀的标枪手,他的形象就是那种典型的,不受约束的自然人。
他和鲸鱼作战的场面完全展现的就是生命本质的力量,书里面还有很多关于自由的场景的描写,非常让人心驰神往。
就是他们刚出海没多久,有一天夜里所有的水手都聚集在甲板上,然后喝了酒聊天,这里有来自南塔特克的水手、长岛的水手、马耳他的水手、西班牙的水手、中国的水手、日本的水手,他们在一望无垠的海面上,在月光下面聊天,多美啊。这样的场景描写展现的是自由的美好。
本书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自己经常会不自觉的停在棺材铺面前,或者是不自觉的跟着送殡的队伍的后面,他说自己必须要出海,到海上去,这是代替手枪跟子弹的办法。他的意思是说只有出海,才能够避免自己要把自己毙掉的想法,那大海就意味着自由。
故事结尾,亚哈船长把斯巴达克大富留在大船上的,而且叮嘱他一定要平回家,最后moby dic去攻击皮廓德号的时候,团长一直在喊“冲我来,冲我来”。
在《白鲸》这本书里,我们能感受到这种充满了野性、原始力量的自由,因为在大海上面你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东西,全凭人的力量和意志去面对自然。
白鲸记这本小说到底伟大在哪里?撇开宗教的部分,清教徒的部分,《圣经》故事的部分,我觉得白鲸记最吸引读者的地方是他的自由。
美国是一个以宗教理想为基础建立的国家,最早的那批清教徒,到了美国之后,他们相信自己是上帝之子,美洲大陆就是上帝赐给他们的迦南福地,在这个基础上面,美国建立了一套追求自由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制度。
19世纪人类第1次大规模的向上帝,向自然发出挑战,尤其在美国,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工业化,人们开始相信,我们通过理性、科技就可以创造自己的天堂。
麦尔维尔则认为,人不应该只满足于物质,当现代工业文明,正在以各种方式窒息我们的思想和灵魂的时候,我要做的就是要去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所以麦尔维尔,真的去出海了,他跟着一个捕鲸船做了环球世界的旅行,途中还经历了船难,被冲到了一个原住民的岛上,他还跟岛上一个异教徒女孩结婚了,最终他一个人逃回了美国,就写了这本《白鲸》。
20世纪时,捕鲸业已经消失了,可是我们在读《白鲸》时,能够从书里读到那些自由的空气,当我们被困在蝇营狗苟的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至少能在文字里面去获得诗和远方,我们可以去想想自己化身为皮廓德号一名水手,就这么跟着一个疯子亚哈船长出海了,我们可以做得这样瑰丽的梦,谁也无法阻止我们做梦的自由。
很多读者说“亚哈船长太自私了,让全船人陪他送死”,这其中也包括船上的斯巴达克大副,他也想过要不要造反,把亚哈船长一枪毙了,但是亚哈船长恰好是绝对的自由,他对自由的定义是:
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所以对于亚哈船长来说,他要去复仇,向moby dick复仇,是他本性的必然。
每个人都应该去追寻本性的必然性,追寻自己的自由。
文学作品中,像亚哈船长这样的失败者有很多,譬如:《老人与海》中,老人是失败者;歌手约翰·列侬到头来是个空想家。
有时我们只要为自己信奉的价值、梦想和自由去奋斗了,去尽全力了,就像亚哈船长这样,已经连续三次和moby dick 拼命了,就已经是英雄了,就像五月天《自传》中最后一首歌:《你说那C和弦就是……》最后一句歌词唱的,“你的和弦,没有人管,唱出你的自由”。
《白鲸》是自由的。
《白鲸》读后感(八):那个三流作家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吗?
麦尔维尔生前从来不是个成功的作家,1851年《Moby Dick》出版之后,刚刚有点起色的小说家的职业生涯反而走了下坡路,作者也转而去写诗了,直到他过世前,才又写了他未完成的遗作小说。因此英文原版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用心的安排的许多诗意且押韵的句子,展现着笔者洋溢的才华。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乃名副其实。阅读的时候作者的文笔一直令我想到我喜欢的厨师Anthony Bourdain的文风,也被誉为非常纽约客的文风,率真,崇尚自由,幽默风趣,简洁干练,天马行空的比喻却都恰如其分。
小“摩斯号”到了比较开阔的海面,凉爽的和风逐渐变成阵阵清风;船头激起四溅的浪花,像一匹幼驹在喷鼻息。我多么讨厌那种鞑靼人的气息!——我多么蔑视那要收通行税的人间!——我多么愤恨那布满了奴隶的脚踵和铁蹄的凹痕的公共大道;我不禁佩服海洋的宽宏大量,因为它不许留下任何记录。Gaining the more open water, the bracing breeze waxed fresh; the little Moss tossed the quick foam from her bows, as a young colt his snortings.How I snuffed that Tartar air!—how I spurned that turnpike earth!— that common highway all over dented with the marks of slavish heels and hoofs; and turned me to admire the magnanimity of the sea which will permit no records天朝虽然收费站慢慢改革etc,但是那种满地乱收费的恶心感是一样的。令人也无限向往来去了无痕的航海生活。
在那个令人发抖的冬夜里,当“裴廓德号”的仇念深重的船头在冷酷恶毒的海洋中破浪前进的时候,我看到把着舵的竟是布金敦!我怀着既同情又畏敬之心望着他,他在仲冬时节,刚从四年的危险航程回来,竟又这样毫不休息地奔赴另一个更为惊险的航程。陆地好像烧炙着他的双脚。最可惊叹的事情都始终是难以言宣的;深沉的怀念是没有墓志铭的;这小小的一章就是布金敦的没有碑石的墓穴。我不妨这么说,他的生活就像这艘被狂风播弄的船,可怜地赶向下风地带。港埠是乐于救助的;港埠是慈悲的;在港埠上是安全的,舒适的,有家庭,有晚饭,有温暖的毯子,有朋友,一切都对我们人类十分亲切。但是,在大风里,港埠,陆地却成为船只的最可怕的危境;船只必须避开一切殷勤;让陆地稍微一碰,虽然不过是轻轻地把船骨一擦,却会使船只浑身都发起颤来。船只用尽全力,扯起所有的篷帆、离开海岸;为的是要坚决抗拒那股很想把它吹向家去的大风;再去寻找那波涛汹涌的一片汪洋;为了避难,却绝望地冲向危险;船只的唯一的朋友也是它的最残酷的敌人。When on that shivering winter’s night, the Pequod thrust her vindictive bows into the cold malicious waves, who should I see standing at her helm but Bulkington! I looked with sympathetic awe and fearfulness upon the man, who in mid-winter just landed from a four years’ dangerous voyage, could so unrestingly push off again for still another tempestuous term. The land seemed scorching to his feet. Wonderfullest things are ever the unmentionable; deep memories yield no epitaphs; this sixinch chapter is the stoneless grave of Bulkington. Let me only say that it fared with him as with the storm-tossed ship, that miserably drives along the leeward land. The port would fain give succor; the port is pitiful; in the port is safety, comfort, hearthstone, supper, warm blankets, friends, all that’s kind to our mortalities. But in that gale, the port, the land, is that ship’s direst jeopardy; she must fly all hospitality; one touch of land, though it but graze the keel, would make her shudder through and through. With all her might she crowds all sail off shore; in so doing, fights ‘gainst the very winds that fain would blow her homeward; seeks all the lashed sea’s landlessness again; for refuge’s sake forlornly rushing into peril; her only friend her bitterest foe!是什么让水手,逃离陆地,追逐死亡相伴的海上生活?
这时,轮到我站在前桅顶的班;我双肩倚着那根松弛的最上护桅索,在那仿佛具有魔力的空中懒洋洋地晃来晃去。任何坚定意志都经受不了这种气氛,所有的意识都消失在那梦也似的气氛里,最后连我的灵魂也出了窍。虽则原先推着我身体的那股力量早已消失,可是,我的身体还是像钟摆一般继续晃来晃去。我在没有完全迷迷糊糊之前,看到那两个站在中桅顶和后桅顶的水手都已经打起盹来了。所以,最后我们三个人都在那些圆木头上毫无生气地晃了起来,我们在上边晃一下,下边那个熟睡着的舵手也点一下头。海浪也在懒洋洋地点着它那浪头;在整个昏睡状态似的辽阔的海面上,东边对西方点头,太阳笼罩了一切。It was my turn to stand at the foremast-head; and with my shoulders leaning against the slackened royal shrouds, to and fro I idly swayed in what seemed an enchanted air. No resolution could withstand it; in that dreamy mood losing all consciousness, at last my soul went out of my body; though my body still continued to sway as a pendulum will, long after the power which first moved it is withdrawn.Ere forgetfulness altogether came over me, I had noticed that the seamen at the main and mizzen mast-heads were already drowsy. So that at last all three of us lifelessly swung from the spars, and for every swing that we made there was a nod from below from the slumbering helmsman. The waves, too, nodded their indolent crests; and across the wide trance of the sea, east nodded to west, and the sun over all.这里一段在桅杆上打盹的描写,让人瞬间感受到那种慵懒,海上的漂泊与宁静。文字行云流水,一副生动的电影动态图浮现在你的脑海,桅杆上一个睡眼惺忪的船员,镜头慢慢向下移动到床上其他船员的困倦偷懒,镜头拉远随着海浪晃动的船身,一望无垠的海平面上一艘小船,烈日下无垠的海平面。
这是一部超前的小说,当时的十九世纪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样一本小说,1917年(一战)的剑桥美国文学史,白鲸记只是放在travel&write分类下的一小段记录。它的超前在于反对当时十九世纪中期美国流行的对达尔文进化论理论下的白人优越主义。书中出现的非白人,都展现出比白人更优秀的身体素质和更高贵的思想品质。
奎奎格就是格食人生番长成的乔治华盛顿。捕鲸人甚至在小艇被汹涌澎湃的浪涛弄得颠来簸去的时候,也能够笔直地立在艇里,这种习以为常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技,在生手看来,真是一个奇观。可是,更其希奇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看见他简直令人眩晕地站在柱顶上。不过,这回看到这个矮小的弗拉斯克,登在魁梧的大个儿身上这番景致,可更稀奇得多;因为这个了不起的黑人,竟以一种沉着从容、毫无所谓的神情支持着他自己,合着浪潮的每一颠簸,有节奏地晃动着他那壮丽的身体,显出了一种野蛮人的威仪。在他那阔大的背上,这个淡黄色发的弗拉斯克,就像一片雪花。背负者看来比骑者还更显得高贵。虽然这个着实显得很快活、激昂和自负的矮小的弗拉斯克会不时焦躁地顿着脚;却没有叫这个黑人的堂堂的胸口多透出一口气来。我就这样看到了“苦难”和“浮华”在践踏着气量宏大的大地,大地却并不因此而改变它的潮汐和季节。阴晴不定的海洋残暴时似野兽,大自然的力量凶残时冷酷无情,人该如何对抗大自然?生而为人,何种素质可以对抗这凶险的自然?麦尔维尔给出的答案不是爱,而是仇恨。在上帝面前,人类这永远的命定的沉浮者,只有最深刻最强烈的报复,让上帝造物之人类也可以对抗上帝。仇恨可以激发出人最顽强的意志力。亚哈船长,只靠他一个人的仇恨,成为船上的独裁者。当所有水手已经放弃追逐海中大白鲸时,船长又化身为传教士,用传福音的方式,让大家信仰仇恨追逐白鲸报复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