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上下)》是一本由[英]狄更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8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个版本的翻译不敢恭维 好好的名著看起来跟吞了鱼刺一样卡在喉间不上不下 令人难受
● 应该会是今年看过的最好的一本书了,翻译得也文采飞扬然而又不失西方人应有的习惯。太多太多的迷人、感人、动人的小瞬间了,看完之后合上书,心中还忍不住久久回想,第二天情不自禁又想要翻开书再看一次。
●人物性格比较单薄撑不起故事情节,罕见的happy ending
●曾经读过他写的雾都孤儿,远大前程,双城记,都很有可看性,但轮到这一本时,感觉故事是真的长,知道作者是想写出当时英国社会的全貌,各个阶层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想触及到,但是内容和节奏真的不合我口味。看了上部的一半,主人公的生活才开始有曙光,前面主基调很压抑,读得我几乎流泪了。但是我要说,节奏也未免拖沓了些,内容上也与雾都孤儿的孤儿出身雷同,希望以后能把它读完。
●历经磨难也不放弃对真善美的坚持的人最终也会达到完满,特别是精神和心灵上的平和安宁。另外,坚忍、沉静的艾格尼斯是大卫迷途上的指路明灯。
●托尔斯泰说:“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伟大的作品都有些明显的特征,紧贴当时代,情感、思想又不落后于将来的这现时代。其一故事真实,故事真实、充满画面感、让人有情绪起伏和思想上的领悟的具体原因,脱离不了作者极其生动、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语言、动作、心理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事无巨细而又有侧重,让读者身临其境。其二就是谋篇布局,是否宏大叙事或精巧布局由作者写作的目标和出发点以及写作风格而定,有确定的情感线索(或思想线索,线索可以不止一条,也可以以暗线形式行走于故事当中)贯穿故事始终,人物关系明晰(人物可以纷繁众多),人物言行和思想在逻辑上保持前后一致又有变化等。其三就是体验、领悟和表达,贯穿故事始终,或明或暗,或琐碎或集中,具体或抽象,大或小,远或近,复杂或简单。其四就是风格,都有自己更擅长的东西,可以表现在任何一个方面,或兼而有之,语言或简洁生动或细腻优美,足称语言大师;在描摹心理活动方面功底深厚,可称得上心理学大师;描述人物生活的环境或故事背景方面,在故事的生动性和流畅性上,足称历史学家;在结构铺设、情节的起伏跌宕和故事节奏上见真功夫,堪称控场大师或结构大师;或故事主题深刻,思想内涵深远,无愧为思想家的称号。
狄更斯的小说,细节生动,语言细腻优美,人物善恶分明,擅长描写小人物,人物经历多曲折悲惨,结局多是美好,多写小人物在某种时代下的经历和成长。
《大卫·科波菲尔(上下)》读后感(二):三分之二的杰作
狄更斯是讲故事的大师,厉害的地方是:
一、始终保持故事的张力,不断设置让读者阅读下去的点。而且设置得相当巧妙,露出一些线索,但又不点破,让读者自己想象、意会。
二、叙事充满激情,让读者的情绪永远跟随书中人物的心情而波动,忽喜忽忧,乐到上天,悲到填膺。
《大卫科波菲尔》前半部甚至是前三分之二都极精彩,可以说是叙事文学的杰作。有些大师是人物极好,比如巴尔扎克,但叙事枯燥;有些是善于心理描写,比如茨威格;有些是讲故事的技巧精湛,比如大仲马;有些是语言简练形象,一笔入魂,比如詹姆斯凯恩。而狄更斯几乎是人物、技巧、情绪俱佳,极其全面。
但可惜,《大卫科波菲尔》的后半部或后三分之一,到了解决问题时,显得草率而刻意了,几乎在意料之中而缺乏新意。这一点,狄更斯不如金庸。金庸小说的前半部可能不如狄更斯紧凑,但后半部解决冲突部分,往往是越写越精彩,高潮不断。
其实问题在于矛盾的设置,西方文学的矛盾往往是利益冲突,很好解决。但在东方人的观念里,往往最大的矛盾是道德和情感,永远解决不了。比如《倚天屠龙记》里,谢逊与成昆,谢逊肯定要复仇但也永远复不了仇,因为成昆毕竟曾经是谢逊的师傅;比如张无忌与赵敏,俩人相爱但有民族矛盾;张无忌与周芷若,道义上的矛盾;张无忌与朱元璋,性格上的矛盾。
《大卫·科波菲尔(上下)》读后感(三):一部美好的著作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终于看完了,他的写法不同于雨果的娓娓道来,而是把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你的眼前,彷佛你在看一场话剧,听的到他们心灵的震颤,这无疑是心灵上的陶醉。 而他的手法在于你在开始时不断唏嘘大卫的苦难,而结尾总是那么让你感动,是不是因为想弥补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足呢?
大卫从小就失去父亲,美丽柔弱的母亲好不容易生下他后结识了继父,但母亲柔弱的性格一直没有保护自己和新生的婴儿,被折磨的痛苦死去。 大卫的保姆和马夫,普通的劳动人民,虽然没有甜言蜜语,但互相尊重不离不弃。
另外一对米考伯夫妇真是绝配,妻子对丈夫的认可和爱,虽然丈夫屡败屡战但也能使妻子快乐,穷苦得让你难以想象却生一堆孩子,但狄更斯还是给了这一家完美的结局,要是其他人呢?现实生活中也许他们依旧很贫苦。
史蒂夫和艾米莉,本来已经和ham订婚了但看到富家子弟史蒂夫想拔高自己私下交往最后私奔但最终没有进入上流社会,两个人一个在海中丧生一个流浪。
大卫的姨婆,一个在年轻的时候有个长相不错的丈夫但是一个让姨婆负债累累的男人,虽然两人分开了,但不忘旧情,最后作者让他干脆死了。
大卫的初婚妻子朵拉,一个从小就在温室长大不会持家的美丽女人让大卫神魂颠倒,年纪轻轻身体不佳死去,这个教育不足的妻子临终前也有认识到自己,那又如何呢?而艾格尼丝才是大卫的精神伴侣,这个从小就和自己情如手足的挚友一直在鼓励他做最好的自己,这种精神伴侣,无论在和朵拉结婚时的赞成支持也好,在痛苦是自己努力也好,是男人的指路灯,尤其艾格尼丝含泪对大卫说我一直爱你那一段对白让我想起了远大前程的男女对白,美丽的让你感动啊!所以当你不在年轻时,才知道谁是最需要的人,爱不嫌迟,只有高度契合的夫妻才会持久,就像曾经初见识。
最后的一对特雷德尔和苏菲,这对情侣,从底层开始奋斗相爱很久,但爱使特雷德尔即使等到老也会和苏菲结婚,虽然这个女子相貌一般。真心真意,忠贞不渝真的会有好的结果吗?大师的暗示是美好的结局。
《大卫·科波菲尔(上下)》读后感(四):真的好厚
重读大卫科波菲尔有许多收获,这是以前读英文简写版不能给予的,删减了太多东西,几乎只保留重大的故事情节。但尤利亚,辟果提,斯蒂福斯,米考伯夫妇我都有很深的印象,那时的简写本应该是采用旧的译作,像是把佩格蒂翻译成辟果提这么音译的译法,是上世纪翻译家的译法。
说说主角大卫,我反而不怎么喜欢。也可能是狄更斯中年了才开始写这本书,导致他笔下童年时期的大卫一点都不像个小孩,显得格外世故圆滑,也可能是那个时代身处中产阶层的身份要求他即使作为一个小孩也需要十分礼貌,所以全书下来大卫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老好人,“是的,我觉得您说的很对。一定会这样的。您说的很有道理”这些类似社交场合的用语几乎是他的口头禅。最能体现他老好人这个人设就是忍着厌恶去乌利亚家做客那一段。倒是主角身边的人形象鲜明许多。这一点直到他青年时代才显得不那么违和。乌利亚算是个描写的比较成功的人物,与一大票善良主角团相比独树一帜,每次他扭着像鳗鱼一样的手臂说一句“我很卑微,少爷”跟科波菲尔对戏时最有意思,就看着你们两个怎么装模作样,表面彬彬有礼仿若好友,实则想掐死对方。不过爱格尼斯要真落在乌利亚手里我也是不愿看见的,那个画面就是美与丑的极致对立,另外我也怀疑乌利亚这人可能会有性变态的倾向,爱格尼斯的结局很可能是被凌虐致死。至于爱格尼斯有没遭到乌利亚玷污,书中没有提及。书里面有几处描写母子情深的段落看得我很困惑,斯蒂福斯和他妈,乌利亚和他妈,怎么在科波菲尔的口吻中读出了乱伦的味道?或许是我对那个时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或者译文有误读。
全书最喜欢的是科波菲尔第一任妻子朵拉,再来才是爱格尼斯。朵拉是个完美的花瓶,刚出场时的她就像许多男人的梦中情人一样,生于富裕家庭,面容精致美丽得像洋娃娃,无论怎么扮可爱都不违和,因为她真的太可爱了,身后还跟着一只宠物狗。科波菲尔第一段婚姻的悲剧就是没有认识到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朵拉各种天真宛如智障的表现渐渐把感情消耗,最后一病不起,早早的去了。所以我也很讨厌科波菲尔,家里又不是没钱,既然娶了,而且也那么爱她,干嘛要逼朵拉成为贤妻良母呢?让她一直当她的快乐小公主估计就事了。朵拉死那时我是觉得挺可惜的,全书唯一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嫁给了科波菲尔这种没啥特色的青年。后来得知她的遗愿是把科波菲尔托付给爱格尼斯的时候更感到心痛。至于爱格尼斯,刚出场不久就看得出科波菲尔对她有意思,只是这种好感还不够强烈。但无论从哪方面考虑,爱格尼斯都是最适合做妻子的人选。
《大卫·科波菲尔(上下)》读后感(五):大卫·科波菲尔(上下)(笔记&感想)
巴基斯先生的求婚方式,据我所记得的,是颇为奇特的。他很少说话,总是像坐在马车上的姿态那样坐在火炉旁,呆呆地瞧着坐在对面的佩格蒂。一天晚上,我猜是受了爱情的激励,他突然抢过佩格蒂用来润线的那块蜡头,放进自己的背心口袋,带走了。打那以后,每当佩格蒂要用它时,他就把那黏在口袋里的半融化状蜡头掏出来,待她用过后,再把它放回自己的口袋。这件事成了他的一大乐趣。他好像非常少那个自得其乐,一点也没有觉得有谈话的必要。即便在他带着佩格蒂到海滩上散步时,我相信,他也没有为这感到不自在,而只是偶尔问一声,她是不是很舒服,就心满意足了。我还记得,有时候,他走了之后,佩格蒂会用围裙蒙住脸,笑上半个来小时。
她叫什么名字,他把她的名字写在了他的马车上,并在后面附上了自己的姓说道:以后,这就是她的名字。
独自占有一座高高的城堡,把外面的那道门一关,就像鲁滨孙进入自己的堡垒后把梯子扯起一样,实在是件十分舒心的事。口袋里放着自己房间的钥匙,在城里四处闲游,知道可以邀任何人来家作客,相信只要对自己没有什么不便,就绝不会对别人有什么不便,就是件了不起的美事。
感2015.1.23
如果我每周读一本,一年也不过只能读五十二本书,想要看得书根本来不及看,所以还有什么理由去懒散和浪费。
读完这本满身的幸福,遗腹子的大卫重于拥有了幸福的结局,母亲再嫁后,虽然在下等学府饱受磨难,但却交到了一生的挚友。遭受虐待,母亲逝世后孤苦无依的打工生活里,也不曾占用过别人的一分一毫,依然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在极度的困苦中找到了姨婆展开了他全新的人生。
重新念书遇见挚爱,朵拉却英年早逝,可生活并没有亏待他。
老保姆的善良,希普罪恶的嘴脸,每个人的性格都很鲜明。
在不断追求中不忘本心,生活最终会给你想要的。
大卫的姨婆让我想起里自己的外婆,爱晚辈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坚持,大概这就是人的可爱之处。
很多人走了就不会再见了,像善良的巴基斯先生,我们对最爱的人犯下的错只会记一时,最终留下的一定是爱。
别去透支生活,这不会让你快乐,只会加重你的负担(米泊尔先生)
一开始你会延误逢迎拍马的人,到后来经人指点方会懂得忍耐。
古时讲究血统门第,如今讲究金钱地位,方才会滋生出许多倍掏空了的贵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