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工作图鉴》是一本由[日]落合阳一 / [日]堀江贵文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双封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年后工作图鉴》读后感(一):摆脱“社畜感”图鉴
有一阵子我非常焦渴地盼望身边朋友能够“一夜爆红”,“红”在这个时代可能常被类似“急功近利”的批评声所锤击,或许我们可以先把结果推远一点,先想想,渴望“红”的路径里,到底有多少是真正指向自我完善的。
现在的我还是一样常常向朋友们提起“红”,只是我更多地和他们去探讨:“我们要怎样红。”大家想跳出“普通人”设定,变得比较显眼,是因为愈来愈深刻地感觉到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全部生活,某种角度来说,无论是996、007还是955,始终都有一份“劳动感”粘附在身上,这才是把我们往下拖拽的绝望根源。
感觉工作带来了某种痛苦,却依然要从事工作的状态或氛围。这种“不得已”,当然自《卖炭翁》的“身上衣裳口中食”至今都是同份苦楚。可在2020年的今天,我们是否能够在自我行动层面从强社畜身份里脱退出来,或者只是部分脱退,以应对有可能固守岗位反而被人工智能替代性辞退的困境。
《十年后工作图鉴》就向我们指出了近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变动,以及这些变动反推下,个人应该尽早意识到的某些思维和行动改变。
这本书由一位85后和一位70后合著,两人都是数字前沿领域的探索者。他们在书中提出的许多思路与我们实际感受到的科技发展方向非常吻合,读着这本书思考自己的现状,可能会有不少灵光闪现。
回到我之前说的“爆红”话题,如今我更爱和朋友们说的词叫“自我经营”。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公司”这个事物拥有充满依赖又充满怀疑的十字路口式心态:我可能还是会跳槽吧?我在这个公司做到退休真的划算吗?疫情之下,还有更恐怖的一问:我还想做,但公司能撑下去吗?
在《十年后会消失或减少的工作》这一章里,落合阳一和堀江贵文的第一张“图鉴”就直接提出了“只会管理的管理人员完全可以用AI代替”。他们的观点是,比起普通的,更能够从事具体事务的职员,管理层会更早被“AI董事会”取代。公司的未来,可能是一个CEO+若干职员的模式,而现在火热好听的那些CFO、COO、CTO……或成最大输家。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其实就会要求每一位职员“变大”:实操技能变多、社交能力上升、自我意识增强……眼下的社会里,许多岗位依旧在把人变成螺丝钉,而未来社会,可能是更多人要重新(被迫)思考怎样才能不成为螺丝钉,因为机器填上了原本需要机械重复的事情,真实的人只有去做更难被替代的事情才能不被“追杀”。
这无疑是本写给年轻和更年轻一代的书,只有愿意改变愿意继续自我教育的人才会更在意变幻的未来十年。我曾一度想过这样的书会不会对所谓“前浪”不再友好,但只要社会的断裂和冷漠没有达到一定浓度,或许这样的书反过来也在启发着年轻一代向过去一代提供更亲切更人性的服务。
书里提到了中国的“芝麻信用”有可能会成为未来恒定人们价值的新方向,那么对于没有办法或无法使用智能设备累积电子信用的人群呢,或许有一部分人就要专职出来解决这样的问题,这其中的很多内容恐怕AI就无法取代。还有书中反复提到的复合式工作方式,比如变成视频up主等等,当每个内容生产者都在寻找独属自己的垂直领域,或许我们真的能够期待未来的普利策奖会颁给一位Youtuber。
鼓励每个朋友不放弃自己哪怕少得可怜的兴趣爱好,就是总有一些微小的期望:未必我们中会有任何一人成为什么红人,可能我们依旧会度过平凡的一生,但假如太早就把所有的可能都绑住或让渡给一个僵化的组织巨兽,我想,我不甘心。
未来十年,无论做着什么,希望已经努力做过了什么,而这部分做过的事情,能让每个人始终有重新审视自己的勇气。
《十年后工作图鉴》读后感(二):AI时代已然来临?你有无可取代的“价值”吗?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消息,海底捞斥资1.5亿打造的“无人餐厅”在北京正式营业,洗菜工消失,配菜员被取代,传菜员失业,酒水配送员消失,等位区服务员下岗,店长被弱化,都被AI代替。无人酒店,无人驾驶等等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很快变成现实,未来已经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有幸读到了《十年后工作图鉴》这本书,作者落合阳一和堀江贵文告诉我们必须趁现在重新规划蓝图。时代不同了,从今往后,传统父母眼中“铁饭碗’理想人生模型已经摇摇欲坠,每个人都得规划自己的活法。
《十年后工作图鉴》封面我们是否会被AI”抢走饭碗“?
在不久的未来,也许用不到十年,从事简单劳动的人会大大减少。白领和“铁饭碗”将成为过去。还在像以前一样以为进了一个大公司或者事业单位就可以领一份安定的薪水混日子的时代即将成为历史。
大家想一想,现在很多工厂“流水线式”工作有了AI以后肯定会被替代,很多人会很沮丧,丢失了饭碗怎么办?何不这么想:这种简单重复枯燥的劳动全部交给AI来做就好了,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人生短短数十年,为何不换一种活法?
什么工作会消失不见?
什么工作会改头换面?
AI时代里,只会管理的管理人员,秘书,没有粉丝的销售,监工,程序员,律师,会计师,税务师,护理人员,保安,教师,窗口办公人员,行政文员,公务员等等都会被AI部分替代。
你一定大喊:“天吶!工作不都没有了吗?”
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什么样的职业才能屹立不倒?
作者提出:“找到专门解决看起来很麻烦的问题的职能,把它作为自己的职业就好了。”“一人身兼多种复杂职业”的人才很难被AI取代,因为支付给这样人才的工资低于能完成这种工作的AI的研究成本。所以,在这样的时代,坚持学习才是最有价值 的行为。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掉。
大家不要一味的悲观,因为这样的时代也会诞生一些新的工作
什么样的工作会应运而生呢?
近几年,每个人都能在视频网站上展示自己,已经到了人人都能当主播的时代。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吸引粉丝,还有直播带货,内容有趣,人气很旺的主播收入颇丰。像李子柒,薇娅,李佳琦等等都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全民创作时代有创造性的工作,预防医学,宇宙开发,操控AI,旅游业等等也会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门,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学习更多的技能,让自己的价值无可替代。
二十一世纪是“工作即生活的时代”,无论大环境如何改变,只要你拥有无可替代的价值,那这个时代就需要你,敞开怀抱拥抱你。我们应该感恩遇到了这么好的时代。
为了迎接这么好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养成自己开动脑筋的习惯
每天我们可以从网络还有新闻,书里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除了要收集这些信息,还要有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除了“输入”,我们还要练习“输出”,让自己的大脑动起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2.认准现在的自己,把握当下,做就对了
畏首畏尾,还没做就开始害怕失败,这是很多人没能成功的原因。只要你认准这样的活法能让自己幸福就立即去做吧,作者提出:如果还不知道做什么,就从最简单的晚上吃什么开始吧哈哈。
“别害怕未来,也别贪恋过去。人要活在当下。”
《十年后工作图鉴》读后感(三):AI来袭,警报已响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也非常适合在职场中打拼的人。工作中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危机感,那就是自己有多大把握保得住当前的饭碗。在经济繁荣时, 这种疑虑如水中的暗礁,还可以被高涨的海平面淹没,而当经济下行时,潮水落去,露出一座座险滩,才是真正的考验。 “我的工作会不会被别人轻易取代?”这是每个职场打拼的人都应该经常思考和自省的问题。我的工作有什么复杂度以确保自己能干而别人不能干?我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来让别人追不上自己?什么工作是我能完成而别人不能的,我该如何巩固自己的护城墙?在本书作者看来,这些与同侪的竞争已经过时了,未来我们的竞争对手是AI,还要加上如下两个问题: “我的工作会不会被AI取代?” “在与AI的竞争中,我该怎样找到自身价值?” 本书是两位日本作者合著的随笔集,一位是世界科技奖得主落合阳一,一位是著名企业家堀奖贵文,前者是大学教授,更偏向于科技层面的预测,后者是创办了多个企业的成功人士,更侧重于工作领域的展望。 书的内容很散,确实是随笔形式的,阅读体验很放松,个把小时就能读完。说是“十年后”工作图鉴,但本书探讨的未来景象并没有严格遵循“十年”这个时间限制,有些即将或者在某些地区已经发生,有些可能需要数个十年才能实现。书中的主要假设就是AI这个新的劳动形式未来全面渗透人类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发掘自身独有的价值,来保证自己不被社会淘汰。 书中先给出了一个大水漫灌式的建议:提高社会福利,向失业的人发放充足的救济金,让大部分即使待在家里也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书中对公司这种组织形式有一些独特的看法,认为在公司上班领死工资是对个人价值的埋没和浪费,在公司上班的人如同“被汤婆婆夺走名字”,卖身给了公司,人的一切劳动价值都被公司占有。作者认为个体劳动形式比公司更为先进。这些论点确实有一定的启发之处,但我认为作者忽略了公司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集体协作和专业分工。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日的水平,就是因为从原始的个体刀耕火种转为集体劳动,并慢慢分化出专业的劳动分工,才使生产力有了量和质的飞跃。公司制确实会掩盖个人价值,但也会使个人的某方面价值的到最大化利用,我认为还是利大于弊的。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崇尚个人主义,在后文中又认为上学是不必要的,儿童完全可以在家学习。我觉得这也是可以辩证讨论的话题,一方面在家学习确实可以针对每个儿童的特点因材施教,但另一方面,学校并不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还是一个学习交往和协作的重要场合,这些作用是在家读书无法完成的。 作者用了两章举了可以被AI取代和不能被AI取代的正反两方面的职业的例子。将被AI取代的职业有管理职位、秘书、律师、会计、程序员、行政、医生、翻译等等,有些职业和我的预测一样,有些我觉得作者还是只是从技术上的考虑,忽略了社会组织方面。比如管理职位,从技术上来看,这个职位确实可以被AI替代,但从社会学来看,管理职位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做决策,还包含了决策后的责任承担。而AI是无法承担决策后果的,人们无法因为失败的决策而去向AI追责,AI在决策时也无法充分考量人际关系和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我也非常看好AI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在列举不能被AI取代的职业,作者的脑洞就大的离谱了,列举了个体餐馆、手艺人、玩无人机的专家、演艺事业、全民创作……excuse me?全民创作就是现在泛滥的抖音快手的那种up主,所以这些人已经提前上岸了?(黑人问号.jpg) 在传授对AI侵袭的应对经验时,作者的主要思路就是告诉读者尽量把自己的爱好变成收入来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发掘其中的价值。这不失为一个好思路,但我觉得这种策略主要应用于第三产业,如果全民vlogger,一二产业的空心化会让社会付出巨大代价。AI的推广还是应该建立在全社会生产力已经足够高的基础上,那时劳动的单位产出效率也已经足够高,不需要大部分人工作就可以养活所有人,可以解放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价值,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总之,这是一本有着很多前瞻性发散思维的书,可以启发自己对未来人类社会和工作形态的思考。这本书可以经常拿出来翻一翻,看看书中预言的准确性,也许以后会对书中的某些观点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最后贡献一个私货,是我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未来最不可能被AI取代的职业,那就是:脱骨凤爪制造者。
不得不说中国在某些方面确实已经走在了未来
《十年后工作图鉴》读后感(四):未来已来,不思则退
本书封面相信看过以色列年轻作家赫拉里《未来简史》的读者,对未来大数据时代可能发生的现象会有感性的认识,而本作对未来的看法则更具体,作者同样年轻,有一位还是85后,也许正是年轻才敢写吧,书名取《十年后工作图鉴》,有种让你少走弯路,早点避开夕阳产业的味道。全篇看下来,虽然列举了一些可能会消失以及大有可为的职业,但主旨还是提供一些在新的AI时代应该拥有的职场理念,以及应该摒弃的老思想,它并没有给你一份究极的答案,因为答案千人千面,需要在你自身上寻找。很多思路颇合一契,试列举一二。
做到极致,意义自来
人生职场可以规划么?一年后的世界尚无法预测,罔论十年。如今特别是大型企业,往往会灌输要做好职业规划的理念,人事系统也会提供不同的职业上升通道,这看上去没有问题,可是经历过技术的更新换代,特别是网络时代来临后,短短几年内,各种新产业、新职业层出不穷,早已不可与之前的发展效率同日而语。当初想好的道路,突然间举步维艰,人生还是不可以规划的么?所以前瞻性的目光就弥足珍贵,本作提出的建议有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感觉,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极致,到头来就是有没有那个决心和毅力把它做好的问题,做到最后,意义自来,物质或精神,总会有一个。
抛开修行,学会研究
明朝大儒王阳明对着竹子格物致知,格了七天,到头来病倒了一无所获,我们可以说他修行不够,但这种行为值得么,如果不早点转变思想,说不定他只会成为一名苦行僧,而不会作为心学家名扬天下。在机械自动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能用机器替代的工艺、技术将是明日黄花,抱着修行苦战到底,到最后这种“匠心”或“传统”的精神被过度消费后,终将会被淘汰。本作提出要学会研究,“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会利用新时代各种方便的利器,不断改良原有的技艺,让老树开新花,这才是正道。
金钱为下,信用为上
赚钱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够拥有良好的信用,则无往而不利。抛开陈见,好好经营自己,性格偏内向的,可以磨练内功,在某些方面做到让人景仰,偏外向的,则可以活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圈,两方面相辅相成,则更是左右逢源。贪图小利而失大局,这是让信用掉价、得不偿失的事情。在快节奏而少有深入交往的社会,千金难挽一偏见。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活用资金,适时投资,经营再升值,方可循环永动。
充满干劲,工作即生活
如果说能力上的差别就是经验的差别,那么拥有干劲的人就更有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会越来越固步自封,对工作充满倦怠。本作提出,工作之余,要找到自己能全情投入的爱好,把它作为自己余生的另一份工作,再好好经营一次。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潮流是什么,说不定将是你所创造或投入的。成大事,不但要趁势而为,也要有机会创造时势。
当普通不再普通,做好普通的事。
不要被花花世界蒙蔽了双眼,这世界,做好普通的事,也能成就卓越。避开红海,开辟蓝海。不要做信息的貔貅,不仅要不断输入,也要有机会不断输出。把自身的优势转变成他人可以利用的价值,胸中有千奇百怪的想法,就把它写出来。他人不擅长的技能,就把它现出来。做菜很好,或可当个美食博主。有点怪癖,那就去创造或寻找那种圈子。永远让人感受到特色,在普通的事情上也能形成自己独有的气质,让人愿意交往。
会减少的职业之一此消彼长,十年见证
本节为直接引用本书结论,10年后会消失或减少的职业:
管理职位、秘书、销售(没有粉丝的)、监工、程序员、律师、会计师、税务师、社会保险劳务师、教练、护理人员、保安、教师、研究人员、电视、行政、仓库业务、公务员、窗口业务、医生、创作者、艺术、银行职员、运输业、翻译、司机、农业、客服、收银员、书店、餐饮店、物流、编辑校对。
应运而生或蒸蒸日上的职业:
个体餐馆、手艺人、无人机、演艺事业、远程遥控机器人、全民创作时代、预防医学、宇宙开发、情感共享、旅游业、操控AI、语音识别技术。
要知缘由可看原作解释,可能会有一些不敢苟同的想法,但不能剥夺作者发表意见的权利,那就在这里一起见证作者的预言吧。
综上,两位作者都年轻有为,思维新潮,采用的又是一种循循善诱的讨论语气,所以观感轻松,很多观点虽然不新鲜,但经过作者的整合、架构,形成了一套可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论,非常适合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当然也适合职场上的迷惘者。人生路上,谁不会迷惘,所谓获得新的见识,本书就是这种类型,过来人、成功者的思路,值得一看,未来已来,不思则退。
《十年后工作图鉴》读后感(五):技术的野望
本书是一本随笔集兼对谈的形式,以AI等新技术发展为背景畅想未来。因为是这样的形式,书的逻辑不可能不散漫,一些地方前后连接不上也属于正常。本作的一些观点颇为有趣,值得一谈。
首先是全书不知为何频频套用成本收益理论。作者分析认为当某项工作AI从事的成本低于人工,那么这项工作就有较大概率被AI所取代。这一点乍看没问题,但是这里对成本的定义是模糊的。严格说起来经济学中的成本应该按照机会成本而不是会计成本来计算,因此放弃人工而选择AI的成本就不仅仅是AI的研发费用、日常运转维护费用那么简单,而应该是人工被取代后由此衍生的失业、再就业培训乃至社会稳定投入的问题。如果从这一角度考虑就能理解为什么银行智能柜还要配数个大堂经理,超市自动收银台永远离不开员工加持了。
第二个有趣的地方在于,作者强调了日本的现代化不应该等同于欧美化。这一点我个人十分赞同,考虑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全盘西化或者说全球的泛欧化确实不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主流。但是作者颇为矛盾的一点是,全书又处处透露着对传统日本制度的不满以及对欧美自由风格的向往。日本传统的就业体系(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确实已经不再适应当下,但是彻底的否定就业制度乃至于为企业工作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吗?一味的强调追求自己的兴趣就可以生存吗?我看倒也未必。东亚社会孕育的个人,最大的特征或许就是没有特征。强制这样的个人去追求所谓的自我价值没有必要,如何优化经济体制运行重新架构企业才是解决方案。虽然AI时代下个性或者说不可复制性更为重要了,但是传统文化是否就应该舍去呢?答案是否定的。追求的现代化应该是基于本国文化的,日本政府在工业4.0时代提出的机器人计划也需要解决日本国内仍然存在的高失业,通缩严重等问题。改善而不是抛弃现有就业体系应该更为合适。在AI辅助的情况下运行较为稳定的就业体系继而拉动内外需,远比强调个性化更为实际。
研究人员的价值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提出问题,当AI 开始提出问题的时候,人类或许就要被解决了。第三点,作者提到未来易于被取代的职业有管理职位、律师乃至研究人员等。这些我实在难以苟同。首先是管理者,所谓管理绝不是勾勒规划那么简单(就算是传销,管理者也不能只会喊话)。管理的艺术在于空间内调度人、物和技术,时间上协调远期目标与短期失败,将时间的价值最大化而风险最小化。甚至管理者还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以此带领团队和企业开辟新的“时空”。而律师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根据已有案例(法规)进行辩护,而是在已有的条框中创造新的可能,同理法官也不是仅仅依据法律进行判断,他需合理衡量新问题与既有案例条款的相似相溶度。研究人员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结论更在于提出问题,而许多问题是在操作中提出的,因此AI即使实操再漂亮研究人员也还是需要自己干。我个人以为,被取代的职业应该是重复性、高强度又易于规范化的工作。比如作者提到的仓库相关工作、物流等。但是还是需要强调,有时候社会问题不能等同于经济问题,在没有解决可能带来的失业以及背后的大量问题之前,大规模AI化很难实现。另一方面,作者所预测的不会被取代的职业显然具备了“内容创造”的特征。但如果制造业大规模有AI完成,人类本身只需要从事内容制造,这看似古希腊的美好愿景背后是否隐藏着科幻小说里的后果了?
医生的能力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解决系统的问题。换言之每个医学生毕业时或许都积累了大量的个案,但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如何抽丝剥茧找出最恰当的特征对应病症才是最考验的,这一点固然可以考大数据积累,但是更多的应该靠的是医生的思考。但是AI作为医疗辅助,前景应该是很好的。最后,本书在第六章总结了适应于未来的生存方式。其中数条都算放之四海皆准。说白了还是那句话,不要安于温水,不要做温水煮青蛙。作者提到了奇点即将来临,这一点其实很难把握。回顾人类三次技术革命的发生,没有一次是被预见的。这其实很符合理性预期的思想:一旦被预期也就意味着失效。因此,是否是奇点的到来无从论证,但是保有危机意识总是没错的。如果要说在AI这个大背景下,要怎么样选择,确实没有答案。但是至少可以明确,提升工作的不可替代性,随时保持学习的状态,并且时刻做好可能被淘汰的准备。唯有这样,才能,死的漂亮些。
与其担心AI 会取代大量劳动力,不如担心技术上难以突破,经济社会的发展。.S 这本书弥漫着强烈的振作起来未来会好的精神,但掩盖不住的是现代人的悲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