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烧纸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5-24 23: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烧纸读后感摘抄

  《烧纸》是一本由[韩]李沧东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烧纸》精选点评

  ●一群被过去所困扰着的主角们,韩国非正常工业化所带来的糜烂氛围,将人们不断异化、南北朝鲜分裂对共产主义打压所造成的灵扭曲、原生畸形保守价值观人性压抑城市中的职员们在逼仄环境中肆意恐惧着......城市就像是狩猎一样,而边缘的主角们只能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压迫,即是物质上的也是心灵上的。我们似乎能透过文字看见主角们的窘迫时空之间的无缝切换就像是电影蒙太奇阅读体验极好,十一个短篇拼贴出了上个世纪正迈入现代化的韩国社会的一副全景画,压抑与窒息,终于在最高潮被引爆。

  ●李沧东老师的文字如其电影作品一样,关注现实生活,除了十足的感性之外你又能到更多元化的他:惊悚幽默,那些来自底层真实反馈。充满对历史感知,对社会普通人悲悯。这里有的只是历史车轮碾压后留下的斑驳痕迹,只有有良知人才会活在内疚之中,才会去反思,李沧东老师试图唤起更多人们的良知。因为疫情,本该在2月份出版的这本书直至5月才姗姗来迟,这里面饱含了太多的不容易,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着我要好好往前走,留意沿途的风景

  ●读得毛骨悚然、掩面痛哭。一半是无比压抑严肃的历史悲悯,一半是工业化社会下个体荒谬命运,只有那些陷入深渊角色始终鲜活。为了大家的安全永远不要忘记

  ●#

  ●和大家想法差不多,李沧东寥寥几笔就把电影的大纲给勾勒出来了。虽然写的都是沉重题材,但读起来却像搭上了一列轻快列车

  ●人腥味劲儿的短篇,勾引作为“人”本身所携带的鬼魅难料的气息

  ●《舞》和《战利品》两篇最喜欢。前者让我想到《燃烧》,后者让我想到《颐和园》,我自己感觉是,特别明确的社会指向题材稍不留神就更像“寓言”而不像“小说”了,但一旦做到个体历程时代背景高超融合,那种轰炸力和粉碎性就是蚀骨的。

  ●真。的。太。强。了。几乎每篇都厉害。《空房子》让我想象李沧东如果拍一个类似寄生虫》的故事会怎样。一定非常不一样。

  ●看每部短篇小说都和看电影一样 意象与蒙太奇的使用过瘾 《烧纸》《战利品》印象深刻

  ●转行拍电影,是一个非常正确选择

  《烧纸》读后感(一):知识分子的反思

  卢武铉时期,李沧东时任文化部长,16个月之后主动辞去了这一职务。 2009年卢武铉自杀,一年后,李沧东的《诗》制作完成。 2014年,世越号沉船朴槿惠政府发动了文化节黑名单封杀事件。黑名单时期,李沧东无作品,奉俊昊出走寻求海外资本。 韩国电影大发展的十年,可能还真是韩国电影人痛苦的十年,世界范围几乎只有韩国在同时期政治倾向由左转右。 这一时期,韩国电影人被强烈的社会事件所影响,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去记住和理解了这些社会事件对于他们的记忆。 这一时期,有打着右翼民族主义电影旗号的政宣电影大进步、大发展。 同样,也有麦克摩尔式的,更加媒介化,工具化的纪录片出现。 朴槿惠倒台后,作为共同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文在寅,在选举的时候打出了“清算积弊”这样的竞选口号。当选后,曾被放逐的影视人重回大众视野,其中以李沧东携电影人,李美敬携资本为主导。 这一时期的韩国电影,更为创伤性,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主义了,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此类电影体现在票房上的数据并没有单纯的国家主义电影来的爆炸。 可是不得不承认的事情是,这一批电影人的反思,是属于知识分子的反思,这样的反思,来的更加深刻。

  《烧纸》读后感(二):唤醒良知

  《为了大家的安全》拥有着浓重社会背景下的大巴车上的众生相。“为了你的安全,请系好安全带。”到底是为了谁的安全呢?如果是你,你会是这辆大巴车上的谁呢? 《火与灰》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与思考。生之虚无,亡之意义,自在心中。 《祭奠》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自以为独当一面却依旧控制不住随波逐流的小沙砾,终将尘归尘土归土。 《烧纸》小人物在大环境下的渺小与孤立无援,经历过大事件只有付出未有收获的一代人同没经历过的一代人之间的冲突,用刚刚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某一类(绝大多数)前浪与后浪的关系,不过这个前浪已经被拍死在沙滩上了,后浪依旧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更多的可能在等待着他们。 《脐带》脐带,本是孩子通过其汲取母亲体内养分得以生存的通道,待孩子长大成年之后,却成了母亲逼着孩子反哺自己的看不见的枷锁。 《大雪纷飞的日子》懵懂的爱情被滑稽可笑的现实所淹没的悲剧故事。 《舞》“是钱的心肠好啊”。虽然苦涩,但我却看见了爱情是怎么回事? 《空房子》居然还有惊悚题材的,因为就像发生在身边一样朴实无华,所以异常惊悚。 《为了超级明星》由于社会现实而愈发凸显代际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篇尤为突愕。即便再怎么高评人类的文明,这里却依旧是人吃人的社会。 《一头有心事的骡子》城市、骡子,格格不入、水火不容。抵达不了的前方,回不去的乡愁。无力如同不举,需要停下来,抚慰。 《战利品》小说处女作就具有如此镜头画面实感。活人如同死人一般地活着,却害怕触摸死亡,因为只要一联想他的死亡与自己有关,就会瑟瑟发抖。良知者的反思。

  《烧纸》读后感(三):作家与作者性的统一

  导演的作者性与作家的身份在李沧东身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是一部非常具有电影感的小说集,其电影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沉浸式的叙事,一是蒙太奇式的转场。

  看完11篇小说就像看完11部电影或短片,这是沉浸式叙事的最直观感受。场景描写的细致入微与情节安排的戏剧性,让人物一出场就是充满生动感的立体形象。影像相对于文本,对心理活动的表现力本是稍逊的,这种叙事方式让人物心理描写也变得更具画面感。

  更重要的是蒙太奇式的转场,这一特点在《战利品》中最为明显。文中很多时间与空间上的转换非常突然,上下文没有任何衔接,排版上也体现不出任何过渡,甚至两行相连的对话中都包含了一个转场,本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突然跳转到时间、空间与说话人都完全不同的另一件事。我不知道原文是否也是如此。但这就类似对影像的剪辑,非常蒙太奇。文末被男主掷向空中的骨头,莫名让我想到《2001:太空漫游》里从猩猩手中抛出的骨头变为飞船的镜头。

  最喜欢《大雪纷飞的日子》,感觉在这里找到了《薄荷糖》的根源。其实这种质感很像《共同警备区》,虽然除了都是军事题材与站岗的卫兵外,二者也找不到什么共同点,但还是让我感受到了类似的情绪。我很难不去想象文中的一等兵活下来后的命运。与《薄荷糖》中的男主一样是个蹩脚的新兵,本不该成为士兵的人却不得不走上战场。这时的他们都只有柔软的人性,可是生活就是坚硬曾经的柔软吧。时间的车轮呼啸,碾碎曾经的年少。可能我还是太悲观,《薄荷糖》的男主最终绝望地选择了卧轨,结束了一团糟的生活,而文中的一等兵能在人性的柔软中死去,也未尝不是一种残酷的幸运。

  《烧纸》读后感(四):你你你你要跳舞吗?

  那次去贝尔格莱德的旅行里有一段诡异的情节我一直不知道怎么跟人说,要怎么形容自己有一瞬间代入《燃烧》女主的感觉?

  那是我们抵达的第一个夜晚,莽撞遇到一位同样自由行的女孩,女孩说自己的“旅伴”还没露面,对方是男生,住在市中心的豪华酒店。

  12月的东欧干冷异常,我们在街头跺脚打车,近旁的爆米花车飘散出类似国内烤红薯摊的诱人气息,不知道是我们的英语蹩脚还是当地司机不太愿意接外国人,半个小时后我们绝望放弃,决定步行走去。

  和我们预订的朴素民宿完全不同,酒店的奢华程度让我们心生“没这个必要吧”的感叹。虽然不算毫无见识,但被那个男生带领着进入VIP专属,必须刷卡进入的休闲区时,我们还是感到一阵局促。

  这个休闲区一进门就是巨大的零食餐台,随意取食后可以去近旁的落地窗边坐着。餐台附近的饮料机和冰激凌也异常丰富,再往里走,就是一个背靠壁炉的沙发区。

  如果那个场景在国内,可能也就是一个高级自助餐的氛围,可是那晚,不知道是因为男生充满精英感的举手投足,还是那个女孩的不断惊叹,我和朋友陷入了一种微妙的所谓下层人士认知里,坐在壁炉边的时候竟开始细细流汗,脑子里不断浮现李沧东《燃烧》里的画面。

  很多朋友可能都非常喜欢《燃烧》里海美那场赤裸上身的夕阳之舞,但给我印象更深的是她在本的朋友聚会上的舞蹈。那种分辨不清属于天真无邪还是欲说还休的肢体语言,那种你知道她想挣脱某种迷恋,却又渴望迎合什么的复杂心态,是一般直白叙述阶层差异的文艺作品所不存在的。

  坐在壁炉前的那一刻,坦白说,我觉得自己也必须开始舞蹈才能打破某种奇怪的尴尬,可我只能僵直地坐在那儿,在脑海里把电影片段过一遍,又一遍。

  在《烧纸》里,李沧东再次写了“跳舞的女性”,《舞》这个故事关于一对一无所有的平民夫妇,那位活得拮据到近乎抠门的妻子,偶然被丈夫发现在家里无人时暗自舞蹈。在这本书的附录里,秦炯俊分析了这一段,秦的观点是:

这是一支心酸的舞蹈,是妻子用来平息欲望的舞蹈,也是排遣郁闷烦恼的舞蹈。……妻子的舞蹈似乎只是在安慰日复一日的空虚感。

  我一直非常非常喜欢李沧东为他塑造的这些女性角色营造的那种复杂的维度,这种复杂的高峰在电影《诗》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一直觉得《诗》是敲醒尚处梦幻想象阶段的文艺女青年的最佳影片,如果我们能承受那样的晚年,如果我们能理解人生里诗歌与精疲力竭的互文,那我们可能才能超越现阶段的很多条框,重新思考人何以为人。

  而《烧纸》的第一篇《为了大家的安全》就直接达到了不亚于《诗》的艺术水平。我佩服编辑的魄力,一开始就放出这篇与光州事件有深刻勾连的作品,也就是这样的作品,开篇就让人深深陷入李沧东的文学世界:密闭在一辆车厢里的群像描写,以冲突式对话快速勾勒不同人的生命体认,“老太婆”的歇斯底里激发出不同人物及其背后代表着的不同阶层的嘴脸,最后留下轻微魔幻的收束。李沧东就是李沧东,他是“点火者”,不同的读者需要在火势变幻时攫取不同的命运形貌,必要时读者甚至情不自禁围绕这“火焰”舞蹈。

  跳一曲蹩脚的舞蹈,应该是李沧东对底层的一种克制的共情和悲悯,只有体味过这样的处境,才知道在结构中无法逃亡时,渴望被理解就是全部的心愿。

  另有一篇印象深刻的是《空房子》。无法避讳的是,近年很多影迷会拿李沧东和奉俊昊比较。我当然有私心,觉得文学性更强的李沧东更值得偏爱。而这篇《空房子》,也会让我不禁想象如果有“同题作文”,李沧东对“寄生虫”式问题的诠释,会不会被奉俊昊更高妙?

  对庸常的你我来说,时不时会听到一句话就是“树挪死,人挪活”。所有人都在教我们受辱时去想办法转换思维和转圜处境,我们在各种妥协里被绞杀着本就贫瘠的精力与时间。常常“被代表”,常常“被发言”,有时读到李沧东,才感到一丝真正的安慰,感到某种诡异却舒心的邀约:

  你你你你要跳舞吗?

  《烧纸》读后感(五):燃烧的人正在上升

  《火与灰》这篇小说有两条线,一明一暗。明线是“我”和妻子要为一年前被卡车撞死的孩子做礼拜,暗线是“街道上催泪弹的烟气没有散去,在野党正不顾与警察发生冲突的危险在仁川举行‘改宪大会’,同时,也是自焚抗议的两名首尔大学生因全身烧伤在生死之间徘徊的第五天。”

  故事浓缩在一天之内,是典型的短篇小说型叙事,想起早晨看胡波说的——“我自己的电影作品,时空都很密集,《大象席地而坐》讲的也是一天内发生的故事。我觉得最有魅力的是事件和事件中间那漫长的空隙,回忆与当下的留白,情节发生后深不见底的空洞,这些对我的吸引力远大于只是叙述情节。”

  在阅读那个“丧子故事”时,我不断想起雷蒙德卡佛在1983年获“欧•亨利小说奖”第一名的作品《好事一小件》,记得听这个故事时,我还对纯文学类型的小说涉猎不广,拿到小说时,是纸质讲义,讲课的地方在一个小区的胡同里。我们许许多多互不相识的文学青年坐在一起,听一个不太出名的老师讲这篇小说。其实当时,并不知道这篇小说好在哪里,甚至觉得有些乏味,只是在后来的时间里,这篇小说居然不断在我脑袋中闪回,直至现在,竟然在李沧东的小说里觅得了同一种情绪。

  比之卡佛的笔调,李沧东的显然更厚重一些,他没有故意留白,没有避讳自己的情绪,全文以第一人称展开,是叙述,更是一种剖白,有些地方的语言说得过于直白,但这样的直白恰给我一种强烈的冲击——这是我不敢说,不敢写的话,现在有一个人,竟然在八十年代末就已经写出了我在当下的种种心情。

  李沧东写——“一个孩子死了,而这个世界里却找不到任何痕迹。四季依旧更迭,又一个春天开始了,阳光又开始发烧一样温暖起来。”

  我无法记去年夏天跳楼的学生,他说:“做什么都没用,还活着干什么。”在这篇小说里,李沧东提到的“孩子”是模糊的,不仅是指那个意外被卡车撞死的孩子,更是指的参加抗议的学生和世上千千万万的孩子。而孩子代指的“未来”,正是李沧东所忧心的。

  小说中的妻子是教会人士,有宗教信仰,深信为孩子祷告可以让孩子获得永生与复活,而“我”却发出了无神论者的质疑——“如果真能给一个三岁的孩子的死准备永生和复活,那么为什么要放任他的死亡?”

  关于孩子的死亡和相关的回忆不断穿插,无意识流动,构成整篇小说的背景色。在乘坐出租车时,主人公又想到了“将孩子的骨灰洒进滚滚江水中”的场景。

  小说中时间与地点的对应富有意蕴,通过对时间和地点的不断闪回,勾勒主角的记忆线索,同时也让读者身临现场,体验一遍主人公的悲伤。整体的回忆没有突兀的出现,而是以时间、空间的线索极为紧凑的排布在一起。

  紧接着,主人公的同窗出现了。在这儿,李沧东狠狠戏谑了一把自己的作家身份,到处都是有意思的小调侃-“我勉强过了‘新春文艺‘这道门槛后,再无一篇像样的作品问世。”“大街上、新闻里每天都在发生小说里的情节,小说还能写什么呢?”

  我想,李沧东这篇小说,恰好是对主人公这番话的回应,在强烈动荡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下,小说家以怎样的身份与角色进入?又如何将社会新闻与自己的思考融合在一起,李沧东都做了示范。

  里面还有许多内心剖白让我感同身受——“走上文坛的四年里,我像呕吐一般勉强写了几个短片,孩子死后的一年我什么也没写出来。一直以为面向世界洞开的我那不值一提的世界观,不是产生了裂痕,而是已经彻底崩溃了。我不知道要用小说讲述什么生命的什么故事。因为生命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一张千疮百孔的画布。”

  借着对早逝孩子的追忆,李沧东还在不断拷问死亡与人生的意义——“如此蝼蚁般微不足道的死亡,如此短暂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人类的生命本身有什么意义呢?在电视上看到有大学生自焚抗议的新闻时,心脏绞痛像是慢性疾病一样再次发作了。那时我最大的疑惑,就是他们知不知道死亡的真正意义。”

  从去年夏天直至现在,许多事在拷问着我,作为一个稍微有点热爱思考的人,我不得不调整自己对世界的观感,我不断问自己,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也就是不久之前,某个深夜,我崩溃了,我没有哭,只是想死,因为觉得无解,我发出了和那个跳楼学生一样的疑问——“既然做什么都没有意义,还活着干什么?”大部分人不会把自己逼到这个地步,但很多个生命瞬间,我都有这样的疑惑,我在做什么?有什么意义?能否改变什么?为什么人类历史反复重复,悲剧不断上演?

  许多事魔幻、荒诞、残忍,比如小学生因为在家里被关得受不了,又被老师骂,于是一气之下跳楼自杀。同时,还有一个新闻,一个男孩带着妹妹一起跳楼,想试试是不是跳下去会如游戏中所说的一样,再次复活。

  睁开眼,看看我们的时代。其实很多可写的,可说的,但我们不能写,不能说,无法出版,不能与人进行真正的沟通。

  前几日在网上看到一些剧组的消息,许多年轻的电影人在国内读了本科之后选择到韩国念电影类的硕士,有导演,也有编剧,我很清楚他们在想什么,我也很羡慕韩国的土壤,有时候问自己,难道在这个地方,想参与社会议题的创作,就是纯粹的抽屉文学吗?

  关于死亡,李沧东终究还是给了一个诗意的出口,整篇小说结尾处画面场景极美,也进行了首尾呼应——“在五花八门的报道里,夹着一个年轻人死亡的简短报道:在生死线上徘徊了五天,于今日下午五点三十分死亡。”

  结尾处,李沧东写——“刚才我分明看到了,逐渐被夜幕吞噬的巨大混凝土桥墩之间,一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人。可是他没有坠落,而是穿透了死亡,正在上升。”

  “燃烧”和“舞蹈”还有“社会新闻的素材拼贴”是李沧东反复会使用的意向,在《烧纸》这本小说集里,每时每刻都可以感觉到作者的主动表达,对社会与时代的热心肠,就像其在采访里谈到福克纳——“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描写与现实痛苦作斗争的人物故事,并通过这些人物故事探讨救赎。”

  还有一些话,我觉得针对一些莫名其妙的读者,是很好的回击——“所谓的happy ending,我不擅长这类叙事,感觉像是在撒谎。我们给别人讲故事,如果是happy ending,听的人就会觉得很幸福,但其实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不会因此迎来happy ending。”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烧纸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