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宁》是一本由[俄] 阿尔志跋绥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是个精致的虚无主义实体化形象,弃集体利益并对其诟病。困囿在自我矛盾里的角色都自杀了,而亲朋的死对萨宁来说简直是不值一提的事,正因为漠不关心才能踏着大步迎上阳光前行,活法和死法之间便取消了辩证性。以后再提及虚无,第一反应就会是萨宁吧
●我们也同样在飞向灯火 飞向每一个闪亮的思想 我们围绕着那思想乱撞 在痛苦中死去 我们以为 这思想就是世界意志的表现 而它只不过是我们大脑的一阵发热
●虚无主义多好啊 家人爱情忠贞到最后只会让人烦忧 观点情绪政见到最后也只是困扰 没有爱情的人才能享受性爱 心无旁骛的人才配拥抱太阳 萨宁是旷野里的一棵树 他不需要真实 他站在远处能被人看见就好
●早年在译林世界文学名著“鹦鹉”那儿读过一次刘文飞先生的俄语直译。经过那么久,此书也终于在译文这儿再度开花。一想到“旷野里的一棵树”的时候,我也总会想到杜伊若城堡前的旷野里,那一棵,里尔克一直注视的那棵树,那儿的一棵树,纯粹的超越,这儿的一本书,亦是如此。
●人类真是无聊,为天然的肉欲正常的情爱而忏悔,为失去除了自束以外毫无意义的贞操而自厌,为无关紧要之人的思想行为而困惑赌气,为不清楚活着的意义而懊恼,最后在这些与自我的斗争中选择自戕,无法享受过程所以只能选择一步到达终点。他们亲手葬送了自己,反人性的教条和社会分层带来的隔阂是帮凶。读到文末又想起开头本来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们在野外嬉戏…真是唏嘘。 最后…伊万诺夫是我!我就是伊万诺夫啊!他爱萨宁我也爱,谁会不爱呢?每一个真正的现代人都会爱他。他道出了事实和真相,然而这太直白太裸露了以至于身边没有人能坦然接受,只能瘫坐在地上惊诧恼怒,把其带来的“冲击”变成对萨宁的“不喜欢”,其实内心深处也明白他说的并不错。可怜又愚蠢。
●虚无到落泪
●一堆啰啰嗦嗦的东西,似是而非的人生意义,莫名其妙的死亡,昏昏欲睡的情欲。
●在思考的很多问题在书里有了更详细的解释与回答,但最终,“您教不会我怎样生活!没有人能教会我怎样生活!”毕竟“生活的艺术,这也是一种天赋。”自杀并非最终归宿,只是一种选择。
《萨宁》读后感(一):我们都曾是尤里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用了两天时间断断续续的看完了,充满肉欲的流畅表达,关于谢苗诺夫死亡过程的描绘,都像一把重锤,把那些曾经不懂的、鄙夷的情节敲的粉碎。合上书的那个瞬间,像是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变化,也像是亲眼见证了萨宁的成长史。
扎鲁宁是最原始的状态,没有道德约束的情况下肆意作恶,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不加掩饰的展现出来,轻易抛弃丽达还把她引荐给老色鬼;而尤里,正如萨宁所说,是那个刚刚觉醒,内心有着强烈的优越感却又不敢直面自己的欲望的怯懦的空想家。而当他们死去的时候,就是他们的人性之弱点被克服的时候,就是真正的萨宁苏醒的时候。
萨宁是一个被美化了的只存在于理想当中的完美人物,在其他人侃侃而谈哗众取宠展现自我的时候,我似乎都可以想象到他沉默的坐在一角,嘴角噙着高深莫测的微笑,在最激烈的时候以轻描淡写的语气道出足以让所有人闭嘴的事情本质。可在那背后的,也许是像尤里一样在无数个夜里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是像扎鲁宁一样却深深掩藏在内心深处的最原始的欲望和人性之恶。可是,萨宁最终成为了萨宁,而扎鲁宁,尤里,谢苗诺夫,还有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人,中道崩徂,成为了那一个个深夜里最终死于生活,死于怯懦的尤里。
看着尤里和萨宁关于世界观关于生活价值的辩驳,就像是看着不同阶段的自己对于同一事物观念的变化过程,那些正确的成熟的观点,总是在阅历的增长中不断填充的。萨宁从家里消失的那些年去哪里了呢?或许,去成为了扎鲁宁和尤里。
《萨宁》读后感(二):读后感
我是个思想包袱很重的人,如果约饭、约酒出于纯娱乐目的,我都会愧疚很久。总的来说,我是个自相矛盾的人。从这本书里的大多数角色身上我都能看到自己的性格、经历。所以我喜欢这本书里的所有角色,又厌恶他们。 这本书思想内容在不同时代都有不同评价,无非就是消沉、邪恶之类。我认为脱离意境、语境对所谓死亡、存在进行讨论都是无稽之谈,所以我不愿意讨论人生观、价值意义。 我喜欢的是阿尔志跋绥夫设下的这个细密的人际关系网络,人物群像在油画质地的风景中各自生活。 萨宁这个角色在文学史是首次出现,从这点上,作者就成功了。他是一面镜子,照射出周围人的不堪。扎鲁丁放荡,而萨宁自由;尤里矛盾,而萨宁自在;诺维科夫自诩牺牲,萨宁冷眼旁观……我非常欣赏这样的人物群像。 说到镜像,其实这种尝试在文学史上由来已久,比如《简爱》,细细阅读,就会发现,两个家庭成员相似的家庭,是可以互为映照的。本书以萨宁和尤里两个家庭互为对照,如果按照结构主义的理论,是可以进行研究的。阿尔志跋绥夫首先是个油画家,后来为了生计写稿。优秀的审美和卓越的画技,运用在小说中,勾勒出了自然与社会。坟地前的酒瓶、热烘烘的小酒馆、篝火边的对话……活灵活现出现在人眼前。背景设定彼得堡一个未知的小城市,模糊现实与文学的界限,而二十世纪初俄罗斯的思想流派、社会运动都在这个地方生长。非常巧妙。俄罗斯文学上《伊凡伊里奇之死》一直是描写死亡的名作,不过我认为本书中谢苗诺夫死去的呓语、幻象也是很优秀的,有意识流的味道,书里弥漫着死亡、纵欲的气味,忏悔、牺牲也同样存在,但是作者的笔调是嘲讽冷峻的。这同样需要高超的技巧 最后,阿尔志跋绥夫就是我心中的妇女之友。借萨宁之口,写出女性凝视、男女情欲的平等……太难得了。
《萨宁》读后感(三):“我独自活着……”
以下只是个人阅读感受,不是严谨书评。
读这本书像坐小舟顺水而下,顺畅不费力。
书里大段的环境描写总跟随人物情感状态的变化出现,人物情感的变化被日夜、季节的变化衬托得更有说服力也更有代入感。第一次强烈感受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除了萨宁,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想追求幸福,却都经历痛苦和纠葛,每一个人都在思考对与错的问题,思考不满于生活的人是否高于生活。
萨宁是冷眼旁观者,他总能一针见血指点出所有困扰大众的问题,他说“人不可能高于生活”,“他自己只是生活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他有可能感到不满足,但这种不满足的原因却在于他自身。他不过是不能够,或者是不善于从丰富的生活中获取他真正需要的足够的东西。”他们正在经历着他的过去,而他已跳脱出了教条,走向了极端的自我。
萨宁说“我对生活没有任何要求,也没有任何期待。而人生的结局也从来不会是幸福:人生的结局就是衰老和死亡,仅此而已。”他表现出的外人认为的冷酷、无情,都是基于此。
人人都想成为萨宁,却其实都是尤里,纠结着是否正确和生与死。
摘录一段很美的环境描写:
清晨时纯净的、透明的。泛白的蓝色天空,有一边已现出浓重的粉色。大熊星座的七颗星星已经暗淡了,低垂了;那颗大大的、淡蓝色的、水晶般的晨星,在渐渐鲜红起来的朝霞上方静静地放射出明亮的、水汪汪的光芒。带有凉意的疾风从东方吹来,在疾风的吹拂下,白色的晨雾像一道道轻盈的波浪,飘荡在花园中暗绿色的、落满露水的草地上,纠缠着高高的牛蒡和白色的三叶草,飘荡在透明的、微波荡漾的河面上,飘荡在睡莲和百合那绿色的叶片上。透明的蓝色天空缀满一片片泛着粉色的浮云;那些孤独的、完全暗淡了的星星悄悄地、不留痕迹地沉没了,消失在无底的蔚蓝中。潮湿的白雾不断地从河上腾起,缓慢地、呈带状地飘过蓝色的、冰冷的水面,穿过树林,涌向花园那潮湿的、绿色的深处,而花园,还笼罩在一片轻盈、透明的昏暗之中。在潮湿的空气中,仿佛有一个奇异的,银铃般的声响。
《萨宁》读后感(四):读后感
对于我这样一个思想包袱很重的人来说,这本书里的所有人物都是我某个性格、某段经历的写照。
思想内容我觉得没必要讨论,脱离语境、意境讨论死亡、生命之类的东西就是无稽之谈。读写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大概就是思想内容谁能能侃,重要的艺术形式。文学理论老师也一直说形式高于内容。
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革命、失败;抗争、消沉;自由、枷锁……一对对矛盾穿插其中,好似绳索,串联一切。这群忧伤的年轻人谁能想到不久之后一个红色帝国横卧在寒冷的荒原,不过这是后话了。
人物群像,油画质感的风景描写。这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主人公萨宁是一面镜子,他什么都不信,自由自在,映射出身边的人的嗔痴贪狂。作者尽量不描写萨宁的内心感受,而是作用大量的语言、动作,勾勒这个“真正的人”。萨宁一家,尤里一家,实际可以互为对照。家庭关系上,游手好闲的哥哥、待字闺中的妹妹,一家是物质的母亲,一家是威权的父亲。不知道这样的设定出于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说不定可以学着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画图。这样的设定不禁让我想起经典小说《简爱》,认真阅读也会发现简爱书中也有这样的结构关系。
阿尔志跋绥夫学过画画,后来穷得吃不起饭,写写稿子赚生活费。所以他的这本书里有大量的景物描写,再加上绘画基础和优秀的审美,景物都有油画质感,非常优美。坟堆前的酒瓶、肮脏的热烘烘的小酒馆、篝火前人们明亮的双眼、病人苟延残喘的模样,这些都活灵活现。书中只说这是个小城,在彼得堡,其他的没有多说,而正是因为模糊了存在,才与现实的界限消融了,或许这就是那时的俄罗斯的缩影。
书里有一章,描写一个年轻人谢苗诺夫的死亡感受,大量的呓语、幻象都带有意识流的味道。我认为可以算是非常精彩,人们都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是经典,我认为谢苗诺夫之死也毫不逊色。
有人不想死,比如病人和死刑犯,但是最残酷的是什么呢?是知道自己身体里有一个意识告诉自己,太阳照常升起,又一个邪恶的声音说,你再也看不到了。所有人都将踩过你头上的土壤。你知道那天逐渐逼近。写出这样的痛苦绝望确实需要功底。
《萨宁》读后感(五):独特的清冷之感与一位永难忘记的主人公
第一次阅读“颓废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于非文学专业的我来说,阅读的吸引力最多的是来源于故事和语言本身的魅力,并不会特别在意所谓的主义或者流派。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本书的阅读体验的话,我想应该是一种“独特的清冷之感”。
本故事的背景是萨宁在阔别家乡数年之后在一个夏季回到家里,参与了身边的许多人物的故事,最后又离开的故事。主人公萨宁是一个在文学体裁中比较少见的一个形象,他的人格总是包含着各种强烈的冲突和矛盾。以往读到的形象虽然也很丰富饱满,但是并不如萨宁这样充满着极端的矛盾。
他从小就在外地生长,所有的价值观、人情世故都是在外地学习的,家乡对他来说其实并没有过多的牵挂,他面对死亡、面对生命会有很多非常冷静的理智思考,甚至可以说是因为冷酷所以才能获得的正确性,但是他本人却会做出一些令人十分不齿的行为(括号内有轻微剧透)(比如他会对他妹妹做出一些越轨的行为、会对一个明知她有心上人的姑娘做出类似于诱奸的行为)。
剧烈的矛盾裹挟着他,可以说极少会有喜欢这个形象的读者,也正因为作品的大胆处理,在俄国有段时间,“萨宁性格”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支持者多为青少年,他们认为萨宁是真正的自由英雄、象征追求性与爱情的自由,反对者也将其批判为漠视社会道德、文化精英之堕落的象征。
萨宁这个形象在本书中被刻画得有点像无所不知的上帝,我想这可能也是作者的一个用意,当理智的思想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很多人会做出低俗的事情,究竟什么是处世的最优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吧,萨宁是这样做的,你呢。
小说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让读者的共情能力提升,在这一方面这本书可以说做的非常细腻,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略带诗化的描写,来引导读者慢慢地站到每一个角色的角度上去观察世界,读起来非常令人心静。读的时候我在想,面对生活中那么多荒唐的事件,如果我们可以像阅读这本小说一样,静静地思考、全面地体味,相信也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我不喜欢萨宁,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