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中的太阳》是一本由查尔斯·塞费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人参与,必有人性的纠缠,科学技术也不单纯。尤其是这种技术,大笔资金投入,伴着善与恶的角力,名声、欲望、金钱、政治因素的参杂,发展的历史不简单。还是单纯的科学实在,你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太阳为什么稳定燃烧,地球为什么那么多铁元素,聚变和衰变的不同。不错的一本书。
●其实并不清洁的核聚变,或许就是那个永远还有五十年可以实现的梦想。
●关于可控核聚变的政治史和技术史,整部书清晰阐述了聚变工程的发展脉络,行文略枯燥,四星之。通读一遍之后,我这个科盲有两个疑问,第一,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最新进展有哪些,托卡马克反应堆及其改进型是不是仍处于主流地位?第二,冷聚变究竟是民(pian)科(ju)还是一个未来可企及的梦想?顺便提一句,虽然作者对特勒没有任何好感,但对于我感兴趣的特勒与奥本海默的恩怨史却讲得并不详尽,有点遗憾。
●真TM疯的物理学家。现在略微理解45年出生的美国人的心理阴影了。
●实现可控核聚变离星际旅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便能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十,到比邻星也要44年,还不包括加减速的时间。也许未来回顾这个核聚变的科学史,就像成人看小孩抢夺玩具手枪一样。
● 不错的核聚变简史
●当科普书看,还是不错的
《瓶中的太阳》读后感(一):可控核聚变的政治史
这不是一本科普书。虽然作者有理科硕士文凭,但本书内容更符合他另一个身份:大学新闻教授。
开头约1/4的篇幅讲的是核聚变的武器起源中的政治斗争 ------ 特勒与奥本海默的恩怨(原来第一个成功的氢弹理论模型并非出自特勒);随后便转入“瓶中(可控)的太阳(核聚变)”正题。作者的兴趣不在于核聚变的技术,而是各方各派的学术冲突和利益角逐。在科技项目变得越来越非民科,越来越依赖官方巨额拨款的今日,什么都成了学术政治与拨款政治乃至国际政治。
不过,从“政治”角度看,本书正文八卦不足,倒是注释有得一读。
此书出版于2008年,对可控核聚变最新进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阅2011年6月号的《新发现》杂志关于可控核聚变的简介。
每个科学领域都有其丑闻与背叛者。这里既有生物学家,也有材料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地质学家。然而,关于核聚变,有些情况略有不同——那种无限聚变能之梦使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欺骗了自己。
对于任何能够利用微型恒星之能量的人来说,核聚变还允诺有权力。它不仅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电力给予了这个世界,它还把权力给了发明它的人。第一个跨过终点线的人将会被誉为人类的救星,被拥戴为无限能源永生之泉的发现者,而第二个人只不过是一个注脚而已。回报如此巨大,足以使科学家在探求过程中迷失自我。
可控核聚变的发展历史如此怪异,与其中的科学家或多或少背上了功利的包袱密不可分。一厢情愿与狂妄自大,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巨资投入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在这个注定不会平静的领域里,任何表露出非主流思想的人稍有不慎,都可能成为历史的牺牲品。Fleischmann和Pons如此,Taleyarkhan亦是如此。
说一座聚变反应堆保证在几十年之后出现,这话已经成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陈词滥调。每次说这番话时,都只不过表明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如何陶醉在个人荣耀与无限能源的诺言之中,总是忘记前人的痛苦教训。把一颗恒星装入瓶中的追求使人如醉如痴,核聚变可能是未来的能源。如果核聚变科学家不能摆脱自己的这种无节制的自我欺骗,那么聚变能就永远是未来的能源。
最后,如果ITER按计划运转,如果等离子体终于奇迹般地不再出现不稳定性来对抗约束,那么获得聚变能就为期不远了,也许是50年。如果ITER失败了呢?是宣告磁约束的末日还是再去建一座更大的托卡马克呢?
很多时候hope is a good thing,但在这个领域hope is definitely a dangerous thing。
《瓶中的太阳》读后感(三):要点摘录
摘录:
科学方法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设法把科学的故事和写这个故事的科学家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和过失隔绝开来。
写东西的时候要小心,切记:
指动字成,字成指动。
任你如何至诚,如何机智,难叫他收回成命消去半行,任你眼泪流完也难洗掉一字。
随笔:
看到莱恩例子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莱恩是幸运的,他自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如果是让其他科学家发现了错误,想要全身而退就很难了。突然想到了安德鲁怀尔斯,当他发现自己呕心沥血这么多年的成果在一处细节上出现了纰漏时,距离最终全部公布证明过程并承认这一错误之间的这段时间对于怀尔斯来说的确是太宝贵了,这赌上的不仅仅是自己曾经投入的无数心血,更是自己作为数学家能够立足最为重要的声誉。媒体在其中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推上神坛的力量有多大,直拉下马的力量就有多强。
建构科学基础的原则看似坚不可摧,但是在更加强大的利益面前,这也会被从根本上撼动。原则上,科学家也是人,科学家群体也是由人组成的,科学的原则无疑规避掉了方方面面疏漏的可能性,但是当科学家本身对于某件事情结成共同体的时候,当需要质疑的不是弱势的一方而是大多数,当科学家本身也需要成果来申请课题经费养活自己的时候,尤其是科学的突破会给自己带来无上的荣耀、地位、金钱、权力的时候,不止科学家会动摇,科学家群体也会动摇。而对于核聚变来说,如果成了,得到的将是——人类救世主的名号,这意味着一切。也正是在这的驱使下,冷聚变和气泡聚变,惨剧和闹剧交替上演,这不仅在动摇着科学的公信力,也在蚕食科学的根基。科学,从根本上讲,也只是在人类可以理解的范围内解释世界的一种方法,对于人类无法理解和描述的方面,科学也无能为力,但这些无法理解又的确客观存在。科学不必走下神坛,但更不必对其神化,尤其是对于科学家。
科学并非一方净土,远非一方净土。书中也看到了,比如ITER装置的国际合作进展之缓慢之波折,归根结底都是利益的纠葛,和科学界一直以来的道德帝形象差距甚远,让人大跌眼镜,或者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再次印证了那句话——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过度乐观、过度急切、过度渲染——这使我相信,核聚变就是那个离成功永远都有50年的科学梦魇。对科学、对人性,充满了怀疑。
《瓶中的太阳》读后感(四):瓶中的太阳:核聚变的怪异历史--读后感
小时候我就对核这种东西充满了好奇,我觉得原子核很神秘,我觉得那是构成世界的基础,里面蕴藏着世界运行的道理,我现在觉得这是某种很厉害的文明的一种预设定,不那么像是巧合产生的物质,或者说是基本单位。小时候我看的是核裂变,那时候我可以把核裂变背的头头是道,我觉得这东西很高端,拥有巨大的破坏力,好像搞破坏是我的天性一样,原子弹搞破坏的能力刚好满足我的口味。现在,我在看了《技术大停滞》时候深深的意识到能量、负熵流,对文明的重要性的时候发现了这本书,核聚变一个跟高端的东西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这一次它的出现不在是搞破坏小能手了,而是如何解决人类文明持久延续的金钥匙了,持久就是能提供1亿年以上的能源使用时间,这个时间对一个文明来说实在是足够长久了,至少在三体星人入侵之前是足够长久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科学家想把太阳装进一个瓶子里,在地球上释放太阳的威力,就像古代的炼金术师想要发明一种液体一样,他们想要发明一种能融化任何物质的液体,但是也许我想,在这之前他们需要研究出一种能够装下这种液体的瓶子,但是这样的话他们就不能制造出来能融化任何物体的液体了,我们的科学家也在试图制造一个这样的瓶子,不过看起来情况相对要乐观一点点就是了,这本书并没有着重介绍核聚变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知识,而是这段历史,这段过程,能量对文明来说是生存和进化下去的最关键的保障,很多人都想成为普罗米修斯,从上帝手上偷走永恒的火种,让自己成为人类历史上永垂不朽的人物,这种渴望毁掉了很多人,而偷走火种谈何容易,我们就像当初的原始人,学习钻木取火,要有木头,要学会如何摩擦,要学会如何选择易燃的引子,要学会制造尖尖的木头,要有制造这种木头的工具……很多东西,写作起来,才有了钻木取火。现在的聚变也是一样,只不过是用两个原子相互摩擦而已,但是难度在我们现在看起来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我觉得量子力学没有突破这事情都是很难成功的,我指可以持续自发进行的核聚变,我觉得这个世界很神奇,铁是一种最没有能量的原子核,比铁核内质子数多的元素裂变可以产生能量,比铁质子数少的物质聚合可以产生能量,这就好像一个很离奇的预设一样,为什么呢,为什么不能直接燃烧原子呢,不是说正反物质可以泯灭产生很大的能量吗,然后物质就以能量的方式留存在空间里了?能量是什么,空间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储能量,时间在其中起什么左右,时间是什么,那能量是不是能重新凝结成物质?这些东西我都搞不清楚,为什么啊,我期待也许有一天能出现某个神奇的阶跃,在微观上看,阶跃是原子核外电子满足某种特定的能量时候出现的能级跳跃的行为,在我这里是指,宏观的,某个上天选中的人,待着人类的认知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只有这个人或者这样一批人的出现,这个文明才是有希望的文明,但是毕竟人多,毕竟我们人类有脑子这个神奇的东西,大脑可以处在的状态远远比这个宇宙的微观粒子还要多,虽然个体寿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拦路虎,但是人还多,时间也还有,会有一个聪明的人从上帝手里偷到火种的。喜欢的人可以看,但是不喜欢的人就算了,你不会有什么兴趣的,相信我。
《瓶中的太阳》读后感(五):降服太阳的黄粱美梦,人类一做50年
我想起了九色鹿的故事。九色鹿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戈壁滩上,帮助着遇到困难的人们。愚蠢的人类想要占有九色鹿,一个忘恩负义之人将九色鹿引入包围圈,对其围攻射杀,结果九色鹿释放神力,将利剑化为灰烬,恶人终得惩罚。
现在人类想要降服的不是九色鹿了,而变成了太阳。当科学家看到太阳拥有几乎无穷无尽的能量时,他们产生了一个胆大包天的梦想:把太阳装进瓶子里,为人类所控,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问题。
人造太阳,这听上去似乎又是一次人类征服自然的科学壮举,但是恰恰相反,这一回,人类却彻底输了。作者为本书取了个副标题,叫“核聚变的怪异历史”,它怪异在哪呢?它怪在科学研究竟然一反常态地违背了求真求实、理性批判的基本精神。因为主宰太阳、控制恒星,这神一般的力量太过令人心醉,足以让包括科学家在内的任何人迷失自我,于是有人希望获取财富,有人希望赢得名声,还有人觊觎军权和政权。这个梦想使得几乎遍布世界的科学家一代又一代地欺骗着自己,一直到今天,太阳依然高高在上俯视万物,而人类去降服太阳的雄心依然还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本书的作者查尔斯·塞费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这出科学闹剧,还原了一部苦涩的核聚变研究史。这里有疯子特勒制造氢弹轰炸月亮的勃勃野心,有弗莱施曼、庞斯、塔利亚克汉一众人等学术造假的卑鄙嘴脸,有各国科学家抛弃科学验证而陶醉于自我成就的一厢情愿。征伐太阳的历史记录了人类一连串的失败。故事传说中的王后一定要用九色鹿的毛皮做衣裳,她要的不是温饱,她要的是满足自己的自负和贪婪。同样,征服太阳名义上是为了获取能源,造福人类,然而人类真的如此缺乏能源吗,地球上天然的资源被我们挥霍一空,我们无限制地向自然伸手,从没有敬畏、节制和感恩。人类自以为无所不能,大自然默默地看着人类,它从不说话,只是用赐予人类失败的方式提醒着人们:宇宙面前,人类依然渺小。
此外,我们真的有想过拥有太阳真的如此美好吗?有人宣称,核聚变提供的是清洁、安全的能源,不像核裂变那样会产生有害的辐射。而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是:核聚变并不那么干净。这是因为聚变过程产生大量中子,中子不受磁场的约束,也就是说,它能从这个装着太阳的瓶子中漏出来。这些漏出来的中子能轻而易举地穿过普通物质,并使稳定的原子变成放射性原子。一旦接触人体就能杀死细胞,引起癌变。
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可是却不能阻挡人们对这种巨大能量的渴望。这个无限的能源之梦让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欺骗着自己。科学界似乎集体中了魔咒一般,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一直坚信核聚变唾手可得,他们轻易地忘记前人的痛苦教训,一次又一次从漏洞百出的实验中得出了核聚变成功的结论,又一次又一次在闹剧中收场。无数人在利益的诱导下站到了悬崖的边沿,有人直到今天都不肯回头。在50年谎言,50年错觉,50年自欺欺人之后,人类依然没有实现约束太阳的雄心。这个雄心是多么让人如痴如醉啊,但是,如果核聚变科学家不能摆脱这种无节制的自我欺骗,不能以一颗敬畏之心去探索自然,那么核聚变将永远都是人类可望不可及的黄粱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