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琐忆》是一本由莫砺锋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45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个时代,灰暗中折射出人性的美好或丑陋。忆苦思甜,值得一看。
●莫老唯一一本与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无关的、写自己三十岁之前生平经历的文集。个人命运和时代背景的关系总是如此暧昧不清:一方面个人无法挣脱时代的束缚和禁锢;另一方面有人却始终在“坚毅地前行”、持续地挑战。多年以后回看现在,我们又是在怎样的时代洪流中起起落落的呢?
●动荡、贫苦、荒谬时代下默默坚持,对明朗未来的期待与守候,命运的不公结束在高考恢复的那一年。不放弃,不投降,不怨艾,于苦难中不懈学习,于众生品味生活,善良真诚待人,也被人以此相待,对学术的热爱与坚持得以开花结果,个人的命运好转,是必然。抱怨命运坎坷,是否缘于坚持不够呢?
●莫老师年轻的时候还真是一枚英俊的文学青年呢,天知道莫老看书有多快多深,哎。。。
●等待和希望!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永不放弃的信念和执着追求真理的勇气。永不放弃的人生是永远值得敬仰的,而永远清醒、永远单纯的人生在任何时代都是凤毛麟角。50岁之际,岁月已为记忆降温消毒,使得回忆没有火气、没有热辣、没有滚烫,只有淡定从容的娓娓道来。全书没有华丽词藻,没有修饰煽情,却仿佛让人感同身受的置身于那个时代。当读到爹爹和姆妈的坎坷的一生,不禁为之命运曲折而痛心。爹爹和姆妈的善良,开明,家庭氛围的和谐,都为悲情的故事带来了一丝抚慰,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在一起,同甘苦共命运。作者在任何的困境中都能做到坚持努力学习和提升自身建设,读此书当引以为鉴。虽然在一个最糟糕的时代,但仍然凭借自身强大的努力和信念支撑,战胜了挫折,走向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人生的努力永远都不会晚,越努力越幸运
●笑着读完,然后久久的沉默。想起那些走过的路,遇见的人。有没有那么一天,我终于可以坦然淡定回首过去,然后笑着说,好的坏的,对的错的,我都记得。可我还是要感谢你们,感谢昨天,让我成为了更好的人。
●挺可爱的
●莫老年轻的时候真帅啊…… 他说不理解为什么杨小澎喜欢找他问问题,因为您帅呀。 看得眼睛酸酸,那个年代对知识的渴求和我们现在的大部分人的不屑一顾。
●莫老师以幽默的语言描绘了那个荒谬年代的平凡人生的诸多悲离。三十年的个体人生,也是30年的时代见证。
●种田,炒螺栓,念书
這是莫老在艱苦歲月的平凡回憶,點滴小事,折射出莫老的心性與品格。讀罷全書,沒有波瀾壯闊的壯舉,但細細品味之下,足以感受到人生中真善美的美好之處,發人深省。
就個人論,誰也不願經此事;就蒼生言,沒不可無此書。
值得一讀再讀,頤養心性。
《浮生琐忆》读后感(二):读后感
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原文我删了~
《浮生琐忆》读后感(三):珍贵的私家记忆
2016年的一月,接连读了几本带有自传性和回忆录气质的书,其中一部便是莫砺锋教授的《浮生琐忆》。这本书,记录了莫教授前三十年的坎坷人生故事,按照年龄的递增顺序,从童年回忆一路讲述,直到考取南京大学研究生的故事。
人世沧桑,机缘巧合,没有历史教科书和官方定义的单调刻板,这本书所记录下来的,是活生生的人和有温度的事。不论一个时代的历史以何种面孔载入史册,这些平凡人的平凡事才是最为弥足珍贵的。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不计其数,不同人的生活阅历不尽相同。
《浮生琐忆》读后感(四):曾经沧海难为水
之前听过莫先生的许多录音,多会提到他自己早年的经历。前天还是大前天把《浮生琐忆》读完了。系统的了解了老莫的经历。
今天,刚刚在读《莫砺锋诗话》中的中秋。再读到关于他回忆之前的事,有股淡淡的忧伤,感觉没有之前,那种兴趣盎然的心境来聆听了。有好有坏,好处:关注点可以更多放在诗歌、纯粹的知识上。
《莫砺锋诗话》的跋中说:为了不让全书显得太零乱,把内容重新排了次序。每篇后还有完稿日期,这样读者可以了解原来的写作顺序。《浮生琐忆》的后记说:琐事裹挟,断断续续五个月才结束。是以时间为逻辑的,至1979年9月止。我想写作次序定与目次(目录次序)不同。不过同不同也不关紧要。
《浮生琐忆》一开始平淡中带着那么一两句或一两段特有趣的事,特惊艳的句子。读到后来我有种上瘾的感觉(逃避、依赖),后面有些篇章格外喜欢,感觉是很有意境的短篇小说。以致读完后,有些茫然,读别的书都无味了。我太容易着迷了,使自己忘了其他的一切。
1975年中秋,汴河农具厂厂长老段,拉老莫与上海知青小黄到他家过节,傍晚过后不久,月上树梢,银辉洒满空场,洒在小桌和我们身上。月光如水的宁静夜晚,月出之时放鞭炮,白芋干白酒,下酒菜:白切肉,煮花生米,蒜泥拌凉粉。【汴河人物(好汉):老段P254】
《浮生琐忆》读后感(五):读《浮生琐忆》后感
1966取消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年,还需要提供名额才能去考,第二年才是真正的开放。整整11年,人生有多少个11年。行文并无任何的怨言,一直都是在默默地努力。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他现在成功了,但是在看不到尽头的时候,你还能一如既往地去坚持你曾经坚持的一切吗?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吧,而作者做到了。在做知青的时候,别人都在玩在聊天,只有他手捧一本书。即便在最恐怖的岁月里,他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去读书,这份坚持由内而外散发,也许他心里有一盏灯,始终照着前进的方向。
在那个岁月里,有人为了活命甚至出卖自己的双亲,人性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作者始终坚守那份对家人的守护,即使在他父亲在绝望中抑郁成疾时,依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挽救,每天陪伴开解,虽然见效甚微,但最起码他尽了自己的努力。我想他的父亲,已被批斗摧毁了灵魂,每天都活在恐怖中,不是简单的开导可以恢复的,放现代也许心理医生能帮上忙吧,哎,这个事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只要一有空,作者都会拿起手中的书,书成了他生活的乐趣,精神的滋养,读书,既是心有所向,亦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份执着和坚守。作者29岁才上大学,30岁开始读研。特别佩服那个年代人们的纯真,作者之所以考研究生,刚开始是由班里的同学‘怂恿’,才抬眼细究怎么回事,特别是好几个班里的积极份子,不但帮他查各种消息,还召集班里的同学弄来图书证,借了20多本书。而本来不能跨专业报考的,作为同学的孙立群(校长的儿子)通过上面的游说,打破了这一限制。作者的考研之路总算扫平了障碍,尔后就看他本人的努力发挥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