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涅莉自白那段看哭了...“上帝教导我们要相亲相爱,为什么你就不肯原谅妈妈?”太虐啦...
●句句戳心,我很喜欢。但有一说一,挺糙的,这种糙也让我琢磨出一点具体技巧。
●妥氏的书,这本在他的书里不算是出彩吧,不过毕竟是大师作品,还是不错,在这里我学过了君子固贫。这里小女孩保全了自己的澄澈,但是苦痛了自己的人生。
●alternative祖与占/日以作夜
●戏剧感太强,每个人物的感情都太过充沛而显得病态。涅莉的形象是陀老的洛丽塔。
●非常好读的一本,推荐。不知道为什么读这本会想到毛姆的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的释义太到位了。完完全全显示出爱情中该有的感情羁绊,环中环的关系穿插,刻画了一个非常到位的情感故事。纠纠结结,恍恍惚惚,简单又复杂,明明很早就猜到相似的结局却依旧读的起劲停不下来,这大概就是陀氏的魅力所在。
●“利己主义”
●理解
●去做一个穷人吧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一):受虐形象
本书贯彻了陀书中那种受虐者的形象,我怀疑这也是陀本人的古怪性格的折射。我想这本书或许比不上其他的如《罪与罚》等,但这本书的古怪之处和幻想成分要少一点,可以一读。陀的作品一向含有东正教苦行的精神,娜达莎和涅莉便是这样的形象,涅莉甚至放弃了原本可能的贵族小姐的生活,宁愿沦为乞丐受苦。我相信陀对于人心理的洞察要比一般人更为透彻,故我十分理解为什么涅莉在受到别人的善意对待的时候感到羞愧与不安,而为了博得“我”和医生的注意力干出一些惹人生气的事情,这正是他们受侮辱的经验所留下的烙印。而本书中的女性都是那样单纯善良,愿意忍受困难,仿佛圣母,是俄罗斯文学中常见的永恒女性的形象。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二):按照世界本来的样子认识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等待,等待的是被侮辱与伤害的人最后怎么了,终于我看到这么一句话“尽管我们被侮辱可是我们又聚在一起,让伤害并侮辱我们的人得意去吧!让他们去诽谤我们吧!别怕...” 所以最终是希望通过原谅与爱来把一切抹去。虽然它根本抹不去。可是人心可以学会淡然,学会放下,拯救自己。不要像涅莉那样为难自己,每个人都能拥有幸福。
虽然我不大明白资产阶级冒险家是什么意思,但面对最恶之人的自白深深感到“truth”。他嘲笑所有的诗和远方。把金钱看得最重要。嘲笑人的品格与善良。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吗!那些充满阴谋与诡计的总是得逞。我们看到的那些文学作者,那些大学校园里的积极的脸庞,大企业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那些代表我们信仰的能永远站得住吗?
我在学会按照世界本来的样子认识世界。 希望善良和机智捆绑。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三):评《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
直到最后一刻都没能消除胸口积郁的怨气。花了两天硬着头皮读完,只是希望看到公爵的阴谋破产,男主人公能和娜塔莎长厢厮守,但是作者似乎并不想给出一个确定的结尾。这的确能给予读者更多的自由,可我就是想看到happy ending啊。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善良可以不带一点瑕疵,而丑恶也足以让人咬牙切齿。无论是狡黠市侩又道貌岸然的公爵,懦弱幼稚到近乎可耻的阿辽沙,还是敏感又多情的娜塔莎,都似乎是真实存在的。有时候甚至不愿意相信,公爵身为一个父亲,竟然将自己的儿子视为棋子;更不敢相信,他把善良的老仆人告上法庭,毁了他的名誉还要侮辱娜塔莎的清白。但是身为读者,我又实在不忍心谴责善良的人“没有原则”,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大概就是小说的魔力吧。
不得不承认,俄国的人名过于拗口了,读来有一点费力。书中还引用了一些法语,由于翻译的原因似乎失去了一点味道。好在故事的情节足够吸引人,而注释也足够贴心。总而言之,是值得一读的。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四):小评
读至中间,涅梨母亲与公爵的故事暴露出来之后,我一度以为作为这个故事的翻版,娜达莎和尼古拉的故事也会这样走下去,于是对尼古拉抱有的莫大同情有时会在我过度脑补剧情时喷涌而出,令我泪水涟涟。(当然,后来也就好了) 我对公爵无可评价,他坏的无需评价,自私自利到了极点。
而像个孩子似的阿辽莎,情感自由,从不隐藏的阿辽莎,他比别人更幸运的是,他的情感无需压制,显然,他对卡佳的爱还是胜过了对娜达莎的责任感,这是诚实的,但也没什么好赞扬的。 总听人说,爱一个人就是要把心掏出来。娜达莎深刻的贯彻了这一点,不仅贡献出了自己的心,连同她父母的心,瓦尼亚的心都一起贡献了出来。阿辽莎伤到她,于是这许多心一起疼痛,牵挂着的,遮掩着的,尼古拉的痛苦未必会比娜达莎小。 而我最最可怜的涅梨,如此的爱着瓦尼亚的涅梨,爱着妈妈和外公的涅梨,大病也得不到瓦尼亚的驻足,为了瓦尼亚所爱的娜达莎,把心一寸寸的挖开展示给她的父母,难道瓦尼亚不知道涅梨不能激动吗?不,他知道!只是那比起娜达莎的痛苦来说,对他不重要!我讨厌瓦尼亚,他可以不爱涅梨,可以不关心她,但是至少不要伤害她,用她的痛苦去拯救自己所爱的人,这是极不人道的!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五):贫穷不是罪过,为富不仁才是罪过
相对《罪与罚》来说我不怎么喜欢这本书,里面病态的社会和娜达莎那圣母的爱情观让我不是很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得了,不过陀妥的风格很有趣,《罪与罚》里面大篇幅的心理描写,这本里面大篇幅的对话,两种不一样的陀妥。我看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娄自良译文的版本,也许是年代久远亦或是翻译水平是真的不行,看的我不得不伴着微信读书AI发声去读,要不真的很难带入。 涅莉的妈妈是娜塔莎的镜子,都是被罪恶的瓦尔克夫斯基公爵迫害的产物。她们被伪善所引诱,被自私所迫害,被无耻所抛弃。她们是被伤害的人们。伊赫涅夫和斯米特都是被瓦尔克夫斯基公爵掠夺的被侮辱的人们。瓦尼亚是整个事件的旁观者、倾听者、思考者。 就浅显的表面故事来看,阿辽沙继承了父亲的轻浮放荡,不经人事的娜达莎为之沉沦,但那圣母般付出的爱与卡佳那扭曲的爱我是不能接受的,至少在当代,这样的爱情观我绝不敢苟同。在内里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公爵那样的资产阶级和伊赫涅夫那样的贫民之间的矛盾,也是当时公爵那般罪恶的社会对人民的压迫故事。轻浮放荡与罪恶的不仅仅是公爵这代社会,这些罪恶还在世代继承着。这可恶的、自私的、伪善的、无耻贪婪的公爵,用卑鄙龌龊的手段叫涅莉一家都含恨而死。好在这面镜子终将叫伊赫涅夫醒悟,不再别扭,原谅了女儿,才叫这悲惨的故事有了个“晴朗、炎热”的结局。 【贫穷不是罪过,为富不仁才是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