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智慧》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日期:2020-05-18 22:46: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小智慧》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小智慧》是一部由康宇琪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智慧》影评(一):小拳脚,小智慧

  康宇琪导演处女作纪录长片《小智慧》,纪录的是一对在寺院修行的小兄弟,他们在“上课”、“打闹”、“游玩”和“吃饭”之间,把自己成长时光,交给了导演。小兄弟俩,常有冲突哥哥要对弟弟负起管教责任,因此会对弟弟施以小拳脚。本片在精致摄影之下,日常性的微小叙事,着让人心疼又感动,仿佛整部电影要给观看者投递一大团未被规训的灵性哀伤

  《小智慧》影评(二):想多了

  因为去了尼泊尔喜欢上了尼泊尔,但是没有去蓝毗尼;因为去了几次藏地喜欢上了藏地,看了好多个藏庙和佛学院;所以,选了这部影片来看。 然而,除了风景很美,并没有看到想看的。 影片更象一部青春校园片,如果脱去小演员们身上的红色袈裟,那就是放在任何一所小学——或者说任何一所乡村小学,都能成立的影片,无所谓是否是在蓝毗尼的佛学院。 观影后看了对导演的访谈。好吧,只能说,我误会了。因为宣传强调了蓝毗尼、佛学院,我想多了。

  《小智慧》影评(三):下一秒生日

  一部纪录片。拍摄于尼泊尔的蓝毗尼。伟大佛陀的出生地悟道地方镜头主要记录了叫伯克利的小僧人的日常。孩子还太小,就看着他们打斗、爬树、在寺庙里早课。电影播放时,坐在我一旁的阿姨说,小孩子就一直在打打闹闹。八岁的孩子还不懂什么生活,为什么来到庙里,为什么要诵经,为什么这样活。他们还不到会质疑自己生活的年龄。而一旦他们开始提问生命烦恼随之而来。无法消除也无法逃避,一直到直面自己内的那一刻,前面的路也才将稍稍看出点眉目

  有一幕台词,越长大就越接近真相。真的嚒?为什么我觉得越长大越远离生命的真相。

  有三分钟的时间,是导演躲在头后与伯克利的谈话,但基本上是让伯克利自叙。伯克利说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可能明天,可能是下一秒。我太喜欢这一段话了。有一种与幸福不期而至的智慧。

  《小智慧》影评(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花而见春,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寻常微之物,常是大千世界缩影,无限往往珍藏有限之中。懂得见微知著人才能真正打开这个世界的门。

  钦佩导演能以这样功力独特方式佛法呈现

  人生的智慧何尝不是来自于每天每日的平淡生活中

  有幸在上海电影节观赏佛陀圣地沙弥的带来的“小智慧”,从这些孩子生活的缩影了体现的又何尝不是佛陀的大智慧?

  在简单生活中寻找快乐和满足是现代人所缺失的,希望这些孩子在之后的人生里不会迷失掉这样的美好。

  当那太阳一次次落下又升起,新的一批孩子到来这里,小伯克利的忧伤和快乐终将是短暂的。只有生命的轨迹继续在轮回着。

  .s (从藏人朋友那里听说,故事里小沙弥的生活很接近真实的寺院里的生活状态。真是意想不到的一种惊喜)

  《小智慧》影评(五):大智若愚的小智慧

  影片里讲述着真,我想这是纪录片的最迷人的东西。而所谓宗教,如果和真实的生活比较起来,只是草尖的露珠而已,晶莹的遐想,思念的慰藉。于是乎,晨雾里的身影,阳光下的树木,暮鼓晨钟的日子,青烟袅袅的殿堂,无意中参合哲理的言语,现实里贫瘠俭朴的生活,孩童们天然的玩耍方式,教育成长里的陪伴和守候…

  记录片的欣赏是需要培育的。影片有通篇弥漫开来的安静,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甚或无聊的屁孩儿的琐碎生活,没有大众习惯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吸人眼球的偶像面孔,只用小沙弥的自然无邪、喇嘛的憨厚随和淡淡述说着。一口蛋糕带来的满足眼神和狂欢,素描里对爱情美好的想象,兄弟情深的互动…等等情节都如平淡里凸显的美丽动人的珍珠。最后俩小兄弟搭着肩膀走进寺院小门,门随风而渐虚掩,却最终恰恰留个小缝给我们探看他们的身影,可谓神来之笔,冥冥之中自有注定!

  感谢生命里的相遇!

  《小智慧》影评(六):师父告诫我:知一而知一切,不要知一切而不知一

  师父常说:其实佛法最简单,却又最难。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看来,但凡简单的事情,最难坚持长久,所以佛门有出如初,成佛有余之说。简单的事情最能增长我们的智慧,因为所有的伟大,都来自简单的积累。

  记得有一次将师父念经的供桌换了一张新的,结果被师父给骂了一顿:说他用了几十年,已经用惯了,水杯放在同一个位子,已经放出了痕迹,这样的场景深深的烙印在心里。

  我想,什么是功夫?功夫就是将好事做成习惯,这样自然会成为菩萨。如果我们能将平凡而简单的好事坚持做下去,千锤百炼,就会豁然开朗,最后自然会有不平凡的智慧。师父曾经告诫我:要知一而知一切,不要知一切而不知一,世界万法在境界上是相通的。

  禅宗修行中的参话头,就是让我们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反复思索,如:“念佛者是谁“,在看似异常简单问题的寻思中,让我们的思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小沙弥生活中反反复复的简单修行,每餐用心把盘子舔得干干净净对于现代人来说,能够坚持几乎是不可能了。

  感谢有这样简单美好的电影。

  《小智慧》影评(七):在离佛最近的地方,尽情玩耍

  一旦习惯了导演镜头的节奏,就不可救药地有点喜欢上这个有点小任性的片子。就是记录了一群生活在蓝毗尼寺庙里的小僧人的日常。就,真的是日常呢。每次你估摸着大概要发生些什么了吧,比如小伯克利没装病是真生病了吧,比如小伯克利和哥哥那些无止境的打闹会怎么样了吧,比如维嘉要离开了吧,比如要人猴大战了吧,而接下来什么也没发生,日子像白开水一样过着。外人不知道其实孩子在玩闹间总有着他们的分寸。伯克利和哥哥在佛堂玩闹,阳光洒进来,佛祖低眉垂目看着他们。在我们看来应该肃静恭敬的地方对这些孩子来说就是他们的小幸福。在这片离佛最近的地方,尽情玩耍。在烟雾缭绕的厅堂犯困打混混。 导演对构图有着强烈的企图心。那棵阳光下发着光的大树和树下的小伯克利。那些拉满了整个画面的五彩经幡,竟透出了透明感,站在一旁的小伯克利。那棵叶子看上去是透明的树,枝上停着只鸟。那轮在金色佛像后的圆日和金色天空。最后伯克利哥俩儿勾肩搭背走进寺里的镜头,摆拍感十足得我都笑了,但这朴素的企图心和溢出屏幕的童趣让这摆拍也显得颇为可爱呢。 不用随便觉着人可怜,在我们看来这些身世惨兮兮的小僧人们,他们活得灿灿烂烂。

  《小智慧》影评(八):大智若愚,小智若无

  非常幸运遇见这样的好影片,有幸在无锡华莱坞影都观看这部影视作品,影片题目小智慧,我是带着要在影片里寻找智慧的执念来观看的,但是结果却特别意外,没有收获也是一种收获。

  开篇导演用镜头层层推进捕捉清晨天亮前黑暗和黎明渐渐递进的一个镜头,画面很美,非常安静,仿佛导演就是自己,摄像机就是我们的眼睛,站在路口边安静等待黎明靠近,听见周围自然的风声,虫子鸣叫的声音,让我想起那个很多年前,背着小书包为了避免露水打湿妈妈新绣的花布鞋而摇摇晃晃走在田野边那个童年的自己。后面这样画风优美的镜头比比皆是,耳目一新,钦佩导演对大自然风云变幻敏锐捕捉并一一用镜头呈现给观众,让那些庸碌粗糙生活里遗失的美好瞬间都在影片里一一拾获。由于种种原因被送进寺庙的孩子们,在寺庙里诵经学习,嬉戏打闹,吃饭睡觉,琐碎的日常生活的记录,观看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孩子的世界是非常单纯的,没有什么目的的打闹,单纯的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会像大人克制自己的念头,伯克利不想去上课,他就在炕上滚来又滚去甚至说自己生病了,让人忍俊不禁,哥哥卓丹对弟弟拳脚相加的爱的表达,以及伯克利对哥哥的爱,哥哥怕黑,其中有个镜头是哥哥走在前面他在后面踮起脚尖,临走边关灯边对跑在前面的哥哥说别怕,我在你后面。顿时觉得好喜欢这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他那么小的心里装着对哥哥满满的爱。在他的英雄梦里哥哥是弱小者。他有自己的崇拜,他也会因为想妈妈而望着空荡荡的窗外发呆,或者一个人孤单的坐在桥上自我否定。这些细节让我想起幼年时离家的经历,相信导演是有这样的情绪的表达,还有印象深刻的是大男孩和母亲来电话的对白,母亲和孩子的对话堪称经典,每个母亲都是如此盼望孩子独立又隐约担心孩子,这样复杂矛盾的心情的表达,以及孩子未曾给父母说出自己的困惑的日常对白。

  到后来随着镜头递送,在半开着的门缝里窥见两个孩子手拉手走进了寺庙里面,这个结尾点亮了结局,我们在以观察者的角度看别人的生活同时,或许会升起各种反省的小智慧吧,在影片里按图索骥未曾找到导演要给我们明确表达智慧的东西,或许智慧需要自己去找寻。祝福孩子们幸福,祝福我们都安康如意,祝福我们都能找到生活中的智慧。

  第一次看了影片以后能有机会和导演见面,和导演近距离接触,导演是个如沐春风犹如邻家女孩般的存在,想象之中是那种电视里高不可攀的主角,没想到非常和蔼可亲,谦虚又内敛,之前没有放映在电梯口遇见,问她是否是来观看活动的,她忽闪着大眼睛点头说是的,当时觉得应该是江大的学生妹,等上台分享的时候,惊讶的看着她,这样看上去普普通通平凡的女孩就是导演啊,惊叹,感谢导演,感谢书本放映工作人员辛苦付出,感谢书本放映提供这样好的影片资源。感恩。

  《小智慧》影评(九):电影评论:小智慧在BIFF世界首映

  - 这是一部基于藏传寺院儿童生活的真实故事

  第二十二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周四拉开帷幕,从第一个周末放映来看,今年的电影节将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影片。二十多年来,BIFF一直致力于发掘电影行业的新锐人才,并将世界各地的电影人聚集在釜山作为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

  本周六下午,中国电影新锐导演康宇琪凭借电影“小智慧”(A Little Wisdom)在釜山大银幕上首映。故事围绕在尼泊尔蓝毗尼的修道院内,一对在幼年时就被父母遗留在寺院里的小兄弟的生活。主要角色是五岁的男孩霍普库利和他的哥哥卓丹,以及其他住在修道院里的二十几个男童。

  康在拍摄前期两年里不断前往蓝毗尼与这些孩子们同吃同住在寺院,用业余时间教导他们宗教以外的课程。这部电影是一定程度上主观地展现导演的个人视角,对于寺院童年的理解和经历。

  乍看之下,已经可以确定电影中的主题之一,就是在没有父母的环境里两个小兄弟的成长故事。主角霍普库利是一个顽皮的男童,梦想有一天成为一个大英雄,但现实生活却好像电影里刻画的一幕,他尝试像其他大孩子一样爬树,却最终摔下来被嘲笑。从某种角度就好像孩童稚嫩的心灵,仍然有很多东西要学习,而成长的路却总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从成人观众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向孩子们展示耐心是一种美德,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踏实地去学习。

  在哥哥严厉的体罚了弱小而又不服气的弟弟这一幕之后,两兄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明朗。不懂事的弟弟总是把屋子弄的很邋遢,并且从来不打扫。这天恼羞成怒的哥哥用他所懂的方式告诉弟弟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这是一个不善于表达,同时又为年幼的弟弟承载了很多的哥哥的爱。同为一个孩童的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扮演另一个孩童家长的角色。

  康采用对生活的细微记录方式来呈现一种寺院里真实的生活状态。从以往关于宗教题材的电影里,藏传佛教往往着重于广阔美丽的自然景观,以及庄严的宗教仪式的宏观满足一种被“浪漫化”的宗教臆想。意向化了关于宗教里的一切人和事,却忽略了生活的真实性。本片里康采用了象征手法来呈现导演对宗教的理解,这包括日,月的反复交替。每个交替点都带来了不同的焦点,夜晚到清晨,清晨再到夜晚。生活以一个圆圈的轨道周而复始着。

  而另一方面在藏传佛教中,太阳和月亮两者都带有重要的含义,因为人们相信太阳代表了人的头脑里的光明,而月亮则代表着人对世间万物的同情心,让人同时折射到了两位主人公的身上。我相信这也是康不断在片中呈现出来的用意。

  电影中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一些关于藏传佛教壁画的描绘,这里面表现出死亡的佛教仪式。当人们从寺院里的孩子们的角度考虑这些艺术的时候,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修行的道路上充满了来自内心必须克服的艰辛和挑战,必须时刻警醒遵循真理的道路。而至于这些年幼的孤儿,他们拥有彼此,并互相给予着成长路上的陪伴。

  无论本片是否可以给观众带来佛教信条的完全理解,它本身更像是对孩子学习成长的青春精神与激情的庆祝。

  本片前两场放映受到一致好评。在10月19日下午1点将再有一次放映。在CGV Centum City 1。

  转载于济州每周通报

  《小智慧》影评(十):专访|康宇琪:我喜欢的电影是缓慢带入的,随意在电影构架上

书本放映38期《小智慧》映后专访

  Q:今天我们很荣幸请来了《小智慧》的康宇琪导演,这部电影在釜山电影节首次展映后,国内放映过三次,北京站上海站还有今天是无锡站的首映。我们看到这部电影他是关于一个宗教题材的,是什么样的契机使您想要拍这样一部电影呢?

  A:我很早之前的尼泊尔做过一段义工,也知道拍摄地蓝毗尼,是释迦摩尼出生的地方。原本我对宗教,尤其这种寺庙里的生活就很有兴趣,但是当我生活在那个里面,跟这些有了较近距离的接触,发现其实很多僧人的生活跟我们传统的从外界了解的想象不太一样。

  他们也有很多对世俗生活的想法。

  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我觉得通过小孩的视角来描述在宗教内部的一种对于生活的渴望和向往,是比较合适的,所以就着手拍摄了。

  Q:作为佛陀出生地蓝毗尼园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在蓝毗尼一共有四十多所寺庙,为什麼选择了片中的那所寺庙呢?

  A:这个寺庙是最年轻的寺庙。他的学徒最年轻的有三岁,最年长的只有15岁。这个寺庙作为最年轻的,它代表很多对生命最初的想象。

  因为我教里面的小孩学画画,他们跟我关系非常得好,我觉得这个对于我想体现的主题最好,所以我就选择了这个寺庙。

  Q:影片中想象中有所差别,感觉在这样一个宗教圣地可能会有更多关于宗教、信仰的内容,但是这个片子侧重点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去展现童年及日常生活,为什么是选择这样一个视角,抛弃其他可能更深层或者是这个地方更有标签性的一些东西?

  A:我非常尊重的一个上师,他讲佛陀最大的真理是来自于自然。我个人对宗教对佛教的理解,更多的也是来自于自然,就像有一些昆虫的生命很短暂,每个节气都会有新的生命开始和结束,有着此出彼伏的节律。

  拍摄地是一个被海水和森林所包围的一个地方,在大自然有很多佛教讲述的大道理,宗教里的生活在于严谨两字,每天早晨五点起来要念经,中午要念经,每天太阳下山之前要念经。

  小孩子每天诵读的经文,其中道理未必是他现在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他到30岁或40岁的时候,这样的生活经验和道理会回到他生活里面。对他整个人生的形成,对未来的选择都有影响。

  它可能更多的是对人的一种限制,你身体力行去体验这样一种宗教的生活,它才可能对人的思维上有其他的作用,所以对宗教这方面的描述是从每天常规的生活去体现,从中体现宗教生活对原始和自然一种尊重和认识。

  Q:嗯,电影的表现手法就是以小见大,我还关注了一个细节就是里面有一个15岁的孩子这个主角就在他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一个类似于给他力量的一个女性代表,在我的理解范围内,佛教里面都是男性,导演好像有侧重于女性这种对孩子的启迪和力量,是不是因为康导是女性的原因?

  A:藏传佛教其实它也有女性的,但是很少会宣传到,但是这个寺庙它是一个全部是男性学徒的一个寺庙,所以我作为一个女性创作者,居住在这个寺庙里,它本身就产生了一个很奇特的作用。

  我感觉这些孩子对我很好奇,他也很愿意在我的镜头前去去表现自己,甚至想要得到我的关注,所以我不想去刻意的去躲避这个问题。

  我觉得在孩童的成长经验它是需要有母亲的存在的,但是对于这些孩子这方面是缺失的,所以我在结尾是用了一手西藏女歌手的歌,这个歌是一个西藏的传统的歌,叫在那东山上,它的歌词大概就是:在皎洁的东山雪山上,一轮明月升起在白雪下应照出了我母亲的脸,我觉得它代表的更多是他们和我之间产生的一种渴望。

  Q:开头那段孩子们围在寺院墙边烧树叶时的对话,似乎翻译得太哲学化语言,上课铃响不想上课那段翻译也是,但场景下还算自然。打骂嬉闹时孩童间不免会有脏话口头语,翻译中可以感觉到在斟酌努力。

  这么多孩子,导演为何选择小伯克利作中心角色?的确他的年龄小,更多孩童的可爱天性,眼神更精灵…但维嘉明显更多被佛学熏陶,那种从外貌到举止散发出来的感觉。

  是的,经过几次交流,可能最后国内放映版本翻译会做一定程度调整。维嘉的烦恼是伯克利和其他小孩子在未来遇到的。

  2014年认识维嘉的时候他12,3岁完全是一个无欲无虑的小孩,到了拍摄的时候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转变非常明显。

  也让我意识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好像是一条兜兜转转的路在轮回。

  Q:您在片中也用了一些镜头来表现壁画,特别是没了皮肉的女人那幅画完全超出了认知,请问导演在藏传佛教中,这种画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

  A:藏传佛教里有许多对于可怕怪物的描述,这是六道轮回中的地狱。

  生活的本质可能是苦痛,而苦痛的来源是欲望和对于事物的不舍,在这些画像里,怪物正是导致苦痛的诱因。

  小孩子们自身也被更小的欲望折磨着,有没有糖吃等等。

  Q:请问与地球村其它地方特别是城市中的孩子相比,消费主义、超级英雄、电子产品等对蓝毗尼小沙弥的影响如何?

  A:这个问题在我拍摄的时候也一直困扰着我。

  在2014年的期间,本地手机高速网络是覆盖不到蓝毗尼的,没有一个孩子有手机,他们就每天在外面疯玩。

  到了16年突然每个人都有了手机(二手),整个气氛突然也变了,小孩子们下课经常围绕着庙前面三个五个看手机一看一下午。

  对于这个困惑,我也和上师问过,我觉得也解答了我很多的困惑。

  上师说,小孩子不应该因为修行故意去与世隔绝,只有在经历和看了很多之后,这些孩子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当然,必要的控制和管理是需要的。

  Q:康导计划的下一部剧情片也会是宗教题材或有宗教元素吗?会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依托于扣人心弦的故事最终传达导演对宗教、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或像《达芬奇密码》一样采用悬念跌出、解谜成趣的方式推进剧情,还是延续《小智慧》不刻化宗教神秘、不突出宗教之间以及宗教与世俗矛盾,平和沉静中娓娓道来的视角和风格?

  A:我目前创作中的剧本和宗教的联系并不大,是关于青年人生活现状的。我自身最喜欢的电影也是缓慢带入的,随意在电影的构架上,应该也是比较和《小智慧》相近。

  :月底,《小智慧》入围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将在捷克进行展映。

  这是《小智慧》的首次欧洲展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智慧》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