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papi酱生了宝宝,但却因为一条「独立女性的孩子还是随了父姓」的留言被网友推上了微博热搜。
我看过她的搞笑视频,虽然并不知道她是独立女性,但任何明理的人都会对这条把女权主义推向极端化的留言感到诧异。
这些年大家都在说女权,这确实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潮流方向,但就这件事我相信一部分人还是曲解了女权的意思,对性别平等有很大的误解。
我写文章不怎么跟热点,之所以引入这个话题,是因为今天正好在讨论「男孩喜欢粉色娃娃」的话题,我忽然觉得它们之间似乎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社会给独立女性上纲上线,将冠姓权仍然看作是压制女性的桎梏,父权社会的遗毒。
男孩要坚强,不能哭;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出来,这些都是给特定的性别上了一道厚厚的道德枷锁,觉得什么角色就应该干什么事情。
我并不是一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所以这里我并不会去讨论男女平等,因为我觉得这里和两性平权无关,和男孩女孩无关,我想和大家聊聊的是
插画来自Evan Matthew Cohen
人生的选择
我认为,所谓性别平等,不仅仅是男女平起平坐,能干一样的事情,能发出同样的光芒,而是有了平权,每个性别的需求能够被看见,被尊重,和被允许。
男生可以搞体育运动、涉足数学和科学领域,也可以去当护士、当心理医生,去寻求拥抱,表达脆弱和感性的一面;
女生可以玩娃娃屋,喝下午茶,爱美,玩角色扮演,她也可以像冰雪奇缘里面的艾莎公主一样,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勇敢,坚强,靠自己去掌控未来。
前段时间,我在看一些关于父权社会对儿童发展影响的资料,其中有一张描述「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清单让我思考了很多。
图片来自vo
我是一名女性,我有创造力、我爱家庭、我性格柔软、我有爱,时不时还会很感性。
但我发现,在上图中,能概括我个性的词汇很多出现在了男性化特质清单里,例如我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我对工作的「专注」,写文章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性」,睡眠运动饮食作息的「自律」,时时希望「突破自我」......
在我看来,这张清单是很传统的,它把人根据性别分为了两种,就像社会把男权和女权对立,区别对待男孩和女孩一样。
然而,就像你我一样,没有哪个人的特质是固化单一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独一无二、各种排列组合的特质。
如果这个社会是平权的,每个人就能获得表达自己的机会,去庆祝自由做选择的权利。
独立女性可以选择随父姓还是随自己;
男孩可以选择喜欢粉色还是蓝色;
女孩可以选择爱美或者爱动脑筋。
一切关乎于选择,满足了每个人真实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性别平等。
插画来自Evan Matthew Cohen
那在育儿中,性别平等是什么样的?
换位思考
我先举几个小例子:
弟弟Magnus三岁生日的时候,幼儿园老师都会给孩子做一个生日皇冠,意料之中,他选了一张粉色的卡纸,不得不承认,他这两年最衷心的颜色,真的是粉色。
在疫情期间,因为屏幕时间增多,弟弟Magnus学会了截屏功能,这也就开启了他网上虚拟购物的人生,我的手机里照片每天一打开就是满屏的货,很长很长的愿望清单,其中有几版都是乐高Friends系列,颜色非常粉嫩的玩具:
如果我们站在大人的角度,肯定会给粉色、Lego Friends系列贴上性别特征,这是在人文环境影响下,人很正常的刻板印象。
人往往会把自己心里的内容和感受,「投射」在他人身上,在这里,就是把我们对玩具赋予的性别,投射在了孩子的行为上,认为男孩玩粉红娃娃就是娘炮,女孩玩刀枪就是女汉子。
但如果能换位思考,你会获得认知层面的改变:
如果大人告诉一个男孩,你不能穿粉色,不能玩娃娃,这个对于他是很难理解的:我最喜欢的颜色确实是粉色啊,我确实是喜欢玩娃娃呀,为什么妈妈觉得我一定要喜欢蓝色?为什么我只能玩交通工具?
没有被世俗教化的宝宝,他想要玩一样东西的单纯目的,就仅仅是「我很喜欢」。
这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是健康的,所以对于他的喜好,我从来没有迟疑过。
插画来自Evan Matthew Cohen
幼儿对于性别的认知规律
你应该可以发现,婴儿幼儿在性别个性上是没有太多差异的,而性别差异的最终形成,决定于孩子在成长中是如何被对待的?
我们先来看看对于性别认知的心理发展规律。
婴儿时期,宝宝对性别的理解来自父母,据研究统计,在爸爸对待女儿时会下意识说「你真可爱」,在对待儿子时,会说「你真强壮」,从这里就能看出区别了;
18-24个月,宝宝通过接触到的颜色,布置,玩具了解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开始辨别周围的男性女性,以及以性别为辐射出来的各种行为、兴趣、习惯和规则。
对性别的认知给他们带来是群体归属感。
3-4岁,宝宝通过看到大人对性别的规范,开始把性别和行为属性联系了起来,哪些属于男孩,哪些属于女孩,例如男孩子尿尿可以站着,女孩子坐着,女孩有辫子,男孩是短头发;
5-6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非常了解性别规则了,并且能感受到周围人对他的眼光,因为还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所以对于性别的概念是僵化的,这个时候男孩会更倾向和男孩玩,女孩也会拉帮结派;
研究发现,幼年时期是儿童在性别认同上最坚定的时期,如果一个孩子即便知道自己穿着怪异会招来同伴异样的眼光,但还是坚持去做的话,这并不是性格偏好,而是有一种情绪和需求。
情绪和需求是不能用外力改变的,只能通过了解、尊重和允许,孩子才会有更多的信心去探索自己。
插画来自Evan Matthew Cohen
长期动态发展的眼光
了解了发展规律,你就会知道,孩子的现在不代表他的未来。
有读者也会担心孩子偏好异性将来会不会变成同性恋?
这一点我特地去翻了研究报告,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幼儿表现出来的性别喜好(朋友,活动,服装,发型的选择)并不能预测日后的「性取向」和「自我性别认同」。
同性恋很大程度上和遗传有关,这种基因被分为「爱女人基因」和「爱男人基因」。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担心都来自于缺少了长期动态的发展眼光,只局限在了当下:男孩从小喜欢粉色,喜欢娃娃发卡,他以后就会变成同性恋。
看一件事情,不仅仅是一时一面,而是要看到他的发展,他的未来,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插画来自Evan Matthew Cohen
怎么玩比玩什么更重要
当我们淡化了玩具的性别标签之后,就不会认为男孩玩粉色娃娃,女孩玩刀枪有什么不妥了。
然而,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看看孩子怎么玩。
刀枪吸引孩子的,也许并不仅仅是它的攻击性,还有如何瞄准和命中目标,或是和朋友一起完成这项使命的团队合作感;
娃娃吸引孩子的,也许并不仅仅是华丽外表,还有娃娃有爱心,会共情,会分享,很勇敢,有魄力;
小厨房吸引孩子的,也许并不仅仅是下厨做饭,还有做成一件事情的先后次序、游戏中和人的互动表达。
未来有太多职业是现在不存在的,世界上有太多东西是超越我们想象的,不给任何玩具设限,也不要给想象力设限。
还有一件很难的事情是:去接受对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同时给予无条件的爱和理解。
这个真的很重要,我接受的是孩子自带的性情和天赋,而不是要顺应社会需要假装的角色。
插画来自Evan Matthew Cohen
我的儿子喜欢粉色,喜欢娃娃屋,我从来没有纠结和迟疑,我告诉他: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女孩可以玩,男孩也可以玩,没有区别的对待,只有选择的不同。
颜色是属于所有人的,他喜欢的,就要被尊重,有了尊重,他才能更加了解自己,将来为自己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这个世界是可以少一点「分别心」的,没有什么男孩的女孩的,没有什么男权和女权,把界限擦掉,人才能自由,因为,这个世界上的选择真的太多了,多到我们想也想不到。
晨宁 于纽约 2020年5月
留言来讨论下吧
你有因为女性的原因在人生选择上被怼吗?
你在育儿中有区别对待过性别吗?
你觉得什么是男女平权呢?
P.S:
最近大家发现了吗,公号文章里多了很多小插画,这其实是我平常的小爱好,找些小清新的画当作桌面,看着很赏心悦目,我标注了插画师的名字方便大家搜索。
以前我的文章都是自己拍摄的照片较多,对象是哥倆,但随着他们也渐渐长大,有了肖像权的意识,所以他们的形象也渐渐淡出了这里,公号的文章还在继续,除了生活照,我会找到更多有意思和文字有关联的小插图放在文章里的。
图文并茂,这个算是自己的强迫症了。
参考文献:
Healthy Gender Young Ch, Office of Hea Early Ch Learning an Center, athttp://eclkc.ohs.acf.hhs.gov/hslc/tta-system/family
Gender in Ch, report by American Academy of Pe, retrieved from
https://healthych.org/english/ages-stages/gra/pages/gender--and-gender-confusion-in-ch.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