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绿到化不开的水中,有无数鱼儿“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
这段情节,出自《幕间》一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弗吉尼亚·伍尔夫。
《幕间》,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许是故意的,这本书刚出版,伍尔夫便留书出走,往衣服口袋里装满石头,投入了家附近的乌斯河,生命戛然而止。
这已经数不清是她第几次自杀了。
相比伍尔夫出色的文学作品,她纠结的一生似乎更为人所乐道:她是著名作家,是女权主义者,是同性恋,患有严重抑郁症……
1882年,伍尔夫出生于伦敦一文学之家。
父亲剑桥出身,是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座上宾都是托马斯·哈代,亨利·詹姆斯这种文学大拿。
伍尔夫与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幼年的伍尔夫,时常遭到两位同母异父哥哥的猥亵。
“你,过来。”这句话就像催命符,每每听到,伍尔夫便浑身止不住地发抖。
那感觉就像快要沉溺的人,死死抓着一把稻草不放,可稻草先沉了。
痛苦无人可说,也无人能说,伍尔夫便开始记日记,靠文字救赎自我,宣泄心中的痛苦。
伍尔夫手稿“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条不幸的小鱼,与一只巨大而骚动的鲨鱼关在同一个水槽里。”她写道。
不幸接踵而至,22岁那年,父亲去世。伍尔夫再度精神崩溃。
当时她住在朋友家,像个幽灵在窗边飘来飘去,一个没想开,就从窗口跳了下去。
好在窗户不高,伍尔夫自杀未遂。
活着,成了比死还难的事。
伍尔夫跟姐姐搬去了伦敦,姐姐觉得去乡下对她身体恢复有好处,便把她送走了。
其实伍尔夫更想留在伦敦,她要的不多,只要一间书房便好。
“独立,对一个女人来说乃是第一需要。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
那时,兄弟剑桥的朋友们总来家里聚会,谈民主哲学,讲理想情怀。
久而久之,伍尔夫家就成了文艺和学术中心——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
这个集团里全是英国知识界的精英,随便几个人名,就能撼动世界:
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乔伊斯,小说家奥尔都斯·赫胥黎……
年轻人聚在一起,可以玩到多疯?
其他成员分别扮作英国外交部官员、随从等,前去访问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舰”。
“英国舰队也太蠢了!”天衣无缝的骗局,把舰队司令耍得团团转,也使英国军界和外交界陷入了极度的难堪。
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仅给了她智慧和自信,更成了她生命中第二次救赎。
伍尔夫的独立意识再次觉醒,将隐藏在内心多年的不堪一并发泄了出来。
她觉得:“女人的爱情越强烈,就越容易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从而压抑自己的个性,越发丧失自我。”
她认为:“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她用文字写性、用身体拥抱同性,用“直白”的语言与噩梦般的记忆抗争!
既然忘不掉,就摊开到明面上来说吧。
从小的经历,使她不断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与独立的必要性,她也因此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
可她不过是在呼救罢了。
伦纳德听到了她的呼救。
他是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的成员之一,是作家、社会政治评论家,从第一眼见到伍尔夫,便对她一见钟情。
那天,她穿着一身洁白的长裙,手举一把阳伞,盈盈浅笑,美得令人心惊!
伍尔夫很抗拒伦纳德的追求,童年的阴影,让她对男性有种本能的厌恶。
她像含羞草一般敏感、脆弱,神经质,他却如阳光一样温暖、柔情,融化了伍尔夫心中的寒冰。
生命皆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伍尔夫问:我精神不稳定,会成为你的负担,就是这样,你也不怕吗?
伦纳德答:我是那样疯狂的爱着你,心之所向,情不自禁。
在伦纳德的坚持下,伍尔夫终于缴械投降,于30岁那年迈入婚姻。
1912年,伍尔夫与伦纳德结婚那年的合影这段婚姻有爱无性。
再加上写作带来的痛苦回忆,伍尔夫一次次尝试自杀,每次都被救了下来。
她写了很多作品,拿遍了大小奖项,可童年的伤疤也随着这些作品,一次次被揭开,鲜血淋漓,让人从头到脚再疼一遍。
伦纳德给她养了两条狗解闷儿,为了阻止她节食,还签了个协议叫“她必须”:
伦纳德不在家时,她必须吃与伦纳德在家时一样多的食物;
她必须用早餐,早餐必须喝一杯牛奶,晚上10点25分必须睡觉……
伍尔夫在协议上签了字。
伦纳德是伍尔夫黑暗生命中唯一的光,那光像蜡烛,虽然微弱,却给过她很多温暖。
而她却是喜怒无常的风,一次次把蜡烛吹灭,伍尔夫不忍心,她不忍心看着蜡烛燃烧成灰烬。
所以,伍尔夫先一步选择了放弃,留下一封绝笔信,毅然奔赴自杀之路,慷慨又悲壮。
“最亲爱的:我一定是又要发疯了,我不觉得我们还能再挺过一段饱受煎熬的日子。我撑不下去了。
我知道我正在破坏你的生活——没有我,你本可以做自己的事。我欠你一生的幸福。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好到难以置信。
我要把这一点说出来——大家也都知道,假如有谁曾救过我,那也只有你。除了你对我的好,一切都已离我而去。
我不能再继续破坏你的生活。我相信,我们曾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1939年,伍尔夫与伦纳德的合影抗争了大半生,伍尔夫太累了。
她用文字抗争,用离经叛道的行为抗争,用女权的名义抗争,用一次次自杀抗争……
可童年的阴影就像一条毒蛇,她越是想挣脱,就被缠得越紧。
现在她终于解脱了,就像被关在金丝鸟笼里的《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
伍尔夫死后,墓碑上刻下这样一句话:“我要纵身向你扑去,我永不认输,也永不屈服,哦,死亡!”
她不怕死亡,只怕痛苦的活着,更怕因为自己的活,给别人带去无休无止的不便,尤其是她最爱的人。
就像与《达洛维夫人》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影片《时时刻刻》中所说:
“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伍尔夫抗争过,因而才能谈放弃。
她最终选择的放弃,是竭尽所能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一死一生,一阴一阳。
时光翩然间,伍尔夫与伦纳德的对话仿佛穿越时空,跋山涉水而来:
伦纳德:“为什么一定有人要死?”
她的死,是为了让活着的人更珍惜生活。做到这一点,她便算死得其所。
作者:三尺晴。公众号叁叁两两()。两个爱书狂魔叁叁和两两,陪你聊100个奇女子。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3秒加星标,天天遇见麦家陪你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