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5-14 23: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1000字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本由詹姆斯•奥唐奈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精选点评

  ●翻译的太烂了…分不清注释,明明是同一页的相同人物名字能翻译成两个不同的名字爆炸简直

  ●本书核心观点:罗马未亡于蛮族,实亡于“复兴”。

  ●书是好书 可惜不太懂

  ●一般 文笔太差 观点也比较左 随便翻翻

  ●帝国都不是永恒的,但那些应能实现而未实现的事情始终阴影笼罩在罗马的成功之上。

  ●公元500年左右的罗马和君士坦丁

  ●看的好累…这本书得再翻两遍…才能体会那段波澜壮阔历史迷人之处

  ●凯撒.奥古斯都之后的200年,罗马帝国的繁荣昌盛令人赞叹。然后在错失一连串机遇经历一连串的错误战争之后,奥古斯都的继承者们先是证明自己能够在危机维持这份家业,接着使罗马世界摆脱古老民族对抗,后来却遭遇了一场悲剧性的逆转,丧失了罗马所赢得的所有机遇。《新罗马帝国衰亡史》主要讲述狄奥德里克,查士丁尼和格列高利控制罗马帝国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和施政措施是非功过争议还是很大的,但是作为初步了解罗马后半段历史的普及书籍,本书绝对胜任。马不停蹄的找到一本,讲述布匿战争和迦太基的书,春节假期,在看书真过瘾

  ●传播学共识的好书。

  ●两个月全败在这本书上了,读完串个史链都觉得困难,更不提以后接文学翻译这类苦叉活计了,光是维基百科就得把我累死。不过,还是挺有趣的,值得第二遍。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一):全新的观点,全新的视角

  本书不愧于《“新”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书名。其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罗马帝国亡于蛮族入侵,这是历史界公认的。但是在作者笔下,Odoacer和Theodericus成为悲剧人物,他们举止典雅富有智慧、深谙罗马文化,他们比罗马人还要像罗马人,在他们的治下,罗马城恢复了昔日的荣光。但是因为出身蛮族,永远另眼相待,永远是阴谋对象

  作者在赞颂这些奥赛罗们的同时,对Justinian进行严厉批判,他好大喜功,挥霍无度。最关键的是,Justinian对迫在眉睫的巴尔干半岛防御视而不见,却在北非、意大利、西班牙播撒战火,将罗马帝国的战略方向完全颠倒。而据作者考证时北非的汪达尔王国和罗马的哥特王国均已经步入文明行列,早就向Justinian输诚求和。

  总之,在这本书中,作者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全新的早期中世纪画卷。令人耳目一新,收获颇丰。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二):nonsense

  在相当程度上来说,这本书是一部煽情而充满作者个人偏见(私货)的通俗作品。 充斥着无意义的假设和道德审判。 这点在奥唐奈假设维塔利安成为罗马皇帝的段落最为显著 奥唐奈:我们不清楚他的很多细节,无法评价他的个人能力,可是我相他一定比查士丁尼好,查士丁尼能力较弱,身边又充斥着有才无德的小人,而维塔利安却被他冷酷无情地杀害!

  我也来仿写一段:我不清楚xxx的很多细节,无法评价他的个人能力,可是我相信xxx的学术能力一定比奥唐奈强,奥唐奈耽于想象,学术能力又差,如果奥唐奈早日暴毙,那么学术界一定会少一位废物,多一位优秀的学术人才! 这样的话是不是nonsense?而奥唐奈的书里这样的话实在是太常见了。还有和今日的瞎类比,看得我只想化妆舞会警告! 两星给他第一部分关于东哥特的分析,虽然他显然忽略了东哥特王国内部潜在的危机,过于强调狄奥多里克的罗马身份,过于武断的认为罗马人和哥特人的趋同,而忽视了反方面的证据。当然或许他一开始就没打算采用反方面的证据呢?奥唐奈谈维塔利安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1. 罗马帝国晚期和中世纪早期

  2. 罗马帝国延续论——“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观念的形成是否成立

  1. 罗马帝国是否衰亡

  2. 罗马帝国是否分裂成“东 、西”政权

  1. 西王——奥多阿克、Theodoric、EutharicJordanes

  2. 东帝——皇帝芝诺(蛮族血统、改名)、安纳斯塔休斯、查士丁尼Justini(否认西部政权的合法性)

  3. 追溯这一观念起源——迎合Justini查士丁尼“帝国复兴”宣传的史学家们:Marcellius

  3. 所谓的中世纪的dark age前的帝国——西王与东帝的政绩比较

  1. 东部拜占庭的查士丁尼的战绩与宗教统一

  2. 西都拉文纳,治理罗马的西奥多德里克的宗教多元的务实与战绩

  4. “蛮族“与”入侵”是否是促成帝国灭亡的关键

  1. 史书里所谓的"蛮人"

  2. 史书里所谓的 "入侵"

  3. 帝国本土对外部属地的资源掠夺和重度依赖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四):觀點有趣的作品

  其實,對於羅馬帝國的衰亡跟西部帝國的崩壞,史學界是不無異議的。最傳統的說法自然是依著那位偉大的吉朋的名著起,但現在人們對於這個說法則不無挑戰。最先受到攻擊的當然是西元476年的那個事件,有些學者指出,羅馬帝國實際上仍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本書作者,就是持這種說法的。*1

  本書作者歐唐奈(跟之前漢尼拔的那本作者同姓不同人)的中論點在於,以不論是奧多阿克(Odoacer)還是狄奧多里克(Theoderic)為主的東哥特人,在進入義大利為中心的羅馬文明,並不是以一個破壞者的角色,而是以一個企圖融入這種生活方式的移民出現。作者不斷的表明著,過去羅馬早期的成功就是能夠不斷的兼容各式各樣的族群進入自己的領域,而在晚期則失去這種能力,卻又必須面對來自各處異民族的挑戰,進退失所才致失敗。而實際上,西部羅馬帝國不斷出現的“蠻族出身”的將領政客,在維持“羅馬文明”可以說是不遺餘力,“比羅馬人還羅馬人”。甚至是,476年以後,在狄奧多里克的治世下,義大利跟本就已經恢復了過去的光榮跟盛世,完全不遜色於東部帝國。而真正導致悲劇的,則是查士丁尼那災難性的野心,再征服運動把整個半島打成了廢墟,一直到了二十世紀才有了過去的那種“統一”。*2 此外,再征服運動於查士丁尼死後就逐步的崩解,重新進入義大利半島的倫巴底人已經沒有過去東哥特人的那樣的羅馬化了,雖然教宗仍生活在“羅馬的遺產”中,但人們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的生活,這個文明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消解了。

  歐唐奈的說法不算是非常的創新,基本上還是在過去的爭論中建構出來的一種觀點,但本書直接從4世紀以後開始談起,也算是有別於其它從2~3世紀開始討論“衰亡”的作品吧!

  一個文明,由其是它持續了將近千年,要突然間整個徹底毀滅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像西部帝國那樣,只是純粹的上層政權崩塌,對於底層的人民而言,影響有多大是可以質疑的。只要還有人過著該文明的生活,就不能說它已經消亡。就像“中華文明”其實也是如此。

  基本上這個概念是可以認同的,所以說當歐唐奈提出“移民說”時,並不難讓人接受。只是作者的一些推論似乎是過於一廂情願,好比說他對於狄奧多里克的溢美之詞甚於吉朋,優點大肆宣揚,缺點則輕輕帶過,未免使人覺得太過極端。東哥特人的政權在他死後本來就已經開始鬆動,所以才讓貝利薩流有機可趁,若無此公,吾人也很難樂觀推論,義大利半島能夠長久處於和平之下。

  不過,這些觀點其實也都只是作者第一層表達的意念。隱藏在這之後的觀點是,他主張歐洲的未來是連結在跟“西亞中東”以及“北非”的關係上。一個強大的“地中海”文明,必須要把這些都包括進來。史上接近這個夢想的人,第一個是亞歷山大,羅馬人止步於波斯人面前,蒙古人曾經挑戰過,奧圖曼土耳其人則是最後的。這是一個把新大陸跟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排除在外,應該說“三強鼎立”的藍圖吧。

  關於這點,筆者才疏學淺,就先不予置評了。

  回到羅馬上面。本書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對查士丁尼的評價,幾乎是狄奧多里克的反面端,他這一生的事蹟,好像只剩下那部法典可以一提而已。當然,這也不算完全的誣指。畢竟嚴格來說,查士丁尼是接近於唐玄宗甚於漢武帝的人,後者至少晚年還是有補破洞讓國家沒一路衰弱到底,五世紀以後的拜占庭帝國要再起可是得等上好段時間了,更別提那個復興美夢。雖然我們不該成敗論英雄,至少他是有嘗試重新統一這個過去的榮光,只是時不我予,還有個人能力有限而已。*3

  最後要說的是,雖然本書中文介紹一直提到作者在暗喻美國,不過筆者個人倒是覺得還好,除了某幾處明確的意有所指外,倒也沒太誇張的離題。

  本書的譯者有三位,整體上來說還算流暢,除了最後把Pontifex Maximus翻譯成“總造橋長”,按照前後文應該是“大祭司長”比較符合意旨這個小缺失,大體上是可以接受。反倒是作者講故事的方式總是繞了一大圈,真的是很容易會看不出他到底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簡單來說,算是一本有趣且觀點頗引人省思的作者,可以一讀。

  *1:對於這些爭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一篇《羅馬帝國分裂說與西羅馬帝國滅亡辨》

  的論文來看。此外,最新一期的《北大史學》也有人整理出一篇文章來。

  *2:這點倒也沒太誇張,義大利的南北之爭一直很強大,之前還有威尼斯等幾座城市

  鬧獨立的新聞。

  *3:光看他怎麼對待貝利薩流就知道查士丁尼其實蠻眼高手低的。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五):翻译得很好,专有名词翻译十分精准

  (美)詹姆斯·奥唐奈《新罗马帝国衰亡史》,夏洞奇、康凯、宋即可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11月版

  作者詹姆斯·奥唐奈是美国古典学家,耶鲁大学中世纪学博士。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古代晚期”、“奥古斯丁”和“技术与文化”这三大块。作者学术研究始于对公元5-6世纪两位重要思想家的注疏,分别是卡西奥多鲁斯和波爱修斯。在哲学史的叙述中,这两位既不是古典罗马哲学家,也不是中世纪哲学家,更像是身处中世纪的古典哲学家。这个时代,基督教文明已经在欧洲奠定根基,神学也已经十分完备,而古典时代的学问就像是海边的最后吟唱,卡西奥多鲁斯和波爱修斯便是其中代表。最能体现历史学入门功的便是考据注疏之学,奥唐奈的这两本注释书至今仍是相关研究领域的必备参考。作者对奥古斯丁的研究也采取考据学进路,极为严谨、精密。

  “古代晚期”是历史学家彼得·布朗提倡的一个概念,取代过去西方历史的三分法(古典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后的现代),作者本人在序言中有解释:

  “传统的教科书都说,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就终结了,但是,我将在本书中说明,那个时间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罗马帝国的传承一直延续到1453年。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他们的继承者还会继续统治同一个帝国,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在那场大战中,至少有4个欧洲大国自称以各种方式直接承续了罗马的统治(德国的皇帝Kaiser、奥匈帝国的国王与皇帝King and Kaiser与俄国的沙皇Czar,其称号都源于罗马的“恺撒”,而奥斯曼用苏丹这个新称号延续了古老的罗马统治)。”

  罗马帝国在法理和实际遗产上的延续性让我们不能把公元476年以前和以后的世界分割开来。《新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便是要从这种连续性来看待罗马帝国晚期有哪些愚蠢的决策导致了罗马最终的衰亡。作者选取了“古代晚期”的三位代表人物——狄奥多里克(493-526年统治罗马的哥特国王)、查士丁尼(527-565年东罗马皇帝)和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年任罗马教皇)为叙事线索,摒弃了东西罗马截然分开、西罗马沦陷于蛮族王国和基督教的欧洲暗无天日的刻板印象,更注重这些“非罗马血统”的统治者如何延续了罗马帝国的遗产。

  读此书的人必定会被每一页密密麻麻的人名和地名弄晕,但是不会产生困扰。本书译者虽然有三位,却能在全文的叙述风格和专有名词上做到流畅和统一。中世纪历史是出了名的专有名词大爆炸。复旦大学副教授夏洞奇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从拉丁文原文研究奥古斯丁著作的学者(著有《尘世的权威》一书),是奥古斯丁和中世纪历史研究专家,曾经翻译过沃尔特·厄尔曼的《中世纪政治思想史》(译林出版社2011年),翻译极受好评(豆瓣评分8.7)。作者本人在“译后记”中列举的相关中文参考书也是古典历史和中世纪历史爱好者的一大宝库。

  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段落,摘录如下:

  落日西垂,大家就回到家里待着。除非富得能点得起油灯,否则就基本处在黑暗中。有可能迦太基和安提阿是夜间照明最好的城市,因为它们靠近种橄榄的丘陵,在非洲是努米底亚,在东方是叙利亚。当你听到,有一位皇帝或者哲学家花了半夜的时间来读书和写作,那要注意的不是他的勤奋好学,而是他的富有。

  为了解闷,可以玩玩流行的某种骰子。如果是有教养的人,就别在骰子很背的时候哼哼,因为按照习惯,发出哼哼声就会显出你是不守规矩的玩家。有许多掷骰子用的板存留下来。其中有一块很有名,它被发现于提姆加德的广场上。这块板上刻着这样的文字:

  venari lavare

  ludere ridere

  occest vivere

  打猎,沐浴,

  赌博,欢笑,

  这就是生活!——第37页,“序曲”中如此描述公元6世纪罗马世界的生活

  在分析罗马统治者所犯的错误时如此说:

  罗马帝国在其存在的每个历史阶段都遇到了很大的阻碍。一方面,它过于庞大,不好管理。另一方面,经济资源和政府需求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对前者征税以供养后者的机制。它也是一桩碰运气的事情,和波斯人的情况并无二致。它的核心则是一套专为腐朽、专断与贪污而设计的政府体制。波斯和中国的古代帝国每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分解成若干个割据势力。而罗马则神奇般地坚守了好几个世纪,但是它的总督们对地方的控制越是严密,他们所面临的任务越是艰巨。——第266页

  (公元6世纪)这段时期内,没有哪一位皇帝的身边出现过真正具有领导才能,能够辅佐甚至是取代他们的人物……皇帝们生活在黑暗、无知的柏拉图洞穴里,以至于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发生偏颇……这也难怪,皇帝们不止一次地得到了‘突发的意外’。到6世纪,就连早已归属罗马王化的巴尔干,都重新落入了晦暗不明的状态,变成了一个充满神秘和谣言的区域。这和所谓当地居民的野蛮愚昧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与恶劣的交通条件以及期望值较低的心态有着密切的关联。——第267-268页

  最后,还有一些皇帝们没有能力弄明白的问题,或者说他们中很少有人能明白透彻的问题。最突出的便是宗教和经济问题。“可以说没有一位罗马皇帝能够清楚地知道他所辖领土内的经济情况:是繁荣还是萧条?他们可能只是了解一些最常规的情况,而且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后才得以知晓。帝国的经济思维被每年的收成报告牵着鼻子走,考虑的是养活人口的迫切性,而不是去思考他们作为总调度的角色应该如何把财富更好地用于其他方面。一旦被问及他和政府将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某个地区或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的时候,没有哪位皇帝能够回答。除了征伐邻国所获得的战利品和输入的财富,除了减税政策能让帝王更受欢迎,他们毫无其他想法。”——第269页,这说的是美国大选吗?

  最后一卷中关于格列高利的《谈话录》四卷:

  “《谈话录》明显而吸引人的效果,在于以魔幻般神性力量的故事来吸引人。尽管具有基督教的意味,但它们在各个方面都属于古代,并不稀罕。基督教增添了具有权威的人物(如今通常都是主教和修士),他们在一个充斥着魔鬼和天使的环境中战无不胜。不过,不论相信还是不信这些故事的人,仍然都是属于古代的农民和贵族。他们由于无法预料好运与厄运而困惑,正在寻求解释、安慰和力量。格列高利的股市提供了某种所需要的东西,它们不是给活在故事中的人,而是给广大的充满仰慕之心的受众。”

  《谈话录》里面有一个温馨的故事是这样的:

  就在这家修道院里,住着一位修士,他是园丁。一个窃贼经常翻过篱笆来偷菜。这位圣洁的人发现有的菜不见了,还有的菜被踩过了,就设法去弄清楚贼是从哪儿进来的。在路上,他遇见了一条蛇,就命令它跟着自己走,来到了窃贼翻进来的地方。他就这么命令蛇说:“以耶稣之名,我命令你看住这条通道,别让贼进来。”蛇立即领命,守在了路上,而修士就回屋去了。后来,当修士在休憩的时候,贼又来了,翻过了篱笆。他刚刚翻过一条腿,就看见了蛇,吓呆了。他摇摇晃晃地一头栽了下来,一只脚还挂在了篱笆上。当园丁过来,看见贼的时候,就对蛇说:“感谢上帝,你按照我的命令做了。现在你可以走了。”于是蛇就爬走了。修士就对窃贼说:“兄弟,你这是何苦呢?你看,上帝使你落在了我手里。你为什么要如此无耻,来偷修士的劳动果实呢?”接着他解开了夹住的脚,放这人下来,带他到菜园门口,把他想要偷的菜送给他,并和气地对他说:“你走吧,别再偷东西了。不过,如果你需要食物,就请来这里好了。为了上帝,我会很高兴送给你的。但你不能犯罪,偷我们的东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