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部金融史》是一本由陈雨露,杨栋著作,49.80元出版的2013-1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酣畅淋漓,角度新颖,从金融角度串起西方大国崛起历史。缺点就是结论略显草率,有结论先行之嫌。
●囫囵吞枣之恶补商业常识系列!因读毕此作者之上下套《中国是部金融史》,慕名而至,满载而归。显而易见,作者欲使尽浑身解数,以舍弃传统经济、金融类书籍之“摇篮曲文字”,事实上亦成功了,成功到令读者最后可轻而易举获知作者之众多口头禅。话说作者于书中竟顺带植入ad.——北京外国语大学&“我的下一本书”,果然是研究钱的!必须一提:经验证,作者果真为武侠迷,更兼变形金刚迷与部分游戏迷。
●央行副行长写的书,甚至就算是挂名的书,也不该是这个水平.....不过写的还挺有趣的。
●金融 就是把钱放在最有效率的地方 不断地信贷扩张而灭亡 又从另一个地方而复苏
●读着有点失望,可能不是我喜欢的书的那种写作类型。总觉得语言表达上面有点别扭。
●阅读这本书需要对历史有一定的全局观和金融基本知识,这样阅读起来可能会更能理解,并且有感悟。本书的最后几个章节写得非常棒!非常精炼的语言,一句不多一句不少,概括总结做的非常好!其精准的描述屡次让我惊叹,在家里大声朗读其中的篇章。极烈推荐!我迄今为止看到过的,对经济危机、投机、泡沫、繁荣、战争、创新最好的解释与原因分析都在这本书里!
●比写中国历史的那本《金钱统治》写的要好~本来以为会很水,但是看西欧历史部分还是看得我津津有味。金融部分就呵呵了。
●人类史就是一部剥削史,古时用战争,现代用金融。可怕的是有时剥削竟不是件坏事。
《世界是部金融史》读后感(一):没有想象中的好
本书对西方金融历史的梳理应该算比较详细了,可惜我找了半天没有介绍华尔街形成的历史。这东西平常历史书上本来就着笔不多,你金融史本来该大书特书,好好科普一番,书里居然一笔带过,连个正经章节都没有,请问是故意的吗?
本书应该算通俗读物吧,文笔稍微逊色了一点,有些地方明显作者想故意写得幽默一点,但我觉得不好笑,为什么呢?
《世界是部金融史》读后感(二):强烈推荐
这是一本越读越来劲的书,看的是kindle,边看边想着买本来收藏,每年至少看一遍,留着给儿子长大了看,反正历史是不会过时的。
书里面对过去金融事件的通俗的描述,精彩的评论,少见的视角,比教科书好太多了,百度百科被秒杀,知乎还可以。
阅读此书,不仅让人增长见识,还激励我思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
考完CFA,我想除了学习200年来欧美金融史,还想多了解一下近20年的日本和泰国的情况,膜拜索罗斯。。。好多想学的东西,太充实了!
《世界是部金融史》读后感(三):读后感
很久之前读过中国是部金融史,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世界史。之前看过一些金融的纪录片,对各个时代的金融大事也有一点朦胧的概念和印象,但是也只是不求甚解。本身的专业就是金融,从大一就听老师说,学金融一定要了解历史,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这些知识总是一点一点加深印象的,比如之前对次贷危机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08年是一场很大的金融危机,也不清楚其中有什么关系,然后去看了大空头,也看了华尔街纪录片,再去看一些相关的书籍,就明白很多了,但是也还没有理清楚,不过至少了解了次级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了解了这是一场心理博弈。以前对金融是排斥的态度,觉得金融行业就是一个大骗局,但是现在看来,还是自己不够了解,眼界还是太低。金融行业其实是一个需要创新的行业。
《世界是部金融史》读后感(四):古今没什么不同。
读完《中国是部金融史》与《中国是部金融史2》后,一口气又读了《世界是部金融史》。
欧洲文明起源于希腊,希腊文明的重点又在雅典和斯巴达,雅典和斯巴达为争取地区霸权打了几十年的仗,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因为这消耗人力物力的战争,催生了古代金融 - 信贷。
与希腊文明相比,罗马就是个土鳖。但就跟样样都牛哄哄的大宋干不过铁马弯刀的蒙古人一样,希腊也干不过以抢劫为生的罗马。当罗马吞并希腊的时候,秦始皇统一中国没多久,东西方形成了两大帝国。
对于中国,大一统成为一种执念,“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成了一个咒语,并成为这个民族的习惯,而极权统治是实现和维持大一统帝国的基础。对于罗马,一开始就有古代公民制度,行政,司法与立法分开。权力制衡成为一种传统。
虽然现代社会都认为民主制度具有优越性,但实际上在工业革命之前,集权统治远比民主制度更有效率。
不过说穿了,无论哪个时代,哪种制度,都是一小部分人抢劫极大多数人的历史,残忍程度有不同,本质没什么区别。
比如,书中这一段:
“
如何才能抢动老百姓:
抢动的第一境界,是高税收。
抢动的第二境界,是罚没。
抢动的第三境界,是超级货币。
”
以上是描写古罗马暴君尼禄的,但放之今天,你觉得有何不同呢?
《世界是部金融史》读后感(五):创新创造利润
“人自生下来那一刻就要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对时间的不确定性,面对生产资源的不确定性,面对着想要过得更好却不知道能否如愿的不确定性。人们要用一些工具,减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金融的本质,是最大的跨期收益总和,和最小化波动性。”
——香帅
所以在书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执政者或者企业家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所做的选择,而在做出选择的当下,没有人知道历史的轨迹会往何处去发展。因而我觉得历史,它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只能依据那时现有的情况做最理性的分析,做出最符合平衡那时当下利益方的决策。
梭伦在颁布“解负令”的时候,没想过自己的法令能缔造古希腊最辉煌的古代民主;1792年3月21日,24个经纪人在华尔街68号的一颗梧桐树下签订协议时,谁能想到纽交所甚至成为日后美国崛起的必要条件;谁也没有想到改革开放能给中国带来如此大的经济活力,中国用40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能走完的路。
还有,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因为做一件事的条件不满足就放弃去做这件事,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事情都不是万事俱备了才摆到你面前来让你去拼起来的,我们要对困难有心理准备,同时也要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不确定性才是唯一的确定性。
我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有些部分看得有些囫囵吞枣,因为没有较好的历史全局观和金融基础常识,所以看得有些吃力。但总结性的语言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它滋生了我对金融、经济学的求知欲,同时也让我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历史,不那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意义非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赤裸裸的与利益相关的。但这并没什么不光彩的,逐利本来就是人的天性。通过利益的分析,反而能从更有逻辑的角度进行层层剖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查找了一些其他辅助材料《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大国崛起》纪录片、《李翔知识内参》,这些都帮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本书。
其中,最后一章节,关于美国新经济的解释、东南亚经济危机的解释、以及对创新的解释,是我迄今为止看到过的,对经济危机、投机、泡沫、繁荣、战争、创新最好的解释与原因分析,分享几个片段给大家。
美国:这是一个信仰新教的国家,从移民时代开始清教徒就不断移民新大陆。他们的思想始终为利益所驱使,他们确实没有纲领性文件,但每一个人又遵循同样的行为准则:在现行法律框架内,赚钱、赚大钱、赚更多的钱。
创新:因为创新艰难,每次创新成功能带来的都是巨大利益。其后,模仿者会蜂拥而至,投资新产业、投资新产品……创新会由此改变人类生活,比如工业革命、电气革命、信息技术, 但任何一次创新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创新开始的时候会产生奢侈品,进而成本会降低,等到创新普及到草根大众的时候,创新的使命就基本结束了。理由很简单,已经没有市场再创造利润了。
泡沫:即使创新毁灭了,投资还要继续,前期的利润还要寻求更多的收益,流动性过剩便会出现。没有产业投资渠道,钱会去哪里?答案是:泡沫。
战争:泡沫破灭了,人还得生存,还要继续创造财富,如果不能创造,那就必然转向掠夺。这才是人类最悲哀的事情,毕竟我们是人,是人就要寻求更好的生存,得不到增量,就要瓜分存量。这种抢夺发展到极致,就是战争。目的和手段只有一个:以钱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