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5-11 23: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精选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一本由【英】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最初的情,最后的仪式》精选点评

  ●在道德天幕下,你想到的,你会去做吗?你做过的,你会说出来吗?

  ●他写的故事总能让人理解了以前不可理解的

  ●一英国人写的就该知道简单情欲版的恰克 翻译文雅 原文黄暴 再一次感受原著能让人放慢 沉浸在故事中 而母语的翻译容易让故事溜走

  ●剖给你看所有的暧昧幻想

  ●fucking cool!!!!!!!!!!!!!!!!爆十星。浸泡福尔马林的鸡巴,混合经血的性交,易装癖、强奸乱伦不良教化,所有阴暗太阳背后的乌云线,口结舌动弹不得。清凉海风可以本质湿的,恶心快感如疽附骨。

  ●夏日里最后的一天 有 了不起的盖茨比 结尾的神韵

  ●最后两篇没看太明白··

  ●暑假看了电子版。各篇几乎都是同样的朝向同样的符号,这些朝向和符号过分明确,以至于整集子仿佛都在亢奋地低鸣。之前读过《与厨中人的对话特别喜欢,感到有点被稀释。

  ●每个故事都诡谲。虽然《蝴蝶》讲明一点就是一个猥亵杀害女童的故事。但应该会看第三次的,哪怕只是为了再看看《夏日里的最后一天》中 对那条夜里的大河描写

  ●故事十分凶残黑暗阴郁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一):无甚可叙

  竟然看完忘记书评了,呵呵,不能故作风雅,我有点看不懂,,,,再看看彼得再说

  140字,囧140字,囧140字,囧140字,囧140字,囧140字,囧140字,囧140字,囧

  我就是留个记录打个卡我就是留个记录打个卡我就是留个记录打个卡我就是留个记录打个卡我就是留个记录打个卡我就是留个记录打个卡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二):一点小的翻译疑问

  《夏日里的最后一天(Last Day of Summer)》中,“我”与珍妮等着听乌鸫叫的那一段文字,译文是:“沉默等待似乎让珍妮有点不安,她捏紧鼻子,免得发出那嘶鸣的笑声。我很想让她听那乌鸫叫,于是把手放到她的胳膊上,看我这么做,她笑笑把手从鼻子上移开。几秒钟后,乌鸫开始婉转悠长的鸣唱。这许久它一直在等我们安定下来。”这一段最后一句表明,我们应该一直没有安定下来,但读前半部分,让人感觉个人已经经历了“沉默的等待”,并且珍妮的不安才让她去捏鼻子。

  翻看原文是这样的:“Somethig about waiting in silence makes Jenny nervous and she pinches her nose tight to stop her yelp of a laugh getting out. I want her to hear the blackbird so much I put my hand on her arm, and when I do that she takes her hand away from her nose and smiles. Just a few seconds after that the blackbird sets out on its long complicated song.”

  从原文看出,这个过程中,珍妮一直没有忍住出声,并且是随着笑声出来的声音(yelp),“我”实施干预之后,她从laugh转成了smile,并且不再nervous了,于是乌鸫等到了我们俩的安静

  总的感觉译得不错个别细节存疑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三):最初的尤恩,最好的入门

  一开始听到伊恩麦克尤恩这个作家的名号时,其实我是厌恶的。尤其是当我知道这么一个作家被媒体称之为“国民作家”后。诚然文学作品不像是物理化学,只要你认字那么你就可以去阅读。但是在文学表面模糊的包容性下,它潜藏着一种深刻的门槛。不是每个人都能阅读《尤利西斯》、《荒原》、《浮士德》这类的作品。当然我也无意去拔高阅读所带来的道德优越感,我只是觉得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能被很多人人手一本的去阅读,那么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他是莎士比亚,第二他是丹布朗。而现实就是,莎士比亚仅此一个,而畅销书作家纽约时报上周周在换。

  我读的第一本尤恩作品是《阿姆斯特丹》。怎们说呢?读完之后果然如我所料,我对他那种模糊的中产阶级作家的笔触并不感冒。但是他却让我怀疑,一个这般风格的作家,他为何能成为“国民作家”?那部作品有悬疑但不沉溺,有欲望但不桃色,没有畅销书的“顺畅”反而带有一种严肃的龃龉。他仿佛是借用了一个好莱坞式的巧合却没有顺势变成一幕脱线喜剧。我就是带着这种困惑去读他的处女作《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书名取得相当小清新,初读过去会以为是关于爱情的随笔集。但翻开第一篇,伊恩就让你惊讶地记如何闭上嘴巴。这是一本由八个小短篇组成的,奇怪的是书中的每一篇都让我倍感惊喜。第一篇《立体几何》写的缓慢而细致,在数理逻辑里融合文学技法的嵌套。伊恩写的足够耐但又足够大胆。这一篇让我想起了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伊恩用一种漫不经心的口吻讲述了一件耸人听闻的谋杀,但他却把这个过程写的充满诗意而又非现实性。谁都知道那是虚构的,但读完的时候我却还是试着去摆弄我的双脚。整本书都是如此,麦克尤恩把我至于一种虚构的现实,他优雅而淡定的讲述种种阴暗面,这种阴暗面不会让你觉得阴森寒冷,而我也能够跟着他慢慢的读下去,我如同一个旁观者一样看着他给出各种画面,但是渐渐的你会被他牵着走下去,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完全察觉不到,哪怕你发觉了你却感觉这种被牵引的感觉相当美妙。然后当你最后被他刺痛的时候,你才发现你已经入局了,这个时候我无法对旁人抱怨,因为这是我自作自受。

  如果纯粹的只是把玩读者这样的作家在我读来只是低级的小聪明。但是随着阅读的继续,我发现另外的一个侧面。这本处女作在某种风格上确立了伊恩麦克尤恩早期风格,但我在这里并不是想说什么恐怖尤恩啥的。他的作品读来很坚硬但是又充满柔情,或者说他会在前一秒让你看见夏日里的温馨,但随后他又把你抛进冷酷的死亡中。当然它并不是想要通过这种前后的反差来让你获得过山车那样的快感。伊恩从不介意把阴暗面展露在纸上,他把一切铺展开来好像他写的只是午后的茶会一般。在其中他不会去下判断也不会引导,所以阅读的时候读者不会有任何心理上的不适。整个阅读过程就如同漂流一般,惊险刺激,但是你知道结果总会是安全的。你会忘乎所以,但是等一切结束后,当你再一次回过神来想想,那种感觉会包围你,然后慢慢的压迫你,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从来不会有振臂高呼,也不会有道德说教,他只是写出来,所谓的阴暗面,所谓的恶,还有不知名的小心思,他就在那里。你逃脱不掉,你可以忽视他,但他就在那里。所谓的边缘人以及各种不可思议的行为并不是由于某件事情而滋生,而是因为他其实一直潜藏在那里,只要时机成熟他就会出现。

  尽管他写的相当老到,但伊恩麦克尤恩并不是那种古板的老学究式的作家。读这本《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时,我想起了一连串的名字。开篇的立体几何让我想起博尔赫斯,文学与数理的交汇衍生出一段带有魔幻色彩的希区柯克般的惊悚感。《夏日里的最后一天》这一篇则充满着一种青春将逝的惶恐,这种惶恐里带有一种慵懒,让我想起了卡波特的《夏日十字路口》,但是如果要列举在我阅读过程中阅读感受和麦克尤恩最为相似的作家则是保罗奥斯特。

  他们两人的作品中都会关注那些边缘人的恐惧感,但是除此之外他们总能够使用一种“易读”的畅销小说的笔法,把整个故事用一层迷人的外衣包裹让你在其中陶醉不已,在看完之后,你以为都结束了,这时候才发现就好像一颗石头投入了湖中,波澜开始慢慢散开,然后你被恐惧传染,它引导你去想象,你又是旁观者,但同时又是亲历人,他们无意玩弄读者,但在过山车的阅读体验之后我知道一切都没有结束。

  记得村上春树写过这么一句话: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正如同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对于伊恩麦克尤恩而言,《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或许不算是十全十美,但他绝对让人惊叹咋舌。因为对于伊恩的文学世界而言,这是最初的尤恩,也是最好的开始。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四):恐怖伊恩 尝试解读

  花了20分钟的时间看完其中一篇短篇,却要花半小时以上的时间去找解读。初看《立体几何》时完全看不懂,看到解读说性无能和杀害妻子时整个人都蒙圈了,于是决定慢慢地静下心来好好看。在此记下每篇的读书笔记:

  1.《立体几何》 这篇的叙事技巧十分强大,粗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条主线(有的解读说有三条甚至更多):曾祖父和M的故事;“我”和妻子的故事。曾祖父和M的故事镶嵌于“我”和妻子的生活中,又是“我”和妻子最后结局的伏笔。

  “我”一直在寻找M消失的原因,最后以数学家亨利找到了使人消失于平面几何的方法,并在最后决定用这种方法杀死妻子。而全文没有直接描写“我”的意图,甚至在最后还以温情的笔法写到床和窗帘,接着便是妻子的消失。

  运用了想象力,高超的叙事方法,处处也都是伏笔。妻子的梦,船长的阳具,喜好数学的曾祖父,甚至用数学来计算性爱的方式,还加上“素数”这样的专有名词,反讽强烈。在描写船长阳具那一段“我想象着它去过什么地方……”,描写的手法是温情的,而主体却又丑陋恶心,表现出了一种变态的美感。

  虽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但全文却是“零情感”,看到余华对伊恩的高度评价,感觉余华必定也受伊恩的影响,余华的文字也是透露着一种冰冷与绝望感。

  2.《家庭制造》

  这篇全文透露的都是一种变态感,强奸妹妹,嘲讽父亲叔叔,偷窃召妓……但最巧妙的是雷蒙德的角色,开头便说这是雷蒙德教会“我”觉悟到自己童贞的故事。通篇雷蒙德没有讲过一句话,只是“我”的领导者,教会我行窃、手淫、吸毒……但雷蒙德却是一个无法感受这些的人,虽无法感受但却深迷其中。

  看到一篇解读说的是“男权社会下的认同”“霸权性男性气质”,篇中“我”的心灵独白令人震撼、害怕。强奸妹妹并没有带来快感,但却希望雷蒙德,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哪怕是和一只羊,其所想要证明的不过是“进入了成人世界”,而其所认为的“成人世界”也是性、欲、统治与无道德理性约束的世界。在密谋强奸妹妹时有这么一句话:“从理性流到了感性。”一个没有理性的世界,人都是扭曲的。将大人辛苦挣来给予的钱视为“炫耀的舞台”,宣称“那就耐着性子陪你玩一会好了”,不禁令人从心底感到悲哀、厌恶,更多的,是恐惧。

  这样的一个世界,以满足自己的统治心理和男性器官为目的而不具备一丝仁义道德和理性的世界,令人害怕,更讽刺的是,不论是雷蒙德,还是“我”,都没有得到快感(“我”在强奸妹妹时没有),但却沉迷其中,真正崇拜的,不过是自己给自己膨胀的男性心理虚构的一个世界罢了。

  3.《夏日里的最后一天》

  这一篇可以说是最温柔的一篇了吧,虽然结局一样是死亡与绝望。

  这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色,像珍妮那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挺多的吧,是仅仅因为相貌就遭受排挤吗,帮助别人却又被他人视为眼中钉不愉快。

  后面几篇慢慢熟悉了伊恩的笔法,反倒看的顺畅了,感触很深,看完后有着深深的震撼,但总觉得道行太浅,说不清,也道不尽。

  4.《舞台上的柯克尔》

  一场滑稽的表演,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讽刺,导演说“这可是一场体面的表演”,但它又只是“演”,当柯克尔真正屈服于人类本来的欲望时,则被嘲笑,被开除,在这里,我想知道伊恩到底是想讽刺性爱还是讽刺压抑人性,到底是讽刺导演还是柯克尔,亦或两者兼有?感觉这是一个很矛盾的,本身这场表演就很荒唐,但在这荒唐下柯克尔的行为好像反而是屈从于人性,这时导演反过来辱骂柯克尔,顿时觉得导演更是荒唐。

  5.《蝴蝶》

  主人公从不与人交谈,不会社交,但内心或许十分渴望,他幻想加入足球队,幻想知道对方的名字并且被对方知道。本身就是一个“怪兽”,让人感到恐惧冰冷的是以如此置身事外的语气叙述了强奸一个九岁女孩并将其杀死的过程。“傻女孩,没有蝴蝶。”读到这内心仿佛有种情感要喷薄而出,有很多钱,不用工作,不爱母亲,完全没有人性。

  6.《与橱中人的对话》

  从看到这篇篇名开始就想到了《装在套子里的人》,但两者其实还是不同的。伊恩一定受到了佛洛依德的影响,恋母情结在这篇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其实也是恨着母亲,恨她将他变成了一个“不正常”的人,但是又无比的爱她,无数次渴望回到母亲的子宫里,渴望永远做一个婴儿。

  当人丧失进取心,生活没有意义和目标时,免不了想要停下来什么都不做,这个大概是个极端了,让人觉得恐怖,悲哀,更悲哀的是,其实随着年龄的增加,面对着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压力,我们每个人的心底最深处,或许也都有着这样的愿望。

  7.《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总觉得那个老鼠其实就是绝望,是从一开始,每次做爱完躺在床上喘息时悄悄从心底滋生的芥蒂,为生活所困,感情逐渐乏味,不孕,到最后把鳗鱼放了那里有点不是很明白,是因为为那只老鼠赎罪呢,还是因为鳗鱼也怀了孕?呃,脑洞可以有点大了。。。

  8.《化妆》

  这篇的感触真的很大很大。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在“化妆”,就像书里说的,陌生人不用化妆,因为没人认识,所以本身就戴了面具,还有 当你化妆成一个人时,你也要为他所做的而负责。

  敏娜无疑也是个扭曲的形象,没有舞台她却每日都在“表演”,并且拒绝他人和她分享这个舞台,在她的抚养下,亨利面对着逼他穿女装的敏娜,感到了恐惧。在最后的化妆舞会上,大人都认得出亨利,他仍然无法逃脱大人的视线,家长强权。。。

  孩子有他自己的天性,让他自己去成长。

  总之,伊恩的书很黑暗很压抑,却也很深刻,而这种深刻不是人人都可以读出来的。觉得在10年后,20年后,自己经历了许多后再重读,一定又能读出许多意味。不过感觉不大可能专门再去找伊恩的书来看了,真的看的好压抑昂QAQ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