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4 05: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的读后感10篇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一本由【英】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一):反鸡汤的18禁奇书,俨然一部Cult影片

  鸡汤虽然有打鸡血的功效,可是喝多了却腻人反胃,令人有种无病呻吟感觉个人不喜鸡汤,反而对“暗黑系”情有独钟

  近日终于拔草了伊恩·麦克尤恩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初看书名以为又是一本鸡汤清新爱情短篇,看过推荐后才倍感幸运,差点与之失之交臂

  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触就是,这是一本无法与人诉说的奇书。全书共8个短篇,赤裸裸的描写变态人格、扭曲的心灵荒诞魔幻却又真实,满满的cult片既视感。言语极具画面感,让你看到血脉喷张,体会阅读带来的“快感”。

  这种重口不是大多数人能承受接受的的。

  八篇短篇分别为:

立体几何家庭制造夏日里的最后一天舞台上的柯克尔蝴蝶与橱中人的对话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化装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怎么看都是略带玛丽苏清新的故事,怎么也不会和“重口”想到一起,可实际呢?

  豆瓣上有位豆友总结的很精确到位:

一个故事是杀妻。第二个故事是操妹。第三个故事是死姐。第四个故事是群P。第五个故事是溺童。第六个故事是返童。第七个故事是兽交。第八个故事是异装。

  OMG,看到这里,估计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打退堂鼓了。 (前方可能有剧透……)

  八个短篇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家庭制造》、《蝴蝶》、《化妆》、《立体几何》

《立体几何》

  讲述了一个性冷淡宅男每日沉迷研究性爱姿势,,把泡着船长阳具的福尔马林瓶当做饰品摆放在家中。而妻子按捺不住饥渴时时对他进行性骚扰”。宅男为了照顾妻子的情绪邀请她共进良宵,谁想这哥们祖父日记里提到的立体几何知识作为第18种姿势和妻子分享。他媳妇儿还一脸期待,可是结果却是……

  (妻子被这哥们折叠没了……折叠没了……没了……)

《家庭制造》

  则讲了一个性懵懂的14岁骚年偷尝禁果的故事。

  骚年的青春萌动了春心,对“性”充满了好奇欲,甚至想付费去参观妓女,但怕被朋友嘲笑放弃。骚年有个年幼妹妹,于是他心生一计和妹妹玩起了过家家。对妹妹进行了诱奸。在一番探索下终于体验到“蚊叮式的高潮”。骚年内心充满了自豪,从此跻身于“人类社会高级人群中”。

《蝴蝶》

  的男主角丑陋相貌饱受歧视。9岁的小女孩友善的和他搭讪。他感动万分深深地被她吸引,邀请她去看蝴蝶。

  男人小心翼翼的对待小女孩。哎?看蝴蝶为什么要脱裤子呢?“所有那些我独自消磨的时间,所有那些我一个人走过的路,所有那些我曾经有过的想法,全都喷泄在我的手上”。小女孩吓晕了,“我轻轻把她抱起,悄悄地慢慢地把她放入运河中……”。

《化妆》

  孤儿的骚年被他的阿姨收养。只是阿姨是一位年老色衰的女演员,沉迷于Cosplay而无法自拔。每天晚餐要求骚年穿上戏服扮演不同角色。从开始仆人、车夫到后来的女装假发裙子……

  丑陋、扭曲、变态、可悲作者笔下却呈现出一种轻盈质朴天真烂漫、云淡风轻。这种平淡的叙说着令人不适情节给人带来的重口更加剧烈。反观这种违和的人心形成起因绝大部分都源自畸形的家庭、悲惨的儿时经历缺失母爱

  看豆友的评论中有提到一句话:“一位日本作家的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把那些会袭击路过女性的男人当作是雷电,那避雷针应该就是AV了吧。”

  看似一个段子,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很多人在性萌动时期因为没有科学引导或者无法排泄心中的性欲或者不能正确认识而导致内心扭曲进而跨越了道德底线,触犯了法律的雷区。很多强奸犯、恋童癖也都是因此产生的吧。

  麦克尤恩本身就成长与一个不太美满的家庭。母亲结识老麦克尤恩来了一段婚外情,并生下了哥哥,而当时母亲的前夫正在战场打仗。一个士兵与另一个士兵的妻子通奸,是要被军法处置的。于是他们决定把哥哥送人,完全放弃。

  后来前夫阵亡,母亲名正言顺的嫁给了婚外情对象,也就是老麦克尤恩,并于次年生下伊恩·麦克尤恩。

  父母想掩埋这不堪的过去,于是一家人过着流亡奔波的日子。在麦克尤恩看来,父母的婚姻糟糕,“总有些流亡和无聊意味”。

  老麦克尤恩是典型的男权主义者,嗜酒如命的他一言不合便会拳脚相加。而母亲则是忧心忡忡悲观主义者。对于麦克尤恩来说,这种担忧需要想象力的,所以自己丰富想象力是源自老妈

  在麦克尤恩11岁时,被送到英国一所寄宿学校,那里的孩子大多来自破碎家庭,他们行为粗鲁残暴。这对于敏感害羞的麦克尤恩来说,可谓是经历了一个心理震荡期,追忆这段时光时有意无意地使用过一个词“性地狱”(sexual hell),而这也深远影响了他的早期作品

  1975年,他的“硕士毕业论文”终于在英美两地同时出版了,这就是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书很薄,只有8个短篇,但是它却激起了空前的反响。直至今日,人们初次阅读此书依然会被其中人性阴暗欲望、扭曲、禁忌等散发的血腥般的荷尔蒙所影响变得躁动不安呼吸急促

  就如同SM,无论施虐者还是受虐者,都能从中获得满足

  麦克尤恩的书虽然带着幽暗阴沉荒诞魔幻,但是都来源现实生活,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扭曲或许在每个人的心灵阴暗角落早已种下。

  没有人没有黑暗一面,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黑暗”,任邪恶扭曲滋长,唯有正确认清自己的阴暗面才能更好地向阳而生。

  伊恩·麦克尤恩,I want you!成功入坑!!!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二):指南:麦克尤恩小说结构分析

  暗潮与礁石的结构理论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小说结构分析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伊思·麦克尤恩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由八个独立的故事构成。在麦克尤恩的打磨下,小说集如同一块黑色晶体,折射出日常生活表面下扭曲怪诞的暗面。 尽管风格阴暗极端,麦克尤恩身上却出现了纯文学作品悖反现象,在销售上能卖出好价钱,又丝毫不失掉自身的文学性。从某种程度来说,麦克尤恩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有相似之处,作品的保守性与先锋性讨巧地融为一体。诺兰的《记忆碎片》因叙事结构的创新而独树一帜。但这种创新仍然遵循好莱坞的电影逻辑。同样,麦克尤恩这八个故事的结构也是某个叙事模式的变体:

  1、一个别致的开头,往往以现在时态作为叙述起点 (《家庭制造》《夏日里的最后一天》《蝴蝶》《与橱中人的对话》)

  2、插入回忆的部分,将叙述转移到过去,即故事的前因,铺叙 (《立体几何》《家庭制造》《夏日里的最后一天》《蝴蝶》《与橱中人的对话》)

  3、铺叙一路前进,由过去的某个点发展到现在时态(或者与开头对应的时间点)

  4、一个充满张力,“去社会化的”结尾,之后叙述戛然而止 (《立体几何》《化装》《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家庭制造》) 《

  家庭制造》可以视作这一叙事模式的典型。小说的开头事实上发生在结尾之后,这使小说呈现为环形结构。紧接着,“这是一个关于……童贞、交媾、乱伦和自渎的故事”,开始了回忆。“一天,在药斯伯里公园里”场景引入,叙事从过去开始,“我”对于性的探索经历展开。回忆部分与高潮部分不动声色地连接,叙述也由过去时态转入现在时态。结局是,“我”用童贞换来了“蚊叮般的快感”与成人仪式后的虚无。

  麦克尤恩叙述口吻冷静细腻,阅读小说集如同在幽暗狭长的海道航行,最终被暗潮涌动下的礁石撞入深海。这暗涌下的礁石就是小说的灰色地带,打破伦常,深入人性内在冲突的地带,“去社会化的”(麦克尤恩语)叙事陷阱地带。

  这种叙述结构将“轻”与“重”两种理念讨喜地结合。“轻”是小说前部的概念平静、不动声色语调,可以视作对日常生活的表面的复制。事实上,这种复制式的手法可以视作麦克尤恩的伪装,是一种状态目的在于捕获读者,在于最后一击;“重”是小说结尾的概念,伦常与变态之间的界限被划开,日常生活与伦常的灰色地带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麦克尤恩将硬币翻了个面,不动声色而出乎意料,读者一脚踏空掉进他的叙述陷阱。

  麦克尤恩作品的一个主题是“性”,但并非纯粹的“性”。在他的小说中,“性”的脸孔隐藏在婚姻、青春、家庭、成长、失落意象背后,“性”因此变得模糊暧昧,较之日常生活,它呈现出一种流动的、阴晦的生态形态。人性的内在冲突、模糊不清的灰色心态就集中于此。小说的关于人性却无法解决人性问题,关于质问却无法给出回答的概念往往以此为布道者,就像暗涌下的礁石将我们撞入深海。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三):作家伊恩

  我对伊恩麦克尤恩一直有着纯属个人观点的观点,那就是他在我的心中,是处于和村上春树差不多位置,写故事写得很好,但在思想上还不至于流传的那种。这样的说法是很刻薄的,或许应该换一种,他并不是我的菜。

  所以当我写作课的外教说他认为英国当代最好的作家是伊恩的时候,我小小地鄙视了一下他。因为不管怎么样,在我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至少应该是多丽丝莱辛等人。诺贝尔奖比较符合我的胃口,这是很狂妄的说法,但它在我这里是事实。

  但现在的我不得不承认,关于“作家”这两个字的含义我还远远没有达到理解并评论的地步。就算在我小小的写作课课堂上,伊恩的写作境界就是我有生之年渴望而不可及的。

  当然我指的是非母语写作能力,我所看的这本书也是英文原版。就是这样一直到阅读了原版之后,我才发现跨越译文的思想是很难获得的,而他虽然没有,但是在这几篇short story当中,仍旧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作家,在遣词造句、情节安排、和意象运用上的天赋

  “I don't go out much now. It's two weeks since I've been out of this attic. I bought some tins of food last time, though I am never very hungry. Mostly i sit in the cupboard thinking about the old times in Staines, wishing it all again. When it rains at night it beats against the roof and i wake up. I think about that girl who lives in our house now, I can hear the wind and the traffic. I want to be one year old again. But it won't happen. I know it won't.”

  “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cupboardman ”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非常成功的例子,如果单纯从technical的角度去看,完全可以用作心理描写的蓝本。他的语言简洁又准确的,这是从译文当中无法直接体会到的东西。我对于这篇小说也有着很强的情结,不是单单因为他的写作技巧,而是突然“轰”的一下的共鸣

  以及“First love, last rites” ,初读给人很难解释的感觉。我一度认为老师的解释太过于世俗了,爱欲和造物之间的矛盾,让年轻人冲动变得很枯燥无味。伊恩体会到了平时我有所察觉却难以捕捉的感情,就如同我给出的解释,这个故事是无所事事的状态的革命,是崩坏到边际复兴。爱情不需要那么多的symbol去预示它的一个个过程和斗争(也许需要),但是自由的状态需要,可是自由的状态同样需要自己编织的陷进。它的语言是很美也很恶俗的,让人感觉描述这种事情的语言本来就该是又美又恶俗的。

  你们或许早就知道伊恩这样的作家是很难当的,但我真的是读过了他之后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四):恰当而又简单,就是巧妙

  早看过这本小说就好了。现在看完,觉得太晚。

  《立体几何》

  作者用一种很怪诞的口吻讲了一个男人厌倦生活、又找不到生活重心的日常。他与妻子彼此无法理解,也不想要彼此了解,他们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争执和冷漠来消耗日子,他们内心里都有追求和渴望,但没人真正知道那是什么,他们触摸不到对方的心,也无法看透自己的,二人只是站在各自的岸边嘲笑对方的船:如此平庸又矫情,充满痴心妄想。

  这是残酷现实,也是作者眼中的婚姻生活、中年生活,但如果只这样写下去,最多也就能赶上卡佛吧,细节还未必有卡佛那么细腻,所以作者又加入了些别的元素,“虚中有实、实中带虚”,他给男主设定了一个喜欢研究数学和性爱的曾祖父,又给这曾祖父设定了一个见多识广的朋友,这样一来朋友说的话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他的曾祖父从朋友那里得到的信息有不确定性、他从曾祖父日记里得到的信息更是残缺不全,这样的好处是故事可以完全虚化,而人物性格却因此变得越加鲜明:曾祖父的日记就是曾祖父的关注点,他关注什么也就是好奇什么,我翻看曾祖父的日记也是这目的,我关注什么就意味着故事所引导的指向在哪里。

  至于那只阳具,是引出性爱话题的一个关键物件,另一个数学也是,这二者皆说明了曾祖父的性格(以及性功能障碍),引出了他的朋友,也是男女主角矛盾爆发的点,还是故事达到高潮的隐喻——这只阳具就是“激励事件”,隐形的,文艺的,用得如此得体、恰当。

  那个折叠后消失的世界,一个立体几何的概念的引入,使故事多了一丝荒诞的味道,也多了几分不确定性,那些人去了哪儿,还会回来吗,故事里有三个消失的人,一个证明了自己一个解决了疑惑、完成了求索,最后一个……解决了男主的麻烦,只有一个人是被动离开的,男主的残忍与自私跃然纸上,妻子的单纯和愚蠢也腾然而生,这种讲述比现实更直接,也更虚幻,越想越可怕,甚至不觉得它是假的。

  更有意思的是,M之于曾祖父像另一个自己,外向的、游走于世界的零部件,而妻子之于男主也像另一个自己,同样无能的、自欺欺人的、陷入虚无对现实无力的自己,曾祖父信奉立体几何理论,M不信,勇于探索的M自动自觉地完成了实验,他消失了,而男主相信这个实验,并将其用在了懵懂的妻子身上,妻子代替他完成了这次消失——无论曾祖父还是男主,都让“另一个自己”消失在了时空当中。

  这种设定非常有嚼头。无奈又充满了人性的生机。

  《家庭制造》

  作者反复说这不是一篇关于乱伦、童贞、自渎的故事,妈的,我看完后感觉这就是一篇关于童贞、乱伦和自渎的故事,虽然作者用华丽丽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幽默感充斥词句,但说到底这还是一个缺德又缺心眼的哥哥,由于自身青春期荷尔蒙引发的躁动和幻想,完全脱离儿童世界而不管不顾地、自私自利地伤害无知的妹妹的故事。

  但不得不说,这是个很巧妙的故事。作者用一种沾沾自喜、喜气洋洋的语句来描绘整件事的发生和发展,但空气里却充满了乏味和无知,没人知道到底为什么要那么做,没人思索成长的真正意义,每件事的意义。成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性又是为了什么?喝酒、抽大麻是为了什么?我们和这个世界之间总是隔着一大段距离,很多时候我们机械地做、飞速地做,只怕自己做得差、做得慢,落了下成;只有无知的小孩子才问“为什么”,越大的人越对这话题避而不谈,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只是匆匆赶路、匆匆向前。

  这或许就是文章反复说“这不是关于乱伦故事”的用意,这让我忽然明白了“意义”这个词:需要被掩饰的、被掩盖的、掩藏的事(大多是坏事)才需要意义,才需要找辙,而真正美好的事往往可以说得光明正大,是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不需要往深了探究,或许世界就是它展现给我们的样子,操蛋、完蛋、毫无希望,我们总是企图从中找寻真相和寓意,因为不相信它其实只能如此、它其实就是这样。

  这篇文章的处理方式总似乎和之前看过的《黑兹尔飓风》有点像,很多文章都是这种写法,絮絮叨叨的日常、冷漠却灵光的感想,理性一点来讲,《没人说一句话》应该跟它更像,但看到这篇小说时我唯一想到的就是《黑兹尔飓风》,现在说不清原因,或许是两位作者都带有原始的灵性,或许。

  这故事其实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特别是像我这样有道德的中年人,生活的阅历、经验以及被多年浸染的约定俗成告诉我,男主角是个畜生,但想想,如果事情不是如此过分,恐怕这种不适感会轻许多:许多时候我们都是畜生,只不过我们没做得这么过格,或者说很多人做过但没被人知道——小说是把一个戏剧性的片段渲染到最大,把一小片涟漪激发成巨浪,至少我觉得麦克尤恩是想做这件事,而海明威则竭力掩盖泛起的水花,在这件事上只有巴别尔坚持写实,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像个拿着卡尺的工程师。

  《夏日里的最后一天》

  真喜欢这篇稿子。大概因为是我一目了然可以消化得了的东西。

  虽然一点也不独特,内核俗气、表达简单,是很多作者都用过的方式,“冰山原理”和日常的叙述,但对比的方式非常恰当,深刻也犀利:完全的孩子、完全的关爱和回报,懂事一点的孩子、世俗眼光抵不过心灵的交融,真正的大人,虚伪空洞却有一套打不破的规则。

  珍妮为什么选择自杀,因为她是个了解规则的成年人,那为什么带走了孩子?因为爱。

  《舞台上的柯克尔》

  很短小,一个片段。

  艺术的真谛是什么?你眼中的艺术或许只是别人眼中的污秽、烂泥、笑话或者……一个契机。ML在某些人眼里就是ML,没人理解其他人,我看完这篇稿子的感觉就是这个。

  但,那个黛儿又是什么作用呢?我不知道,我想不清。

  《蝴蝶》

  这篇真好!真好真好!

  评价不过是套话,故事线索明晰,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立体、有说服力,最重要的是那种孤独的边缘人的感觉,写得真透。

  看似一件很恶心的娈童案,实则是一个不被世人所容的家伙的一生,那女孩便是世界的缩影,它引诱你、榨干你、却始终与你无关,它诱惑你的时候不遗余力、却那么天真自然,你不知不觉便动了邪念,没错你所有的自然反应都是邪念,你的欲望只是妄念,你想做什么?你对生活无从抵抗,想还击吗?用欺骗?用同样的无赖方式回还?你的还击就是犯罪。很多时候,生活把一个可怜人逼进角落里,然后给他一把刀,说“来吧,犯罪”,他还能怎样?不管怎样,他杀死的都只是自己。

  估计很多人看完会感到不爽,因为主角连一丝一毫的负罪感都没有,他反复在心里回放的过程只是那一枚小石子、他如何加入那群男生——杀人的过程和那小石子一样、甚至还不如(那枚石子那套西装,他始终期待着被关注、期待着融入,若真心比较小女孩和他,或许他在心理上更像一个被动等候的孩子,而女孩则早早学会了主动),可事实上对于那女孩,他也什么都不是,在大人的世界里他或许犯了罪,但对于那个小女孩,在她的心里,除了对陌生的恐慌和对未知的恐惧,她并没对那根JB有过多的想法,就像她对那只洋娃娃,是她催着人家买的,买到了她连看也不看就丢开了。

  只是,我在想一件事:他和他母亲都样貌丑陋,这似乎是一种原罪,可他的母亲怎么会有了他呢?他的样貌连“富于同情心”的女人见了都会嘲笑和闪躲,作者是在嘲讽男人的性欲不分对象?这里和他的娈童行径对照,也就更说得通,他不是娈童,只是那恰巧是一个让他放下警惕的女童——

  这不是借口,他也没要求被谅解。

  《与橱中人的对话》

  这篇看了两遍,第一遍看得太草率、看错了,惊艳非凡,第二遍看懂了,又觉得没什么。我大概还是没太领略到这文章的好。

  起初觉得有两个奇怪的地方:为什么社工一句话都没有说?为什么一个似乎与世隔绝、无法融入社会的人说了这么多?

  我以为答案只有一个,标题里早已标注出来:这社工是个女孩儿,她已经死在了橱中。

  我甚至以为这答案还有暗示,比如:这个梦想回到一岁的男人话语不清,在监狱时他只跟无法听到、也无法回应的聋哑人说心事,他不需要回应,没有回应让他觉得安全。

  由此,我放心大胆地去想:是啊。他不需要太多自由,他惧怕自由,这是他反复说的一句话,他被世界自私地对待,又被冷漠地推开,他无法理解自由的真正含义,他脑中的自由和孤独、被抛弃无异——而这恰恰是很多人的潜在心理,很多时候我们用爱情来比喻这件事,但没有作者来得直接、干脆——这故事真好啊,真好……

  可是我错了。回头再看一遍,原来是男人自己在橱子里,那社工是男的,“有老婆洗衣服”,而那个“在我家的女孩儿”不过是惊鸿一瞥,他始终活在小时候,那始终是他家,那不过是偶遇的女孩罢了。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的,再回头去看就不觉得好看了,只是我想多了……可如果只是我想多了,那这故事就不成立了,说这么多话急于表现自己的橱中人,怎么可能存在呢?他又是如何完成了从沉默到多话的转变的?这中间究竟出现了什么?信任?

  大概要是在最后加上“所以你们会带我走吗,会把我安置在这样的地方嘛”,或许还是可以的(?)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什么是最初的爱?做爱、亲爱,就是爱,无数的精子卵子和力气,无所畏惧。

  什么是最后的仪式?堕胎,“杀死母亲,连同孩子”。

  这之间发生了什么?明白生活没那么容易,明白日子有多难过,明白有很多外界的干扰,就算不干扰、自身也没有力气,“我们只是普通人”,普通人该过普通人的生活,不光有爱,还有生存的责任和磨难。

  那只大老鼠是主人公对未来的向往,也是残酷的现实,是向往之于现实的破灭。所以男主人公将他的手放在爱人的肚子上,用这种无聊的方式达成了和解。

  《化装》

  不太喜欢这种写作方式,戏剧化、拿腔作调,但也是叙事的一种,很应景,只是我不喜欢。

  但有句话写得特别好,“混淆日子的敏娜说服了葬礼茶会上的敏娜”,姐姐去世在后,敏娜的脑子不好使和她对戏剧强烈的在意与自尊,在这句话里全部体现了,甚至连这故事后面发展出的自欺欺人也有了暗示。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五):虽然怪咖,但是不乏是一个厉害的作者

  首先当然是说作者是个怪咖,描写人性真的刻骨到让人毛骨悚然,然后是说翻译,很流畅,感觉就是一个本地作家的风格,译文出版社的就是不一样。不过有些翻译也让我好奇原句是怎么说来着?例如,“敏娜呵那个敏娜”。我一度认为有些字是打错了,毕竟这本书的纸张粗糙了点,感觉像是盗版书。

  “立体几何”让我看到一个在社会上呆不下去只能靠着别人(也就是曾祖父)的故事活下来的男人还有一个啰嗦脑袋断筋的女人,然后就是像黑洞一样的空间。简单来说就是弑妻。

  “家庭制造“就是一个混合所有坏小子会干和想干的事的小男孩,还有他那懵懂又冲动的”小弟弟“。简单来说就是奸妹。哎,我比较厌恶伦理方面的事,这故事都快让我弃书,这是畅销书的节奏?!

  ”夏日里的最后一天“就是一个新来的受歧视的胖到出油的女人和一个只爱划船男子的故事。我曾一度以为他会奸杀这个他看不上眼的胖女人,因为作者是个重口味的人。但后来仅是溺水。实在是太清新了。

  ”舞台上的柯克尔“我只能说,这大概是作者在看表演的时候幻想里头的人会大胆而不是表演似的OOXX吧。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意义。

  quot;蝴蝶"嘛,应该就是一个被社会遗弃的孤独男人,猥亵一个小女孩并且杀死她的故事。看完大概可以想象到一个会猥亵女童的男人的精神世界。

  quot;与厨中人的对话"和”化装“,就是很明显的让我觉得”虽然怪咖,但是不乏是一个厉害的作者“。属于有精神病范畴的人物,在没有危害他人的情况下的生存状态。当然有夸张的形式,但是真的没有废话,行云流水(这也同翻译有关),人物思想很活跃,跃然纸上。相对于前面的重口味,我还是看这种类型的会舒服些。

  而书名的那篇”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我只能说,因为这短篇的名字比较好,而不是里头写得最出彩的。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六):少年人渴望成长,但这成长带着一股野蛮的力量

  几篇小说中,全是孤独的少年,带着饥渴和探索,蓬勃生长,然而生长中,又带着让人不安的、野蛮的力量。

  我们以往读到的描写少年的小说,多是清新的。但伊恩·麦克尤恩写出了孤独少年的疯狂。这疯狂,非常隐秘而让人无法察觉,这样的故事,读来让人心惊。有谁知道,少年除了青春,还暗藏着那么多的黑暗?

  我只能感觉到一丝丝意向,但无法总结。不知道是自己距离青春期是太远了,还是太近了,读了总觉得有些熟悉,却又明明很陌生。

  提到青春、少年,大家能想象到的画面多是干净的。而文中这几个少年,给我的感觉却并不那么干净。当然,也没有成年人那么肮脏。只是,他们都非常不安,带着自己都不知觉的躁动和邪恶。

  对,类似于儿童天真的邪恶。他们尝试着、急切地想要冲进成年人的世界,但却不得其法。带着身体的原始冲动,向着想象中的成熟大步快进,对自己的行为好像都没有知觉似的。

  可就是这样毫无知觉中,却犯下了让成年人瞠目结舌的罪恶。那种罪恶,很多都令人发指,是少年野蛮生长带来的破坏。最悲哀的是,少年却不自知。

  《家庭制造》中,男孩装作故作深沉的样子弯曲又伸直手指,想让人知道自己其实已经长大,无所不知。和妹妹康莉玩“过家家”游戏的描述,特别生动,带着孩子的直觉。那种女孩为此兴奋不已,而男孩为此痛苦万分的感觉。然后,这个男孩诱奸了自己的妹妹,看着让人……难以形容什么心情。没有受到正确引导的男孩,就这样在无知中,干下了乱伦的勾当。起因仅仅是为了所谓的面子。

  《舞台上的柯克尔》在舞台表演不可描述?太大胆了。舞台上的这幕表演,什么意思呢?男女摇摆,我想象不出是个什么姿势,不过根据后来这一对“摇摆太快”的描述,大约能想得到了。只能说,要表演这种剧情的人,真的太变态了。

  《蝴蝶》中一个孤独的少年,猥亵幼女。然后,非常冷静地把摔倒的小姑娘扔进了运河之中。让我想起了《告白》中的恶作剧。这是一种,充满了孤独、无知无耻的感觉。

  《夏日里的最后一天》最后一天,胖胖的珍妮带着小孩和主人公,因为莫名其妙地笑,船翻了。珍妮和小姑娘没再浮起来,主人公则在水中漂流了很久之后才上岸。然后,到此结束。此后会怎么样呢?

  珍妮是个胖姑娘,有趣但却没人在乎,只有一个傻傻的男孩子喜欢她,然而在暑假结束的最后一天,一切就这样突然画上了句号。感觉都可以当做一个恐怖小说的开头了。

  《立体几何》是很特别的一篇,“我”痴迷于数学,痴迷于自由,在念叨着“维度是知觉的函数”这句话时,找到了灵感,毫不费力地解决掉了女友。这部小说,带着一种超现实感,特别像博尔赫斯。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文中那种夏天的油腻和炎热感,非常真实。最后打死母老鼠,少男少女,忽然开始真正的成熟起来。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七):口胡

  这书看起来感觉很特别——明明都是些出格而另类的题材作者的口吻确实平淡得就像在写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平淡得我几乎搁置了一年才接着看完这几篇小说,其中蝴蝶看了遍……这种另类和平淡的反差是直观的感受,但去思考起来却又如坠五里云雾难以把握作者到底通过小说想传达些什么。初步的理解和感想先记于此。至于资料以后可能会再查吧(其实又是个不会填的坑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这篇意外地并没其他篇目那样特别重口的内容(尤其是最后一篇看到最后我都惊呆了)(热评里有一个说是兽交简直危言耸听,讲的大致就是一对情侣随着生活的窘迫和颓废,女方进入工厂打工并渐渐快要完全消磨了个性成为one of the works了,有一天经历并亲眼看到了一只从前“偷听”"陪伴”他们性爱的老鼠,“大彻大悟”离开了工厂。里面还有许多篇幅是关于男主抓鳗鱼的,可能是这么安排一个热爱自然的随性的男主作为试图“融入社会”女主的反面,然后说明现代的资本主义工厂对原本淳朴活泼的人性的扭曲和湮没,小说的开始和结尾都用到了“澄明”一词,不知道是不是与海德格尔有关系——大众的确应该是随着现代的大众传媒而产生的,今天的人即便自己没有思考也能口若悬河地说出媒体宣传的车轱辘话,这时候的他就是大众——就是大众传媒的一个传声筒。老鼠之死为什么会给女主这么大触动,暂时还想不到十分有说服力的原因。

  虽然说我看这书看的时候觉得很莫名其妙,但是有几篇大致的主题应该也能猜到吧,如《舞台上的柯尔克》,讲的是舞台上一对男女在表演性爱的戏剧中竟然真的做了起来,导演(或是编剧?)严厉斥责并且解雇了他们。而就是这位导演,在戏剧的台词中还热烈地歌颂性爱并且发现之前一直称赞那对男女的动作到位,而一旦发现他们是真的在做爱而不是在为自己工作,那对演员间神圣的“性爱”就被他冠以各种肮脏的字眼来形容了。也许是讽刺现代的“一切的美都要经过利润的证明”吧。

  最有感触的一篇就是《和厨中人的对话》,因为代入感太强。如今的我的确越发怀疑从前没有负担自己的未来和生活的日子,就像主人公怀念她妈妈的摇篮。——类似这样的角色还有《千与千寻》中的巨婴,不知道宫老爷子有没有受到麦克尤恩的启发。——不管怎么说都回不到小时候的吧。所以再痛苦还是要坚持走下去独立起来。再联想可以引申到“现代的生活越是便利,则生活在其中的人就越是孱弱”。

  还有《蝴蝶》这篇是讲一个似乎有些痴呆的主人公“我”猥亵幼女又把她沉入河中的故事。看的时候就觉得太阴暗了……但也像大一的时候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样似乎获得了一个新的视角,犯罪人的视角,其意义就在于——套用一个不太懂的概念就是由主流的“正常人”通往“他者”吧。《立体几何》、《家庭制造》和《夏天》因为是太久以前看的,都忘了就不提了。。。。。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八):始于爱情,终于仪式

  大家都在说这本书邪恶重口。 我觉得其实还好。

  并且题目first love,last rites更适合理解成 始于爱情,终于仪式。在我看来,整本书是在表达纯洁爱情的异化。

  第一篇立体几何,颇有哥特小说范儿,很好看。这篇故事性相当棒,有一种很巫的气质,我很喜欢。

  第二篇家庭制造,看起来似乎重口乱伦,其实却是通过青春期的不良少年之口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调侃讽刺。特别是他和妹妹那一段,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对着人类社会的性比了一个大大的中指。

  第五篇蝴蝶,一个异化的人的异化情感。其实他的感情是很朴素真诚的,可惜……很难说,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呢?但若是论及祸首,却并没有真正的罪人。

  第六篇与橱中人的对话,则也是与上篇类似。连橱中人自己也对母亲持模棱两可的感情,既爱又恨,最终选择了一辈子呆在橱中。

  第八篇化装,病态的姨妈的病态爱情。

  整个看下来,除了一两篇,基本作者都是在以青少年的角度看待大人的世界,无疑反讽了大人的世界。孩子是模仿者,他们拙劣的模仿看起来邪恶而又重口。但是我们不禁会想,也许大人的世界才是正真变态而又重口吧。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九):很黄很暴力

  刚看完有一段时间,虽说看到豆瓣儿上好多评论看起来很脏啊,不要被外表的小清新所迷惑,但是虽然内容却是有点黄暴,但是有种蜜汁吸引,你会不自觉的就已经翻到了下一章,这是最骚的。可能他揭露的一些东西,也正是人性最本质的邪恶。

  如果只是当小黄书看那没什么可讲的,但是要是以一种比较严肃的态度去看,它里面的每一个畸形的故事,必有一个引人深思的缘由。第一个故事结尾处给我的印象最深,可能这就是一对激情已退厌倦琐碎的小情侣的日常,他说出了好多人不敢去承认的东西。女主对爱的缺失,认为丈夫不能给她幸福的爱情,所以她渴求的生气,渴求到膨胀,但她却不能用最原始的,激进的方法去迫使她的丈夫满足她。只能在失落面前强颜欢笑。这样才是挽救她们爱情的唯一方法,而她最后的消失,他丈夫的无法忍耐,对于他丈夫来说,日记的地位比她重要。还有一个和她妹妹乱伦的印象也比较深,尤其是后面情节扭转,她妹妹的配合。看到这里不禁感叹。

  每个故事很短,但是想表达的内容很饱满。而且都有一个点可以让人为之惊叹,是一本挺有意思的作品。不禁思考开始思考是非对错、人伦道德。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十):《爱与性诡谲的圈套》

  在文学领域,爱情是永恒的题材。准确来说,对于我们生活的周遭世界,爱情也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即便通常而言,它只是人们为了摆脱孤独而又深陷孤独的诡谲圈套。

  对于爱情的描写,不同作者之间的陈述往往大异其趣,有人歌颂爱情美好和伟大,有人把爱情只看作是转瞬即逝的荷尔蒙爆发,过去我们津津乐道关于爱情的美好寓意,而伊恩.麦克尤恩的这本书,恰恰剥下了所有美好的外壳,放大情感深处最残忍的本质。

  这本小书囊括了八个短篇故事,爱和性是麦克尤恩的主题。书中的人物大多专注,专注于他们近乎贫瘠的生活,似乎也恰恰是由于这种专注,而使得一些本该寻常的情感产生了刻意的扭曲。这也是为什么,我宁可把他称作一个慢条斯理的暴徒。这里说几个其中比较喜欢的短篇。

  首先是《橱柜里的人》,这里面涉及的母爱成了一种近乎变态的爱,单亲妈妈自私地阻止孩子的成长,想把孩子永远当作婴儿哺育,而当主人公面对生活,不得不转换为健全的成人时,他至始至终没有学会过,只是在人群中拙劣地伪装。逃离那份过度的母爱、逃离原先那个扭曲的家庭后,虽然获得了成长的自由,但最终却被自由所伤,在极度的不安全感之下,他把自己锁在了橱柜。这是一份过犹不及的爱最惨烈的牺牲品。在这样一个近乎荒谬的故事里头,我相信麦克尤恩只是在把很多事情放大来看。目之所及那些被宠溺得无法健全成长的孩子,在不得不投入成人世界的过程中,往往举步维艰。这是一群痛恨自由的孩子,因为自由剥夺了在母亲身边能够给予的那份安全感,他们不得不面临着自我选择,不得不自己处理生活对他们的刁难,不受庇护的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回到他们的婴儿床,为了给自己寻找一处那样的替代场所,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橱柜”,在那里永远把自己锁上,就像小时候被母亲放置在婴儿床里一样。这种病态的心理并非罕见,而根源恰恰的我们被称作“爱”的情感。在大多爱情故事里,爱能成全一个人,而在这篇故事中,爱却具有毁灭一个人的力量。

  在这八篇短篇故事中,《立体几何》、《夏日里的最后一天》、《蝴蝶》这三篇故事有着异曲同工的漠然,在这里头,一切情感、依赖感,都被作者用一种近乎心狠手辣的冷漠给处理完毕,并非作者认为爱是廉价物,或许在作者看来,正是由于它有着转瞬即逝的美好,所以才时刻面临被毁灭的危险,而这种危险也值得作为那瞬间美好的衍生物。《立体几何》中为了证实祖父日记而不惜毁灭妻子的丈夫,《蝴蝶》里面眼睁睁看着信任自己的邻家女孩坠入运河的孤独男人,而最显而易见的是在《夏日里的最后一天》中,前半段把人物塑造地如此善良温暖,而在读者跟着主人公不自觉地对这温情产生依赖时,留下的却是一个漠然地看着夏日沉入河水的结局。这些故事让尸体把生和死摆在了一起,作者在说什么,或许无法构成语言,单单只是一声嘲讽,就被化作了这几个冷到骨子里的故事。

  剩下一些短篇,关于性也好,爱也好,那些非寻常的感情,大抵都让人在初读的过程中不寒而栗,你琢磨不透他是带着巨大的温情在雕琢这些吊诡的故事,还是冷漠本身就是冷漠。是在嘲讽人们以为一切美好的感情是永恒而理所应当的吗,还是借以这些故事,在旁白和脚注中告知我们,幸福是侥幸的幻象,不幸才是生命的常态。人类对于爱情不切实际的美好期盼,以为无暇,以为真善,但它既然基于人的欲望而存在,那么爱情就只是很普通的情绪一种,就像饿了吃东西一样,它能让人饱腹,也会因贪婪而滞涩肠胃、消化不良。如果摘下那一层滤镜,就如同麦克尤恩笔下的残忍和索然无味。

  说到底,人们对于爱的欲望,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