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是一本由[荷]芭芭拉·施托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看图像小说,很直面的了解了梵高的一段故事,以及很多画作的前因后果。读完之后,对照着网站整理书里出现的画作,只找出25幅,觉得还会有,喜欢!
●文森特是真的把自己的一生都真切地投入到了艺术中,可热爱的事情却并没能改善他的生活,值得庆幸的是还好有提奥愿意支持他陪伴他。想起之前神秘博士有一集,文森特到了现代艺术馆里,听到了大家对他作品的认可和赞美忍不住热泪盈眶,看到那段的时候也被感动哭了。
●喜欢作者的画风和故事的表达。小时候觉得梵高太孤高和负能量了,现在竟然能体会到一点点他的想法。
●在梵高博物馆买的英文版 看到书的时候爱不释手 没想到竟然有中文版... 早知道就国内买了
●超好看! 会把人看哭的
在梵高未被赏识、画卖不出去、生活拮据的时候,在商人和梵高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很简单的回答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梵高坚持自我、自尊自信,也体现除了他对艺术、画画的尊重与热爱。
如此简短的回答却足够让人有理由相信即使他一直不出名,他仍就不会迎合市场,他会始终做自己,画梵高的画。
这是我的第一本与画家生平有关的书,之前对梵高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幅《向日葵》上,读完最深的感觉是一种压抑和孤独之感,果然想要与现实作对就要承受不寻常的质疑和无人理解的孤独。还好,梵高还有弟弟——一个即使会吐槽他但仍然爱他支持他相信他的弟弟。家人的支持永远都是那么重要,在这群港湾里好像连愧疚都会变成是一种坚强。
每一次,整幅的画面占据书页,金黄色的麦田大片大片,没有一句对白,我都能感受到梵高奔走于自然又陶醉又孤单的心情,或许独处的静谧过后,我们能走进紫罗兰色的神秘世界里,那里所有的真善美都纯粹的让我们心疼心动又欣喜。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等待好友到来的那段日子,在向日葵地里,他采下几株娇艳的向日葵,插入瓶中,又精心对照、勾勒,最后完成可以装饰卧室的温馨之作,美丽且永恒。在生活中我们也曾这样等待,无论是那个放在心间的朋友,还是那个被世界接受和理解的机会。
最后,分享一句最触动我的句子:我希望你将拥有的家庭之于你就像大自然之于我一样。我没有妻小,孑然一身,当我看着麦穗、松枝和草叶片时,却感到无比安心。当我来到当我来到郊外作画,我就能感觉到联系我们所有人的共同之处。
最大的治愈也许就是离开这些喧嚣,走进自然吧。
《梵高》读后感(三):原文感悟两段
我希望你将拥有的家庭之于你就像大自然之于我一样。我没有妻小、孑然一身,当我看着麦穗、松枝和草叶片时,去却感到无比安心。当我来到郊外作画,我就能感觉到联系我们所有人的共同之处。
我们将会拖犁前行,直到动不了为止。届时我们会带着惊艳之情凝视链菊、刚犁好的土块、春天的新芽、静谧清朗的夏季蓝天、秋天的厚厚层云、冬天的枯树,还有太阳、月亮和星星。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是属于我们的。《梵高》读后感(四):梵高的身边人
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不一样的梵高。 ——2019-05-04
之前只是知道梵高的「星月夜」和「向日葵」以及他的「割耳自画像」,其余好像也没有过多的了解。这次看这本图像小说,算是对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有了初步的探索。
一直以来,包括我在内,大家对梵高的艺术天赋津津乐道,并认为梵高为绘画史留下了一笔珍贵万分的财富。当然,这是事实,梵高在绘画艺术上的见解,我们望其项背。夸赞梵高的文章不胜枚举,因此想从身边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梵高的成功真的离不开提奥的支持,梦想的实现也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啊。 首先是物质上的支持。梵高的生计都是靠提奥才得以维持,包括他一心想要创办的「艺术家之家」,也是提奥经济上的支持才得以维持一段时间。 其次是精神上的支持。在梵高的画风还没有在画界流行起来的时候,是提奥一直鼓励梵高,并帮忙出售梵高的画,提奥算得上是梵高的经纪人了。在梵高画中的思想没能被世俗接受的时候,也是提奥一直在鼓励他,宽慰他。甚至提奥希望自己的孩子小文森特能够像梵高一样顽强不息。
除却提奥这个最亲近的人以外,大多数生活在梵高身边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是消极的。 包括高更,艺术家之家之于他只是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但是梵高却对他赋予重望,希望高更能够撑起整个艺术家之家。高更只是来这里生活,梵高同他聊的话题却是围绕着梵高对绘画的畅想、对艺术家之家未来的美好愿想。在艺术上,高更不及梵高思想的高度。在生活上,梵高烦扰了高更。 梵高的生活就是围绕绘画展开的,他把自己眼中的世界通过画笔留存下来。但是不是所有人能够理解的。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提奥,能否一直在精神上相信梵高,支持梵高。只能说,梵高是幸运的。
1、繁星的景象常让我想到地图上代表城镇和乡村的黑点,要触碰到繁星我们只能搭上死亡的列车。在我看来,霍乱、肺痨、癌症不啻为天上的交通工具,而蒸汽船和火车就是凡间的交通工具。
2、如果你的愿景里有永恒的元素,那么你的生命就有存在的意义。
3、梵高:只有当我站在画架前作画时,我才感觉自己活着。
4、提奥:我们将会托犁前行,直到动不了为止。届时我们会带着惊艳之情凝视雏菊,刚犁好的土块,春天的新芽,静谧清朗的夏季蓝天,秋天的厚厚层云,冬天的枯树,还有太阳、月亮和星星。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是属于我们的。
《梵高》读后感(五):仰望星空,拖犁前行。
偶然看到这本书,被封面的字体和配色以及梵高的肖像吸引,内页的颜色我也十分喜欢。
很少看到字体、画风和故事都特别对我胃口的这种书。
从冯索瓦·史奇顿开始接触图像小说,渐渐不能自拔。
故事从梵高离开哥哥,去往普罗旺斯的乡间作画开始。
在那里他和邮递员成为朋友,租了一间房子,等待同时代的其它画家,并且想建立一个画家的理想之家。
他也评论一些画家,比如:
> 米勒和莱尔米特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画的不是事物的表象,而是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刚开始总是失意,如此安慰自己,或者本质上他就是这么认为的:
> 如果你真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不能指望大家的认可。在画出星空时,他给哥哥的信中写道:
> 要触碰到繁星我们只能搭上死亡的列车。在我看来,霍乱、肺痨和癌症不啻为天上的交通工具,而蒸汽船和火车就是凡间的交通工具。高更(据说是毛姆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原型)到来之后,梵高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试图用脑海中的画来作画。
> 用脑海中的画面作画,画布看起来真是神秘多了。> 就像用色彩写诗一样。后来梵高精神出现问题,在这期间,他只有画画才感到自己活着,比如对着麦田:
>每当我想起那些我不明白缘由的事情,我就会看看麦田。它们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何尝不是麦子呢?至少我们必须谦逊地接受一个事实:我们就像植物一样生长着,无法到达想象力希翼的范围,而且我们一旦成熟了,就会像麦子一样被收割。然后哥哥结婚,画面中与哥哥婚礼众人繁华相对的是梵高在独自面对花草自然,他在信中写到:
> 我希望你将拥有的家庭之于你就像大自然之于我一样。我没有妻小、孑然一身,当我看着麦穗、松枝和草叶片时,却感到无比安心。当我来到郊外作画,我就能感觉到联系我们所有人的共同之处。后来,哥哥开始帮文森特卖画,收到一些好评。
文森特和朋友聊起名声时说:
> 你听过巴西的萤火虫吗?它们绽放如此明亮的光芒,结果女士们便在夜晚将它们别在发髻上。名声对艺术家来说,就像发髻对萤火虫一样。时间又过去一些,哥哥写信告知生下了男孩,并以梵高的名字替他命名,希望未来可以像他一样坚毅不拔、勇敢无畏。
单就这个故事来说,结局并不悲惨,停留在了结局到来之前的展望里。
最后几页,梵高和哥哥一家生活在一起,他们在一起聚餐。饭后他和哥哥在乡间田野里散步聊天。
梵高说道:
> 我预见一个问题重重的未来,但对此并不悲观。> 我经历了顺境和逆境,而不是只有逆境。让该来的到来吧。> 我们将会拖犁前行,直到动不了为止。届时我们会带着惊艳之情凝视邹菊、刚犁好的土块、春天的新芽、静谧清朗的夏季蓝天、秋天的厚厚层云、冬天的枯树,还有太阳、月亮和星星。> 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是属于我们的。最后的事大概所有人都知道了。
另外,如同电影彩蛋,不注意可能会忽略。
在书的最后,有一页纸大面积留白,只在底下画了两座墓碑,上面写着:
> 在此安息,文森特梵高,1853-1890> 在此安息,提奥梵高,1857-1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