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梵高手稿》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14 21: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梵高手稿》读后感10篇

  《梵高手稿》是一本由[荷] 文森特•梵高 / [美] H. 安娜•苏 / 编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梵高手稿》读后感(一):梵高的情感全都隐藏在这些书信当中,只有看过的人才懂得

  有的人在年轻时候,就知道了自己要去做什么,有的人穷尽一生都还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

  乔布斯25岁,苹果公司上市,他成为三个联合创始人之一,

  马克兹伯格25岁,脸书第一次有了正现金流和3亿用户

  谢丽尔桑德博格25岁,她成为劳伦斯萨默斯的手下

  梵高文森特25岁,来到巴黎,接触印象派仅3年

  ……

  2016年,天朝土豪华兄弟王中军画了3.77亿买了一张梵高的静物画,3.77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月薪5000块钱的人,不吃不喝连续工作6283年,想想就觉得可怕。然而卖得如此高价艺术家梵高文森特在他生前时,只售出了1幅作品,30岁进军油画界的他,在37岁的时候,就用了一把手枪对准自己的胸膛,将自己断送黄泉

  梵高一生中画过多多少少自画像,从最初的戴礼帽,穿昂贵皮质大衣的欧洲绅士,到后来,为了不让母亲担心,而掩去自己右耳,身着廉价蓝色布衫的落魄画家。梵高的自画像像是他生活衰败的缩影,梵高像是个孩子一样想要天真的去拥抱世界,可是世界却冰冷的拒绝了他。他执着绘画执念和永不崩溃的理想,尽管在世的时候不被家人好友理解,但是对于他自己也是问心无愧了。

  这本《梵高手稿》实则是梵高从1875到1890期间,同弟弟提奥或者高更等友人的往来通信,其中记录了梵高油画作品的原貌以及原始书信,不仅是艺术大师梵高感情真情流露,更能从他细腻文字中,感受出他在绘画当中的勤奋,以及善于思考同时又极其富有智慧。如果你还对这本书充满着感情,好奇,同时又想窥探一个知名艺术家的绘画过程,那么买来此书读上一番绝对是个不错选择

  【书摘】

  【1883年3月11日】

  我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当然不是指金钱方面,而是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为之投入全部身心灵魂,而这份职业有能给予我启发,赋予我生命意义

  我的意思是,就算身处困境人生灰暗,我也不愿意也不应该被看成一个不幸的人。

  【约1883年6月10日】

  第一版素描非常不同前景中是两个人,带着那种在天气不好时常戴的防水帽,素描中的女人们颜色也更暗一些。

  光影感觉特别好,光线穿越棚子的缝隙流泻到在人物身上,要是能画好该有多棒啊。我相信你一定理解我。我希望能跟莫夫讨论一下。不过也许还是不要了,因为不论其他人多明智,他们的意见也并不总能起到帮助的效果。最聪明的人并不见得总能把事情解释得足够清楚

  【1889年1月23日】

  在我画画的过程中,不是只有坏运气,而是好运气和坏运气并存。比如说,也许蒙蒂塞利的花卉画对收藏者来说值500法郎,当然这确实值这么多钱,但我要是对某个苏格兰人或者美国人说我的向日葵也值500发廊,那会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

  生病后,我浏览自己的画时,发现最好的画是画卧室的那幅。

  本书中节录的信件,无论是表现彷徨思索脾气暴戾,还是热情洋溢和哀痛欲绝,都只在尽可能全面地重塑这位标志性艺术家的人生奥德赛。这些出自梵高之手的文字,配上他的画作,更为公正诠释了他作品中的热情愉悦,也纠正了他在大众眼中长久以来的“疯狂形象

  《梵高手稿》读后感(二):疯狂的奇迹丨读《梵高手稿》

  人的灵魂里都有一团火,却没有人去那儿取暖,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囱上的淡淡薄烟,然后继续赶他们的路。

  那我们要做什么?给火添柴。“你里头应当有盐。”不管多焦躁,也要耐心地等待,等到有人想要来访,在火边坐下来——待在那里。我怎会知道?任何信仰上帝的人,都能等到这一刻到来,或早或晚。

  ——文森特·梵高

  夜半做梦,梦到友人赠予我一幅用玻璃画框小心裱装起来的艺术品,我心下大喜。而无关的第三者第四者却在一旁耳语,这作者是个十足的疯子,这浮雕一样的画作真看不出哪里好。

  醒来细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梦中作品的作者,就是梵高吧。

  梵高在二十六岁的时候找到了他的人生使命——艺术家。

  奇怪的是,我们总会在二十五六岁的阶段觉得人生迷茫。《步履不停》中有一句台词“你才25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25岁的我,不相信这句话,而一旦过了25岁,站在时间轴上回过头来,才发现这句话,说得真好。

  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二十六岁能找到人生使命并非为时已晚,至少,他已经比他的朋友——三十五岁辞去人人都羡慕的职位、抛妻弃子,远赴塔希提专心创作的高更幸运了。

  梵高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非常执着。

  甚至经济的困窘也无法拘束他,他仍觉得“自己无比富有”“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在他与弟弟提奥的往来信件中,可以看出他文笔非常好,思想非常积极,愿意接触新鲜事物,不断学习,并且坚信“只要想做,我们总有办法做到!”他认识到自己的渺小,遵循信仰,敬畏人生,敬畏自然。他坚持刻意练习,每日一画,追求心手合一。

  对梵高来说,绘画就像“击剑时发起的进攻一样”,他充满着热血沸腾激情,他享受这种激情,也愿意在灵感喷薄的时候尽量创作。他二十六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往后的岁月中,他也知道自己拥有什么——创造力量

  蒋勋在《破解梵高之美》中说:“梵高正是因为疯狂,才看到了奇迹。我们与疯子不同,是因为在现实中学会了妥协。”

  或许并非妥协,或许只是因为我们对于自己想要去追求的东西欲望从来不够强烈,所以没办法做到如梵高、高更那样的决绝。

  我们嘴上说着:“脚踩在淤泥里,但心要向着阳光。”而一旦你怂恿世人都去追逐自己的心中所想,世人又开始犹豫,为自己百般寻找借口

  我要工作,我很忙,今天实在太困... ...

  甚至还会理直气壮的说:“喂,要是每个人都像你这样,这个世界就完蛋啦。”

  而在毛姆的小说中,以高更为原型的角色斯特里克兰回答道:“你这句话说得太蠢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像我这样。绝大多数人做着普普通通的事情就心满意足了。”

  “没有一种疯狂,看不见美”世人的矛盾之处正在于“我们害怕这样的爱,我们又渴望这样的爱。”

  就像我们害怕失去可掌控的一切,我们又渴望诗和远方。

  来到阿尔的梵高告别了阴郁城市,把他“寂寞心灵救赎的叫喊”宣泄到他的风景画中。“我变得越老、越丑、越病态、越穷,就越想用安排巧妙生动明艳的色彩报复这一切。”

  他以为好友高更的到来就能疏解他对家对人的温暖的渴望,却忘了有些“奇迹”只属于他自己,世人不理解,高更亦无法理解。

  所有的天才,都不被人所理解。

  他清楚自己的道路,尽情地活在自己的“诗与远方”之中,也就不再强求世人的理解了。

  所以一直特别感慨于文森特与提奥之前的兄弟情,有这样一个在外人眼中不讨喜、自闭、离经叛道,还常常向他伸手要画具、书本、钱的哥哥,他却异常骄傲。“哥哥简直不是普通人”“我对他的崇拜难以想象!”没有提奥的无条件支持,能有文森特之后的成就吗?

  提奥为儿子也取名作“文森特”,文森特为侄子创作了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副杏花,充满了生命力量和东方魅力的一幅画。

  在梵高去世一年后,伤心过度的提奥也相继去世。

  看到这里,双倍的难过

  世人没有这般的疯狂,自然也得不到这般的奇迹。

  在你哀叹自己的平凡时,请先问问自己,你是否拥有疯狂的欲望,愿意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付出一切。

  《梵高手稿》读后感(三):梵高手稿:做最真实的自己

  上周去看了《挚爱梵高》,这是一部由世界各地热爱梵高的人们共同制作的手绘油画电影,它以梵高之死作为探寻的起点,借此描绘了梵高的生平。电影讲述了梵高离世之后,送信人不断向小镇中相关人士探寻其死亡之谜,讲述了人们眼里的梵高,表达了小镇人们对这个艺术家的热爱之情。而《梵高书信》这本书更让我明白了梵高拥有的不仅是绘画的天分,更多的是对绘画事业的热忱与勤奋。

  梵高自幼没有得到家庭足够的关爱性格自闭孤僻,先后做过画商、教师书店店员和传教士,但这些工作都未能长久,甚至让他怀疑生活的意义。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梵高意识到只有在绘画时,他才是最真实的自己,这个发现让他欣喜不已,绘画是他要用一生追逐的事业。在之后的岁月里,这一念便成了一生。这不禁让我想到圣经中以赛亚书的诗句

  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炼尽你身上的渣滓,除净你的杂质

  人生苦短,在任何情境下追寻自我生命的诚意与真实,哪怕艰苦幽深心痛难过,也是弥足珍贵的。

  于是梵高28岁决定拾起画笔,弟弟给予了他最无私资助帮他完成理想,直至他能自力更生。从简单的素描开始,行走巴黎,拜访名师,靠着弟弟的资助,自学成才

  纵观梵高一生,梵高与弟弟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梵高的著名油画作品《杏花》就是为了庆贺自己的侄子的出生而画的,充满了对生命新生美好与希望。梵高手稿这本书不仅有其与弟弟的书信,你还能看到梵高从起初简单笨拙的素描画慢慢成长到令人惊艳的油画作品的全过程。你真的会为梵高的热爱、坚持、勤奋与天分深深打动。

  梵高的画作极具生命力,他不仅关注自然,也关注下层人民。梵高的著名画作——吃土豆的人,展现的就是朴实农民围坐在一起吃自己在田间挖出并煮熟的土豆,昏暗灯光,还带着泥土衣服,金黄的土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幅画作是梵高1885年创作的,至今仍然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创作这幅画时的梵高也是十分穷困的,其实,这一生梵高也从未富裕过。但是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是没有变过的。

  我想不论怎样,一个人能找到他自己的事业,真是莫大的福泽,我怎能感觉不幸呢?就算身处困境,人生灰暗,我也不愿意、也不应该被看成一个不幸的人。

  节选自《梵高手稿》

  梵高一生卖出的画作仅有一副,年少缺乏家庭温暖、贫穷疾病,是怎样的发心才能如此坚持。我看到了他的赤子之心,深深为之感动。他的生命就像笔下的向日葵一样为自己的绘画事业熊熊燃烧着。

  希望你也能做最真实的自己,找到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用汗水浇灌这些明艳的花儿,听到她们在风中愉快的抖动,不负此生。

  《梵高手稿》读后感(四):Vincent:我在绘画中寻求的,不过是度过一生的方式

  神秘博士S05E10里,梵高来到现在,在奥赛博物馆的梵高陈列室,亲眼看到人们欣赏他的作品,听到人们对他的认可,眼含热泪。其中评论家说了这么一段话:

  “梵高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画家。他对色彩的运用最让人惊叹。他把饱受折磨的人生痛苦转化成醉人的美丽。痛苦不难刻画,但是用痛苦和苦难去刻画我们世界上的欢欣和美丽,前无古人,也许后无来者。在我看来他是世界上无论时代伟大的画家。”

  剧里的梵高因跨越时空的认可而热泪盈眶,那一幕令人鼻酸,又有些慰藉

  百余年前的梵高实在落魄又不招人待见,性格孤僻不善于推销自己甚至无法融入正常世界,学做经纪人不成去当牧师不成,活在失败者的自责和辛酸中,同时还饱受着精神疾病的折磨。

  可幸好他拿起了画笔,半路起家从素描开始,不断练习,到水彩到油画。他满心扑在那美丽的风景和迷人的光线中,海边、乡野、森林···他是如此渴望创造美好的东西,沉浸在感受之中,沉浸在画画之中,一刻也不愿放下画笔。

  “你必须理解我的艺术观念。人必须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触碰到艺术的本质。我渴望的和我追求的难以企及,但这并不是我好高骛远。 我只是想画出能够打动旁观者的画,无论是画人像还是画风景画,我所要表达的,并不是无病呻吟忧郁,而是发自内心的哀鸣。”

  “在大多数人眼里,我是怎样的人呢?无足轻重古怪?还是格格不入?一个现在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总之就是一个低到尘埃里的人。 倘若一切果真如此,那我愿用我的作品来表达一个怪人、一个无名之辈内心的所思所念。 这一切更多基于爱而非怒,更多平静而非激情,这就是我的理想抱负。”

  “只要坚持下去,仅靠愉悦地观察并且饱含爱意地如实描绘出小窗外的自然景致,我就会安静地打赢这场战争。对于其他杂物,即使有人来骚扰,我也可以保持默然。我太热爱绘画了,不愿意为其他的事情分心。研究画面透视给我带来的乐趣,远胜于与人交流。”

  这个画家喜欢画农民画纺织工,画麦田画远处的天际线,他用满溢的灵性和感情来表达色彩,而色彩是他的魂。上午的天空和夕阳的天空有着不一样的颜色,也如草木和田野在四季流淌着不同的光泽,他在给提奥的信里絮絮描绘着自己钟爱的色彩,紫罗兰的鸢尾花,赭黄色的成熟麦田,浅白远山映衬出蓝绿色天空无比柔和,太阳照耀下的大地透着橙黄色的光。

  “绘画是如此有力的表达方式。如果想表达款款柔情,只要在崎岖不平的土地上加上一抹轻柔的绿色,就够了。”

  多动人啊。最喜欢他的夜间咖啡馆和暴风雨下的麦田,那种色彩真的可以直抵灵魂。

  这本书做得很用心,封面、装帧、排版、印刷都算是没辜负这位伟大画家的信和画。慢慢读,从每一封“亲爱的提奥”里,从寥寥勾出的草图和厚涂的油画里,可以看到那个真实存在的梵高,他的挣扎和痛苦、他的欢欣和沉浸、他的成长和追逐。

  我们喜欢梵高,那个落魄的梵高,孤独的梵高,天才的梵高,始终怀着赤子之心的梵高。

  因为绘画是他所唯一拥有的了,“我的心不再渴望任何丰功伟业,所有我在绘画中想得到的,只是熬过一生的方式。”

  《梵高手稿》读后感(五):原来你是这样的梵高

  今天分享一本书 《梵高手稿》

  将原来贴在梵高身上的 天才画家 精神病患者 癫痫 自杀 孤独 阴郁 疏离等标签一一揭掉

  让你认识一个全新的文森特 梵高

  这本书不仅展示了梵高已被世人所熟知的油画作品,还呈现了其初期稚嫩的素描作品

  叫你一口气浏览完梵高一生的作品,从青涩到成熟,体会不同时期梵高作品的美

  《梵高 手稿》还展示了梵高与弟弟提奥、及少数友人(高更 伯纳德)的通信

  海牙 阿尔勒的优美景色在梵高的笔下涓涓流出

  即使他做不成著名的画家,他也必然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

  事实上,他两者皆是

  梵高早期的油画作品的色彩是暗沉的,给人的感觉就像他笔下的密斯托拉风

  清冽的 紧绷的 令人不开心的

  中期 色彩明艳、橘红,可以感染画外的人

  后期 色彩依旧明艳,但情感是收敛的,大面积钴蓝色块给人的感觉是理性的

  事实上,梵高本人也是理性的

  他与弟弟的信中提到,绘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有耐心

  他始终明白自己要画什么, 早期大量的素描练习为其之后油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参照了大量米勒的画习作,不断完善

  他是温情的,为提奥新生的孩子作画 作画间歇写信给弟弟,不间断

  .......

  打开书,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的梵高

  《梵高手稿》读后感(六):今天散步的时候格外想你,我想你会同意——梵高

  时至今日,有人将毕加索和梵高加以对比,大致结论是,毕加索是一个高明的善于经营自己的艺术家,梵高是一个不善营销自身价值的落魄者。此言不无道理。尽管如此,我仍然会选择并长此以往地热爱我的梵高。他不善经营,因他将自己的一生只用来了经营艺术。他穷困潦倒,但他的心灵始终丰盛葱茏从未荒芜。相较于灵魂悬挂在虚无中身体奔走于荒漠中的现代人,梵高的一生反倒是在实相中真切存在的。

  很多评论认为,梵高是对世俗憎恶的。《梵高手稿》中的编者也有类似的言论。这样的印象在我看来未免失之偏颇,尤其当我们认真品读梵高的亲笔书信时,字里行间对生活的热爱扑面而来。正如欧文斯通的传记所言——《渴望生活》,梵高是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的,以用力过猛来形容都绝不为过。当然同时,编者也非常公允地指出:“梵高是一个善于思考又富有智慧的人,能用三种语言雄辩而有力地表达自己。”这一点是毋庸辩驳的。作为举世公认的大师,梵高的画作主要依靠自学成才,抛开狂热不辍的练习,如果没有极高的悟性,梵高绝不会有后来的成就。《梵高手稿》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一部分是梵高各个时期的画作。作为通读过《渴望生活》和《亲爱的提奥》这两本书的人,我仍要竭力推荐《梵高手稿》这本书。在极其精美的纸张和考究细致的装帧中,梵高的笔迹和大量的画作一一相应呈现,恰似在纸上翻阅大师的心灵,真切的感动就在这一瞬间蔓延开来,氤氲不去。

  “一大片草木丰茂的绿地,橡树围绕,鲜花丛生。前一天夜里一直下雨,土地都湿透了,春天的嫩草清新鲜绿。”

  “早晨去特楠格林的路上真是漂亮,栗树、晨曦和明亮的蓝天,映照在泰晤士河水面,草格外地绿,周围回荡着教堂的钟声。”

  对,这就是梵高描绘风景的文字,绝不比他笔下惊心动魄的景致逊色。在给弟弟的书信中,梵高细细地将自己的眼中所见对亲爱的提奥娓娓道来,如此细腻又如此动人。正如他随后所言:“情义被唤起之处,生命得以重生。”当得知弟弟的孩子诞生并被取名文森特的时候,梵高兴高采烈地给孩子绘制了一幅《盛开的杏花》作为礼物,他的表述是“大幅的杏花盛放在蓝天下”,翻页之后,我们就会看到这幅画作,在我看来,尽管他的向日葵和星空震撼夺人,但这幅画中,一树洁白的杏花在雅静的蓝色背景下的绽放,瞬间,生命的清新和温情满眼满心。“好的教养规范应该是关照到每一个人。”梵高如是说。

  他将自己的遭际比作鸟儿的换羽期,既然是痛苦时期,那么这就“并不是一件值得张扬的事,也不是一件可以调侃的事。正因如此,你才需要藏起来。”他将他人的轻慢与漠视这样理解——“人的灵魂里有一团火,却没有人去那儿取暖,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囱上的淡淡薄烟,然后继续赶他的路”,所以,他选择耐心等待。只有在“我相信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颜色”。因为只有在拿起画笔的时候,才是他最为幸福的时刻。

  “亲爱的弟弟,我深知我想要什么。”揣想对提奥如此真挚表白的时刻,在梵高的眼中,一定是如他描述的这样的画面——“灯芯草条编的围墙和两树盛开的桃花。粉色映衬着闪亮如洗的碧空,云朵洁白,阳光明媚。”

  亲爱的文森特,与你远隔千万时空,但这一刻,我想说:“今天散步的时候格外想你,我想你会同意。”尽管,此段话的作者是:梵高。

  《梵高手稿》读后感(七):一朵扎根于艺术土壤中恣意生长的花

  看完这本书不久《至爱梵高》也刚巧上画。

  顺便推一部纪录片《画语人生》,和这书一起看效果更佳。

  这里摘录一些书信中的句子。不论文学或者艺术,所有真正的创作无不如此。

  o.113

  人们也常面临着无能为力的情况,如同被困在这样令人恐惧的笼子里。

  有时候,这个囚牢也会以别的名字出现,比如叫偏见,或者误解,或对这或那的致命无知,或不信任,或假意的羞耻。

  o.221

  只有坚持不懈地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潜心创作,才是正道。

  对自然的感受和热爱,迟早会在爱好艺术的人心理产生共鸣。

  在我看来,以销售为目的的创作最不可取,只会让爱好艺术的人反感。

  o.336

  虽然我什么都不懂,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奥妙无穷。“体面”的规范则过于禁锢束缚了人性。因此,对我而言,它失去了一切的意义。

  o.381

  不只颜色、光影、透视、基调和绘画技法,事实上所有东西都有相似的公理。

  这些应当且可以像化学或者代数一样去学习掌握。

  任何说着“任何事都应该顺其自然”的人,做出的努力都太少了。

  那也叫足够?根本不够,即使你天生就懂很多东西,也至少付出三倍的努力,才能从本能的发挥到达理性的创造。

  o.374

  我希望我变得深沉而非明亮。

  o.454

  从微不足道之处做起,持之以恒,积硅步而至千里,个人魅力胜过财富,重创新而轻毁誉;无不如此。

  o.462

  我希望有一天你可以自信地去展示我的作品而无须妥协。

  o.652

  坦白地说,画家只能用画来说话。

  《梵高手稿》读后感(八):梵高手稿里的天才密码

  梵高手稿里的天才密码

  读《梵高手稿》

  文/方木鱼

  梵高是一个熠熠发光的名字,但每个人对梵高的理解显然是不一样的。一位画家,或者一个科班出身的美院高材生,和一个每天只知道为生计奔波的商人、小贩,又或者一个痴狂的梵高迷恋者,对梵高的认识显然是不同的。但,至少你的认识里,应该有以下关键词:向日葵,星空,色彩,印象派,天才,割耳,疯子,自杀。

  未读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们以全彩版《梵高手稿》的形式还原了一个天才的,性情的,挣扎的梵高。从梵高早期青涩的作品开始,一路看着他如何成长,如何困惑,如何用生命作画。这本书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梵高那些色彩鲜艳火辣,笔触动感连续、宛如波浪般的特色,更让我们通过那些私密的信件和原始的手稿,了解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鲜活的梵高。

  有人说,梵高生前没有卖出去一幅画,有人说,梵高生前只卖出去一幅画。这样的境遇,像极了梵高在一封信中描述的情景:人的灵魂里都有一团火,却没有人去那儿取暖,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囱上的淡淡薄烟,然后继续赶他们的路。没有人在意梵高心中的那团火。但无论怎样,梵高一生困顿,却始终不曾怀疑自己。梵高在去世五天前写给弟弟的一封信里这样说:坦白地说,画家只能用画来说话。在给妹妹的信里,梵高这样说:我变得越丑,越老,越病态,越穷,我就越想用安排巧妙、生动明艳的色彩来报复这一切。原来,他是在以一种自己的方式对抗永恒的时间时间,对抗这个并不宽容的社会,对抗令他穷困的境遇。

  其实梵高是有过沮丧的,对艺术创作的极度癫狂再到令人噬心的不认可,梵高的精神世界是有过波动的。他也曾对自己的作品得不到别人赏识深感苦闷,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他正在努力,希望自己能同其他一些画家“干得一样好”。天才在未破茧成蝶之前,丑小鸭在变成白天鹅之前,他们也曾有过和我们一样的迷茫。

  大多数人认为,梵高是一名浪漫的艺术家,在情感冲动下成就经典。但是卢伊藤在研究了大量梵高掏心掏肺的书信后,却揭示出一个相反的事实,他说:“他绘画谨遵步骤,花费很长时间润色精炼,并为每幅画写一段结语。很多人认为,他在画布上随意挥舞,但如果你看到书信的手稿,就会发现他在不断修改。”

  读过这本珍贵的《梵高手稿》,我宁愿相信,这才是真是的梵高,这才是真实的梵高的创作境地。哪里有什么天才,只不过,他比我们更敏感,更用心,更耐得住寂寞。

  lt;图片1>

  《梵高手稿》读后感(九):摘抄

  * 人的灵魂里有一团火,却没有人去那儿取暖,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囱上的淡淡薄烟,然后继续赶他的路。 * 我常常想念你,很高兴你在那边一切都好,还找到了让你眼前一亮的作品,艺术真的是滋养现实生命的必需品。因为这是真正的艺术,是用心性和灵魂加上才智创造出来的作品,就像那些你知道或可能亲眼见过的艺术家们,对他们来说,文字和作品就是他们的生命和灵魂。 * 换羽期对于鸟儿来说,就像我们人类面对逆境或者不幸一样,是痛苦的时期。 你可以选择停留在痛苦中,也可以由此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 你知道什么能让这无形的囚牢消失吗?是每一种深刻而真实的爱。是朋友之谊,是手足之义,是情人之爱,正是爱之至高无上的力量能打破这无形的囚牢。 没有爱的人,毫无生活可言。 情义被唤起之处,生命得以重生。 有时候,这个囚牢也会以别的名字出现,比如如叫偏见,或误解,或对这或那的致命无知,或不信任,或假意的羞耻。

  * 我停不下来,画画的过程就像赶羊群一样,一旦有几只羊过桥,其余的羊就会跟着过去。我一定要不断地画下去,画挖掘者、播种者、犁田者、男人和女人。学习和画画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正如他人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生活一样。面对自然时,我也不像以前那样觉得无能无力了。 * 大自然开始总是拒绝艺术家,但是如果你对她足够认真,就不会从这种对抗中感到失望,正相反,这更激发人们想去征服她,而最深处,自然和真正的艺术家是心有灵犀的。尽管大自然最不可捉摸,人们也要竭尽全力去抓住她,同她搏斗,一段时间之后,她就会变得更顺从,更配合。我比任何人都渴望企及此等境界,但我还没有达到,不过已经开始有进展了。 * 艺术是善妒的情人,需要我们投入所有的时间与精力。可一旦我们真的全心投入了,她却转身而去,唯留追求者的苦涩,除此之外,我一无所获。好吧,我能做的,只有不断地尝试,战斗不息。 * 我只是想要画出能够打动观者的画,无论是画人像还是画风景,我所要表达的,并不是无病呻吟的忧郁,而是发自内心的哀鸣。 简而言之,我希望人们这样评价我:这个人深刻而敏感。不要在乎那所谓的粗鲁吧,你懂的,或许正是它成就了我呢。 谈论这些听起来有些夸夸其谈,但这正是我想要倾尽一生精力想要做的事。 在大多数人眼里,我是怎样的人呢?无足轻重?古怪?还是格格不入?一个现在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总之就是一个低到尘埃里的人。 倘若一切果真如此,那我愿用我的作品来表达一个怪人、一个无名之辈内心的所思所念。这一切更多基于爱而非怒,更多平静而非激情,这就是我的理想抱负。虽然麻烦缠身,但我的内心是宁静的,纯净而和谐,宛如乐曲。在这破旧不堪的小屋,在这肮脏无比的角落,我能看到油画或素描。就像被一种无法遏制的冲动所驱使,我的灵魂朝那个方向飞去。 * 绘画带给人的感受是无限的,我无法确切地描述。但我想说,用绘画来表达情绪的过程,简直太美妙了。色彩的和谐与对比,一些不为人知的方面是,它们相辅相成,且密不可分。 我希望明天还能去户外写生。 * 我怎样画画,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就坐在那儿,手拿空白的画板,对着着眼前的景色,我看着这一切,告诉自己:这块空白的板子将会成为作品。 * 我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当然不是指金钱方面(尽管我现在贫穷,但也许不会一直如此),而是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为之投入全部身心和灵魂,而这份职业又能给予我启发,赋予我生命的意义。我的心情是多变的,这不用多说,但是一般来说,我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我对艺术有着强烈的信仰,坚信艺术如激流,将人带到极乐之境,不过,人本身也需要付出努力。我想不论怎样,一个人找到他自己的事业,真是莫大的福泽,我怎能觉得自己不幸呢?我的意思是,就算身处困境,人生灰暗,我也不愿意也不应该被看成一个不幸的人。 * 今天散步的时候格外想你。我想你会同意,过去的十年里,小镇和斯海弗宁恩附近的沙丘正在失去往昔的自然风采,取而代之的是年复一年增加的轻浮的性格。斯海弗宁恩毋庸置疑非常美丽,但早已不是等待开垦的处女地了;散步的时候我就告诉过你,未被触碰过得自然对我的触动极其巨大。最近,寂静与自然已经很少对我这样倾诉。有时候,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你才能不再觉知文明世界的存在,把所有这些断然留在身后;有时候,你真的需要在这样的地方让自己冷静一下。我真希望你能跟我一起散步,斯海弗宁恩恰如我的想象,犹如置身于杜比尼早期的那些画中一样,周围的环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激发我去做些真正的工作,你一定也会跟我有同样的感觉。 * 我在世上唯一的顾虑就只有对这世界未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活在世间三十载,我还亏欠它一些可以流传后世的素描和绘画作为纪念品,不是为了某些特定活动应景作乐,而是为了在画中表达纯真的人性。因此,这就是我的目标,专注于这个想法,就可以让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变得更简单,也使我免于误入混沌的歧途。 * 不只颜色、光影、透视、基调和绘画技法,事实上所有的东西,都有相似的公理,这些应当且可以像化学或者代数一样去学习掌握。这绝不是观察事物的最简单方式,任何说着“噢,任何事都应该顺其自然”的人,做出的努力都太少了。那也叫足够?根本不够,即使你天生就懂很多东西,也要至少付出三倍的努力,才能从本能的发挥到达理性的创造。 * 通过色彩和那种自然流露而不是追求精准的绘画风格,是可能表现出比巴黎远郊或夜间俱乐部更纯洁的乡村自然的。 * 不像其他的季节那样,很容易就能找到浓郁、简单并且赏心悦目的特点,夏天的风景让人琢磨不定。春天有嫩绿的幼麦和粉色的苹果花,秋天有紫罗兰的色调衬托着枯黄的叶子,冬天则有皑皑白雪和万物黑色的剪影。 所以,如果夏天只是各种蓝和金棕色麦子中橙色元素去对比,那么同理可证,只要用每个季节的对比色彩组合(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白与黑)就可以画出四季的特色。 * 我时常觉得,夜晚比白天更生动,更富于色彩。 * 对于我,在我很多作品的创作中,你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没有你,这些画不可能在不幸和颠沛流离中仍保持一份平静。这就是我们的关系。 * 我为自己的事业付出了所有,还为此搭上了一半理智-搭上就搭上吧。 * 弟弟、弟妹,我一回到这就开始工作了,尽管我几乎拿不稳画笔,但是我对自己的追求了然于心,到现在我已画了三幅大的油画。画的都是暴风雨天空下漫无边际的大片麦田,我在传达悲伤和刻骨铭心的孤独感时,非常得心应手。希望你们很快就能看到,我希望可以尽快把它们带到巴黎去,我觉得这些油画可以将那些我无法用文字表达的都告诉你们,让你们知道我在这田园中所发现的盎然生机。

  《梵高手稿》读后感(十):千年修得提奥

  如果有人想要了解梵高我一定推荐他看这本原汁原味的书信,请放弃其他艺术评论把,别人嚼过的东西是没有自己来得好的。

  初看梵高,一生未婚,穷困潦倒,与父母关系不好,艺术创作道路上艰难坎坷,甚至买个画布、颜料都要写信给弟弟然后还要等上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再看现在多少人 学艺术的 家产花不完 画布颜料随意挥霍但是叫他创作却一个屁都画不出

  乍看梵高会觉得他很可怜,但是上天也是眷顾他的 有提奥这样的弟弟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提奥 梵高会是怎么样发展自己的人生 应该还是会发展艺术 但是可能25岁就饿死了

  梵高得病、割耳朵、穷、但梵高却从来不是悲观的 他是那样热爱生活啊 在阿尔勒 出门散步 阳光正好 道路两旁的树缤纷绚丽 大自然的一花一木都让他爱的恨不得都画下来

  短篇小说集《南方高速》第一篇有句话说“以后养小孩一定要他学会摄影,不仅培养摄影能力还锻炼了观察力,对生活的感知和艺术的审美。” 不仅摄影,绘画也如此 缺不了观察生活的眼睛

  梵高的死也不是突然的 事实上他在1930年的时候就在给提奥的信中说了 如果能够在世间留下自己的作品 活长不长久其实不在乎 梵高还预计自己在5-8年就会与世告辞

  梵高也是个很朋克的人 愤世嫉俗 看不惯世俗 没朋友 除了提奥、加歇医生 等寥寥无几的人 其他人包括高更都很少能与其成为好朋友 1886年梵高考上了安特卫普艺术学院 入学读了几天就辍学了 与其他成功人士退学理由差不多:老师教太慢 不如自学;梵高还很社恐 根本不屑于俗人来往

  梵高虽一生未娶 但是他对女人是感兴趣的 画室模特妓女、表姐等 都与其产生过情愫 梵高还因跟妓女发生关系导致得淋病

  但为什么会终身未娶 也可能跟梵高“愤世嫉俗”有关吧

  纵观梵高的一生 他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文学也有所涉猎 善于自学、不善社交 专注

  世人往往更多的关注梵高 然而提奥才是最大的伯乐

  试问 有哪个弟弟会这样照顾哥哥?包养十几年 还对其创作源源不断加以鼓励

  梵高年少时曾打算辍学去打工(父母这样考虑) 但被提奥制止了:他认为辍学去打工有碍于家族颜面 于是送他去学艺术

  梵高的成功:幼年受家人的影响(妈妈的艺术熏陶)、自身卓绝的努力、坚持不懈的毅力 、提奥的经济和心理上的支持

  有这样的梵高 背后还得有这样的提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梵高手稿》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