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中产》是一本由方莹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涉及到了中产的方方面面。很多素材来自于网络,比如灰姑娘的故事。只有议题,没有建议,导致结局太匆忙。
●中产生活的一个片段,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但不能指望从书中找到任何答案。毕竟朱明月在北京还有2套房子。
●再混一段时间就不能再混了。
●为了活得有尊严,活得像一个人,必须尽早实现财务自由。财务自由的真正含义,不是钱的自由,而是人的自由。每一次的付出,一点一滴努力的积累,我们都会更靠近和超越下一个阶段,让家人过得更好些。我们还有很多未曾抵达的高度,不要停下脚步,要继续往前走,这正是打拼的全部意义。
●在校女汉子看完后觉得,只有自己生活的主线理清楚了,其他才有可能顺利。否则一定什么都无法如愿。
●中产在中国本来就是伪命题,套着马克思的外衣,加点生活细节。治标不治本?
●何为中产,何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中产; 也许并不能单纯的以收入、地位、能力来评判; 也许更应该以他能够抵御风险的能力及对行业对社会的应变能力来加以衡量; 关于理想,关于事业,关于家庭,关于爱情;每个人都想财务自由,但每个人都反复陷入一个又一个打工支出,支出完再打工的魔咒中; 价值投资说了很多年,《穷爸爸富爸爸》也传说经久不衰,但又有几人能了解其价值。
●不知道什么人会买?
●自己距离中产还很远,但焦虑很近
《焦虑的中产》读后感(一):《焦虑的中产》的故事就在你我身边
读了方莹的一部小说《焦虑的中产》,作为一本社会问题小说,这本书娓娓展现了“中产焦虑”这一热门话题。书中的精彩故事,更像是真实生存现状的实录,书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也许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就像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我只想在作品中为中产阶层呐喊,做他们生存现状的旁观者和记录者”,而这种生存现状,千言万语凝结为两个字——焦虑,这既是中产阶层面临的普遍困境,也是中国社会面临的焦点问题。
《焦虑的中产》读后感(二):一部令人共鸣和思考的作品
因为喜欢方莹的《成交》,所以这本书作者在天涯连载时就追着看了一部分,个人认为比《成交》写得更好。
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遇到的各方面大部分都有写到,比如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住郊区还是住市区、高额纳税、医疗、以房养老、职业经理人、创业、移民、阶层固化等等。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主人公截然不同的命运。朱明月和施凯两个大学同学,一起北漂,一起奋斗,结果一个失败了一个成功了,失败的朱明月被迫离开北京,成功的施凯实现了财务自由,但是细想想,朱明月的失败真的做错了吗?真的是能力不行吗? 我想,更多是一种无奈一种无力。
《焦虑的中产》读后感(三):这篇文章应该改名《没脑子的“中产”主妇瞎矫情》,作者把这篇文章的读者定位在:没文化没见识却在财富上达到了“中产阶层”的一群人。简言之,就是这本书是给人傻钱多的人打发时间看的。
开头就很没劲,想着后面万一会好呢,坚持一下再一下下。结果看到第5章女主角张小七为了减肥去美容院花了一万多买拔罐减肥疗程我就TM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为了后面的人少踩雷我一定要上豆瓣写个评论,真心的奉劝各位兄弟姐妹还是绕过这个大雷吧,一个开头就把“全职主妇”这一类人打了个没有脑子的标签(即使在金钱上是所谓的“中产阶级”)。更搞笑的是,美容院最后还给女主列了个30日饮食餐单,早餐一杯豆浆一个鸡蛋或2片全麦面包,午餐2个鸡腿或鸭腿,下午一个番茄(尽量不吃),晚餐没有。这TM是在嘲笑美容院没脑子么?节食减肥的姐妹也不会这么玩啊。整篇文章就看一个没脑子的中年主妇在那里矫情(然后这个主妇还宣称自己曾经是大学里的系花,我觉得广大系花们受到了百万点暴击),从情节就能透露出写文的作者是个什么水平,也就能做个标题党,售卖所谓的“焦虑”,迎合所谓的“社会时事”,做个仅有一段热度的“畅销书作者”。现在这个年代,作家还真是个“低门槛”职位,谁都能当。
《焦虑的中产》读后感(四):不真实
作为在北京生活打拼12年,勉强够上中产,却无比焦虑中年老母亲,很想从书中找到共鸣,可是看了几章就看不下去了,觉得太不真实了。
我们这一代能在北京有两套房完全是读书改变了命运,孩子要走上这条路没什么抵触,而是做好充分的准备,但也有接受孩子不是这块料的宽容,因为孩子资质不同无法强求。
身边也有很多同学在国外生活,我丝毫不感觉他们的孩子压力小课外班少,既要跟不同种族同学竞争体育又要跟华裔竞争可怜的录取比例。
至于北京的幼升小考试的风气也远没有上海强,因为北京最好的小学是公立小学,入学拼的是学区房,而私立小学考试是不允许的,只能叫活动。
我女儿去年参加了一个海淀区私立小学预科的活动并被录取,孩子说活动内容是看动画片,小组讨论,老师应该会在一旁看孩子是否专注,是否爱思考,所以别说幼升小考试,很多小学一年级都没有期末考试了。
而我们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既不会去最好的小学,因为拼不过爹孩子自卑,也不会去郊区,所以上升不到家庭矛盾。
这书写的很像电视剧,消遣可以有起伏有矛盾有和解,但千万别说是生活在北京的焦虑的中产,距离实际太远。
《焦虑的中产》读后感(五):柴米油盐、七情六欲与一出出人间悲喜剧
中午大概花了一小时,看完了《焦虑的中产》,感觉这书可借鉴的地方挺多。
一是对“中产阶级焦虑”的多侧面描述:
女性的婚恋与经济安全焦虑。李木木的前夫是个医生,略发迹就找了小三;经张小七告知,李木木坚决地离了婚;张小七是全职主妇,老公朱明月虽然收入好品质佳,但老公心中的第一位永远是他自己和他爹妈,最后为了给自己父亲看病,背着张小七折价卖了房。
男性的事业压力。朱明月跟着老板做建材生意近20年,虽然收入高,但只有工资,没有股权——也就是没有被动型收入。等到老板想扶持自己亲信时,失业危机一触即发。施凯是所谓的“连续创业者”,屡败屡战;这故事结尾时,他最新的事业不错,但创业这事儿九死一生,又有几个中产真能靠这条路径飞升呢?
孩子的教育压力。朱明月与张小七非京户,儿子朱七七要上小学了——这事儿连咪蒙都要发文请粉丝伸出援手,难度不需多言。
还有老人的医疗压力、自己未来的养老压力、亲戚朋友理财不善被骗的压力……
跳出这本书,其实中产焦虑的背后,是有限的资源vs无限的欲望、贫富分化、资本收入远高于经济增长率。 k>g只是轻飘飘的三个字符,落到千家万户中,对应的是柴米油盐、七情六欲与一出出人间悲喜剧。
二是文章组织的方式。小说有两条写作线索,李木木与施凯有缘人终成眷属,张小七与朱明月一对夫妻有波折却终究没有分离,双线交织。中间穿插主要人物的父母、孩子、前夫、老板、投资人、合伙人、心理咨询师等,包罗万千而不太散乱。
三是掺进现实细节的叙述方式。有些段落看得出是段子改编、拓展而成的,但丰富的细节避免了过于俗套之嫌。其他的,像是催眠过程的描述、美容院忽悠的手段,都详细道来,也不做过多评判,showing rather than tellling,做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