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筏重洋》是一本由Thor Heyerdahl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怎么才能买到……
●这本书不知道为何豆瓣得分这么高,不是很难看,但是不至于那么好的评分。看到后来很多地方都粗粗的看过去,实在没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和情节。也许是原本就知道最终会达到目的地吧。中间关于一些海洋生物的介绍颇为有趣。总之,和豆瓣9.1的得分感觉不是特别匹配。个人见解。
●胆识!
●很早的翻译了,那时候信风还叫贸易风。高山,蓝天还是大海,因为他们在那里,世界永远需要哥伦布,麦哲伦,加加林,海尔达尔这种勇气和决意。
●第一次读这个故事是小时候在《少年科学画报》上,在心里打下深深烙印,后来大学时从图书馆借出读了一遍,这是自己买了书再读。
●关于勇气和人生的意义。在火车上读到此书,感觉自己也是世界里漂泊的一个孤筏。
●那一排九根筏木的木筏,六颗好奇不认输的心,踏上三个月在太平洋的远行,经历海洋生灵非凡的美妙与折磨,最后得到的是人生的彼岸。很想学学电台。又开始迷恋南美那片神秘的土地。
这书没插图,不过在谷歌搜索kon-tiki可以看到一些照片。
请注意,书中频繁出现“海豚”这种鱼,并不是大家熟知的那种海洋哺乳动物。而是一种“海豚鱼”(dolphinfish),它们的正式名字叫“鯕鳅”,如图:
《孤筏重洋》读后感(二):读完孤筏重洋后
孤筏重洋可以说是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探险类纪实文学,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为了证明自己解说正确,找了六个同伴造了一只木筏,用时三个月穿越了太平洋。 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并不是“真实”,其实这本书读来有一种鲁滨孙漂流记的感觉,但当你跟随作者排除万难完成了这次冒险后,作者转过头来笑嘻嘻的对你说“这是纪实文学”的时候,会不由对作者一行六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说这次路途有多危险,或者说这次路途的危险都被作者一笑了之了,我在书中并没有看到抱怨,即使是有困难也被作者轻描淡写地化解了。作者更多的是感谢,感谢那些帮助他们的人,能提到名字的一定要提到名字。 《孤筏重洋》这本书轻松而不失严肃,在真理面前作者像个固执的孩子,想要证明自己的理论不顾一切。世上最伟大的事情莫过于此。
《孤筏重洋》读后感(三):没有悬疑的渡海小说,竟能如此吸引人一口气读完。
看到这部书时,我第一想到的是《海底两万里》,那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海洋小说,情节那么跌宕起伏,那么惊险和新奇。
但这部不需要这些矫情的悬疑,没有虐心的团队关系,没有秘密特工,没有特别奇怪新奇的海洋现象,没有超越想象科幻的惊险场面。
读起来却让我欲罢不能,情节真实有力,非常的现实。遇到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办起来会遇到的。
从物质筹备,伐木、造船、出海,所有的一切都在作者的内心强烈愿望下一步步推进。
故事不自觉的把我置身其中,我能做到吗?
我有没有勇气在所有专家都说不能,都认定必然葬身大海的时候,还坚持去做?
去信任一个古代的木筏,大胆用古代编制的绳子,让我实在担心,一旦绳子断,一切就完了。
感谢作者,还原了故事的本身,没有加入悬疑刺激,真是的环境、情节,读完后不断刺激我们去思考,我该怎么做到?
《孤筏重洋》读后感(四):孤筏重洋
很久之前看过这部作品改编的电影,前一阵子偶然看到了康提基号在海上遇到鲸鲨的那个电影片段,心血来潮想读一读原著。相比电影,更喜欢海尔达尔对这次航行的记叙。
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两部分是在秘鲁寻找筏木造木筏和经过九十三天的航行第一次见到海岛以及之后艰难的登岛。
尤其是登岛的部分。
在海上航行九十三天后,船上的人们第一次看到了陆地,在船的东南方向,那是普卡普卡岛,但因为在夜间船被卷入了向北的水流,只能看着普卡普卡逐渐沉入筏后的海里?
在九十七天的清晨,他们发现了另一片陆地,安格图岛,并且岛正在他们的航路上。他们把国旗挂满康提基号,开始为登陆做准备。不过环绕着海岛的礁脉阻断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礁脉漂流,终于在傍晚的时候,找到了缺口,并且他们看到两个棕色皮肤的波利尼西亚人从岛上出发,划着独木舟向他们而来。在波利尼西亚人的引导下,他们尝试着突破缺口,但海上刮起的大风没能让他们如愿,在划桨划的精疲力尽之后,只能看着康提基号被风带着越来越远离安格图岛。
在第一百天,他们的视野里出现了一个布满椰林的无人海岛,众人不想再错过这片陆地,决定借着海浪越过礁脉登上海岛。做好充足的准备后,康提基号开始靠近礁脉,越是靠近,浪头越是汹涌,几个巨大的浪头打来,桅杆折断,船上的人几乎要被冲进海里,经过这危急的时刻,康提基号也终于被冲上了礁脉,搁浅在了那里。船上的六个人带上重要的物资,涉水上了岛。在一百天的航行之后,他们站在这无人小岛沙滩上,不需要再担心下一个浪头打来,他们完成了这段疯狂的旅行。等待着他们的是盛大的宴会,整晚整晚跳个不停地草裙舞。提基从太阳升起的地方乘着筏筏到达了波利尼西亚!
《孤筏重洋》读后感(五):维多利亚和2015的一场冒险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中不断重复着一个画面: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乡村的石头小屋,下午的阳光已不再刺眼,斜照进窗户在桌子上拉出一条长长的色带。坐在小桌旁的女性埋头阅读一本刚刚出版的探险家笔记——这本书也许是上午刚刚来访的好友特地从伦敦捎来,封面还带着一路跨马加鞭放在怀中的温度。她紧攥着的手绢随着书中一次次出现的险情和主人公宛如神迹般的化险为夷而不断收紧和放松,读到紧张处还用来堵住几乎要跳出喉咙的那声尖叫。我似乎都可以看见她戴着的软帽边露出的蕾丝花纹,以及逃出软帽的几根金色的头发。她身后的书架上放着约翰逊博士的文集,已然落上薄薄的一层灰尘。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幅画面老是跑出来,并且和书中海尔达尔的旅程来回切换。明明我已经很久没有再看BBC出品的CRANFORD——我一个人窝在沙发里,紧挨着团成一团的狗,外面狂风大作风雨交加,照着我的书的也并非阳光,而是惨白的日光灯管。当海尔达尔说到他在寻找筏木的途中看见雨林里飞出颜色鲜艳的鹦鹉时我忍不住抬手揍了一下坐在我肩头的长尾鹦鹉,我看书的时候它把脖子伸到我脑袋后面忙着啃我的眼镜腿。
我想这种诡异的蒙太奇出现的原因也许是这本书第一次让我可以真正理解当年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读着刚刚出版的来自异国的探险纪录的心情——好奇心的满足、对于异世界的惊奇、对于主人公英雄气概的佩服、对他命运的紧张、闻所未闻的事物的震惊和对略有所知的事物有更多了解的舒爽。
在开始看这本书之前我还担心这本书作为一本航海纪录会不会太过枯燥无聊,毕竟我对海里有多少种鱼或是海面上有多少种风毫无兴趣。但事实证明我越读越兴奋,不时抚掌大笑,短短一小时就消灭了这本书的一半,连泡好的茶都忘记了喝。《博物馆的秘密》这本书里曾经提到海尔达尔后来决定把最绝望的时刻的日记从这本书里删去了,现在我非常想去亲眼看一看日记里到底写了些什么。我还为那只绿鹦鹉感到十分难过,好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提前知道它将成为这次远航唯一的遇难者,并提醒我自己不要在它身上投注太多情感,但是作为两只鹦鹉的主人和朋友,我还是忍不住觉得它实在死得太惨了——它会不会是第一只被鲸鱼吃掉的绿鹦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