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是一本由[俄]托尔斯泰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4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男主太自恋了,虚伪,做的所有一切就是在用对女主的可怜感动自己。当然他能与他所在阶级对抗的精神是很了不起的,是非常困难的。末尾几乎算不上小说了吧,纯粹是作者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思考结论。托尔斯泰在这本小说中残忍地动摇了麻木贵族的立足之本,还有通过很细致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他对人性和权力的思考。暂时读出这些。几乎可以说是一本忏悔录?不太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
●可耻和卑鄙,像瘟疫一样蔓延,为了生存,腐化灵魂,逃避现实。生活的“复活”需要力量同时还需要理性。
●我亦在“复活”。
●每一个人的自我救赎和自我提升不能依靠外在力量的驱动而只有依靠内心的自我觉醒、希望自己变得更好的强烈意愿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但是,是否只有宗教才是精神动力的唯一源泉呢?
●7分。我读过的几本托尔斯泰,总觉得说教意味太重了。我是个痴人,我更希望有情人能终成眷属。聂赎的罪已经够多了,就像他自己意识到的,去拥有自己的生活、妻子、孩子,快乐的生活。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对抗一个国家、这个世界。即便即便你拉起党派对抗过了,建立起新的政治制度,未来会光明如大同、天堂吗?人这个东西,或许能改变的了一个人,但是改变不了“人”这一物种,它生而有善良美丽有丑恶贪婪。 ps:托尔斯泰对人物的分解,特别是对自我的批判,真是太精彩、露骨了。
●聂赫留朵夫个人的转变救赎之路让人动容。但里面关于社会理想的内容,如果托老看到俄国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不知会作何感想。但他确实也看到了,想要去改变世界,即便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可在这样寻求变革的群体中,也往往是渣滓那一类最终出头。看历史的话,往往不过是一种恶取代了另一种恶。所以他最后的结论:没有人有权惩罚别人、改造别人。像聂赫留朵夫那样,能够独善其身也许已经是最大的善了
●思想和人性的复苏比生命的重生更加珍贵,这部小说用细致的篇幅描述了两个人思想救赎的过程。结局如何在这部作品中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他们蜕变的经历才值得借鉴和品读。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了类似杂文手法的论述段落,更加清晰地展现了成长的历程。而最后的圣经文摘,应是点睛之笔吧。
《复活》读后感(一):关于自我救赎和改造社会
故事的主体典型鲜明,开篇戏剧冲突就很激烈,主人公重遇卡秋莎后从悔恨自己的罪行到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去完成自我救赎,在帮助卡秋莎的过程中从单纯地想帮助卡秋莎一人到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发现社会现存的阶级矛盾,反思自己,反思自己所在的阶层,并渐渐采取行动希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第一部故事描写比较多,后两部大多是主人公的思想描写。总的来说是托尔斯泰晚年自身思想的表达。主人公作为统治阶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反思是很可贵的,但是后期主人公从宗教中寻找力量支持,更倾向于追求自我精神的修养,在我看来对于改造社会来说没有实际的帮助。
《复活》读后感(二):惋惜主角
开始耐着性子看了一大半,才开始从彼得堡回来时候的见面有触动,大部分还是关于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两人关系关注的较多,后面就渐渐就延展到各种社会问题,但是最为关注的还是两者的关系,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对聂赫留朵夫仍然保持着爱意。聂赫留朵夫也在救赎和悔恨中夹杂着爱意。
直到后面的西蒙松的出现,让我瞬间觉得与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花冈靖子的感觉非常相似,果然当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最后一次相见时候,事情已经不可挽回。聂赫留朵夫仍然相信她的选择是为了不毁掉他以后的生活。殊不知他已经无法回头了。 一想到就开始厌恶女主,心疼男主。而他失去了爱情和友情,在福音书看似找到了新的理念。那也是巨大痛苦中升华。
《复活》读后感(三):内心深处是什么,是否可以让内心深处的那份真挚被救出?
这本书是这个学期读的印象还很深刻。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聂赫留朵夫的感觉吧,长大后变成了自己年轻时所讨厌的样子,但是能够完成救赎的恐怕屈指可数。
很多时候,社会的黑暗让我们无法再相信光明,就像卡秋莎为了逃避现实而去堕落,这是很多人的常态吧,但唯有面对现实,才能改变自己的现实。一味地逃避毫无意义,只是不断麻痹自己那就是虚度生命了。 这本书是真的让人感受到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社会的黑暗,人性的扭曲。无论是上层的贵族,还是下层的农民,无一不透露恶俗。上层贵族是自甘堕落,下层农民是被逼无奈,温饱尚不能解决,何谈善良?
两个主人公都是让人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说不清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本书是真正能够触动内心的。
最后的结局是好的,虽然两个人没有在一起,也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叭,但是他们都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无论环境怎样,我们都有不被他影响的能力吧,看的是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内心深处的那抹光。
《复活》读后感(四):关于《复活》
前些日子,我突然对做许多事情的意义产生了质疑,总觉得太过于功利,甚至想要去寻找一些毫无意义的事去反抗功利。虽然我也想出了许多观点去开导自己,却一直找不到一个能完全说服自己的理由。
《复活》的一个片段(第1部40章,关于信仰的论述)让我突然意识到,我有些混淆了功利和意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不一定是功利的,它们或许是有目的性的,但这种目的性也是帮助自己进入更高境界的动力。(真正跳出来才发现,当时纠结那么久的问题其实如此简单)
现在看来,追求世俗意义上的功利的人,大概也是那些活在他人的眼光里,拼尽全力维持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的人吧。他们为了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为了符合他人对成功人士的定义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刻意迎合,失去自我,最终沦为最初最不齿的世俗的一部分。
我们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别人,因为别人犯过错而带着嫌恶或是憎恨的态度。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也曾有过类似不堪的想法时,才能真正学会宽容,学会释怀。“经常及时地看到自己眼中的梁木,我们就能变得更善良一些。”
《复活》读后感(五):人性的复活
人性的复活,需要很强勇气和意志。我喜欢卡秋莎,在经历那么多苦难和混乱之后,仍然能够有重新爱重新开始的能力。还有,只要我们能经常及时地看到自己眼中的梁木,我们就会和善些。对待一切。 有一种极其常见、极其普遍的宿命论点,认为每个人都有一成不变的本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蠢,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实,人往往不是这样的。 我们说一个人,可以说他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蠢的时候,热情的时候多于冷漠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是善良的或者聪明的,说另一个人是凶恶的或者是愚蠢的,那就不对了。然而我们总是这样把人分类,这是不合实情的。 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可是每一条河里的水都是有点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坦,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浑浊,有的地方清凉,有的地方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胎,有的时候表现出这样一种本性,有时候表现出那一种本性,有时变的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是出于生理原因,有的是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种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