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5-07 23: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读后感摘抄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是一本由[美]劳拉·E·伯克 Laura E. Berk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页数:47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伯克毕生发展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精选点评

  ●理论相对成熟

  ●与育儿百科相比,穿插了很多学术研究。但总觉得太理论,没有育儿百科容易读。

  ●经典

  ●包含科类比较多,比较全面

  ●毕生发展观:发展是持续终生的,不存在哪个年龄段关键 | 遗传因素智力方面影响非常大,在人格社交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会降低 | 婴儿母亲情感连结,是以后所有人际关系基础 | 能够客观冷静讨论自己童年妈妈,对孩子依恋感通常能够正确处理 | 孩子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我是有生命的,那自然界的其他很多东西也都是有生命的 | 婴儿期,男孩通常比女孩主动性更强,女孩比男孩更敏感,善于观察自己的情绪成年以后,女人往往比男人有更强的语言能力,男人空间感和逻辑思考能力更突出 | 性别认同,是从生理社会演变过程

  ●毕生都在发展。积极向上工具书

  ●魔幻思维这个概念第一次听到

  ●书也还行,本来想给4星的。问题是,本来每章后面有重要术语和概念,也有对应的页码,然后翻译本似乎是把原版的页码拿过来了,根本查不到对应的内容。也就是这部分完全没法用,让后续查书的效率低很多,比较郁闷

  ●2014.4.11~4.26 记得当年学基础心理学的时候,提到发展心理学想到的一是皮亚杰,二就是埃里克森,现在一提到发展心理学,想到的却是维果茨基,倒不是他理论多么完善,虽然社会文化理论属于当代理论,但是依然有些片面,忽略的生物因素,而且忽视儿童个人影响力,所以对他映像深刻可能只是源于了他一十分惊艳照片。。认知捷径就这么起作用了。。

  ●非常好看教材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读后感(一):毕生学习

  毕生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终生的、多维的、多方向的、灵活的和根植于多种环境下的。本书是按照年龄段划分的。对于不同年龄的身体发育认知发展和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父母能够做到和小孩善意沟通参与孩生活,心态平和关系和谐,小孩的心理都会相对来说比较健康。人的一生都是在修行,做父母之后更需要学习如何做称职的父母,毕生学习。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读后感(二):实用方法

  一本把各种理论和科学的研究的聚集在一起,适合了解小朋友成长过程中各种问题包括向身体啊情绪啊,这种问题的书。非常适合放在家里工具用在小朋友成长的每一个时候都可以拿出来看一下。

  有几个理论挺有意思的第一个要跟父母一起吃晚饭,这样可以减少小朋友的各种适应性问题。

  小朋友和父母一起睡可以增加依恋。

  一岁之前婴儿的饮食中应该包括一定的母乳,所以比如说母乳已经少了这时候不用断奶还是可以继续喝,但是每天吃的次数减少就可以了。

  父母不管小朋友能不能听得懂嗯,经常跟他说话,有助于他早期的语言发育。

  成人必须接受小朋友的独一无二的气质。不能总是站杨获得总是批评。

  父母多和婴儿接触有助于他的养育质量的提高,形成安全性的依恋关系。

  幸福的婚姻关系的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会更长。

  惩罚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儿童花在阅读写作使用电脑和其他经理工作上的时间越多,他们就越可能近视。

  如果要发展第二语言,越早开始越好。

  权威式教养方式是比较好的,既保证给小孩一定的规则,又要让他们对于一些事情有自主的决定权,他们实行共同调控,这是一种过渡,是的监督父母允许孩子在具体事情上做决定,同时实施整体监控。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读后感(三):依恋关系——内心的安全堡垒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遇到的各种情感困惑时,早期依恋关系的影响,常常被各种专家和媒体反复解读。读到这本书关于0-2岁的情绪和社会发展时,终于有机会在严谨的教科书中系统地了解依恋关系。

什么是依恋关系呢?

  依恋关系,是对人产生强烈而深刻的情感联接,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体验,也能在压力下获得安慰,而且早在婴儿6-8个月的阶段开始产生。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妈妈呆在一起很平静,而妈妈离开的时候会哭一会,当妈妈回来时,又重新得到安慰和平静。

  这个阶段,恐惧和羞怯的情绪萌发。记得自家娃在四五个月时,亲戚朋友来抱一下都很淡定,偶尔还会冲别人笑一个。接近一岁的时期,突然开始认生了,陌生人抱抱会哭,妈妈走开一会就开始闹。老母亲把他抱过来安抚一下,娃很快就平静下来。

  分离焦虑,恰恰是标志着依恋关系的正式形成。

  佛洛依德的学说虽然受到各种质疑,但是他的部分观点还是得到沿袭和继承——婴儿早期亲密关系对成人以后的亲密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婴儿早期和养育者,特别是母亲之间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为他建立了一个安全基地(secure base),对外能够自信地探索世界,遇到压力的时候,也能获得安慰和支持。

  和母亲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的是最初的internal working model,意味着婴儿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能否预期到这个世界是安全美好的,在遇到困境的时候能否获得安慰。懂事以后一直需要的安全感,追根溯源,可以在婴儿时期,看见它在生命里的萌芽。

  有时带娃出去遛弯时,娃一边在草地上跑着,一边回头喊妈妈。我应一声,娃就笃定地转过头迈开他的小脚走向更远处。在看到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时,不禁觉得一语中的。他指出,人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议题需要处理。在0-2岁之间,婴儿所面临的议题是,自信对怀疑,自主性(autonomy)对羞怯和怀疑。自信和自主的基础,都在于婴儿最初安全基地和内在工作模型的建立,能够让孩子更自由地去探索外在的世界。

  和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好比生命最初的养分和阳光。这不仅仅是喂养关系,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安全堡垒。

怎样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呢?

  父母理解孩子的情绪,并且能够指导孩子表达情绪。帮助孩子看见自己的情绪,为之命名,知道自己是经历着愤怒、恐惧或是羞怯。温和、接纳的态度,和理性的监督提醒,也许是滋养孩子幼小生命最重要的养分了。

  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怎么能够教会他自我控制?这本书带着我们去看到问题的源头。婴儿的自我控制,波阔延迟满足和顺从的能力实现,是建立在明确的自我感之上的,也就是孩子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自主、能够指导自己行为的人。他能够辨别自我,会参照妈妈的表情识别周边的环境(社交参考),能够感到自豪或羞愧的自我意识,这些社会化的发展,也是孩子学习跟情绪相处的过程。

  我也开始逐渐学习为自己的情绪命名,感受自己的情绪流动,试图去改变以往压抑负面情绪的习惯。看见自己,也许才能看见孩子的情绪。

  母亲在为人母的开始几年,不仅是育儿的压力,也有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职业发展的去路,带娃过程中和家人关系的磨合等等。回首我们60年代的父母辈,他们成长于动荡的时期,温饱已是大大的满足。时代阵痛带来的代际创伤,让原生家庭成为80后90后热议的话题。

当我们自己成为父母的时候,怎么给孩子一个安全堡垒?

  作者给出的一段观点,是我特别欣赏和认同的,把生命放在一个动态和发展的观点上看待,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本能:

  “人们的早期经验不能肯定一个人会成为敏感或不敏感的父母。关键是怎样看待童年的经历。如果一个人能告别痛苦的过去,把新观念融入自己的心理工作模型,理解、宽恕地看待自己的父母,这种看法对她们养育自己子女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她们小时候受到养育的实际经历。”

  在试图跟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过程中,也不得不反观自己的依恋关系。梳理和理解的过程并不容易,但孩子给了妈妈一个时机,去完成自身未完成的议题。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读后感(四):育儿理论的基础

  自从做了妈妈以后,总觉得自己有些本领恐慌。科学育儿需要各种理论知识的支撑。请教了一位心理学博士同学,他给我推荐了《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说是心理学经典教材。直接看教材能看懂吗?没想到看了几章就打消顾虑了,这确实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科普书来读。虽然,曾经受过的医学教育,可能对我在阅读中会有一些助益。但是这本书对非心理专业人士还是很友好的,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我看的是《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四版)》。分为《从0岁到青少年》和《从青年到老年》两部分。作为一名孩子妈,可以从前一部分获得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教育孩子,也能从后一部分中学习到中青年到老年阶段的心理特征,更好地认识自己。而这些知识相比于一些育儿书,无疑是系统的、专业的和权威的。可以说,这本书就是很多育儿书的理论来源。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作者是劳拉.E.伯克。她是美国颇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者,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的心理学教科书编写者、儿童事业的积极活动者。她在编撰本书时,从生命全过程发展的角度,以个体发展时间为顺序,结合了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介绍了婴儿期、学步期、幼儿期、小学期、青少年期至老年期等各时期个体身体发育与认知发展特征,以及情绪与社会发展特征。同时,介绍了人的发展研究中的主流理论,比如皮亚杰的社会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理论、信息加工学说、进化发展心理学、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而这本书的主要译者陈会昌,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译者序中简要介绍了''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学科发展过程。 “毕生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一生中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发展和老化、衰退的全过程。“ 20世纪70年代,毕生发展心理学受到了心理学界的关注,相较传统‘’儿童心理学’‘把关注点放在0-18岁的心理发展上,毕生发展观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程。 陈教授总结毕生发展理论有几个核心思想: “1、发展是持续终生的,不存在一个对生命全程起最重要影响的年龄阶段。 2、发展是多维的、多方向的。 多维是指受到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复杂的共同作用影响。 多方向是指一个人从生到死,得与失、进与退同时并存。 3、发展是可塑的。一个童年害羞、退缩的人,可能会到成年成为一个比较善于社交的人。 4、发展受到多种相互因素的影响。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的作用。“ 按照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我们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都有规律性的共性,但是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又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性,走出不同的人生轨迹。而可塑性的理论告诉我们,任何阶段都有改变的可能性,包括老年也不例外,只是相比于年轻时候,变化的潜能和机会会减少。 毕生发展心理学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一个人的成长是可以变化的,固化的标签并不能准确地标识某个人。比如说,参加同学会,看到记忆中木讷少言的男孩,成了容光焕发高谈阔论的有为青年,不需要惊讶。而退休父亲宣布要写一本回忆录,或是母亲要去学广场舞,也是正常之事。 而对于一名孩子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最实用之处,就是可以解答很多育儿过程中的疑惑。 1、关键期与敏感期 关键期指“一个限定的时间阶段,个体在生物学上已经可以习得某种适应行为,但这种适应行为的出现需要合适的刺激环境的支持。“ 敏感期指“特定能力出现的最佳时期。在敏感期,个体会对环境影响做出特殊反应,但是它的界限并不像关键期那样有明确的定义,发展可以在以后发生,只不过难度要大一些。“ 比如,儿童期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尤其是18-24个月的学步期儿童,有一个学习的迸发期。而我们作为养育者,其实可以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帮助他们进行早期的语言学习。比如经常进行假装游戏,多和孩子说话,给孩子念书,对孩子咿呀学语做出回应等。 当然按照毕生发展的理念。错过敏感期并不意味着孩子将停滞不前,他们还是会有很多的机会学习和完善他们的技能。 2、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 除了喜怒哀乐这些基本情绪之外,人还有一类高级情绪比如内疚、羞愧、尴尬、嫉妒、自豪。他们被称为自我意识的情感。这些情感可能会伤害或增强人的自我感。这些情感一般在一岁半以后出现。所以18-24个月的儿童,他们会感到不好意思。 马上就要过年过节了,又会有一些自以为有趣的亲戚拿孩子开玩笑。对于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玩笑很有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非常大的困扰。 随着孩子自我的发展,孩子慢慢会学会自我控制。这需要孩子抑制冲动、克服消极情绪,以大人能接受的方式做出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孩子们能够慢慢的控制自己,听从大人的话。一个孩子很想去触摸墙上的插座,但是她记得妈妈跟自己说过,这很危险。于是他就控制住了自己想去触摸的冲动,跟自己说不可以。但是大多数时候,学步期孩子还是会做一些与大人的命令或期望相反的事情,这是他们自主性的体现。所以让一个婴儿在任何情况下都听父母的话,是不可能的。 养育者可以帮助孩子来培养顺从和发展自我控制。比如说温和教育和提前提醒,催促监督,鼓励和赞许自控行为,重视语言发展,让孩子提醒自己,培养规则感等等。 3、莫扎特效应 曾经有段时间流传给孩子听莫扎特的音乐,孩子会变得更聪明,这是真的吗?《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一书中“社会问题“小专栏里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研究表明,主动持续的音乐训练能够使六岁儿童的智力发生小幅的增长。但是其他的一些活动,比如说阅读、科学,数学、下棋也会带来类似的好处。其实这事在于儿童在从事相关的活动时,必须动用多种智力技能,如集中注意力、语言技能,空间技能,思维速度等等。 结论是,有时间、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孩子参加一些相关的兴趣活动,比如音乐,阅读,下棋等等,对智力发展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4、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智商和文化水平,家庭的生活状况,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书中提及了一个三岁前婴儿相关家庭因素的分量表。比如父亲是否给予孩子鼓励,是否不经常打断孩子的活动,能否陪孩子至少一起吃一顿晚饭等等。每一项都与学步儿的心理测验成绩呈正相关。简单来说,如果这里面的每一项父母都做到了,那么孩子就会得到更好的智力发育。另外,针对幼儿期的孩子,也有高质量家庭环境特征表,可以让父母们对照。 5、依恋关系对后期发展的影响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一书支持依恋关系理论。“对婴儿来说,他们主要依恋于那些能满足他们需要的熟人。婴儿期形成了安全依恋的儿童会有更高的自尊、更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共情能力。“ 而父亲的疼爱对于儿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拥抱、安慰、游戏、用语言表达爱,夸奖孩子的行为等。有时甚至比母亲的疼爱更有效。忙碌的爸爸们,记得亲亲,抱抱,夸夸自己的孩子。 以上只是《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中一些育儿知识点滴。这是一本值得养育者,特别是孩子的父母好好阅读的书。孩子们的发展与环境,尤其是家庭息息相关。早期经历已经将我们塑造成如今的自己,但是不管我们的童年经历如何,如果能把新的知识、科学的理念纳入到我们的认知,那就能为子女们带来更积极、正面的影响,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无数家长焦虑的那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起跑线正是家长自己。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读后感(五):“孩子,你可以愤怒”:学会管理情绪,才能活出自己

  

01

心理学者武志红在《心灵的七种武器》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心理咨询师朋友,在别人眼中是个脾气温和的老好人。

  但如果他挨饿,就会变得十分烦躁易怒,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就像变了个人一样。

  究其原因,在他小时候犯错时,父亲经常拿不准吃饭来惩罚他,从此留下童年阴影。

  从此之后,只要这位朋友在吃饭这个事情上被拖延,他就似乎回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感受到了难以遏制的愤怒。

  为了缓解内心的负面情绪,他就会在长大之后,对相似的行为产生剧烈反应,用攻击行为来释放想要夺回控制感的冲动。直到有一次,因为父亲的无心之语,他突然得到了解脱。

  愤怒,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感知到的情绪。

  同事有意无意的攻击、陌生人的随意插队、亲人朋友的不理解,都会让我们的心情瞬间荡到谷底。

  但是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愤怒是不被允许的存在。

“怎么那么小心眼呢,开不起玩笑!” “爸妈不是关心你吗?怎么说几句就生气了呢?” “别无理取闹了!不是都道歉了吗?”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不得不学会隐藏愤怒。因为人类一般认为愤怒是情绪失控的表现,是“坏”的。但我敢肯定,每个人都遇到过怒火中烧的瞬间。

  但是为了不被别人看穿,大家都拼命压抑自己的愤怒,不敢宣泄。

  但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压抑愤怒并不会让它消失,反而会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全面爆发。尤其是小时候的愤怒经历,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纾解,就会变成心理的一道伤疤,隐隐作痛。

02

  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养育孩子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吃喝拉撒睡,而是面对孩子的情绪变化时无法应对的苦恼。

  尤其在孩子稍大点之后,“可怕的2岁”叛逆期,无不让父母们闻风丧胆,头疼不已。

一发脾气就乱扔东西; 要求无法被满足时的无理取闹; 愤怒失望时歇斯底里......

  父母要么就粗暴干预,要么就只能妥协退让。饶是如此,有的孩子还是油盐不进,不闹个天翻地覆不罢休。

  如果强行压抑孩子的愤怒,就会演变成上面的例子;但是放手不管,又怕培养出一个”熊孩子“。那么,该如何处理孩子的愤怒情绪呢?

  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主管情绪控制的高级脑,发育得很不成熟。实际上,人类大脑的发育,90%是在5岁前完成的。

  对于无法控制情绪的孩子来说,感受到“愤怒”时,他们的第一本能反应,只能是处于自卫的反击。有些孩子是扔东西,有些孩子是打人、咬人,或者大喊大叫。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提到,每个阶段孩子情绪发展,会呈现不同的情况。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除了与大脑发育有关,就是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最为密切了。

  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孩子愤怒时,指责他们”不听话”,而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对待愤怒。

03

  在帮助孩子学会处理愤怒之前,父母要树立一个观念:

  负面情绪其实并无好坏,它们其实是信使,提醒我们此刻要觉察自己的情绪。

  比如我们愤怒时,大多是因为对自我丧失了控制感。

  情绪无对错,但是由情绪引发的行为,是有对错的。

  比如非暴力沟通中经常提到的,不要把外在事件的刺激=内在情绪的原因。

  “别人忽视我,所以我生气”。乍一看逻辑没有问题。但是仔细想想,就算别人忽视我,我也可以选择不生气呀!

  所以家长在对待愤怒的孩子时,可以有三个步骤引导他们走出来。

  一、帮助孩子认识愤怒

  当我们处在愤怒情绪之中时,会感到脸部“发烧”、心跳加速、甚至很想破口大骂。但是孩子并不一定能够会分辨到这种情绪。

  父母要做的,是在孩子愤怒情绪产生时,帮助他们识别情绪。

  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给情绪命名。

  记得一部迪士尼的动画片《头脑特工队》,其中的小主人公莱莉,头脑里就住着5个小人,乐乐、忧忧、怒怒、厌厌和怕怕,分别掌管着着小主人的五种情绪。乐乐认为欢乐才是最好的情绪,所以一直掌控茉莉的主要情绪。

  但是小茉莉因为要搬家产生了消极情绪,乐乐就把忧忧关了起来,以为这样就会解决问题,谁知道反而引发了一场在灾难。

  父母可以参考电影中的方式,告诉孩子,生气、愤怒是什么样的,并给它们命名。

  二、和孩子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探讨愤怒背后的原因

  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愤怒的情绪,都只是表象,类似冰山上的一角。要探究冰山下的真正原因,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情绪冰山理论”。

  孩子今天生气或者情绪低落了,不妨和ta坐下来,好好聊聊,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负面情绪。

  是同伴的嘲笑?最近成绩不如意?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对孩子的情绪,可以“无条件接纳”,也不要批评、判断,甚至安慰。先让孩子把情绪宣泄出来,找出背后的原因。

  认真对待他们的苦恼,试着用同理心去感同身受。

  三、父母要保持冷静,身体力行做好榜样

  对待无理取闹的孩子,父母也要学会保持冷静,切不可乱了阵脚。

  父母也要学会说“不”,给孩子划清界限,语气要坚定,告诉他们不良行为的后果。

  在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实现约定:

  “如果碰到生气的时候,怎么做才能好起来?”

  这种预防性的信息,会让他们学会用不伤害他人和自己的方式,更有效地缓解压力与情绪。

04

愤怒,给予你力量和动力,让你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具有创意,每一分钟都能表现出你自己的风采。没有愤怒,你就会在不适当的地方屈服,就会手足无措。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

  学会在负面情绪中认清自己,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功课。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成长的我们。也许有时候,你会沮丧,都已经做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收效甚微?

  别担心,每一次育儿路上碰到的曲折,都是帮着孩子离正确的方向更近一步。倾听、互动、思考,都有助于孩子们形成高级脑和新的突触。

  在出生后的几年里,宝宝大脑的发育存在着几个飞跃时期。父母的行为,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在不断的练习、磨合中,孩子们才能学会正确面对情绪的方法,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