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追忆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5-06 23: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追忆经典读后感有感

  《追忆》是一本由(美)宇文所安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7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追忆》精选点评

  ●十分怀疑书勒口上的“作者简介”是他自己写的!

  ●妈的写得真好啊。

  ●文体上作散文和感兴的结合内容上选取Memoria,既是中国古典文学,也是西方文学经典母题。

  ●宇文先生刚拿了奖,蹭热度一本。比起之前那本,追忆显然更像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文本细读彰显的是他出色艺术鉴赏力,很难想象今天受过严格训练的中国本土研究者会用这种体例想象力来做同样的研究,或者写类似的著作。

  ●刪了所有的腳註?

  ●宇文所安是个美国人,但他写的文字那么优美!打动我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他的视角体悟,已超出我对中国文简陋粗浅理解。举个例子就是在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时候,他认为杜牧的怀古其实也包含了对曹操惋惜特别是曹操差点就要成为统一中国的霸主,而这在我们眼中,毕竟熟悉了《三国演义》的价值取向,只会觉得曹操又奸诈好色(主要是指二乔),怎么能让他得了东吴?还有分析庄子骷髅对话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都不仅仅是华丽辞藻堆砌,有许多的见解都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希望这段时间过去后,有机会再读一遍。

  ●正如译后记中所说,看待国外学者评论中国古典文学,应向作者视文学作品独立客观物的态度学习——更多基于个人感受,而非社会历史附庸物,丢开已有的阅读经验成见,试图以一个无知者角色进入文本;中国诗句简洁行文创设完整情节(或场景),阅读者需用想象凝视往事,填补残片空白;在历史的风化遗迹面前,朗读者成为回忆者与被回忆者,向过去时代探求,在历史的废墟上刻下烙印发现自己,成为回忆链条上的一环;自然运转的必然机械性与道德秩序的结合,呈现出物理性的机理,暗合世事潮汐起伏的规则(是谓世道大同);回忆具有雕琢功能,提供来自现实形象景观的断片,有迎合主观境的倾向

  ●虽然从体裁上来说,这应该是一本文艺评论集;但通读全书后,感觉更像是一本以回忆和往事为主题诗意哲学随笔集,而那些传颂百世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仿佛是这一随笔集的种种注脚。宇文所安文笔深邃优美和思想灵动独特让人叹为观止。上一次带给我如此完美阅读体验的,还是大学时尼采作品《悲剧诞生》的阅读。

  ●从《才女之累》慕名而来

  ●对文本丰富的联想。

  《追忆》读后感(一):随便说

  在唐诗选读公选课老师推荐之下,入坑了宇文所安大佬的作品。以前不太爱读古典文学赏析的书,我总感觉创作者们笔法过于呆板,用理论来诠释文学,必然会损失掉文学背后的美感。 《追忆》首先就很难被划为评论一类,宇文所安用自己流动的文字解构了这几篇作品及其背后的意蕴(译者的功力也大体上依循了如此风格),文字本身就是文学了。我也找到过几段英文原作,发现确实更能传达出宇文所安对于这些文章意旨的把握。 记忆与复现是中国古典文学逃不掉的主题,比如惯用用典的创作方法。作者描绘往事,读者站在河对岸观摩往事,过程中损失掉的细节与印象,凝聚成令人疏离的沧桑感。我们挖掘古典作品背后的细节和史实人事,填补上印象四周残破的空缺,就像宇文所安在本书里的成就一样。 原著里最出彩的部分还不清楚,我比较欣赏的是有关沈复《浮生六记》的那篇《复现:闲情记趣》和有关李清照落魄结局的《回忆的引诱》。文中贯穿全篇使用大量的流动叙事,仿佛拍摄下当时的实景,具体而微地再现了沈复与李清照写作时的独特心境。这个特点可能是太多批评难以企及的。 作品本身不必是圆满的,正是读者的追忆,使之圆满。

  《追忆》读后感(二):读后感

  1.黍稷和石碑:对《岘山亭记》的分析是亮点。关于石碑的分析联想到仇大师在《长安与河北之间》中那篇关于石碑的论文,作为景观的石碑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宣扬某种特定意义与加强记忆的作用。 2.骨骸:并未想到还能对庄子与《髑髅赋》进行这样的分析。同样,对王阳明的《瘞旅文》的分析是亮点。关于死者与生者世界的联系这一问题,想到了《寻梦环游记》。想要了解道家的生死观,之前好奇于儒家的生死观及终制问题。 3.繁盛与衰落:并未想到能看到对《芜城赋》的分析。这章讨论的问题想起了伯夷叔齐的公案,及司马迁的一段评价。非道德性的历史必然性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可惜在这一方面不了解西方的情况。 4.断片:不知道用这个词是否合适。好奇论述的一点:西方文学作品的内在完善性与中国文学作品与世界的联系。通过居易的故事想表达的内容里似乎有种“留白”的感觉,类似“曲终人不见”。

  5.回忆的引诱:用一章的篇幅分析《金石录后序》。一句话很有感触:“到手的东西丢失了,它们同样从记忆中丢失了;失去的东西现在却保存在记忆里。这就是记忆的本性。”且收藏癖也不比其他癖好更高贵。最后一部分提到了江陵焚书,看《金楼子·聚书》的时候很为萧绎聚书的历史所感触,但看《资治通鉴·梁纪》焚书时一句“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一切都成了一种沉痛的叹息。非常精彩的一章分析。

  6.复现:同样是用一章篇幅分析沈复的个人回忆。《浮生六记》印象中是很文艺的小品文,但这章的分析颇有些打破这种“小而美”的固有印象,发掘回忆中的阴影的感觉。如果人死后还能给自己写回忆录,不知能否补上“曲终奏雅”的结局。

  7.绣户:印证了我先前的想法:回忆是痛苦的。而通过写作将回忆表达出来,让作为复现形式的无序的回忆成为有组织而克制的文字。因为形诸文字的回忆已经同作为复现形式的回忆拉开了距离,所以即使是当事人也可以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观照。整章是对吴文英著名的长调《莺啼序》的分析。词人的回忆在这首词的意向组织与情感抒发中占据主导。想到了看《唐宋词十七讲》时提到的南宋词的转向问题以及李商隐诗歌的评价问题。

  8.为了被回忆:最后一章讲了张岱的故事。最后的分析我认为点出了全书的核心——追忆是因为还有眷恋。回忆诉诸文字最后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来者对于往者认知的切入点。张岱的私人史家身份让我想起了刘知几在《史通》中的一段话:“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追忆》读后感(三):往事随风而去

  “今人”之于“回忆”,隔着时空遥遥相望,彼此纠葛。当我们抚今追昔、感时伤怀之际,我们将自己的情感流诸笔尖,而就在此刻我们是在试图搭建通往“回忆”的桥梁,安抚今日之我。宇文所安所写的此书正是在尝试解答围绕于此的诸多问题:搭起现实与历史的桥梁何在?是谁在搭建起这座桥梁?而又为什么搭建起这座桥梁?似乎一些习焉不察的东西,被一位异域之人入木三分地解读,为我指明一条道路。然而与其说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以西方essay的方式来解释问题(issue),但在我眼中却更是在阐明一种东方感伤(sentiment)。 就文本本身而言,宇文所安对于所采撷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片段做了精湛的解读,试图为我们的欣赏以及认识读者做指导。而其中最多所涉及且最精彩的部分我觉得当属中国士人一贯所表达的“国仇家恨”,如安史之乱后的杜甫、靖康之耻后的李清照以及亡国后的张岱,他们的身上都背负着沉重的现实枷锁,然而脆弱的个体生命难以向历史的洪流发起挑战,他们借由往昔来安抚今日之我或惩戒今日之我,并试图完成自我的救赎,然而他们动机注定他们会一直背负着往昔沉沦。在这里我想分享一段宇文所安对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的精彩论述,“诗意不在于记起的场景,不在于记起他们的事实,甚至不在于今日同昔日的对比。诗意在于这样一条途径,通过这样一条途径,语词把想象力的运动引导向前,也是在这条途径上,语词由于无法跟随想象力完成它们的运动,因而败退下来……” 东方人之于历史传统,追忆往昔,有着其独特的关怀。中国缺少西方那样宗教式的精神感召,宗教的形象在于自始至终的意志领袖,而中国的信仰在于对历史祖先的畏怀。或许有人认为孔子的形象完全可以承担精神领袖式的人物,但我看来即使孔子的形象也是笼罩在祖先(可以理解为一种传统的感召)之下,而孔子本人也正是“礼法”的信徒。当祖先的形象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是在“祖先”这个庞大背影下一个模糊的身影——往昔(不太好用具体的词语描述,就是指相对于今日而早已失去的辉煌),说这些只是想说明中国人对于抚今追昔的特殊情感,这是正是《追忆》所论述的前提与基础。另外我想借题发挥一点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式微就在于对这种“传统”精神价值的怀疑甚至是批评,换句话说,“祖先”已离我远去,我们开创自己的未来。基于此点感受,我并不认识现代的中国人完全意义上算是中华文化的传人,起码一部分人不是的,我们只是背负着历史的枷锁,走在自我救赎的道路上。 抛开严肃的论调,每当我独自漫步在西安,我也不禁会问自己“昔日的那万国来宾的长安城究竟是何样?”,金城千里、帝王之家如今早已被铁蹄踏破,残留的影子也在经济化的浪潮中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大概往昔就该如烟,历史就是历史,现实的人还是要哭泣,往昔的岁月只会停留在文人的牢骚,政客的诡辩之中。

  《追忆》读后感(四):追忆

  长久以来,我对中国文学一直抱有某种偏见,不论是古典诗歌还是散文或是小说,它们为人称道的美感似乎一直离我那么遥远,仿佛在那些诗歌中潜藏的诗意与我隔了一层玻璃,倒像是那些作品不是用我的母语写的,反而是我作为一个大惑不解的旁观者,像是读到了用陌生的语言写成的诗歌一样茫然无措。

  这种感受十分反常,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在中学时,我对文字里的诗意的感受迟钝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在大学一年级,从读到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开始,那扇大门似乎已经为我打开。自此以后,英语文学的美感于我似乎成了触手可及之物,即使在一知半解之中,狄兰·托马斯或是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句所引起的某种共鸣也足以使我亢奋不已。同样的情况似乎也适用于小说,索尔·贝娄笔下的摩西·赫佐格的每一段内心独白都彰显出异乎寻常的文字之美,更不必说纳博科夫,其作品的美感和诗意似乎早已是不言自明之物。然而这种在英语文学中被我寻找到的诗意体验却从未蔓延到我的母语中来,我自以为在理解英文诗歌过程中构建起来的标准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失效:我不知道如何评价一些对我而言相当熟悉又十分陌生的诗歌。那些在中学课本里出现的古典诗歌或许已经嵌入我的神经网络,却不是以某种不定形的诗意的方式,而是像一块块砌好的墙砖一样,只是作为一串符号而存在。这种困境是荒谬的,母语中最为人赞赏的诗歌作品衰解为一串文字拼贴成的谜语,其中的诗意却挥发殆尽。

  这本《追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从这种困境中解救了出来,透过宇文所安先生的视角,我似乎找到了类似初次阅读英语诗歌的感受。杜甫的《旅夜书怀》正是那一类经由中学课本进入我的记忆而未能打动我的诗歌,我从没想过微风中不由自主的晃动的细草与水流中摇摇晃晃不得静止的桅杆之间奇妙的类比,更不曾把“星垂平野阔”的景象与威廉布莱克的抛纵长矛的星辰联系起来,甚至那个沙鸥的比喻中包含的诗意也被那时的我若无其事的忽视了。借助宇文所安的视角,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是多么不可饶恕。

  认真回想起来,我似乎也不是从小就对中国诗歌的美绝缘。即使在上小学之前,“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样的句子也让我体验到了某种懵懂的诗意。大概我也不是从小就粗鄙到不知道诗意为何物吧。

  不过经历过奇怪的中学语文教育,母语中的诗意在我却是消失的无影无踪。我当然有理由要求这种奇怪的语文教育为我的粗鄙负责,但既然我国的中学教育(尤其语文教育?)在可见的未来看不出有任何改进的希望,我也无意把我接受过的奇怪的中学教育批判一番,所以我最好还是踏实的在诗歌中寻找丢失了的诗意好了。

  啰啰嗦嗦的写了一串,结果把书评写成了日记。。。

  《追忆》读后感(五):回忆与被回忆——一种文学和书写的本质

  中华民族被称为是“诗的民族”,即使在并非人人都能作诗的如今,也有其他形式取代了诗,在扮演情感的交流渠道,是的,中国诗歌常被认为具有“抒情传统”,在繁复绚丽的或是简单清丽的景色描写背后,似乎总能挑出丰富的情感来,而这种情感,许多是在回忆的过程中产生的。

  借宇文所安这外国人的目光,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序言中比较了东西方文学的差异,就是所谓史诗传统与抒情传统的不同,《伊利亚特》是完整生动的再现历史,完成之后,它就可以取代历史,而中国诗歌唤起记忆的方式,则是一件纪念品,借助这个载体,读者自然补充了更完整的全景,欣赏者条件反射般地,由一个物件、一幅景象、一个典故,瞬间明白了作者的感情,这仿佛是不言自明的,是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传统的,再进一步说,是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模式的,即社会是个有机体,每个人都是它的一部分,当我看到诗中的典故和描写方式时,就激起了我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体认,是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的。

  孟浩然有首《与诸子登岘山》,是登高怀古诗的佳作。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这是孟浩然与诸好友登岘山所作,岘山之所以值得作诗留念,并不是因为它奇伟壮丽,要是因此而登岘山,恐怕要失望的(另外,现在即使是壮观如庐山瀑布,也不一定刺激得了现代人神经,这且不提),岘山主要是由于有魏晋羊祜的堕泪碑,当地百姓感念羊祜的恩德,立碑纪念,睹物思情,莫不流泪,孟浩然有感于此,“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宋朝欧阳修也有一文,因好友要修新亭,央欧阳修属文,欧阳修在文章里也提到了羊祜。

若其左右山川之勝勢,與夫草木雲煙之杳靄,出沒於空曠有無之間,而可以備詩人之登高,寓離騷之極目者,宜其覽者自得之。至於亭屢廢興,或自有記,或不必究其詳者,皆不復道。熙寧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歐陽修記。

  将来也会有无数后人来次登高,也有为数不多的人为后世所记住,也会像孟浩然和欧阳修怀念羊祜一样,进行回忆与被回忆,就在这个过程中,诗人作为叙事者,回顾历代古人,自己也因此进入了历史叙述的奔流中,后来人也会追忆后来人,就像孟浩然追忆羊公碑,而碑即是百姓怀念羊祜的。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谈到了要用史记的历代相传,来弥补因宫刑丧失的另一种世代相传,张岱在明亡后的《陶庵梦忆》中,以文字延续着明朝的记忆,中国文化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因为文字,也是每个个体延续薪火,进入认同的媒介。

  除了对古人德行的回忆,也有更多的怀古,杜牧《赤壁》对重大战役的想象,也代表了许多古代文人对超越于人类社会力量的想象,朝代更替总与君主道德的好坏相联系,于是在评书作品中,各种荒淫残暴无道的秦始皇、陈后主、隋炀帝、南唐后主就被津津乐道,几位亡国之君的更多经历体验,只有少数如李后主因其诗词才为人所知,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中,悲剧被赋予崇高地位,如《哈姆雷特》、《俄狄浦斯王》走向悲剧,是人所不能掌控的超自然力量,《红楼梦》也有大家族破灭的始末,所以也被纳入经典小说中讨论。

  对往日生活的怀念、对昔日情人的追忆是许多词作的主题,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与沈复《浮生六记》都构筑了情爱世界的无数细节,宇文所安将这种回忆行为称作“诗的祀礼”,吴文英描述的“ 趁娇尘软雾 ”、“ 长波妒盼,遥山羞黛 ”以程式化的比喻和典故,将私密经验隐藏在为前人所广泛使用的词作技巧下,以这种纪念仪式,完成对故去经验的怀念,这种行为的额外结果,是抵御无所不在的恐惧。

  一代自有一代之文学,那些过去被认为程式化的比喻(十指如葱、头上卷乌云、秋波流转),如今反而新鲜,再看《千里送京娘》中赵京娘借紫藤绕苍松、鸳鸯戏水、落花随流水自喻,惊觉情趣盎然,我们的感官毕竟是与古人不一样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追忆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