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瓦尔登湖的反光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5-04 23: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瓦尔登湖的反光的读后感大全

  《瓦尔登湖反光》是一本由[美]亨利·戴维·梭罗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瓦尔登湖的反光》精选点评

  ●有思想的人写流水账吸引

  ●我是先看见瓦尔登湖的反光,再决定瓦尔登湖的。梭罗的哲思和他的交友观是最让我赞叹地方。有一篇文章写到了白莲,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对白莲的观感一样的,都是洁纯净的。

  ●据说已绝版,图书馆翻完,夏日能看梭罗真是太好了。

  ●大概算了一下,新增日记40篇,以简短日记为主,有些只有一句话,增补内容很少。另外,也没什么修订,目前只看到个别的字,比如治疗改为医疗。虽然是精装,但是开本没有旧版大、内容增加少,价格从12--到58,还有有点贵吧。囧。

  ●日常的纹路

  ●#1817/7/12-2017/7/12 纪念梭罗200周年诞辰# 今天有很多肤浅的人在曲解梭罗,消费梭罗,殊不知他是以现代文明病的反抗姿态传世的。在利益至上的风气中,感谢梭罗身体力行地为他所生活时代开辟了另一极的可能性可惜此等异端中国总难以心安理得地存活。

  ●就书本身而言,开本小,定价贵,本可以做成正常32开大小的。开始见页数多,还以为增补了许多呢,原来不比旧版多多少。期待译本

  ●“同时代的人还没有真正认识他是怎样的人,他就从大自然离去。但至少他是感到满足的。他的灵配得上最高贵的群体;在短短的一生中,他已经充分实现了这个世界最大的可能性;无论在什么地方,有知识就有美德,只要有美,他就能找到一个。”

  ●爱默生介绍文章里说梭罗不吃肉不抽烟不喝酒。他在日记里写,酒都保存美丽的浆果里。

  ●1st。 20161017。约翰·巴勒斯:“梭罗在将近二十年时间里将每一天的一半时间花在户外,专注于窥探大自然方式习性行为活动,他所实施观察如此有限,这就不同凡响。” 2nd。20170216。 “现在你在做什么?”他问。“你写日记吗?”于是我今天就动笔写。

  《瓦尔登湖的反光》读后感(一):你认识到歌声的美后,就不会想要继续说话了。

  我时而感到痛苦。这个世界上最动听旋律就在我的喉咙里,而我站在茫茫山顶面向因为宏大渺小万物图景,只能抓耳挠腮地发出几个杂音长久沉默萦绕着我,我开始感到害怕。这时梭罗自树林中走出,毫无畏惧地走到山顶边缘。他张开嘴,旋律便如流水般顺势流出,横漫天地。于是我放弃了下山的念头

  如果不能引颈高歌,那么我宁愿选择沉默。当你认识到歌声的美后,就不会想要继续说话了。

  《瓦尔登湖的反光》读后感(二):很能让自己性格更加个性

  “我们必须每天都走出去让自己与大自然建立新的联系。我们必须扎下根,即使是在冬日里,也至少得长出一点根须。”(对大自然的观点) “我是专为发现新奇的事物而存在的。”(好学) “假如学生不学颜色的话,他可以去学蘑菇,这对认识色彩更有好处。你简直要嫉妒林子里的青蛙和蟾蜍,它们就在这样的珍奇宝物之中跳跃,有的菌类纯洁鲜亮得可以充当一枚胸针。”(触类旁通) “你留驻的地方离你生命的水渠越近越好。”(好 本质性格 职业的关系) “突然我发现自己如同一颗坚果仁那样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平静和适度的快乐。”(自我认知)

  《瓦尔登湖的反光》读后感(三):秋日的瓦尔登湖

  ◇9月22日

  ……昨天和今天,秋天的强风开始刮起来,“电琴”声也随之分外响亮。特别是今天下午我在迪普水渠听到的,其音调按照不同地段的电线的松和紧而变化。这声音出自电线杆附近,那里的振动频率显然更快。我把耳朵贴在一根电线杆上,我的感觉似乎是它的每个细孔都充满了音乐,为那“琴声”出力—— 仿佛每个纤维都按照新的、更加和谐的法则产生感应,适应调子、跟上节拍和重新安排。每一次膨胀和变形或 “变调”都蔓延开,似乎是从森林出发的。是神之树还是森林呢?仿佛其本质都已改变了。这真是养护森林的妙方,可能是为了不让树木腐朽,让它的细孔里都充满了音乐!这棵森林里野生的树,掉光了皮站立在这里,它是多么快乐地在传送这种音乐啊!当电线没有发出音响时,我的耳朵听见在森林深处的嗡嗡声—— 这些树木要宣示它们获得和积聚的愤怒预言。

  充满音响的森林!古人对这有多么深的认识啊!这琴声萦绕大地,达到如此大的规模,在每个经度和纬度上都由风来弹奏。这琴声真可谓是上天对人的工作的祝福!我们为何不增加不朽的缪斯女神的数量,从九位增加到十位呢?这般天赐的荣耀而卓越的创意曲(缪斯女神已对此赐以微笑),成为人间神奇的传播手段!

  ◇9月24日

  ……有什么美景能比此时河上的景色更好看呢?这是从科南特姆山崖最前沿看到的风景。先是看到小溪西边这一片割过的平滑的草地,带有明显刈过的痕迹,点缀着拖出墨水般浓重影子的苹果树,其浓浓的颜色只有在洁净的空气和强烈的光线中才能看到。一头母牛在草地上不停地走动,哞哞叫着。然后就是那条蓝色的河,简直和天空的颜色一般,都无法区分了。河里的波浪让风推着流向南边或上游方向,用柳树和风霜树镶了边,使河的流向更加明显。还有就是远处狭窄的草地,光线和阴影在摇曳的草地上变幻不定。那里的草尽管很干了,今年却还没有被割下来过冬,现在遭遇冷飕飕的疾风,长长的草叶都弯向了南边,仿佛是要在那个方向寻求帮助。接下去是上升60英尺的山,上面是一块覆盖着灌木栎树、槭木等的高台一般的平地,此时树木被染上了不同的色彩,灌木的顶部都清一色穿上了灰色的号衣。看得更远点,是约200英尺高的被森林覆盖的山崖的后部,到处有灰色岩石,从灌木丛中突起,斜坡上则有一片果园。在山崖的右边,在地平线上的是林肯丘陵。这风景色彩如此美丽,这空气这般洁净、清新;大地的外观又是如此的变化多端,这样的地方,人类不配来此居住。

  ◇9月28日

  ……铁路属于令农民们无法安心生活的事物。我们康科德年轻的农民们和他们年轻的妻子们,由于听到身边火车的喧闹,就以为好像是错失了整个世界,有的每天都要为自己的生计进城,有的去了加利福尼亚,简直都不能安下心来过宁静、与世隔绝的老式农夫的生活。要是他们住的地方离铁路不远,就不免要心浮气躁……

  ◇10月4日

  ……乔治•迈诺特也许是我认识的最有诗人气质的农民了—— 他最让我领悟到农民生活中的诗意。他做什么事都从从容容,从不拼命苦干,仿佛是出于爱好。他非常重视自己要干的活,并从其中任何一项里都感到无限的满足。他不是一心想要让自己的农产品卖个好价钱或取得什么金钱的收益,但他始终能得到由他的劳动产生的满足感。他的土地没有多到令他苦恼的地步(太多的农田意味着太多的劳动),所以他无须雇人,只是用于自娱和养活自己。他细心做好自己的活儿,对大面积种植却不太在意。他对自己仓房里的一针一钉都了如指掌。要是那里要铺设新的剥绒装置,他不会去雇用别人,因为那样就剥夺了他的快乐。他会慢悠悠地走进林子里去,不慌不忙地选择一棵油松,把它砍倒,把它拖回家或运到锯木场去;所以他能说得出他家仓房地板的历史。

  种田作为他的一种消遣,比打猎或捕鱼持续的时间都长。他的菜园种植也不匆忙行事,但也从不耽误,本城没有哪家的菜园像他的菜园那么井井有条。

  他总是预见到庄稼的歉收,可对自己的收成总是心满意足。他仓房的地板钉的是橡木钉,他不太喜欢用铁钉,他说铁钉一生锈就没用了。他像孩子对待玩具那样精心照看自己的庄稼,从中感到快乐。因此他的庄稼数量虽不多却长势喜人。可能他会为庄稼送到市场上去卖而哭泣。他的土地里长出来的种子回不了原先的土壤了。

  他喜欢在刮风天走进沼泽,倾听风穿越松树林的呻吟。他在仓房里养了一只猫,用以抓老鼠。他不迷恋食物、穿着或器具方面的奢华,但他也并不吝啬,只是很简朴。假如他的妹妹死在他之前,他到了老年就得进救济院了;但他并不贫穷,因为他并不想要钱财。他从农活的每种做法中得到许多乐趣,这是那些急功近利苦干的人所不知道的。虽然他长期患有风湿症,手一直发抖,但他似乎仍在享受着永驻的健康……

  ---------------

  蜜蜂出版/蜜蜂书店

  图书订购、投稿与合作:418275327@qq.com

  蜜蜂出版QQ读者群:253094493

  新浪微博:@蜜蜂出版官方微博 @蜜蜂书店

  微信号:@beepub (蜜蜂出版) @beepubbookstore (蜜蜂书店)

  蜜蜂出版公司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尚堡艺术区B-106

  邮政编码:101118

  ----------------

  蜜蜂书店实体店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小堡尚堡艺术区B-106

  乘车路线:国贸立交桥下坐808或809路在元亨利站下车,北行100米右侧即是。

  蜜蜂书店微店: http://wd.koudai.com/s/167122942

  蜜蜂书店淘宝店:http://beepub.taobao.com

  《瓦尔登湖的反光》读后感(四):梭罗的四月:蓝色知更鸟用背驮来了苍天

  1.

  1839年的时候,梭罗22岁,这一年,他喜欢上一个叫做艾伦的女孩子,女孩子17岁,他们会在这一年的夏天遇见。

  遇见之后,梭罗将为她写出:除了更深地去爱,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爱。

  而在遇见之前,梭罗的四月是这样的:

  “早晨的气氛给予我们的风景是一种健康的色调。

  早晨的露水不会引起感冒。

  在早晨我们不相信权宜之计。

  而到了下午,人便沉溺于往昔,目光无法集中,对哪个方向都漠然处之。”

  1840年,他没有记录四月。也或者是这本书没有选,这一年的11月,艾伦的父亲不同意他们结婚。

  此后,他也没有结过婚。

  可能艾伦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但不知道那时候年轻的梭罗有没有下这个决定。

  2.

  1841年,谋生,对24岁的梭罗来说是个难题,比他大17岁对爱默生请他去做一些杂活,他住到了爱默生家里,差不多有两年吧。

  这一年的四月,他在爱默生家写道:

  印第安人的魅力在于他自由、从容地处于大自然之间。他是大自然的居民。

  文明人则有造屋而居的习惯。他的房屋是一所监狱。

  征服自己住的房屋,让房顶、地板和四壁像天空、树木和大地那样呵护他,这样的情况太少见了。

  最后,他总结:

  逍遥是一门了不得的艺术。

  21年后,在梭罗的葬礼上,爱默生说:

  作出保持孤独的自由的决定并不容易,作为一个绝对正直的人,他要不折不扣地维护自身独立。

  他从不无所事事或放纵自己。

  3.

  1842年的一月,梭罗的哥哥被剃刀割伤,得了破伤风,十天以后就去世了。梭罗心情抑郁,身体也不太好。

  这一年的四月,他写了一篇长长的日记,当中有这样的句子:

  刚才我听到金翼啄木鸟的鸣叫,它在山腰的橡树林里宣告一个新的王朝。

  这个时节老年与青春并存。

  大自然对病弱的凡人设下这样的诱饵是何居心!

  那一瞬间,他有想到他的哥哥吗?

  4.

  1845年的春天,梭罗在靠近瓦尔登湖的地方建造了小屋,并在独立日那一天住了进去。

  独立日在七月,这年四月没有记录,也许他忙着营建房子。

  次年七月,因为拒绝交纳人头税,梭罗被关进了监狱。不过第二天就被放了出来,因为有人替他交了税金——可能是他的姑姑玛丽亚。

  1847年,30岁的梭罗写好了《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的稿子,他自己是很满意的,但联系了好几家公司,都要出钱才给他出版。

  10月份,爱默生要去伦敦,他又请了梭罗去照管他家。

  梭罗很喜欢爱默生,他说他:

  在他的身上比任何人都更多地实现了人的崇高品质。

  5.

  1851年,梭罗不断接到演说的邀请。他写了很多东西,虽然没发表什么。

  在日记里的梭罗,关注社会问题,对《逃奴追缉法》的通过十分愤慨。

  他还参与了收容逃亡奴隶的地下活动,并帮助他们逃往加拿大。

  这一年四月的记录中,他对法官和法庭完全不信任,他说,我宁可信赖民众的情感。

  除了这个,他还说:

  在这个国家里,新闻有着比教会更大和更有害的影响。

  报纸是我们的《圣经》,报社编辑是你自愿资助的布道者。

  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报纸变成了网站和微博等各种更现代的信息传播渠道,可能一切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我们随时可以获得信息,但并不知道如何鉴别真伪。

  唔,这一年,他确实写了很多东西,,一本书四百多页,一共记录了22年,别的年份一般就一二十页,这一年差不多就快要上百页了。

  6.

  1852年,梭罗35岁,他发表了《瓦尔登湖》的部分内容,不过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一年的四月,他写道:

  蓝色知更鸟用背驮来了苍天。

  他还遇到了一只土拨鼠,他拿树枝去碰它的鼻子,跟它互相打量了半个小时,彼此都颇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觉。

  想想这个场景,真有意思。

  他还说:

  假如我有几片新鲜的豆类叶子——这时候还没长出来呢,我可以肯定我能完全驯服它。

  好像很遗憾的样子。

  又过了一星期,他写起了人:

  人们的事物太狭隘了,都容不得远景和距离的存在。

  人们熟悉的知识超不出所谓宗教信仰和心灵震撼的范围。

  比起社会和人,他显然更喜欢土拨鼠……

  7.

  1853年四月的第一天,他走过河边树林中的空地时,在河湾里看到了一颗异常明亮的星星的反光。

  他大吃一惊,并仔细把它记录下来。

  1854年,出版公司“冒着风险”《瓦尔登湖》印了2000本,梭罗还交了两个新朋友,“这一年的日记可谓美不胜收”。

  可惜呀,不怎么关四月的事儿。

  他只约略的提了几句关于测量的事情,也不知道在测量什么。

  不过他不讨厌这个工作,他说:

  一两天的测量就等同于外出旅行一次了。

  我怀疑要是生活在现代,他应该比较喜欢出差。

  这一年,他的书卖了三百多本。

  次年四月,他从海伍德山顶看到了湖里的一只潜鸟,它“漂浮着犹如一只小珠宝盒”,梭罗一度怀疑它是否还活着,最后火车惊动了它。

  1856年的四月,他看到了一只麝鼠,坐在柳树湾一个洞穴旁边的冰面上,像一只圆滚滚的草团。

  次日,一早他去了特里利姆树林,天上到处飞着鸟。

  下半年,他去拜访了惠特曼。

  8.

  1857年的四月,梭罗细细记录了一个他很赞赏的年轻的姑娘,布雷迪小姐。20岁的她决意回到12岁以前一直居住的,如今已遭废弃的老房子,独自居住在那里——她母亲和妹妹都不想回去。

  她懂得各种农活,还会照看羊群和纺线织布,她还小的时候就会捉鱼,骑马,耕地,她认为在那里她可以“自由地生活”。

  梭罗说:

  我还从未听女孩或女士表达出如此强烈的对大自然的爱。

  其他女士自小习惯于温顺的生活,她们只是嘲笑她怀着这么个怪念头。

  她意志坚定,喜欢读书,后者可以使他坚持下去。

  ——不要说一百多年前,就是现在,这样的姑娘也很少见呐。

  最后,梭罗说:

  我绝不会扫他的兴,但也没有特别鼓励她。

  我会帮助她克服总会产生的种种沮丧和气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9.

  1858年梭罗去了好多地方,爬了好几次山,也写了挺多东西,因为《大西洋月刊》的主编删除了他最后一个句子——他一直不喜欢梭罗,这个句子说“一棵松树是不朽的”,梭罗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在换新主编之前,他没有再提供过稿子。

  1859年2月,梭罗的父亲去世了。

  这一年四月,他写“毛皮买卖是多么可悲的生意”!,“受酒和金钱引诱的游民们不知疲倦地追捕和搜寻小动物”,他不无讽刺的说穿时髦毛皮衣服的人们:

  从哲学家的观点来看,这严格说来也就是与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捡破烂处于同一个水准。

  这是这本书里最后一个关于四月的记录。

  10.

  1860年年底,梭罗病了,是“数树木年轮时着凉”引起的。

  这一年圣诞节快要到来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他说:

  老有云雀在我们房子周围转悠。

  1861年,他的健康恶化了,这一年的四月他的日记差不多可以用“简略”来形容了。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许多日子连一个字都没有记。

  不知道他实在是病体沉疴,提不起笔,还是没有力气出门,没什么好写,索性不记了。

  五月他去旅行,觉得可能有助于恢复身体健康,两个月后他回来时候,也没有好转,甚至咳得更厉害了。

  他最后的日记写于11月3日。

  半年后,度过生命中最后一个四月后的一星期后,

  1862年5月6日,梭罗去世了。

  《瓦尔登湖的反光》读后感(五):梭罗心中的瓦尔登湖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大概在十几年前。这么多年过去,脑海里总是有一幅画面:一个人字顶小房子隐藏在树林之中,却并非是阴森的苍天大树,顶多是不超过两层小楼的高度,不远处半弯湖水与小屋相伴。

  但直到前两年,在一本讲述极小限住宅的建筑书籍里看到梭罗小屋的草图,才真正意识到这个小屋的小:地板的面积大约4.2平方米,呈长方形,一扇小门开在短边的一侧,进门的左手边是一张四面没有倚靠的单人小床,类似行军小床,搭着被褥,枕头,衣服,床旁边的墙壁上挂着一件外套,一顶高礼帽;门的右侧,和床几乎并行的地方,是一张小书桌,按照建筑设计师的测量,这是一张长约五十厘米的类似小学生单人书桌的桌子,一把木质的靠背椅子;书桌斜上方一点,是一扇小窗户,开在房子墙壁的中上方,也许是为了防止动物的骚扰;往里走,房间另一侧短边的地方,用废旧的砖头砌了一个带烟囱的壁炉,壁炉有点儿进深,兼具取暖和煮饭菜。壁炉的旁边,放了一张靠背阅读椅子,和现今一般人家的餐椅大小差不多。临近房子的附近,有一个带简易顶棚的柴房, 码着劈好的木柴。

  也许是因为自小在森林里出生,在农场里成长的缘故,第一次阅读《瓦尔登湖》就觉得亲切至极。没有觉得乏味,冗长。甚至在之后不断收集不同的漂亮的版本。

  从前只是毫无意识地觉得这是一本描写大自然以及在大自然里生活的书。等到自己在社会中生活过十几年,再回头来看瓦尔登湖,才发现这是一本梭罗内心独白的书。瓦尔登湖里没有说出来的话都在这本日记里了。

  从哈佛毕业之后,他也曾竭力想找一份工作,比如教师。甚至跑到缅因州去找工作。当时是1845年左右,美国尚未废除奴隶制度,以当时的交通方式,去到美国东北角的缅因找工作,说明已经竭尽全力了。周转不得。最后只能回到家乡康科德自己办了一所学校。关于这所学校存在了多久,效果如何,没有后续的记录,他后来迫不得已去到爱默生哥哥家当家庭教师。家庭教师只不过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体会有一份工作的感觉。但是在这一年开始,康科德附近的林地小溪对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这一年,他21岁。

  瓦尔登湖对他而言并非陌生,这里是他日常散步的地方,每年徒步的地方。瓦尔登湖也并非他家的领地,而是他的莫逆之交,爱默生家的领地。

  当我十九岁左右阅读《瓦尔登湖》时,我从来没有想过梭罗为什么会独自住在瓦尔登湖那。观察大自然的生活在年幼的人心里是浪漫的自然而然的事情,在成年人心里却不禁要想:怎么生活,要不要结婚成家,社会地位之类的。在这本日记的早期,梭罗也常考虑这些问题。

  22岁的时候,他劝勉自己珍惜时光,“我们拥有每一天的开始。在早晨我们不相信权宜之计,我们将从头开始。“ 他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讲究客套,“俗人讲究客套,因为他们没有别的立脚点,对于世间的伟人,我们无须做什么介绍,他们也无须对我们做什么介绍。”

  23岁的时候,持续两年的恋爱被结束了。

  24岁的时候,他说日复一日的应酬令人发怵。他也开始思考一个人需要多少财富才能生活。但更多的,他开始思考写作的本质。观察记录他最感兴趣的事情-大自然。

  24岁这年的5月27日,这天傍晚他登上自己家里的船在瓦尔登湖上吹长笛,看见鲈鱼在船周围回旋游动,似乎被笛声迷住了。月亮漫游到了河边低地的上空。自然的魔力让他觉得康科德的夜晚比阿拉伯的夜晚更不可思议。当时的阿拉伯对欧洲的年轻人有着奇特的魔力,他们总是竭尽所能去那走一圈,包括毛姆,纪德等都是如此。梭罗在这天写下,”从今以后,我要毫无保留地度过一生。“

  这一年似乎是个分水岭,往后的日记里他不再纠结找个什么样的伴侣,也不再怀着不解和抱怨谈论不同的人,而是将绝大部分描写着眼于写作,大自然,内心的思考。

  尽管这一年他已经写下了想立刻住到林地里去的愿望,但真正实现这个愿望已经是28岁的时候。春天的时候开始建造房子,在美国独立日这天住进去了。他开始全心全意地,毫无保留地过自己重视的生活,观察树木,天气,小动物,每天坚持定额的写作。《瓦尔登湖》的素材开始真正地累积。

  刚刚完全实现自由的人似乎对支配自己感到不习惯。8月末的一个下午,他想穿过长长的斜坡冒雨去池塘里钓鱼,但有些踌躇。不得不对自己说,你的束缚已不复存在了,你真的自由了。可以在夜里一直待到很晚,鲁莽和大胆地做事。不像村里人一样每个夜晚都要睡觉,以更长的半径生活。

  他观察大自然的方式并非心血来潮,也并非以一种人类的高高在上的角度,而不是整个人沉浸在大自然里。规律地,以一种自然学家的付出和奉献,整日整日地和大自然在一起。

  比如3月13日,他说今天听到了燕八哥的叫声,尽管池塘里的冰还有一英尺厚。

  6月5日,他第一次听见了青蛙的叫声,这是属于夏日的特有的低语。

  11月19日,第一个真正寒冷的日子。松树的叶子不断地往下掉,森林的深处却还藏着很多夏天。

  12月17日。冬天的清晨是观赏树林和灌木丛最佳的时候。这时候它们还穿着霜雪的外衣。太阳升起来之后还不到半小时,它们那极其精致和短暂的美就有所丧失。

  2月9日,天气转暖,冰雪融化。小河开了冻,又见麝鼠在河流里游动,潜水捞出蛤类,吃了蛤肉把壳留在冰面上。

  有一天他的日记写下他的姑姑请他念查默斯博士的生平事迹,他拒绝了。姑姑抱怨到:他今天站在那听蛙叫就听了半个小时,却不愿念查默斯的生平事迹。观察日出的变化,树林的歌唱,嗅闻各种植物的味道,聆听小鸟儿的歌唱,观察树叶的细微的变化,不仅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宁静的心,放松的心灵。

  大多数人要么待在房屋或店铺里,要么专注于他们的户外劳动,他们对从身边经过和自己身处的美好日子一无所知。这个世界上的人有两类,一类已经完全驯化为社会性的人,他们接受宗教,学校的教育,全心全意为一个更有规则的生活环境而努力,一类是梭罗这类的人。他仿佛仍然是远古中大自然的一只小动物,他用手从溪水里捞出鱼来,吸引野性的松鼠仔上衣里做窝,静静地端坐着,动物们在他四周嬉戏。

  这大概是一种天性。动物学家简.古道尔也曾过着类似的生活。她在二十出头的时候,机缘巧合地去到了非洲进行黑猩猩的观察和研究。她经常独自睡在森林里,岩石上,吃点浆果,不远不近地观察黑猩猩家庭的生活,娱乐,残忍的争斗。她给每一个遇到的黑猩猩取名字,记录他们的行为爱好。在她过了很多年这样的生活之后才醒悟,能够耐得住孤独,连续而专注地和那些不能跟你进行交流的对象相处,这是一种特别的天性。也是成为一个动物学家,博物学家必不可少的天性。

  梭罗也意识到了,认为与大自然亲密地完全呆在一起,不过是他内心深处最神圣的天性要求的事情,像鳟鱼躲在青青河岸下一般潜伏在水晶般的自我里。

  舒国立在一篇文章里曾描写自己的生活:租在台北的一间小公寓里,一张小床,一张小书桌,小椅子,只有风扇,没有空调,夏日洞开着窗户。早晨着拖鞋,穿着一身惯常穿的衣服,去腾腾热气的小街上吃早餐,吃完早餐,不过上相熟的店里喝喝茶,听听人们闲扯。当时很年轻,对于这样的一种状态始终无法真正地理解:这样的闲,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不愿为狭隘的手艺或职业而放弃自己在学问和行动上的远大抱负,让自己专注于一种更为广阔的使命,实践一种生活的艺术。他放弃了很多东西,没有固定的职业,没结过婚,孤独地生活,不吃肉,不喝酒,不知烟草为何物。他选择让自己成为只关注思想和大自然的单身汉。他选择靠减少自己的日常需求来感受富足,自己动手以满足他的需求。” 这是梭罗的朋友兼导师爱默生在梭罗的葬礼上发表的演讲的一些节选。

  “我拒绝了这个教职,想必是相较于得到人生中真正的机会,可以安定下来还是不算什么。面对这种枯燥沉闷的存在方式,我退缩了。拒绝了这样的人生,让自己和人们口中的“前途”绝缘,继续待在不稳定和贫困里,直到今天我仍不晓得那是勇气还是懦弱。但我至少可以确定,如果会发生冲突,那是因为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这样。” 无独有偶,24岁的加缪在大学毕业后竭尽全力得到了一个稳定的教职,临近时却选择了拒绝。这种选择对加缪来说,比梭罗面临的选择艰难更甚。加缪的父亲在加缪只有1岁的时候就在战场上牺牲,他由半聋的母亲带回贫民窟的外祖母家生活。从小极其艰难的生存让他一直想要有个独立的能养家的事业,但他为了一些冥冥中更重要的事情选择了不稳定。

  以上两段大致可以解读我曾经的疑问。

  1860年的春季,3月11日,梭罗说朋友告诉他瓦尔登湖今天几乎完全解冻了,他惊讶,没有听说过它这么早解冻的时候,为何瓦尔登湖会这么早解冻呢?日志的结尾写道:过去的这个冬天我已不能去这个池塘了。这时候的梭罗因为病重已经不能出门了。

  第二年,44岁的梭罗因为肺病不治逝世。

  如果有临终遗言的话,他会不会欣慰自己一直遵守着24岁时的立志:“从今以后,我要毫无保留地度过一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瓦尔登湖的反光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