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之孤城》是一本由[日] 辻村深月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镜之孤城》读后感(一):《镜之孤城》一本不常有的好书
镜之孤城看似好像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一本关于问题少年的小说,可是它的反转让我大吃一惊。当它的第一次反转,这注定是一本好书。它有着中学生之间最纯洁的友谊,也有难舍难分的怀念;它有着弟弟对姐姐的怀念,也有姐姐对弟弟的爱;还有着平凡不过的少年之间的约定。开头埋下的伏笔贯穿着整本书,也见证了主角等七人的改变。
《镜之孤城》读后感(二):《镜之孤城》日本荒诞风小说大师的巧思童话
《镜之孤城》
01书览:
《镜之孤城》是一篇关乎童年世界,又同时映射出成年人的人性问题的虚构小说。
02拆解
都说“故事”源于生活,此书也不例外,它既包含着因“霸凌”而不愿去学校的小心内心的迷茫,又透过小心,侧面映射出了她身边的“大人”——妈妈、老师、同学、朋友等等人物种种对她的不理解、嫌弃。
但小心内心深处的坚毅、顽强,使得发生在她身上的种种不幸渐渐淡化,最终重新绽放希望。
作者在故事中奠定的“怪诞”、“神奇”的基调,注定让这本《镜之孤城》更富有独特的奇趣。
《镜之孤城》读后感(三):成长的路上遍布荆棘,救赎的曙光冉冉升起
“你不用再独自战斗了”。这是喜多岛老师对小心说的一句话,这也是作者对所有“问题少年”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似乎有一种魔力,它是夜空中掠过的流星,它是黑暗中的一团火,它更是迷途中的指南针。 《镜之孤城》讲述了七个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少女分别来自不同的时代,在镜之孤城中拯救了对生活失意的小晶,而在现实世界中小晶反过来救赎了同伴们。 书中不论是小心、凤歌、小晶,还是昂、政宗、理音、嬉野,他们小小的身躯内都隐藏着各自的秘密、痛苦,埋藏在内心的最深处,每揭开一次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在现实世界中他们独自承受烦恼,无法和身边的人倾诉,但在镜之孤城中,他们能够敞开心扉,互诉衷肠,他们彼此接纳对方,安慰对方,救赎对方,他们就是彼此的依靠。 我非常心疼小心的遭遇。真田美织是小心的同班同学,她性格活泼,曾和小心的朋友,池田仲太谈恋爱,而小心许是因为是池田仲太从前暗恋的对象而被真田美织盯上,遭遇了校园霸凌,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曾经在新闻读过这么一篇报道:一男子持刀捅江苏高中女生10余刀遭割喉亡,同行男子受伤,这起事件的起因也是情感纠纷,但小心的遭遇却比那位女生幸运多了。现在这个社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又会有多少起校园暴力?又会有多少无辜的受罪者?我无从得知,但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坚决要抵制校园暴力,让我们的家园充满正能量! 《镜之孤城》这本书,虚拟中反映现实,7位少男少女的遭遇都值得引人深思,但他们的友情是无比珍贵的。当他们得知政宗要转学,他们鼓起勇气去雪科第五中学见政宗的时候,我明白了他们之间的羁绊早已根深蒂固,他们是彼此的救赎,钟声已经敲响,希望的曙光冉冉升起!
《镜之孤城》读后感(四):现实中可没有“失败者”的镜之孤城
惟有这本的书评,是我想好好写的。花了两个大白天的宝贵时间,读完了这本448页的厚作(你们本屋大赏都喜欢砖头书吗)。
对于校园欺凌的描写很真实。校园欺凌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往往不是世人所想象的由“欺凌”二字本来的意象所衍生的那样穷凶极恶的行为,它是精神上的孤立、不接受、长期骚扰,催生它的往往也不是浓厚的恶意,而只是本就存在的、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与理解,受害者往往陷入说出来也无法得到大人的理解—大人听后觉得自己是不正常的—看来是自己的错所以不应该说出来—孩子不说出来大人更加无法理解孩子遭受了什么的怪圈。
本质上来说,正因为是尚未学会共情的心灵,才更容易在与他人的差异下选择散播谣言和孤立他人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保护机制,正因为是尚未完全成长的心灵,才更容易在受到欺凌后选择去自我承受或者自我怀疑,并在自我挣扎中留下无法痊愈的伤口。因此,校园欺凌是难以从根本上杜绝的,对于受害者,重要的并不是让他们去和阴影战斗,而是能够让他们不必再战斗,拯救受害者的方式不是令他们坚强地去斗争,也不是令他们安逸地去逃避,而是让他们能够正视曾经战斗过的事实并从中慢慢走出,为此,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去聆听、去理解、去获取信任、去平等对待、去让他们首先说出来遭遇的事情、去让他们随后说出来真实的想法、去让他们最后说出来处理的方式。即使这样,心灵上受伤的地方也不会轻易痊愈,后续的自我疗伤仍是不可避免的。
书中的小心有镜之孤城里同伴的陪伴,有喜多岛老师和父母的理解,有好朋友东条萌的支持,才好不容易步出了尝试的第一步,但是书外的孩子们大多却在独自抗争着,只能说希望社会能够更加重视和正视校园欺凌。
下一段轻微剧透警告。
除了校园欺凌外,孤城的孩子之所以不登校是因为还面临着诸如撒谎被指责、亲人离世、父母无视、继父性骚扰、单亲家庭望女成凤等挫折,只是他们恰好都被“狼女孩”创造的孤城给拯救了,一样的道理,书外的孩子们大多没有那么幸运,能够理解并支持他们的朋友、亲人和老师,乃至社会正是当下所需要的。
下一段严重剧透警告。剧透警告。剧透警告。
对于书本身,我觉得448页并不啰嗦或冗余,得益于基于时间线的剧情架构,随着读过的页数增长就越发能体会到孤城孩子的成长,因为剧情里设置了一个ddl,反而让人觉得越是推进下去就越是珍惜。最后的寻找钥匙、继承记忆、拯救同伴的桥段很有画面感,也很煽情。不是平行世界而是时间线不同以及喜多岛老师可能是小晶这些我是联想到了,然而狼少女就是理音的姐姐,镜之孤城是姐姐为了弟弟而许下的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愿望,开头小心的转校生幻想竟然由理音实现了,这是一个我没能想到并且也是让我鸡皮疙瘩起来,备受感动的最棒结尾。
《镜之孤城》读后感(五):在镜之孤城中呼唤爱
学生时代的你是否也曾对新学期感到过焦虑?是否也曾对未知的未来感到过困惑?面对班级里霸凌同学的恶人,一边恼怒自己的不成器、一边又不得不退缩到熟悉的角落?
如果你有过这些痛苦,有过如被水淹没的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落脚之处的痛苦,那么辻村深月这本书便是献给你的救生圈。
拒学族的稻草
不愿上学的女孩安西心,在双亲都去上班后,自家的镜子突然闪耀神秘的光芒。小心宛如《爱丽丝镜中奇遇记》那样进入镜子的另一面。在镜子的另一面有座城堡,还有一位戴着狼面具的神秘少女。小心在镜中孤城结识了一批因不同理由而不登校的“拒学族”孩子。这些孩子或因校园霸凌、或因厌学情结、或因家庭原因,在本该上学的日子里奇妙般进入镜中世界。
以寻找许愿房的钥匙为目标,他们在“镜之孤城”里共同生活。
辻村深月的作品通常被划为“推理小说”,国内的各大出版社在宣传时不免常常将其作品往推理方面靠。这或多或少误导了部分读者的阅读期待。许多读者拜读她的作品后,发现其中并没有其他推理小说中常见的谋杀元素便大呼上当。实在是冤屈了辻村深月。
诚然,辻村深月的确是推理作家。但这不代表其作品必须和“杀人”“犯罪”有关。推理是一种文学类型,其中包涵许许多多的故事,不一定非得是犯罪故事。当你接受度跨越了“杀人”“犯罪”等猎奇元素堆砌起来的高墙后,会领略到更为广阔和瑰丽的推理天地。
《镜之孤城》这本书继承了辻村深月一贯的创作优点:人物刻画细腻、结构清晰、伏笔埋藏恰到好处。或许是身为女性推理作家的优势,她擅于描写女生之间或明争或暗斗的点滴小心思,这在辻村过去作品中亦有展现。如《太阳坐落之处》中辻村深月对高中毕业后的女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的心态描写,如《告别世界的最佳方式》里对有自杀倾向的中学女生别扭心理的描写,再比如《今日诸事大吉》对双胞胎姐妹之间微妙心理的描写。
对年轻人微妙心情的刻画以及对青春期悸动那份透明感的捕捉,正是让辻村深月能从一众日本推理作家中脱颖而出的最大特征。
和上述所列三部作品有所不同,《镜之孤城》中角色的年龄设定得更低。主角小心是个辍学的初中一年级女生,这样年龄设定让角色间的矛盾显得更加合乎情理。在辻村过往作品中,某些情绪行为描写或许会令部分中国读者觉得“至于吗?”“太中二了吧”。
但小学及初中的孩子们之间争执与交流往往伴随着非理性的发端与和解。在冲动中争吵,在冲动中缓和。大人们常常会将儿童看作是“成长中的成人”或“不完整的成人”,可实际上儿童的思维世界很可能和成年人完全不同。
尚在垂髫之年的学龄前儿童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还可以转身躲进父母的怀抱。可对于小心这样小学毕业的少女来说,父母开始对她有了成年人的要求与期待,可她毕竟还不是成人。这样的她若碰上不能也不想解决眼前的危机,眼前是看不到头的末路,身后是拒绝她的港湾,压力之下或许只能选择拒学。
辻村的描写让人心折。她没有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去破译这些“拒学族”的孩子,而是通过笔下角色,以平视的态度进行交流。随着小心的心理变化,读者亦能逐一接受并理解这些“麻烦”的孩子。在大人看来不值一提、睡一觉就忘了的小事,在孩子的眼中难免不是天塌了的大事。
穿过镜子逃进孤城,是辻村深月赋予他们的仁慈。
现实与幻想的交融
小说没有将笔墨全盘投于幻想的镜中世界,小心依然需要时不时地返回现实世界,处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让故事在幻想和真实之间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也让本作超脱童话的范畴,具有现实意义。
譬如沉迷电玩、完全否定学校教育、在家自学的政宗。他与父母折射出的是home school(在家上学)群体的选择;住在寄宿学校的理音,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早早远离父母的孩子心中的波折;表面大大咧咧实际内心敏感的嬉野,则遭到了父母的误解。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拒学理由,这些理由在现实世界中不说是屡见不鲜,至少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份合情合理,对于常凭借人物心理闹别扭来让情节发展、矛盾迸发的辻村深月来说,就是最完美的优点。
抛开那些比繁星更细腻的心理描写。在悬念设计方面,《镜之孤城》亦是一本极为工整完善的推理作品。在小说第一部分中,透过小心的视角,读者看到了镜中幻想世界许多堪称不可思议的矛盾之处。矛盾的解答自不能用“幻想世界的设定”来搪塞读者,辻村深月深知这一点。她在小说前期就埋下众多伏笔,在最后通过不同角色进行收束。当读者读罢全书,必定忍不住想要翻回之前的页数,然后惊呼“啊,原来这里是这个意思”。这不同于其他类型,仅属于推理小说的醍醐味,正是作者和读者在跨越文化时空的交流。
辻村深月的作品魅力也在于此。既非纯粹的、机械的推理小说,亦非纯粹的、矫揉的青春小说,而是由推理作家写的青春小说。
《镜之孤城》里小心和伙伴们在不断摩擦中结下深厚的感情,这比辻村深月之前作品《太阳坐落之处》要温暖得多。在《太阳坐落之处》里年近三十的女人们戴着虚伪的假面做着相互伤害的事。高中时代那些矛盾与纠结因一场同学会而死灰复燃。女人们伤害着对方,然后又相互舔舐着伤口。过于现实的人情让人读来心生怜悯却不免过于压抑。
《镜之孤城》则不然。小心等人结识的大前提是镜子里的城堡。这样不可思议的条件下,角色间的日常互动又平添一份轻松。孩子们虽然已有了些成年人式的唇枪舌剑,可心底抱持的依旧是纯真的友谊。当读者看到主角等人与嬉野和好,小心和小晶相互扶持这些行为时,心底宛如汨汨地流淌着暖流。
现实与幻想的交融改变了故事的基调,再加上辻村深月优秀的文笔,使得笔下角色更加令人信服及喜爱。
请爱上这个世界
《镜之孤城》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为题。对这些不登校孩子来说,学期本没有意义,而这样的命名仿佛在告诉读者,镜中世界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便是代替了现实世界学校的功能。纵观全书,辻村深月反反复复想要对笔下孩子们乃至看书的读者们强调的,就是这么一句话——请爱上这个世界。
在小说一开始,辻村深月引用了《大辞林》对“孤城”的定义。其一是孤身而立的城堡,其二是被敌军包围、孤立无援的城堡。这既是形容小心等人逃入城堡的主动行为,又是剖析他们拒学的被动心理:一旦人不愿走出去,家就成了孤城。而能改变这些囚于孤城的孩子的唯有爱。
因为各种原因拒学的孩子从根本上来说是抗拒外界。外面的世界有时会变得很可怕,但不能就此拒绝它。在镜中孤城和狼小姐的帮助下,孩子们懂得接纳彼此,进而爱上这个世界。
通过镜子,小心进入了介于外面与家之间的第三世界。镜子作为介体,其意象本身就有审视自我的含义。爱上镜中世界,也就是爱镜子中的自己。拒学族的孩子们除了拒绝外面世界,同时也在拒绝自己的未来,拒绝了自己新的可能性。镜中世界让他们重新看清了自己,爱着自己,与自己的执着进行和解,从而彻底打开了他们封锁的心。
《镜之孤城》里,一开始特立独行的女孩风歌最终说道“我很想当个普通人,却一直无法如愿以偿。所以……你们愿意像接纳普通人一样接受我,跟我当朋友,我真的很高兴”。
接受他人的善意,伸出手接纳他人,爱上这个世界,与自己的执念和解。孤城里的狼小姐想教给这些孩子的,恐怕就是这个意思吧。
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仿佛和这些孩子们一同经历这场冒险般,读罢全书的读者想来会掩卷叹息。在每一次新相知和生别离之后,我们都会顿生一股暖意,在这暖意的底下或许还会有一点惆怅和欣慰。
这一点欣慰或惆怅,谓之人性。
辻村深月瞄准的,大约就是这一点人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