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诺夫·海鸥》是一本由[俄] 契诃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弹解千愁。"多余人"在现实中激烈而敏感,这是一种柔弱的特质;死则是无边的、力量盛大的,向死亡行进来借力成为他们强壮自我的唯一途径,这一点上两剧皆然。后一剧明显闪动着更为纤细和梦魅的青春气息,人物层次也更加丰满。
●【2017116】这被误解与被消耗的无望人生哪……习惯性苍凉,日常性沉郁。“每隔一百年,我才张嘴说话一次。”不懂《海鸥》为什么是“喜剧”。
●在乌镇戏剧节看了《海鸥》后就惦记着它的原著。看完后,也不再纠结于喜剧还是悲剧了。#2017-42
●海鸥相当好,伊凡诺夫较一般。
●《伊凡诺夫》中,萨拉反复听到猫头鹰叫所预示的死亡,伊凡诺夫替萨沙掸掉肩上的灰尘所暗示的感情,鲍尔金和伯爵同时挽住巴巴金娜的手臂吻着她的脸所凸显的谐谑效果,以及每场幕落时的戏剧性场景,都显示出契诃夫匠心的设计,这种设计在《海鸥》中趋于浑然无形,妮娜的独角戏映射的是康斯坦丁深沉的灵魂与对超凡脱俗的呓语,却如同飞翔的海鸥般被地上的人随意射杀,这种悲剧性很容易被喧闹的生活场面遮蔽,但在开头玛莎的“为生活戴孝”、多尔恩回忆热那亚的街道、以及终幕妮娜关于十字架的独白中回响,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似,契诃夫笔下的人物有的是敏感和渴望,他们只是没有回旋、折中的余地,当精神的自由背负太多社会压力,自我的实现便无以为继,以至于挣扎与病态成为对沉闷环境的孤绝抵抗。在精神沉沦的单行道上,肉体的终结几乎是唯一的慈悲。
●过了喜欢美丽与哀愁的阶段,反而更喜欢《伊万诺夫》。没勇气死也没勇气活的中年人,最终也刚烈一回。
●天真动人而又软弱的主角们,契诃夫对这种角色把握极好,他们孤独地搁浅在现实生活,最终觉醒时便冲向死亡的彼岸。一张细密的网,把一部分人世间都网进去了。
《伊凡诺夫·海鸥》读后感(一):海鸥 海鸥
吮吸一束光 燃烧一片叶
尽情射杀 通过射杀 让她铭记
哦 深不可测
哦 一饮而尽
就像你嘴里的脐带不是吸管
就像他们时刻保持嗜血警惕
就像你逃不出控制按钮
就像你飞的再高再快
也是别人旋涡里的玩具飞机
射杀你就像射杀海鸥
射杀你就像射杀海鸥
《伊凡诺夫·海鸥》读后感(二):“再没有任何感情能温暖我的心”
1、伊凡诺夫。
直到最后依旧被大家唾弃的伊凡诺夫有什么错?热情、理想不能当做饭吃,还往往让人陷入经济的泥潭。谁知道他最初爱不爱她的妻子,但结婚了,不爱了,不也是人之常情吗?感到自己生命已经萎靡,不再想要连累萨沙,于是他选择一死了之。
2、特里波利夫
最初他写的那出剧多么美啊,二十万年后的世界,和谐、静谧、水乳交融的世界。但陈旧的文学体系却不会认同他,当他选择妥协,他的快乐也不会再有了。而最致命的是,他深爱着的妮娜,却因为她的无知单纯饱受伤害,最后还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孜孜不倦。
3、妮娜
美丽,单纯,执着的傻女孩。
4、其他人物
除了《伊凡诺夫》中整日打牌的人。其他人都在抱怨自己生活的痛苦,因为衰老、因为爱情、因为过去,他们向往新生活,却死死地陷入进现实的泥潭中,不讨厌他们任何一个,尽管他们哀嚎,乖张,他们至少都还有知觉,还知道什么是痛苦。
《伊凡诺夫·海鸥》读后感(三):海鸥
契诃夫笔下的人物,现实感很强,都是极平常的普通人,伊凡诺夫里的几个角色有着各种各样会在生活中见到的特征,海鸥里处理的更无形圆润,不具有那么显然的脸谱化。主角有着俄罗斯式的敏感和脆弱(也不晓得是否我看到的都是这种),精神性很突出,自省的宗教意识非常强烈,而作为人的惰性和被生活推着走的无力感,带着一边觉察痛苦、自我厌恶,一边又无可奈何的。 契诃夫笔下的戏剧冲突源于人的内在和被生活的消磨。精神上追求存在的独特性和意义,与无法完全地实现自我意识的有限的肉体,在看似平静却不断浮出水面的内在冲突中逐渐加剧的焦虑。可以看出受到当时宗教信仰被理性主义冲击下带来的精神危机的背景影响:身份认同的焦虑,这也是20世纪以来迄今需要思考面对的课题。 比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从内而外来挖掘描述某一类人更深刻内心的机制,契诃夫在舞台上更多是呈现具象的,结果式的行为的。很现代戏剧,弱化了传统戏剧冲突,也模糊消解了舞台和现实的边界。应该和当时现代艺术寻求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叩问“真实”的浪潮,是同步的。 最后那篇焦菊隐的结言写得蛮好,我还以为是国外翻译过来的。
《伊凡诺夫·海鸥》读后感(四):“要懂得背起十字架来,要有信心”
于是引了印象最深的一句作为标题。或者有劝喻之嫌,但禁不住这句话深重的野心:扮以生命的面貌,它几乎面向全人类而说。
总体而言,人物不止于张张面孔而立起肉身,而对情感的唤起与暂歇把控也太得当了。
《伊凡诺夫》收得较急促,以主角的自杀去掐断并行的几个闹剧,后延并抹平一切冲突,使隐喻的意味并未发散尽,就像连故事也挨了一枪却即刻气绝;《海鸥》便平缓不少,像高空坠物撞到了气垫上再滑下,多尔恩顾虑到阿尔卡基娜丧子之痛的谎言正如同这整个叙事的葬礼。相比之下我得承认更喜欢前作,因为《海鸥》的情节确更适合以小说形式表述,对创作和演绎的概念解构讽刺性过深、花在营造整体气氛和冲突的笔触过盛,以致第三、第四幕才抖开众多包袱露出每个角色各自的绝望与心性。
免不了谈谈题外所想到的。总觉得对文学作品(尤其戏剧)作技巧上的论断有失残忍,事实上谁能具体评判一道闪电径直击向面前的惊异呢?但唯有那些通行准则和标尺才能被认识与听取,于是只好训练自己描述的能力以求换得片刻交流与共识的假象。毕竟免不了付出代价,即便为信息的传递——毕竟形容伟大是容易的并且好打发的,令他人真正听到这声音是艰难的。
可不得不乐在其中,毕竟这些作品一向值得。
《伊凡诺夫·海鸥》读后感(五):我是一只海鸥
半年前看的剧
今天才把剧本看完
看不太懂剧本的原因——
情绪太丰盈了 动不动就抹眼泪 动不动就生气自杀 太强烈了
看不太懂 觉得实在是不合逻辑的呀
不过看完剧本再回想起当时的剧 哎 赞叹 演员确实是好 剧中剧也真的很有味道 那段台词一直萦绕在我滴心上~
契诃夫是真滴牛逼 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