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5-01 23: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精选

  《完整成长》是一本由中国妇女出版社著作,39.8出版的2014-4-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完整的成长》精选点评

  ●关注儿童内在世界情绪的抒发与管理

  ●满好的国内版本蒙特梭利理论学习书。例子很多,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理论。

  ●文笔并不完美,但并不妨碍内容精彩,文附实例阐述清晰通俗易懂深深感受作者生命尊重热爱,对生命成长的深度研究和清晰的认知,对人类终极关怀.. 得出来孙老师有着更宏大愿望.. 老泪纵横… #看一遍绝对不够的书#

  ●儿童成长是一部交响乐

  ●是一本理论与案例结合育儿同时也是成人内观自己的一本对照书 看完悲从心我自己就是在被说教否定控制中成长起来 如今在各种复杂人际关系中艰难前行 现在对自身对他人有了更深的理解与包容 真正的成长到四十岁才全完成 我用余下的岁月重新找到完整的自己吧

  ●字也太小了。适合低幼儿家长

  ●自己创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创造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不被他人强制性地闯入你的内在而塑造你,不成为任何人的复制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人成长的最核心教育的最核

  ●里面的实例都看了,有些理论不是很明白

  ●养育自己是最幸福的事

  ●没有经过同意钢琴真的好吗?无原则的放任自由真的合适吗?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一):是孩子在教我们成长

  这本的风格非常蒙特梭利,从很基础层次解析童心灵的成长,接近哲学角度。很深刻透彻,加上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再次让我觉得,很有道理(看什么书都是这样的感想也真是很没用……)!

  有些例子中,孩子们成熟得简直不像真的,时不时一语成箴切中要害,看得比成人还透。也许所谓真理,本就是如此单纯,是我们成人在成长中逐渐迷失方向

  越来越觉得,看这些书,原本是为了育儿,但看的过程中,其实一直在不停地反思自己。渐渐体会到了是孩子在教我们成长这句话的含义了。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二):儿童的内心世界不需要成人的干涉

  孙瑞雪书籍看到这一本忽然有一种内心被感动感觉,完整的成长,孩子在社会环境中自我成长,在没有成人干预情况下,形成自己的三观生活习惯,如此一想,是多么的神圣伟大啊,仅仅需要成人的陪伴,儿童能够自己形成内心的秩序

  给予孩子足够,给予他们足够的陪伴,这是他们所需要的。

  我反思我的童年,的确妈妈并不是一个好妈妈,有很多地方深深的伤害了我,但是我还好,我现在已经长大了,我可以调整自己的内心,不让妈妈的情绪控制我;爸爸也没有童年那么强势了,所以和爸爸的讲和比妈妈容易多了。妈妈的童年没有什么爱,充满了责骂和嫌弃,所以她也是这么对我的,还好现在知识传播的好,我可以在我的宝宝出生前了解到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希望给她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妈妈说,等我孩子如果长大了送回老家,她就给她讲弟子规三字经,我很反感,有什么用吗?对于一个儿童来说,难道还有比亲近大自然玩耍还要重要的事情是背诵弟子规?妈妈怕晒,基本上天都是不出门的,这损失了多少欢乐啊。儿童背诵的东西只要她愿意,长大后都是及其容易弥补的,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却是在童年时期一点点形成的,通过日常生活来一点点观察学习的,孩子还是不要送回爸妈身边的好,暑假也不要

  妈妈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认为我还是她的孩子,没有意识到我就是我,对于我独立的思想,妈妈表示非常的愤怒,同时感到很绝望,深深的被遗弃的感觉会让妈妈深陷自我时间,想要逃离,对于自己看不惯的任何事情都会认为别人不爱她了,这一点我觉得真是够要命的,时常波动的人生生活太多让我的内心觉得很不安。但这并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为妈妈的情绪买单,我也没有必要去纠正她的想法,这是我姥姥和爸爸的责任,我是她的孩子,我在妈妈面前,我是弱势群体

  作为家人,我们应该形成哪怕大家不是在一起,但是我们的内心应该无比坚定的认为我们彼此是相爱的,就像孩子在安全感形成的时期,看不到爸爸妈妈,但是孩子还是会知道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

  我和先生会尽自己的所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快乐的童年的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三):读孙瑞三本

  为人父母犹如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全新领域,需要充电。

  孙瑞雪的三本,继承的是蒙特梭利的整套教育理念,个人觉得最具有可读性的是完整的成长这一本,从儿童构建自我的角度谈成长,蒙氏教育理念在于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爱,孩子天然有发展自身精神胚胎的能力,只要成人不压制,不强迫,他们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自然而然的发展出健康的人格。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认识如此肤浅,蒙氏教育也不能不说是一家之言,但仍然为我们提供了通往儿童心灵的可能路径,解读他们迷之开心和迷之大哭背后的秘密。

  从前你跟我谈教育,我只能告诉你,只有宠坏的娃,哪有打坏的娃。而朋友圈刷屏的各种教育类的帖子会不会太矫情,哪这么多心理阴影,毕竟我们就是这么长大的,而且总自认为长的还不错。但前提是,真的不错吗?我们的情绪够不够稳定,意志力够不够坚强,面对诱惑,面对恐惧,能不能做到如如不动?我们懂得爱,欣赏美吗?还是仍盘桓在优胜之争中,你是否说,你支持我,喜欢我,爱我,体贴我,那就请服从我?所以,算了吧,我们哪里经得起拷问,放眼望去,大多数人都有病。这个世界,充满了平庸而无趣的灵魂,而我们往往有病而不自知。

  而我的孩子,还是神性的,她会用人生的头几年找到自我,如果我们做的足够好,她就可以拥有真正健康的人格,健康不是完美,但她可以接纳自己的缺点,犹如接纳自己的美德。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的渴望而来。

  他们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一一纪伯伦《论孩子》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四):《完整的成长》阅读笔记

  【2岁:自我敏感期】

  婴儿从出生到2岁,几乎或者完全是一个精神(或者意识)体,并与这个精神浑然一体。他还不能把自己从这种精神意识中分离出来,还带着妈妈腹中共生的生命意识。儿童在视觉上与周围的一切是一体的,身体感觉是一体的,情绪是一体的,感觉是一体的,甚至在心理和认知上都无法分离,因此与人的关系上也是一体的。对于一个还和万物浑然一体的婴儿来说,他没有“你”、“我”、“他”,也没有“我的身体、情绪、感觉”的概念。婴儿不仅与母亲共生,与周围的一切共生,也于自己共生。而这个物质的世界却是完全的分离状态。所以,儿童必须在成长的历程中逐渐把自己所有的部分同周围的一切剥离开、独立出来。分离的状态一定是时间和空间的,所以儿童在自我创造的过程中,就必须把自己放进时间和空间的数轴上,他才容易把握这个世界每一个物质体的方位。

  对于人的生命来说,自我意识是自然的密码设定。在人类2岁的时候,从宏大的共同意识中,“自我”开始不可遏制地从意识之河中显现了出来。早先,出现的意识知觉是“我的”,“我的”只不过是“自我”走出意识海洋的前奏和预热。

  在孩子2岁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不愿意让别人看他们的书,不愿意别人碰自己的妈妈。就是是他自己不想玩了,不想要了,不愿看了,也绝不让其他孩子动。谁一拿,孩子会立刻说:“我的”。在户外玩耍时,2岁的孩子如果没有建立起“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一规则,见到其他孩子玩东西,如果是喜欢的,就跑过去不由分说地抢过来,振振有词地说:“我的”。然后想强行占为己有。他尚未建立起“他的”的概念,一旦儿童区分了“我的”“你的”,各种界限的划分和规则在儿童内在内化后,孩子将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真正的内在的力量感,并且这种力量感会被逐渐积累和发展。

  所以,不要认为坚持“我的”是自私,或者强求儿童学习给予。不要用成人社会的,抽象的道德替代自然的法则。在这样一个构建和创造生命与自我的时期,自然法则的水准远高于因为复杂因素而特意修改的社会习俗和道德的水准。支持和尊重孩子的自我感,才是给予孩子尊严感。

  进入自我敏感期的儿童,喜欢说“不”。如果你问,你吃饭吗?他会说:不!但其实他正在吃着饭呢。你说,我们去洗手。他会一边洗手一边说:不!用相反的语言来证明和区分“我的”想法,这正是儿童有意识地联系和使用自己地意识和意志,这样地时候就表明儿童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当儿童走过了“我的东西“、“我的身体”、“我的物质”时,更高层面的东西就会产生。这一次是意识领域的东西——我的意识是我的,我的想法是我的。无论刺客我真的是要这样做还是不这样做,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我的想法是我的,为了表明是我的,我就和你的想法反着来。

  “我的”存在是自我价值感的开始。这样的儿童成长后,就不会出现一切价值评判都基于他人和外界的情况,我们就不会再依靠谄媚于他人和外界来获得自我价值感。伴随着“我的”意志的出现,孩子开始真正走向了独立。自我意识的诞生,是一个生命第二次的诞生。反之,“小我”是指出生后不是依靠精神胚胎来成长,而是依靠外里构建起来的一种人格。这种人格与先天的精神无联结。人出生时作为一种容器被后天的东西所填充,形成完全的社会化的、工具化的、物化的、残缺的人。小我是各种形态的他人的内化,人就不是自己。

  2岁,是最具有人类学意义、社会学意义、道德学意义、经济学意义、历史学意义、哲学意义的时候。这里是人的科学的出发点;这里是人类能存在和发展的原有。成人从中这里走向真理,也走向谬误。

  【各个阶段的敏感期】:

  0~3岁敏感期:视觉、口腔、手、行走、细小事物、秩序、自我

  3~6岁敏感期:执拗、语言、色彩、追求完美、占有、逻辑、婚姻、情感、人际关系、审美、身份确认、绘画、音乐、语言符号、书写、社会性兴趣、概念

  0~6岁螺旋状敏感期:语言、空间、秩序、独立、绘画、音乐、审美、人际关系

  6~12岁敏感期:音乐、美术、社会规则、秩序、公正、逻辑、动物、植物、科幻、宇宙、文化、理财、审美、色彩、意境、天文、科学

  这些敏感期的完成,必须全部在实物和情景的保证下进行,不能抽象化。我们不能把12岁以前的儿童桎梏、拘泥于书本和文字与数字的世界中,我们应该让儿童将所有的科学和生命、环境以及真实的当下联结上,他才能领略各学科的意义所在。这是我们要在小学完成的工作。12~18岁,在自己能集中兴趣的领域内做深度的探索。这个阶段决定一生努力的模式,所以是一个在缩小范围内做抉择的阶段。

  【其他】:

  6岁以前,儿童的成长是浑然一体的。儿童无法安静的思考,儿童的思考一定伴随肢体活动;

  给孩子情绪上的自由。孩子有负面情绪时,不要阻止、指责,只需表示理解和关爱。儿童应该拥有自己面对和处理情绪的自由和空间;

  儿童的情绪与父母共生。儿童在早期不能分别他人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

  不要阻止儿童做“幼稚”、“奇怪”的行为,那对儿童认识世界和自我创造很重要。

  幼儿靠感觉进行学习。不要给孩子灌输“知识”、“概念”、“教导”,而要让孩子自己去感觉,去发现。让孩子自己建立认知;

  尽管成人表达委婉,或费心掩饰,孩子往往还是能很快捕捉到成人真实的心理。在与孩子沟通中,成人应直接询问孩子的需求,并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孩子的精神状态比成人高,我怎么了,她知道;她怎么了,我不知道。”

  “荣格说:“人类的文明是将潜意识上升为意识状态。”成长和自我创造的历程,就是将心理的意识上升到认知状态,而不是将之变成潜意识状态存在生命里。”成人内心的心理障碍,很多源于潜意识。

  养育者和孩子的关系是孩子与所有人关系的开始。成年后,你与任何人、任何事的关系,基本上都是你和你童年的养育者之间的关系。

  给孩子讲道理意味着你已经高于孩子了,你就是权威。这就造成了压迫力量、平等就不存在了。

  蒙台梭利说:“儿童通过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和行动而获得尊严;通过自由使用其选择能力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通过没有干扰的独立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自我成长,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感觉、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生命的内在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教育是什么?是不是传授知识?是不是一味地开发儿童头脑的智力?这是把人彻底工具化的做法,这是为工业化社会的各类生产制造工具,这是对人这种生命的玷污和篡改,因而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在成长的早期,无论是外在世界,还是内在世界,包括智力,都只不过是儿童借以自我创造的资源和环境。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协助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创造自我的教育过程。否则,我们就是生活在教育的谎言之中。

  儿童不需要被大量的玩具和外在事物过分刺激,也不需要成人一刻不停地在儿童周围干扰,这就会占据了儿童独立工作的时间,也就占有了儿童内在统合的时间和空间。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五):《完整的成长》孙瑞雪 读书笔记

  完整的成长,由这些部分组成: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理的、认知的、精神的。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婴儿通过口来唤醒手和脚,长大后开始模仿使用自己的身体。这时我们应该让他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以便学会感觉身体的每一部分,把握身体的行为,从而达到身体上的独立。他依靠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来探索身体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发展,内在的天赋和身体的敏锐感觉,以开发他的心理领域,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

  每当身体的一种功能被唤醒,儿童就会尽情的重复使用,并反复练习,而没有节制,零到六岁的孩子通常要一直活动到自己困了累了才会躺下。

  0~3岁的主题是唤醒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3~7岁的生命发展主题是协调和联合身体的所有功能,全面地发现和创造自己的世界。

  7~12岁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兴趣,他们喜欢。一些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但真正的体育运动出现在12岁以后,那时他们才有体育中的精神激情。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童天然拥有情绪。婴儿出生时拥有原始的情绪:恐惧、愤怒、哀伤、快乐、好奇。这些是生命出生时情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哭是痛苦和伤心的表现、表示、表达和导出。这里哭不是伤害,而是情绪的流淌,真实的安慰就是倾听,倾听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哭声,倾听就是允许孩子把情绪流淌出来,就是接纳与理解就是爱。(其实成人也是如此)

  在儿童期和妈妈共生的首先是情绪,这使得儿童对情绪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和觉察力,儿童凭着这种敏感和觉察能力来判断成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童年时期孩子有什么样的成人陪伴,这非常关键。因为儿童大约需要长达六年的时间来逐渐走出共生状态,而如果陪伴的成人本身就没有走出共生状态,儿童就很难完成这个过程。

  情绪开始就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没有正向不象之分。对于幼小的孩子,一次只需要告诉他一种情绪的名称,让孩子建立一个概念,然后逐渐增加。 对孩子来说,词语的配对和概念的建立只面对他当下的情绪,而当时往往只有一种情绪是主导的,经过逐渐熟悉和感觉的过程,孩子会发现并自然发展出其他更加丰富的情绪。

  破坏情绪流动的特质,是对生命功能的破坏,它人为的把情绪变成了不流动的泥潭和沼泽。这样的湿地在早年时就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阻塞并存留在人的生命中,成年后他也会时不时出来作怪。

  儿童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个过程就是坦然面对的过程,孩子先在自己的内在理清过滤和解,再去和当事人一致性沟通,然后释然,正确处理,最后达成和解。

  可能因为大人的情绪太多太深了,而且淤积已久。可能因为孩子的情绪是天然流动的,有标无本,而成人的情绪更多的是有标有本。治标更要治本,就是成人的难点。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感觉不可能被人代替完成,也不可能被人教出来或是被人灌输进去,它是自己内在世界发生的生命体验。

  所以老师需要带着孩子,让孩子自己绕着走,而不是只告诉孩子:“你要绕过他,绕着走。”要带着孩子让孩子亲自感觉,因为幼儿是感觉到而不是语言的生命有了感觉,孩子就明白了。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儿童和成人不同,许多成人在讲述事情的时候总是在描述内在存留的情景和故事。他们想努力把这些情景和故事转化成意识的存在。但由于成人累积累的心里活动太多了。累积的过多成人就停留在心理的层面,而无法上升到认知。

  儿童则是如此纯粹,如此专注,如此奇特。他要全然地用自己的感觉投入其中,他要感觉这些内在的活动感觉,并经过他所需要的时间来转化,转化为意识,然后才被纳入他生命的世界中。

  对于成人来说将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让孩子知道结果的方式。程人难以忍受过程的漫长,所以直接把认知的结果告诉孩子,结果一定是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历程和创造自我意识的过程,而且也一定会影响他的认知发展,也会将它的生命搁浅在心里或是认知的层面。

  接纳不是认同,不是喜欢,但必须先接纳进来,你的度大了,才包容接纳进来后,你才选择。

  对儿童来说,早先这种心理和语言分离的状态是清楚的。大孩子还没有能力可逆性的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如果大人和孩子没有保持一致。经常生活在其中,就会开始不明内心活动,情绪,感觉,心理需求和认识,思维就会各自逐渐分离开来,这就是分裂。

  如果未来想从浅意识上升到意识想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每一部分,那就需要觉察。需要和自己的身体感觉,情绪,心里念头连接并清楚地,以致性的说出来,这需要一段漫长的可能,也是非常痛苦的心理历程。

  如果我们见到过完整的人,我们似乎也拥有了一份审视人的经验,即使没有如果我们头脑层面。知道人有这么多的部分,我们也会期盼我们的孩子可以依靠自己的希望和创造成长为一个正常和完整的人。

  你个概念的产生过程是:概念的发生——确定——命名——修正为公众的命名。

  认知的过程应该是这样:本能的兴趣——感觉(感官)——知觉——经验——知识(用心智加以组织整理,概念)——内在的有序的系统(概念群)——对未知事物的兴趣(新一轮的认知开始)——基于经验以前的概念以前形成的理智、判断及辨认的兴趣。

  教育工作者可以观察到:只要儿童在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没有一个不专注;反向来说,如果一个孩子不专注,那一定是被强制了,兴趣被成人打搅了,甚至被压制和打碎了。

  兴趣是儿童天然的专注力,如果在儿童零到六岁,这六年的时间,每一天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在他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时,他必然专注。每天都专注在兴趣中,他的专注力就会延长。专注力的延长就会在内在的生命中展发展出对他一生至关重要的一种东西,就是生命的意志,所以我们激励父母和幼儿教育机构保证儿童的兴趣不受阻饶,保证这一点,就必须保证自由意志的存在,保证环境是自由的,保证儿童的行为是自由的。

  在生活中练习,儿童就等于全然地使用了认知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在课堂上的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实际上,12岁以前,我们都应该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一种生活,这样儿童就自发地拥有了兴趣,通过感觉、心理、直接到达认知,我们就不会犯急功近利的错误。

  “文化”很厉害,他潜伏在我们的身体中,伺机而动,那种说法已经静悄悄地埋伏在我们的嘴角,总在我们不防备时脱口而出。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如果孩子们内在品质始终受到关注。始终被大家发现和认可,六年中的每个月都被发现孩子的精神就会被彰显出来,整体的素质就会提升,站在你面前的孩子就是一个健全的人。

  精神是隐含在表象背后的本质,本质后面的真善美,它是具有一定深度的艺术和文字的语言,对这些艺术和语言的情绪和感觉,以及他们的凝聚浓缩,融合,综合和内在化。

  【完整的人】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做到完美。健康的人格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纳自己的美德。

  后面包括了几个教育家对人的整个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的描述,可以拿来参考和细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