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面向关键期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5-01 23: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面向关键期读后感100字

  《面向关键期》是一本由鲁鹏程 / 芋头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面向关键期》读后感(一):陪伴才是维系和谐,让孩子快乐成长终极奥义

  春节期间热播电影《囧妈》中:徐峥饰演的徐伊万与其母亲小花同坐一趟开往莫斯科六天六夜的专列火车,这可能也许是徐伊万在成年之后,陪伴母亲时间最长的一次。一路之上并充斥了母子之间争执和吵闹,喜剧公路电影的外壳之下,其实是在讲述一个有关家庭陪伴与教育故事

  徐伊万儿子永远是那个母亲眼中长不大的“孩子”,哪怕他已经人到中年,拥有自己公司员工眼中的大BOSS;而母亲永远是儿子眼中那个焦虑不安、叨叨不休的“念念碎”。如果没有这次“意外的旅途”,徐伊万不会发现她已经老去,是那个需要陪伴的母亲。

  儿时徐伊万像我们个人一样,最渴望的就是母亲的怀抱和陪伴,躺在妈妈的身旁听她给我们讲故事,而如今他又像我们一样,又是那么渴望远离他们,哪怕是一个拥抱都不愿意去给......这其实是电影最想反应出的问题,但是,电影却忽略了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家长与孩子是需要共同经历与陪伴。

  事实上,现在大部分年轻父母家庭生活,他们都非常忙,忙于工作事业学习应酬,没有更多时间给孩子。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陪伴更是不可或缺,而且多多益善。只有陪伴孩子,你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世界,才会有真正的亲子沟通,才会与孩子牢固建立情感。而6岁是学龄与学龄前的分界点,是儿童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智力发展迅速,对自我的感知越发强烈情绪发展逐渐展开。在此期间,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需要父母去做,就是要给足孩子高质量的、深度的陪伴。

  “陪伴”到底是什么?在鲁鹏程新书《面对关键期,6岁前,高质量的陪伴决定孩子未来中指出:陪伴,就是父母在提供给孩子必要物质生活保障同时,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高质量地、深情深度地陪在孩子身边,与孩子的内心在一起,融入他的世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的确会对大脑内分泌系统功能产生影响。假如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长期处于焦虑抑郁不快乐的情绪中,他的睡饮食都会受到影响,从而也导致其分泌人体生长激素的脑垂体受到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量自然就会减少,使发育也受到影响,临床上将其称为“心理性矮小症”。

  缺少陪伴也是孩子没有幸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会导致出现其他各种心理问题以及现意外状况。而有父母深度陪伴的孩子,很少会有不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往往敢想、敢说、敢做、敢尝试,他自信、果敢、正向乐观、勇于创新,能积极面对生活、学习、工作。即使人生有风雨,对他而言也是短暂的、可控的,因为他内心的阳光会照亮温暖自己的人生。

  从父母的感受来说,只有常常陪伴孩子,才能谈及了解和关爱孩子,而孩子小时候感受父母的爱,是父母年老后感受孩子的爱、接受孩子的前提条件。如果父母希望自己轻松而幸福地度过中老年生活,就一定要在年轻时种下“陪伴孩子”的种子。这是有果必有因。父母想要好果,就要种下好的种子。

  《面向关键期》读后感(二):面向孩子成长关键期,宝爸宝妈这样陪伴才双赢

  面向孩子成长关键期,宝爸宝妈这样陪伴才双赢

  ——读《面向关键期》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每个人的成长,在六岁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发展的“模子”。手里捧着的这本《面向关键期》,副标题是“六岁前,高质量的陪伴决定孩子未来”。这个副标题显然已经明确了该书的内容指向。

  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陪伴更是不可缺少。

  《面向关键期》这本书,从婴儿期父母的陪伴的重要性说起,阐述了一系列“陪伴”的方法、依据,配上生动典型的案例,让读者对其观点更加认同。

  该书作者是家庭教育专家鲁鹏程,曾出版《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好妈妈不吼不叫给孩子立规矩》等十余种作品。本书更是他心血的凝聚。

来自网络

  该书一共有九章:

  第一章:“失不再来”的学龄前美好时光

  第二章:从婴儿期起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第三章:爸妈用心陪,孩子更自信

  第四章:黏着妈妈,让我感觉很幸福

  第五章: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超人

  第六章:在陪伴的过程中,养成孩子好品格

  第七章:上幼儿园了,你喜欢新环境吗?

  第八章:高质量的陪伴不只是付出时间

  第九章:和孩子享受一起成长的幸福

  从这些章节的要点我们可以看出,该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父母阐明陪伴的重要性、有效陪伴的真正内涵,又从父母的角度介绍高质量陪伴的具体做法。

  该怎样陪伴才是“高质量陪伴”呢?该书有许多案例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湖哥摄影

  “孩子哭了,要不要去抱?”这的确是个问题:抱吧,孩子“阴谋”得逞,以后可能变本加厉;不抱吧,孩子哭闹得可能很厉害,样子也可能很可怜,难免心软。该书作者告诉读者,所有孩子在出生到大约3岁这个时间内,都会非常迫切地希望从妈妈身上获取爱的力量,妈妈无条件的爱让他感觉到踏实和满足。3岁之前的孩子哭,父母更需要去拥抱,因为幼儿的哭,往往是他们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找到自己与父母的联结,为自己的内心建立第一安全感,蓄积成长与独立的力量。所以,对这样的孩子,的确应该“抱抱”。

  我们有时会遇到不愿意分享的孩子,“显得很自私”,不少人会这样评价。该书告诉读者,其实孩子到底是真的对某些东西情有独钟与自私是不一样的。自私的孩子拒绝分享所有的东西,而且总想着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东西。所以,很多孩子不愿意将玩具分享给来家里的小客人,其实不一定是自私,更有可能是孩子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还十分着迷,暂时不愿意分享。对这样不是真正自私的孩子,我们不应该强迫孩子奉献自己,而是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学会分享。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应该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

  对于“孩子经常‘受欺负’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作者认为要尽快让孩子走出“被欺负”的阴影,不用成人的观点去看待孩子间的冲突,教给孩子远离危险的本领,不要带着孩子去兴师问罪,要多给孩子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每一次经历的,都是人生的历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被欺负”,引导得好,就能够变成锻炼孩子的机会。

  该书还有一点值得点评一下,那就是里面有不少插画作者芋头的作品,那些色彩鲜艳,轻松活泼、健康向上的图片,让书本更有“高质量”的感觉。

来自网络

  当然,阅读好书也忌讳断章取义。如第八章里的第五节,作者发出反问:“陪孩子一起看电视,这难道也叫陪伴吗?”作者的意思是,如果只是呆萌地陪着孩子看电视,那么这种陪伴的质量是不如意的。如果我们理解为,陪孩子看电视就不是陪伴,就没有意义,那是不对的。笔者倒认为,只要用心陪伴,很多看起来没有意义的事情,也可以变得意义非凡。

  就说看电视或者刷抖音吧,很多父母可能小孩看小孩的,自己看自己的,一起看的时候没有什么交流,那这样的陪伴的确质量低下。但是,如果能够用心和孩子进行互动,效果就大不一样了。看电视、刷抖音,都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动植物、了解社会知识、提高表达能力、丰富生活知识,当然也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理解,培养更加牢靠的感情。

  “六岁前,高质量的陪伴决定孩子未来。”用爱凝聚的陪伴,才是真正有效的陪伴。拥有“高质量陪伴”,孩子成长就能够非常健康,家庭幸福也会多一层保障。(滁人也/文)

  《面向关键期》读后感(三):《面向关键期》: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才是教养孩子最好的方法

  耶鲁大学曾对孩子的成长黄金时期做了40年研究,研究发现孩子成长中的每一年都是独一无二的。

  3岁,是培养孩子创造力不可错过的一年,需要多鼓励孩子画画、编故事、玩泥巴;

  4岁,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飞速成长,这个时候的孩子爱说话、爱唱歌,也爱问为什么;

  5岁,孩子格外喜欢父母的陪伴,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赞美,这也是亲自关系最亲昵的一年;

  6岁,是孩子内心最为矛盾的一年,父母照顾孩子需要更多耐心。

  然而,生活中,大部分父母总是以“忙”为借口,忽略孩子的教育。

  《面向关键期》这本书中写道,

  孩子长大就好像是一瞬间的事,昨天他还小小的一团窝在我们怀里,可再一转眼,他就长高了,长大了,已经到了可以背起书包独自行走的时候。而这一远离,可能就是渐行渐远。

  深以为然,孩子学龄前那段时间,是孩子与父母最亲密的6年,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养,便是高质量的陪伴。

01.高质量陪伴比长时间陪伴更重要

  黄磊的家庭教育一直被大家称赞。

  在他的教育下,大女儿多多,多才多艺,弹琴、写诗信手拈来,各种手工活也不在话下。会照顾妹妹,也会和爸爸一起做饭,一起看书。

  黄磊说,对于女儿,他没有刻意希望她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因为我只有这一生,她也只有这一生,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好好在一起”。

  很多人看了可能会说,明星的孩子不缺钱,也不缺前途,他们生来就是享受生活的,而我们教育自己孩子努力,也是为了他们有一天能这样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

  然而,现实是,一心为了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家长们,常常会被眼前的现实束缚了认知,他们能想到的,是孩子将来可以去哪个大学,哪个专业更吃香,哪个行业更赚钱,一味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塞给孩子,代替孩子做选择。

  所以,他们会花很多时间与孩子斗智斗勇,只为让孩子多写一些作业,而不会耐心解答诸如“飞机为什么会飞”之类的“傻”问题。忽视孩子内心的渴望与需求,盲目追求好成绩、好学校,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刘禹锡在《伤往赋》写道,“诚天性之潜感,顾童心兮如疑”。意思就是说,童心是人类天性中潜在而无形的,人们应该珍惜孩子天真的童心。

  父母只问成绩式的陪伴只会扼杀孩子的童心,这样的长时间陪伴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得不偿失。

  因此,高质量的陪伴比长时间陪伴更重要。

02.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多与孩子做精神上的交流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父母双职工的情况也很普遍。有的家庭一家老小都在,倒是可以把孩子暂时交给长辈来带。孩子自然也会体谅。这个时候,对于他们而言,能够与父母有深入的精神交流就比“诈尸式”的教育高级多了。

  网上看到一个新闻。

  成都男孩浩宇的爸爸父亲是一名高中班主任,每天课业繁重,早出晚归,能够陪伴儿子的时间实在有限。

  儿子见不到父亲,却又有太多话想跟父亲说,而父亲,也深知,儿子成长过程中父亲的重要性。

  于是,两人开始写起了纸条。

  浩宇将自己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写在纸条上,放在茶几上,父亲回家看到后,就在纸条上回复儿子。

  一来一往,父子相处的时间虽不多,但这种精神层面的深入交流却让彼此更加了解对方了。浩宇对父亲的情感得以宣泄,父亲对儿子的成长得以见证。

  这样的陪伴,显然也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

  作者鲁鹏程说,“孩子想要的陪伴很简单,就是我们能与他们有从心而外的交流,要能和他有心与心之间的互动”。

  很多人认为,陪伴孩子实际是父母付出的体现,却忽视了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也是我们再次成长的过程。孩子像一面干干净净的镜子,我们从中窥见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并不断修正自己。

  在孩子的帮助下,我们的心也会越来越柔软,为人处世也会变得不再焦躁,人生也会因此越来越圆满。

03.在陪伴中养成孩子好品格

  书中有一个例子。

  儿子和幼儿园小朋友打了一架,老师向孩子的妈妈描述了打架的原因和当时情形。原来儿子和朋友同时看上了一款玩具,但对方下手更快,先玩了起来。儿子觉得自己委屈,心里委屈,便上去争抢,对方也不甘示弱。就这样,两人打了起来。

  妈妈当时没有说什么,而是沉着脸把孩子带回了家,刚一进门便劈头盖脸一顿训斥。越说越生气,儿子在一旁低头哭泣,却始终不认错。

  想必很多父母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吧,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学会分享,此外还有不撒谎、不偷窃等等行为,可孩子就是不听。老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孩子身上的恶习,一定要趁早纠正。因此,只好劈头盖脸打一顿、骂一顿,用惩罚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下次不要这样做了。

  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有时候有效,有时候又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因为,父母并没有考虑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效管教。

  管教,应该是正面的,不能期待孩子打一顿就能听话,得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让孩子意识到,“守规矩才是正确的”。

  有时候如果不得不采用打骂、批评的方式教育孩子,也要记得在管教之后给孩子一个爱的表达。

  摸摸孩子的脑袋、亲孩子一下,或者一个拥抱,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这样做都是为了自己好。这样做比口头上对孩子说“我管你都是为你好”的效果要好很多。

  一个人成年后会是什么样,很大程度上要看他的家庭教育。一个缺乏安全感、不自信、暴力倾向的人,他的家庭教育环境一定也很差,这样的人且不说事业是否会成功,就是基本的生活幸福感都很难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离不开父母高质量的陪伴。这也是父母能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面向关键期》读后感(四):不可缺失的亲子陪伴: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很庆幸在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有这么多优秀的育儿书,指导我们这些新手父母如何来养育孩子,怀着宝宝的时候看了《希尔斯亲密育儿百科》,告诉我们及时回应、及早建立亲密关系,后来又看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帮助我们建立孩子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态度,要“温和而坚定”,对于孩子的包容要“有边界”。

  后来再看《父母的语言》《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等等,这些育儿理念其实相通,近期读的这本《面向关键期:六岁前,高质量的陪伴决定孩子未来》,家庭教育专家鲁鹏程老师作品,本书核心关键词是“陪伴”,用心陪伴,高质量陪伴,并给予了一系列陪伴的方法,严格来说,是一本讲求方法论的育儿书。

  本书的框架逻辑分界不是那么明显,大体分为三块,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要在学龄前进行亲子陪伴,建立亲密关系,第二部分是讲亲子陪伴对于孩子的益处,让孩子更自信、养成孩子好品格,以及分别讲了爸爸和妈妈陪伴的对孩子影响的不同之处;最后一部分,告诉我们陪伴要高效、高质量,我们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所有的陪伴的方法就穿插在这些章节之中。

  除了这些方法,书中还有对一些父母遇到的常见的问题,或者说育儿路上有争议的问题的指导,比如,要不要进行母乳喂养?孩子全都交给保姆吗?妈妈回归家庭可以吗?用不用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等等,总之是一本很实用的育儿书。

  六岁前:陪伴关键期

  家里的熊孩子现在已经三岁,偶尔还会翻起以前的照片,看看他小时候的样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哈哈大笑,睡醒了眯着小眼睛晃着胖胖的小手……十分怀念,我非常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六岁前是陪伴的关键期:

  出生第一次看到这个世界

  第一次翻身

  长出第一颗小牙

  第一次喊爸爸妈妈

  第一次蹒跚学步晃晃悠悠走路

  第一天上幼儿园

  第一次有一个好朋友

  第一次得到老师的小红花

  第一次独立穿衣服、穿鞋

  ……

  最小的孩子,成长是以天计算,所以有满月、百天,三岁以前的孩子,成长是以月计,所以经常说多少月龄多少月龄,再后来,以年计,一岁和一岁之间差别很大……而越来越长大,到我们现在的年纪,数十年如一日,三十岁和四十岁,中间好像也没什么差别,再到老,也许二三十年,生活都是一个样子。

  所以啊,学龄前的这段时光失不再来,他很小的时候要求“妈妈抱”,让爸爸“举高高”,他很小的时候粘着你、无条件地爱着你,你就是他的全世界,等他大一些再大一些,世界足够宽广,你反而成了最不起眼的小角落,你不会失落吗?所以,这段亲密的时光不值得珍惜吗?因为种种的原因,错过这段最重要的成长期,垂垂老矣回忆往昔的时候,会不会隐隐觉得失去这段时光有些惋惜?

  用心陪:孩子的成长必需品

  作者在这一部分,深度探讨了,孩子的品质比如自信,好的性格和品格,和早期家庭教育的关系,以及爸爸妈妈陪伴中,各自影响孩子的部分。

  “爱孩子”的确是个有难度的活儿,“爱之有度,爱之有方”,才是最好的做法,大部分人的做法是:心情好的时候多爱一些,甚至毫无顾忌地溺爱,心情不好就对孩子不管不顾,勉强应对,这样会导致两个极端,第一,溺爱过度,即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确是“爱无能”,只会索取,不会体谅,更不会付出,第二,极度缺乏爱,孩子的内心没有安全感,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生活,这两种,都不是好的结果;

  作者在这里说:“我们给孩子的爱,应该细分再细分,不同时间、不同事情、不同情境、不同场合,他对爱的需求、内容、形式、程度也会个不同。父母要有耐心、细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给予了最好的爱,还不能盲目攀比,我们生活中不乏喜欢攀比的父母,可能爷爷奶奶辈更甚,宝宝学点唐诗、学点单词,必须当众来表演下,让大家都看,这一点我是极为反感的,一是,对于孩子的喜欢,不是任何人都有共鸣,你认为孩子表现好、聪明,在对方看来,不过尔尔,二是,对于孩子来说,成长的内部驱动,不来自自己内心的喜爱,都来自外界浮夸的赞美,对于孩子是极为不利的。

  我看奇葩说的时候,有一期,肖晓讲的一个实力吐槽的实例,他去朋友家做客,朋友什么也不做,连杯水都没端给他,就让他的女儿跟着火火兔表演跳舞,整整表演两小时,令人哭笑不得。

  学会了如何爱,用心陪,妈妈给与孩子细腻、温柔、体贴入微的陪伴,爸爸教会孩子坚强、勇敢、探索外放的陪伴,父母亲密融洽,有无条件的爱,有底线,该管教时管教,孩子才会成为一个心灵健全的人。

  另外,书中特别强调了全家人的阅读时间,个人非常赞同,亲子共读这块我应该是受益者,从几个月开始阅读,到如今,家里的书架都堆满了宝宝的书,每晚坚持阅读一小时,几乎一天没有落下,孩子语言发展,特别是英语听读,有令人惊艳的效果。

  高质量:付出的不只是时间

  这部分,作者主要是针对“高质量”为我们提出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何为高质量?

  第一,要优质的交流。优质交流基于不要强迫孩子回答问题,不要问一些很抽象的问题,可以是选择题、判断题,多多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在生活中的每个环节融入一些有趣的东西;

  第二,陪伴必须是全身心的,不是在一个屋子里,你玩手机,孩子玩自己的玩具,就是所谓的陪伴,更不是站在指导者的位置,教孩子这样那样,而是更深层次的互动,站在孩子的角度,发挥自己的智慧,愉悦的陪伴;

  第三,爸爸妈妈,请放下手机!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我们这一代,对手机已经有了依赖,二十分钟不看手机都会难受,但我自己的经验,真的不建议陪伴的时候看手机,一是孩子好奇,想和你一起看,时间长影响视力,二是孩子很敏感,你不专心,他很在意;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不在忙碌时候陪伴,暂时放下头脑中的一切事物,不要给自己的走神找借口。

  第四,家庭和谐,是高质量陪伴的环境。良好的家庭关系,基础是夫妻关系,好的夫妻关系>好的亲子关系,有爱的氛围,孩子更能学会包容、体谅,向其他人表达善意。孩子是很敏感的,前阵子我和孩子爸爸有矛盾,每到我即将爆发的时候,三岁小娃都会跑向我,妈妈你别生气,然后找爸爸,爸爸你别惹妈妈生气,然后自己就哇哇大哭,我特别受触动,以后再也不会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了。

  整体而言,这是一本编排非常好的书,里面涉及到的育儿方法,也符合基本的育儿价值观和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小天使,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希望被温柔守护,而我们也在陪伴的过程中,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面向关键期》读后感(五):边刷手机边陪娃?有效、高质量的陪伴,往往比时长更重要

  经常听到邻居家的孩子爸妈吵架,争执的话题就是边刷手机边陪娃到底对不对:

  孩子他爸说:“我每天工作那么累,回家就想放松下,看会儿手机怎么了,孩子不就在边上玩吗,这难道不是在陪孩子吗?”

  孩子妈妈不悦:“你这叫陪孩子吗?孩子在边上玩玩具,叫爸爸你不应,不小心摔倒哭了,你还能稳稳地坐在沙发上抱着手机笑,这样当爸倒不如摆个人形布偶放那儿算了。”

  这样的场景相信在每个有娃的家庭都不陌生。边刷手机边陪娃到底算不算陪伴?如果不算,那怎样陪孩子才是真正的陪伴呢?

  在《面向关键期:六岁前,高质量的陪伴决定孩子未来》一书中,作者鲁鹏程重新诠释了“陪伴”二字的重要性,他从婴儿时期父母的陪伴说起,深刻阐述了在孩子学龄前,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以及告诉父母怎样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鲁鹏程是国内著名家庭教育专家、教育畅销书作者,他曾出版过《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好妈妈不吼不叫给孩子立规矩》《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等十余种作品,作品总销量超过200万册,他的教育理念获得了爸爸妈妈的广泛认可。

01 为什么说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

  孩子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如果幼年时期得不到及时、有效、高质量的陪伴,会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孩子的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

  有研究表明,孩子如果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情绪中,会影响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成长发育会受到严重损害,导致了“心理性矮小症”的发生。

  另一方面,还会产生自卑、多疑等诸多心理问题。

  举个例子,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留守儿童”数量剧增,孩子的父母去大城市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给爷爷奶奶带。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这些孩子不仅会不好好读书、拉帮结派等,还会产生自卑、反叛等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陪伴对于孩子成长非常重要。

02 陪在身边就行了?“伪陪伴”的危害不可小觑

  虽然了解了陪伴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有些父母却没有认识到怎样才算高质量陪伴,认为陪在孩子身边就行了。

  我家一个远方亲戚就是个例子,她是一个全职妈妈,每天在家就是做饭带孩子,她觉得无聊,会经常邀朋友来打麻将。虽然孩子寸步不离跟在她身边,但是她的注意力都在打麻将上,完全不管孩子。有时候,孩子一个人坐在地板上玩耍,摸过地板的手又会放到嘴里吃,非常不卫生。

  她这样的陪孩子其实是“伪陪伴”的表现。伪陪伴会给父母们带来一种错觉,那就是觉得陪伴的时长够了,孩子就能够得到满足,自己就算是合格父母了。

  在《面向关键期》中,作者认为,陪伴的实质重于形式,质量高于数量。

  真正的陪伴并不是简单的看着孩子,让他吃饱穿暖了就行,它需要父母用心去关爱孩子,让孩子心灵上感到满足。

  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有一季邀请了演员黄圣依和她的大儿子出演,在节目中黄圣依和孩子的互动非常少,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感受到二人之间的尴尬。他们几乎没有共同语言,孩子对于妈妈的关怀表现得很不适应,总是以高冷的表情、僵硬的动作回应妈妈,并不十分亲近。

  后来才发现,原来平时孩子都是奶奶在照顾,孩子在奶奶面前亲昵撒娇的模样,和在黄圣依面前截然不同。

  “陪伴不是简单地在孩子身边待着,而是要充满爱意、充满温情,还要与孩子加强交流与互动。”

03 六岁前,请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六岁以前,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孩子在父母身边待的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错过了这一时期的陪伴和教养,相信父母会有很多遗憾。

  首先,陪伴需要专心和用心。

  现在再问你刷着手机陪孩子算不算陪伴,也许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在信息通讯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被手机所裹挟,被充斥的眼前的信息、邮件、朋友圈评论所绑架。当我们在陪孩子时还想着这些东西,相信不只是爱人会抗议,孩子也会抗议吧。

  陪伴孩子的时光很重要,需要我们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暂时放下手上的事,眼睛里只看到孩子,心里也只想到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注。这样哪怕陪伴时间再短,孩子心中的满足感也会截然不同。

  当他从心底里感受到父母对于自己的关注和爱护,这份温情和满足会填充他的失落,尊重你不得不去工作而暂时离开他身边。

  其次,陪伴需要分享和交流彼此的感受。

  这里的分享和交流,包括了对于孩子的各种回应如鼓励、表扬、批评、道歉等。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为了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往往会把它曲解成为,只给孩子好的感受和体验,这其实是不对的。

  当孩子看见新事物兴奋尖叫时,我们要适当变得“幼稚”去回应他们的欣喜;

  当孩子做对了某事时,我们要及时而具体地给予孩子表扬,鼓励他再接再厉;

  当孩子做错了事,我们也要在一旁开解他,帮他分析原因,教他学会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当然,当我们对孩子做错了事,如情绪不佳大吼大叫等,也应该坦诚地向孩子道歉,分享我们的感受。

  在分享、交流的这一过程中,我们时刻在孩子身边,会让孩子对我们更信任,更尊重。

  最后,在陪伴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格。

  陪伴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养的过程。学会在陪伴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在一个家庭中,妈妈往往是陪伴孩子的主力。从生下宝宝进行母乳喂养、抚触按摩开始,到亲子阅读、游乐玩耍、参与家务,孩子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妈妈的影响。在妈妈身上,孩子感受到的是爱的滋养和陪伴,她教会孩子如何去爱家人、分享快乐。

  于此同时,爸爸的陪伴也很重要。相较于妈妈温情的陪伴,爸爸的陪伴是充满了力量。他会鼓励跌倒的孩子自己爬起来,学会坚强,学会战胜困难;他能够允许孩子去适当冒险,发掘新事物,用充满好奇的目光看世界……

  虽然爸爸和妈妈的陪伴方式截然不同,但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共同陪伴孩子度过成长关键期,需要父母的智慧与担当。

  最后必须说的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也会获得再次成长,千万不要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哦!

  欢迎关注一起分享育儿知识和感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面向关键期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