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上帝》是一部由弗朗索瓦·欧容执导,梅尔维尔·珀波 / 德尼·梅诺谢 / 斯万·阿劳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谢上帝》观后感(一):“卸下沉默才是我的生活,我的信仰是人性。”
感谢上帝 从柏林的主竞赛单元就一直列为本年度的年度期待之一。真的爱欧容,他“纪实化”的镜头下竟拍出了潮水般的澎湃。堪比四两拨千斤,大量的旁白和叙事化的剧情推进初观感可能有点儿闷的错觉,但一到后半程,就忘乎所以感觉两个多小时的对白其实暗流涌动。讲性侵,边缘群里的案例这里面特别多的案例《聚焦》《开战》《每分钟120击》,尽管珠玉在前,但是“恋童癖”“神父”这些敏感又带走庄严肃穆色彩的话题在欧容的镜头下显得不那么紧张,平淡中充满着力量。叫人怎么你不爱欧容。当然,看欧容的电影,还有一个最大的福利就是,颜值永远那么高这位算是这位类型片导演的一些个人标签吧。《感谢上帝》题材在欧容的作品中,虽然稍显“主流”,但这则故事中通过3位男性受害者刻画出来的社会群像描绘,抽丝剥茧中方见高级。 本次摄影和剪辑因为题材的限制,没有太大的亮点,但整体成片不错,柏林的奖还是值得,总的来说,稍逊《聚焦》
教堂、冲洗黑房、露营帐篷……当这些地方紧闭大门,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场针对幼童的性侵发生。大部分受害者的记忆被他们自己关在过去的门外,自成一个密封空间。
《感谢上帝》,中文译名就带着黑色嘲讽。导演欧容选择从神父猥亵幼童的案例切入,穿梭在不同时间空间将三条人物线交织成一场审判。
即使是在预设大主题下,电影的叙事和画面一直很克制。就像现实生活里以个体去对抗古老的宗教体系,光靠煽情赢不了,把愤怒的力量转变为武器才是他们需要的。
他们打破沉默,就像主动叩响通往真相的门。施暴的是神父,但无作为的父母、包庇犯罪的神职人员和教会,是更多孩子遭受不幸的帮凶。Thomassin那条线最有起伏,他在夜风里脆弱得像下一秒就会被吹走,后来坚定地去面对警察媒体律师撕开自己的伤疤。
尽管是网上早有资源,还是等到百丽宫的法国电影展才看。无分级的门槛,让电影院选择在出现某些词语和画面时粗暴地全黑遮挡镜头。电影被强行敲断成几节,但大家的愤怒也只能是在突然全黑的影厅里无补于事。
《感谢上帝》观后感(三):杂糅的试探
开场定格移动出旁白,这还不欧容?你们对欧容一无所知~ 在诉讼期的两位角色,从接受到拒绝,有些太程式化了,节奏不太对,那种所谓的《聚焦》感也不强,欧容强在编剧,离了编剧,风格便立不住脚。 沙发上的镜头和《登堂入室》中的很像,也许是同个人演的缘故吧 每次做爱,都是三人性,我,老婆,还有普雷纳,恰恰验证了我的初次影响理论。 似乎作为一个讨回公道事件的过程,反派(如果有)设置的过于微弱或不够迷人。 餐桌上吵架那场还不错,是长子与小儿子的“超越自卑。” 暗房这种地方,也忒刺激了吧 直到斑马病和他女朋那段,才进入状态。 说到“在空中画个屌”的时候,我旁边好看的姑娘笑了起来。 如果很快进入节奏,把这个变成有相同遭遇的人的聚会,再产生角色之间的关系,不是暴风雪山庄那种,也许还蛮有趣的 你组建了一个很幸福的家庭,我很佩服 夫妻同被性侵,只有共同经验相同,才能真正感同身受 生活除了面包店外,一片空白 最后的分段煽情,大概就是想进行探讨,是否应该相信上帝,应该以怎样的立场相信上帝吧。
《感谢上帝》观后感(四):我也曾和我最好的女性朋友为此吵架
《感谢上帝》
神父性侵童子军,本是一个极其具有情绪煽动性的议题,但是欧容拍的十分冷静克制。并没有直接展现几十年前侵犯的正面镜头,反而通过台词的最简化和光影营造压抑感。全片中的三位不同阶级的主角可以看成“发起者”“号召者”“追随者”的三种符号。影片并没有直接引导观众走向某一种明确的情绪,连施害者神父也被塑造成一位坦然面对但并不明白自己罪恶的老人,而是聚焦在了受害者们几十年后的生活和家庭中,真正拍出了社会议题的感觉,那些年轻的童子军长大后,与他们的兄弟妻子父母,有着隐形的裂缝,有的人光是维持现状和修补裂缝就已经很艰辛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发声之人让人敬佩之处。而着眼于当下的生活,这样的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也许坏人并不是神父,这个角色可以被任意替换,就像影片最后一场戏和最后一句台词“爸,你一直相信上帝吗?”,其实表达了对公权力的问责。当公权力失去了公信力时,是选择留在其中与之对抗还是彻底退出?三位主角给出了不同的行动,到这时影片也并没给出一个具体回答,而是引起观众们的思考。我好喜欢这部影片。
《感谢上帝》观后感(五):爸爸你还相信上帝嘛
欧容,看到这个名字,就像看到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这次当然还是没让人失望。冷静到克制的镜头,带着犹如伪纪录片一样的叙事手法,这次欧容不玩花样,不玩反转,顺序记录,因为事件它本身已经够让人吃惊。80年代到90年代,预估超过百位儿童遭受到同一个神父的猥亵性侵,然而直到2014年这个神父依然在做着接近儿童的神职工作,教会教区接到民众的反馈,采取的措施却是拖延,欺骗,乃至包庇,直至受害者自己站出来站在了大众面前。这个案子很新,14年有第一位亚历山大的叙述和向教会内部的报告,被敷衍后导致他像警察检举,到后面警察的介入,引出第二个弗朗索瓦的出现,再到联盟的成立,再到第三个(抱歉,名字好难记),他是最让人动容的角色,再到诉讼,到最后对巴巴兰等的隐瞒包庇罪的审判竟然是在19年的3月份,等于说在电影拍完之是,这个案子并没有尘埃落定。汲取了三个受害者站出来的过程,展示他们的内心波动,痛苦,以及坚定。他们的坚定是这沉默灾难中最大的正能量和感动。“爸爸,你还相信上帝嘛?”这是对谁的拷问?最大的声讨不需要仰身大喊,真实就是那重拳一击
《感谢上帝》观后感(六):社会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做出改变
看到里昂的街景特别特别特别亲切,但电影的内容真的很压抑。
恋童癖这个词最近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国内,鲍毓明事件引起轩然大波,“收养”、囚禁、精神控制,面对一个精通法律的狡猾老男人和不愿插手的“其他人”,十几岁的小孩子怎么逃得掉?电影中的事件更让人恶心,神职人员(虽然自始至终教会也不是个什么清净之地吧,mais enfin...)多年间性侵无数男童,有的人走出来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但阴影久久挥之不去;有的人走上歧路,人生轨迹从此改变;更有人因之结束了自己的性命。然而,犯罪者却一直逍遥法外,教会毫无作为。
鲍人渣事件爆出后,一些网友和演艺界人士勇敢地站出来分享自己曾经的经历,但这也足以看出,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究竟有多少?有多少孩子受到了伤害却不敢声张?国内也好国外也罢,家长、老师对这些事情有正视吗?是不是因为怕丢脸选择默不作声?利益相关者呢,怕是更要选择息事宁人甚至视而不见吧。
我们都是长大的小孩,大部分人也会有自己的小孩,小孩还会再有小孩。其实也不只是恋童癖的问题了,还有各类性侵猥亵事件。总该有人站出来,就像电影中一样,哪怕只是为了自己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希望真的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有所改变吧。
《感谢上帝》观后感(七):感谢上帝还不如感谢自己
虽然我知道教宗的承继把方济各洗的白白胖胖的,但是确实两个片子都有点伪记录片形式,但是还是前者胜出,本片虽然克制,但是还是会让人在改编还是真实事件映照两者之间抽离来抽离去。
当然,片子的主题仍然还是离不开恋童癖的受害者与神职之间的抗争,但又因为已经落在这个框架里了,是在上帝的审视下去抗争上帝代表的下属,不知道有何意义。与《年轻的教宗》里所批判的那样,如果什么问题都是上帝的宽恕就能有效的话,那用《流行花园》里的一句话依然套用,“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什么?”
宗教是精神追求,但是秩序仍然是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社会的社会准则,只是这个准则受精神追求或者信仰的影响有多少,影响多的,信上帝则一切会得到眷顾,影响少的,一样信仰只是摆设。但是无论多少,在这样的一个信仰体系里,为什么永远都是先靠信仰和信任解决问题,到实在没有办法了,才诉诸于法律,这样的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或者固有存在的社会存在意识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适合不适合自己,值得我思考。
爱、性、理解、陪伴这些措辞和概念,本就不应该混为一谈,如何做好隔离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他们之间的关联,也许会是很多人人生最大的课题。但,最后,当所有的人(包括上帝)都“看似”抛弃自己之时,感谢的仍然只有自己,依赖的也仍然只有自己。
《感谢上帝》观后感(八):感谢上帝
19年末补片3# 第一部欧容式"文学记录电影",用极细腻的表现力为近年常出现的"神父失德""幼儿性侵"类题材电影换了新装。感官上冲击力自然是弱于<聚焦>一类热门,但其中对神学和家庭成员态度的思辨态度却为此题材影片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片中视角多次转换,主角接力式出场,最后集中展示矛盾,叙事方式就很新颖,不同于类型大热。每个主角都有自己的困境,家庭成员的不支持,神学信仰的崩塌以及作祟的复仇心态。这些困境把主角们推到了心灵的风口浪尖,结尾餐桌上的对话也把之前协会带来的温暖带回了幻灭,成了没有结果的花。正如他们的申诉一样。
影片中还提及了一个词即"沉默"。沉默的家庭成员,沉默的主教。他们为什么沉默?为什么对代表上帝的教父如此充满信任?为什么对多次重演的恶俗事件置之不理?由此引出的教育,隐私,面子问题和教会的腐败,包庇皆可成为后续电影作品描写刻画的好题材。"文学电影"的意义可能更多在此。舍弃了情绪却延伸了思想,启示着未来。
感谢上帝,法律为一切都规定了时间,帮您的孩子得到救赎,免于惩罚。也请宽恕您的孩子,以恩宠之名,背离道德,流放信仰。值得不值得,都应该相信。
《感谢上帝》观后感(九):受害百姓与神父背后教会的一场斗争
法国电影展昨天看的是劳资双方的斗争,今天看的是性侵受害者和施害者的斗争,——百姓与势力庞大的红衣主教以及对小男孩性侵的神父之间的斗争。法兰西人民,热爱斗争的人民!!!主要是制度也支持他们的斗争。。。影片不仅有斗争,还揭露了性侵对小男孩们生理与生活的影响,有的人比较开朗,letitbe了,长大了过着体面成功的生活,只是留下一个阴影,有的人由此得了生理心理的疾病,年过中年事事不顺利。最可怕的是红衣主教对罪人的偏袒和不作为。许多人,甚至是受害者的父母都觉得已经是老黄历了,不应该再提起这个事情。这种事情发生之后父母的反映对小孩尤其重要。父母的不作为增添了小孩的伤害。一开始受害者大多保持缄默,后来一个人带头起诉慢慢带动了其他受害者。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面对恶意与伤害不能缄默,还要勇敢地站出来,与恶势力斗争,争取正义的审判。 影片还质疑宗教的意义所在,有的受害者退出了宗教,有的人则觉得错误在机构而不在宗教,有的人不置可否。 影片主角都演得非常好,以至于就像当事人一样,让我们好像观看了一部纪录片,所谓的演技好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觉得根本就不在演戏而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吧。 可恶的是一场电影停顿四五次,每次短则几秒钟,长则半分钟,以为我们是未成年是吧[捂脸][捂脸]不过想说的是这种小众电影展映能在大屏幕上映已经不容易了[捂脸]有几年广州根本通过不了,直接去了深圳。。。
《感谢上帝》观后感(十):天理昭昭,报应不爽
看完了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感谢上帝》,压抑震惊,和同类型的围绕神父性侵未成年人的现实题材《聚焦》相比,这部电影更加沉闷,因为他是直接从受害者角度展开的,以至于真实地让人更加触目惊心和毛骨悚然! 正好联系到今天早上看到的一则新闻:乌克兰通过对猥亵性侵未成年人的变态着实施化学阉割的法律,大快人心!对于那些猥亵未成年人的变态,千刀万剐,死不足惜! 童年是人的一生对这个世界开始了解和形成自己价值认知的关键和基础时期,童年阴影对人造成的影响和伤害是一生都难以抹去的,创伤和噩梦也会缠绕一生,难以抚平!孩提时代对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美好的向往,总是会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善良和可爱的,孰不知当那些伤害粉碎孩子的美好憧憬,这对孩子柔弱的心灵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他的人生轨迹会因此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所以对于那些骚扰性侵未成年人的社会渣子,必须严惩! 这部电影还反映了一个更加现实而又讽刺的问题那就是在西方国家因为宗教对世俗的规范和约束,所以有太多神棍人渣借助宗教的外衣坏事做尽,丧尽天良,而世俗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却很难约束和惩罚他们,这部电影结尾这些现实生活中被神父猥亵的受害者他们的正义依然还等待伸张,教会只手遮天包庇纵容的恶心嘴脸让受害者又一次承受内心的煎熬和灵魂的折磨,希望这些变态神父能够早日被定罪,还那些可怜的被毁掉一生的受害者一个公道! 该片讲述了三位曾在童年被神父性侵的男子一起建立“解除沉默的负担”组织,揭发神父的罪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