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园》是一本由(俄罗斯) 契诃夫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吉他、家庭教师、樱桃园、穿燕尾服的老管家、敏感善良软弱的主人 vs 吵杂的酒会、势力的女仆、实用的养女、财大气粗无情感的资本家。契诃夫的感伤。
●契诃夫真是太好了,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看完就抑郁了#
●樱桃园真的是喜剧吗?值得琢磨。
●契诃夫的剧,隐忍忧伤,虽然他一再强调这是一个闹剧,但是很多人的解读还是一个悲剧。一个女地主为了解救自己的樱桃园从巴黎归来,一个商人来帮助,女地主没有听他的,最终樱桃园被商人买走了。其实现实就是这样,这里没有好人坏人,有的只是现实。此书附带作者,演员,导演的评论,蓦然觉得原来一部剧的创作如此艰难。
●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永远沉浸在无意义的挣扎中,伊凡诺夫、特里波列夫、玛莎、伊利娜这些人既没有能力将痛苦消化,又无法在痛苦之上结出珍珠。他们无事可做、无法可想、无处可去,只好在狭隘的客厅里、破落的庄园自毁或毁灭他人,生命在玻璃罩子中萎缩成一颗干瘪的仙人掌,唯一可能的救赎就是死亡/我给我的生活挂孝。
●内米写的“月亮般的契诃夫”真是太贴切不过了,内向的情感探索、哀伤而温柔的直觉表达、纤细敏感的生命意识,一读契诃夫就能让人沉静下来,我们什么都不了解但我们存在。
●“我们将来要在漫长的秋夜里,读上一堆一堆的书,那个时候,会有一个又新又美的世界,在我们面前展开的……”
●看话剧的时候才觉得,原剧本里大段大段的静默和空白才是樱桃园的如有神助。这样的静默 最能给读者 观众一种时空错位的断裂感,只有在这种莫名时刻,才能静下心来。尝试走近人物内心去探寻,从而更容易共鸣。最后的老管家 其实也就是被遗忘舍弃的樱桃园。身而为人的最高尊严,在这样一个故事里 我们似乎并没有看到。大家只是在努力“过”生活,没有深入内心探寻思考的话,他们过得生活依旧荒诞虚无没有任何意义。
《樱桃园》读后感(一):冷酷到底的契诃夫
在童道明先生看来,“樱桃园”是精神家园的象征,是人们熟知并珍惜,但往往无力挽回其流逝、凋零的东西,如同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城墙,如同近几年南京市民请愿挽救,因修建地铁而要被砍伐的法国梧桐树。
樱桃园的理解真是很难。这也算是个悲剧啊。
n在童道明先生看来,“樱桃园”是精神家园的象征,是人们熟知并珍惜,但往往无力挽回其流逝、凋零的东西,如同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城墙,如同近几年南京市民请愿挽救,因修建地铁而要被砍伐的法国梧桐树。
《樱桃园》读后感(二):小感悟
刚读完的时候,有点怀疑自己的鉴赏力,因为主题很模糊,人物形象也不算鲜明,但是那个老人却感动到了我,似乎只有他充满着人的温情以及那无限的悲哀。至于情节方面,基本是断裂的,是由情调拼接起来的。我想正是因为这几个原因才导致主题的模糊,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多重的解读。可以是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对现代文明的即肯定又无奈,似乎无论怎样理解都是可以的。可我又不理解,那位孤单的死去的老人又是什么样的存在?我看见一位读者写到认为这位老人也是一座樱桃园,一座被抛弃的樱桃园,我觉得这种说法真的很合意,但是又迷惑,一部戏剧,而却又两种象征一个含义吗?这位老人会不会是人情的象征,可是我又否认了,因为其中的亲情是有刻画的,那他到底是什么呢?
《樱桃园》读后感(三):契诃夫,我爱你晚了
《伊万诺夫》:人面对自身的困境无从逃脱。曾经勇敢的、果断的、热情的、有行动力的人有可能突然陷入无力和绝望的泥沼。他自救也好,寻求搭救也好都无济于事,无论是不是获得了理解。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缪所追问和思索到的程度,而解决的方法对现阶段的人类来说也无非只有那么几种。在结尾,伊万诺夫自杀了。
《海鸥》:如果前面那篇是点杀的话,这篇就是扫射。在时间和生活面前,每个人都千疮百孔,一身窟窿。在自然力量之外,人们在自救和毁人的过程中,在亲情、爱情、各种人际关系互动中互相补枪,每个人都被毁坏得莫名其妙,没有原由。“进来一个人,看见只海鸥,就把它杀了。” 结尾,特里波列夫也把自己打死了。
看到有人评论说,契诃夫的剧本特别难读。我觉得完全不会,并不生涩拗口,唯一的困难可能是人名。和小说相比,剧本中人物的出场没有什么铺垫,转场也多,再加上俄语人名系统复杂,可能对一部分人来说不很友好。甚至对我来说也不那么容易记,尤其看的是电子版本,如果是纸质书,来回对照着翻可能会简单很多。
《万尼亚舅舅》:精彩的剧作!有不少金句!俄国人果然极度容易被高超的精神迷住,而对生活终极的追问,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也都不过那么几个,之前是自杀,这里是发疯?或者是与生活同流合污?这几个故事里都有个医生角色,戏份还挺重。对精神和道德的无限追求跟欲望的放纵是不是也并不违和?毕竟每个人都想活得有知有觉,甚至重新活过。
《三姐妹》:俄国人,或者某些俄国人,或至少这两则故事里的俄国人,都有想要奔赴工作场域的热望,希望以此改变目前麻木、懒惰、停滞不前的生活。与其说这是落寞贵族或者知识分子的呻吟,不如说只有受过一定教育,精神有一定开悟的他们才有可能思考庸常生活之上的高级需求,也正因此才痛苦和不满足,那些漂亮、真诚、勇敢、直率等美德并不能抵消庸俗。当然,单纯的投奔工作并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充其量是一种麻醉和自我解围。作者给出的答案和期望是:只希望爱劳动的加上教育,受教育的加上爱劳动啊,你明白吗?总之,还是拿上拐杖赶紧出门为好。当然,这又是何等的困难,一转身已成为曾经信誓旦旦不想成为的人,想去的地方却永远取不到。给一条街起名为“革命”很容易,做一个能革自己命的人却太难
《樱桃园》读后感(四):新势力和旧势力|读契科夫戏剧樱桃园
新势力和旧势力|读契科夫戏剧樱桃园
与旧势力不同,新势力相信世界会改变,并能够准确预见未来。在Lyubov看来,樱桃园是个不切实际的梦;而在Lopkhin眼里,樱桃园却是巨大的商机。
遗憾的是,旧势力不理解,不相信,也不愿意承认世界在改变。这种心理拒绝也意味着他们被淘汰的必然性。Lyubov夫人根本听不懂资本主义的世界规则,也无理地拒绝了Lopkhin的租赁提议,尽管这是个非常划算的办法。也许,在Lyubov夫人眼里,这个已经身价过亿的新贵族,永远都是只个农民!
杜尚说,拒绝和接受是一回事。
没错,旧势力拒绝改变,但其实他们已经开始改变了,只是被动的。Lyubov被迫离开俄国去巴黎,她的哥哥也被迫去银行谋职。然而,这种被动的改变将使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付出更大的代价!
新势力和旧势力|读契科夫戏剧樱桃园
《樱桃园》读后感(五):酒神与樱桃园
最近疫情肆虐,只能圈养在家里,每天的生活就只是吃饭睡觉、看电视、学习、跳绳。
学校发动我们学牛顿——在自我隔离期间钻研学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又给我们举了很多武林大侠的例子,说他们的绝世武功都是在与世隔绝的山洞里修炼完成的。
趁机尝试了一下死肥宅的生活:一天内什么也不干,只是躺在床上看电视,不住地大吃大喝。结果,可能是躺得太久脑缺血了,越躺越头疼,赶紧起来跳了2500个绳,才又生龙活虎起来。
看电视的时候正好看到购物频道上的不粘锅广告,我便又动了钻研厨艺的主意,熬了两回米汤,蒸了一回芹菜,煎了一回蛋饼。后来实在是不好意思再让老妈对我的作品进行二次加工了,索性放弃了冲击米其林五星的机会。
我也没什么武林秘籍可练,快递停了,不能网购;kindle又坏了,彻彻底底地变成了泡面盖,只能看看心血来潮背回来的专业课课本。恰好看到尼采的悲剧理论,他说悲剧起源于日神与酒神精神的二元冲突,但更多的是酒神那种癫狂迷乱的醉的激情。
而二元冲突论真正要解决的就不只是艺术问题,更是人生问题,就像周国平所说:“日神精神沉溺于外观幻觉,反对追究本体,酒神精神却要破除外观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前者迷恋瞬间,后者向往永恒。前者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后者揭开面纱,直视人生的悲剧。前者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执着人生,后者超脱人生。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出演这幕悲剧,不要失去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本来看完之后无甚感觉,只是当好词好句摘抄了下来。但那天下午弟弟因为乙流被爸妈带去了医院,剩我一人在家里一边听相声,一边用消毒液拖地,一边因跳绳磨起的大泡而疼得龇牙咧嘴;灶上煮的米饭香味混合着消毒酒精味冲进鼻子里,我便一下子想起了周国平的那段话来。
然后今天又看了契诃夫的《樱桃园》,一部四幕喜剧,情节很简单:叶鲍芙小姐是位旧派贵族,她的祖传的樱桃园因为资不抵债,被拍卖给了世代为农奴、但现在富裕的商人巴洛辛。
故事简单,丰富的是体裁:作者特意在开头标注出这是部喜剧,然而历来的读者或导演们都认为这是幕悲剧,是对旧生活无可奈何的挽歌。写出了《演员的自我修养》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读后感是:“契诃夫把樱桃的重音放在‘e’上,以此抚慰美丽但无用的生活,这种生活被他含泪摧毁。”对此,契诃夫坚决否认,并嘲笑他们是“愚蠢的感伤主义”,坚称自己创作的就是一部喜剧。
关于这部剧的喜剧体现与艺术手法,我就不抄录了,但我看到董晓这样评价他:“从轻松独幕喜剧外显的诙谐转化为内敛的幽默,体现了喜剧精神的深化,从对表面滑稽性的观照深化为对生活本质的喜剧式观照,这种幽默体现了作家的冷酷。看透了生活的荒诞与滑稽,他以含着痛苦的诙谐笔调构筑了《樱桃园》的艺术世界,在对人的弱点的淡淡嘲弄中为荒诞与滑稽统治下的人们掬一把同情之泪……笑看苦难,以饱尝痛苦的心化解苦难,以喜剧精神观照生活之苦与荒诞…….”
不知道契诃夫有没有学习过尼采,我想是有的;在我看来,他的戏剧观念和尼采的悲剧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一个启发了二十世纪的荒诞派戏剧,一个开启了二十世纪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而二十世纪的关于人和人生的很多争论放在现在仍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不管怎么说,结合当下的境地来看,我想他们给我最大的启发便是要学会——直面人生,苦中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