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由[意]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这部富于想象和智慧的哲思的著作就像进行一场奇妙旅行。几十座城市可以作为几十个奇幻、科幻故事的蓝本。博尔赫斯的书,卡尔维诺的城。
●包含了社会学、哲学、符号学的短篇故事集。一个个城市和城市中的人,解构和重建了我们熟悉或者陌生的周遭。这是过去的故事,也是未来的故事。
●沒辦法有太多「具體城市」的想象,比較形式,充滿寓意。最喜歡的是他說語言並不帶來虛假,而是事物本身的虛假性。生活在城市卻從沒想過城市的寓意,在雨天的時候水的倒影才讓我覺得有另一座城市埋在下方。描述一個,然後就想起另一個。城市上方的天堂,下方的地獄、垃圾口,還有死人和尚未出生的人的城市,把垃圾往周圍堆放的,應該以後還會再看一遍。「從這面到那面,城市的各種形象在不斷翻番,但是卻沒有厚度,只有正反兩面:就像一張兩面都有畫的紙,兩幅畫既不能分開,也不能對看。」「你隨時可以啟程而去,不過,你會抵達另外一座特魯德,絕對一模一樣:世界被唯一座特魯德覆蓋著,他無始無終,只是飛機場的名字在更換而已」文字讀起來沒有很通暢,可能也是我沒有太集中注意力,有些篇章的想像力出人意料。我們或許也可以寫寫日記裡的「城市」
●所有这些看不见的城市 卡尔维诺都看见了 坦白说 现在我能看得见的 还不多 兴许再过个几年吧 就会在不同的时空中 遇见它们
●断断续续 慢慢一篇篇翻用半余月 拉康的非结构主义和卡尔维诺精辟别有深意的语言互相缠绕 彼此诠释 文笔之精妙 结构之精巧 叹为观止 绝地无眠 反复琢磨 难寻破绽
●似曾相识
●波罗说“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生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域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如果不是看道长的解读从旅行角度来,我可能不是很能理解它,在城市里活着不是扮演角色,而是同根生,坚定城市里最深的力量。那最完美的城市又是什么呢?所有美好的形容词就应该对的吧,不失去自己的特色还能怡然自得仿佛最妙~旅行路上也更多去观察,而不是单纯在景点上打卡留恋。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一):欲望与记忆
“你跑了那么远的路,只是为了摆脱怀旧的重负”
这本书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我们心中的欲望,每个人都能在里面看到自己心中的城市。那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的城市是卡萨布兰卡,那被追梦者从各地赶来按梦铸造的城市是上海,那充溢着喷泉和塔楼的城市是罗马……又或许,他们哪里都不是。他们的存在,只是因为可能性,弥补了逻辑上的合理性,他们就是存在的了。
城市的存在与繁荣,让我们独自生活成为了可能。不是城市让人孤独,而是它让我们更接近了生活的本质。我们的终极问题,是如何与自己相处。而城市所提供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也让我们可以与不同的人交汇。它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每天都在以新的方式迎接着众人,而众人也在用自己的行为在重新构建着城市。
卡尔维诺展示了太多城市的可塑性与多面性。如他自己所言,这本书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每一条棱都可以映射出我们心中的城市的模样,凡人在其中的欲望与记忆。我不能再说更多了,还是去看这本书吧,一切被言语固化下来,就失去了他的颜色。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二):短评感受(字数限制)
拥有天马行空般奇诡想象力的卡尔维诺其小说作品向来是智性的象征。所谓《看不见的城市》其实就是卡尔维诺虚构了威尼斯青年旅者马可.波罗向暮年的蒙古可汗忽必烈描述的旅途中经历的城市,从中暗含了对人类生存命题的投射与思考,亦如当今人们对自然环境惨遭毁坏以及对庞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性(书中皆以“她”来命名城市,旅行亦含有穿越的概念,即此之隐喻)所报持的隐忧本质上都并非杞人忧天,因为体制中必然存在的脆弱性都有可能像蝴蝶效应一般,使人类世界陷入连锁故障,造成城市生活的全部瘫痪。书中的城市:埃乌特洛比亚可以说是圆了我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城市愿景。埃乌特洛比亚其实并不是一座城市的名字,而是无数个设施形态类似的城市的统称。当埃乌特洛比亚的居民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厌倦了,他们便告别过去的自己,全体市民迁移到临近的那座崭新的空城里,从事全新的职业,结交全新的朋友。“你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旅行?还是为了找回未来而旅行?”在每个人的生命之旅中,为了邂逅自己的命运所做的一切努力,以及灰心丧志之后的全部挥霍,或许都不能让我们回到过去或是找回未来,但终将都会赋予我们担荷起自己命运的能力,慰藉爱人命运的能力,帮助陌生人命运的能力,以及宽恕世界命运的能力。就像马可.波罗对担忧最终的目的地是地狱城的忽必烈所说的那样:即便置身地狱,也要在地狱里找出非地狱的人和物,使他们永远存在下去,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三):68.3公里
那座城市离他只有68.3公里,那里到处都是被他们称之为象牙塔的现代式建筑集群。其中有这么一小块区域,它靠近沙湖,湖边每年聚集着众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艺术家。仲夏之夜,湖边的蛙叫是他们惯用的写作素材;秋冬雨落之际,象牙塔旁浸泡在雨中的枫叶是他们梦中所追求的完美画像。据说每年一到某个季节的特定时间段,总有一位二十出头的白发女子在清晨前往茶楼的路上吟诵着那林荫道上遍地都是的白色且无味的鸟屎…
他除夕夜宅在家里,新书的塑料膜尚未被拆开,他拿起了手机,看到了除夕夜里冒着大雨赶上军用飞机的解放军、听到医院一线人员在家庭群里一边哭泣一边劝诫亲友别出门、看到了带着笑脸的建筑工人的年夜盒饭和各大医院医疗物资缺乏的公告、也看到了医护人员在休息室崩溃嚎哭的视频…
与此同时,春节联欢玩会里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满是歌舞升平,一副太平盛世的模样…他身上盖着被子和毯子、床旁边的桌子上堆满了糖和零食、新游戏皮肤也勾引不起他玩游戏的欲望…他又看了看朋友圈,一如既往地满是无聊的动态…
他一直坚信存在即真理而且没有无法理解的存在。这两个场景同时交融在同一时空里可能引发了时空震荡,他有点惭愧…
他突然回想到前段时间澳大利亚火灾,新闻说当地政府准备射杀5000只骆驼以节省水源,他在单纯觉得真尼玛傻逼的同时居然想起了哥斯拉2那部电影。前不久,传说中信奉基督教的澳洲人在烈火中悲痛地祈求上天,神明仅仅出于喜剧因素给当地降了一场滑稽的大雨…原来他根本就不是哥斯拉,那只是一个被称之为大自然的绅士充满嘲讽的宽恕…
城里最终还是没有出现神话中的救世主
只有除夕夜奋战在一线的迷彩白袍战士
象牙塔里的吟诵歌声不知何时重新响起
在这么一座离我只有68.3公里的城市里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四):日光之下 并无新事
不知道现在小学生是否还会有“朗读5遍”这样的作业了,我读小学的时候,诵读课文以及课外阅读资料是几乎每天的必备作业,语文老师留作业的时候,最后一项总会有朗读XX3遍/5遍,并要求家长签一个证明条,保证小朋友早起并完成了这项作业。
作为一个祖传早起困难户,让我早上起来对着一篇文章反复朗读,真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起不来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更多的是相比把文章读出声来,我更喜欢默默的阅读。
于是几年间我都偷偷的模仿家长的字迹给自己写证明条,其实小孩子的字体再模仿也都一眼就能识别出来的,想来老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他们可能也觉得,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任务,懒得去费费心力,相比这些阅读,怎样让孩子们少写错别字、多背下来一篇课文必背段落、提高成绩,这些才是老师们更加关心的。怎么去真正的培养欣赏语言和文学的美,在那个时候的义务教育里,是最最细枝末节、不紧要的事情。
为什么想起来这些了呢?
最近在读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作者对于城市的思考集,其中的每个城市都是不存在的,作者把自己对真实城市的思考,形而上的提炼、总结、升华,写出了一个一个充满诗意的短篇。
我从来没有整本读过诗集,在阅读的《看不见的城市》时,我发现自己在不经意的出声读了出来,并且很享受低声把如此美的文字读出来的过程。想起来小时候,苦于朗读任务的自己,遗憾当时没有人来引导如何去欣赏和享受文字,只是机械的布置任务,还是挺可惜的。
说回来这些看不见的城市,我想每个人看的时候都能找到触动自己或者心目中的向往之所。与其说作者在讨论城市,倒不如说他在讨论一种场域,集合了欲望、视线、感情、生命、记忆、死亡、生存、甜蜜、悲伤、兴盛、衰败……所有日光之下不断重复和发生的这些故事,都在城市中发生着。
念出书中的句子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感觉并不只是一个城市,而是这样一个各种生命集合的场域,它不断的孕育、发展、衰亡、再重新萌芽。读的人总能从其中找到与自己的某种连接,也许是曾经的某段经历、也许是某个认识的人。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五):择一城终老。
每个渴望生活的灵魂,心中都有座看不见的城市。
首先推荐两本书,一本写威尼斯,一本绝不写威尼斯。
《看不见的城市》是一场虚构的对话,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向忽必烈讲述他旅途中走访过的55座城市,但从未讲过自己的故乡,直到忽必烈问起,马可回答说,“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也许,我不愿意全部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或者,在我讲述其他城市的时候,我已经在一点点失去她。”
《威尼斯日记》是作家阿城旅居威尼斯三个月所写的日记。写威尼斯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的日常。写威尼斯的风、水、声音和气味。
“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威尼斯除了大运河,还有一百七十七条窄河道和两千三百条更窄的水巷,跨越这些水面的是四百二十八座大大小小的桥。威尼斯不是数字,是个实实在在的豪华迷宫。”“只有女人的鞋跟才能在威尼斯的小巷里踩出勃朗宁手枪似的射击声。”“房屋古老,空气新鲜,新鲜得好像第一次知道有空气这种东西。”在《威尼斯日记》中作者也提到《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及马可从不讲威尼斯的事。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仅仅有差异构成的城市,一座既无形象又无形态的城市,而那些特别的城市则填充了它。《威尼斯日记》中写威尼斯,也写扬州,能感觉到作者对古扬州的情有独钟。《看不见的城市》里马可讲述想象中的城市,每一座都包含了威尼斯。每个渴望生活的灵魂,心中都有座看不见的城市。可能是威尼斯,也可能是古扬州,可能是回不去的故乡,也可能是到不了的远方。
我们到了生命的某个时刻,都会在心里暗暗思忖一座适合自己长久生活的城市。像是曾经飘摇邮轮和颠簸飞机上的美国梦或短片里的东京热或潜意识里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城市就像一个生日蛋糕,被工作与生活切割,只可享用其中一块,但它却是记忆与欲望的合集,概括了往后余生的整个可能。有时我们十分明确地知道它的名字和样貌,有时又需要随时调整构建,用经历和想象和向往为它添砖加瓦。
换个地方定居与旅行不同,它需要你面对、介入并接纳一个异质的世界,同化或被同化。这是生活的一次大手术,可能是给它更换一颗心脏,或是全身的血液,甚至是大脑。你的生活可能重生,而你从新的生活里找到自己。也有可能生活会死去,而你还活着。这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清晰,至少清晰地知道选择的标准。如果还想选择。
城市与记忆。
“记忆既不是短暂易散的云雾,也不是干爽的透明,而是烧焦的生灵在城市表面结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动的生命的液体的海绵,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混合而成的果酱,把运动中的存在钙化封存起来。”“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记忆是过去的欲望。是历史。是时间及时间中的事件。城市的记忆要够老,最好上下千年。够沧桑,经历过数次毁灭与重建,有战争,有瘟疫,有权谋,有恻隐。地上坐落着古寺或教堂及牛逼的大学,地下躺着一些牛逼的死人。
记忆要与当下的生活有交织,混交、杂交,不是躲在某个现代的博物馆或是一个开车半天排队半天才可进入的死城。不是有蛋壳包裹放在篮子里,而是打碎、摊开、烤干,撒上葱花香菜,卷在一起。就在脚下,就在眼前。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只需出门就可以抓挠、锯锉、刻凿、猛击、践踏。要正经,也要市井。
当然要相对和平,巴格达、德黑兰或叙利亚就算了,虽然够老,够沧桑,两河流域文明发源地,但在你房顶扔炸弹的几率比有人朝你家扔石头的几率要大,碰到恐怖袭击比碰到熟人的几率要大。生活可以死,人要活着。
城市与欲望。
“城市就像梦境,是希望与畏惧建成的,尽管她的故事线索是隐含的,组合规律是荒谬的,透视感是骗人的,并且每件事物中都隐藏着另外一件。”“城市也认为自己是心思和机缘的产物,但是这两者都不足以支撑起那厚重的城墙。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不在于七个或是七十个奇景,而在于她对你的提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欲望是动机。是城市生长的材料与动力。欲望塑造城市,城市打包欲望。欲望制造混乱,生产混蛋,也创造希望与美好。欲望要新鲜、生猛,有肉体、有美食,能做梦、能成真。要纷杂,可无所事事,可跃跃欲试。白天深夜都能找到热闹与安静。可轻松处置孤独,不只用手机和手淫。有体毛长的白人和体毛少的黑人。有割包皮的犹太人和割双眼皮的中国人。能用多种语言骂娘,允许变娘。有垃圾,有分类。有随时叫春的猫。有随时干一切的狗。有随时往你头上拉屎的鸽子。有随时都很绿的植物。和你。
不丹不行,有狗有猫有鸽子有绿但基本没欲望。你去了就知道,在这个官宣是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佛系国家,除了幸福,别无选择。你只能幸福,这很不幸。但游客都欲望饱满,拜佛,求子,老僧人拿根木制的标致到极点的阳具,轻点女生的前额。灵验。如果久治不孕,可以去找老僧人试试,或者去之前先换个男人试试。
城市与贸易。
“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自由交流、交换、交易欲望和记忆。
首先是交流。不只隔着手机,不用隔着头巾。可相遇,可对话,可惊奇,可爱抚、可轻咬。平等交谈,自由表达。不用导弹和人体炸弹。没有隔离墙。阳光、停云、酒足、饭饱、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然后是交换。日夜交替,有条正常的晨昏线。南北极圈附近的城市不行,我习惯熬夜,但估计熬不了极夜。可在日夜交换体液。可用灵魂交换灵魂。可用灵魂交换肉体,反之。能轻易到达一个地点,能随意飞往一座城市。可肆意变换一种生活。性别也可,如果愿意。
其次是交易。有健康通用稳定的交易规则。物品丰富。满足生活、满足奢侈、满足炫耀、满足虚荣。不建议出卖身体。不建议收买灵魂。不建议售卖枪支。杜绝兜售毒品。走私心情、幸福,和挽歌。
如可选择,这大概是我想要的城市的样子。
想起《海上钢琴师》里1900对MAX最后说的话:
“整座城市,你永远看不到尽头。尽头在哪儿?告诉我尽头在哪儿好吗?那天我在舷梯上感觉很好,还穿着你的那件大衣,风度翩翩。我决心下船。意志坚决。这些都不是问题。
我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才停下来,迈克斯。是我看不到的,你能理解吗?
那些漫无边际的城市,可以说什么都不缺,就是没有尽头。我看不到东西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比如说钢琴,琴键有始也有终。你知道琴上88个键,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琴键是有限的,但你是无限的。在这些键上你所能创造出来的音乐那才是无限的。这个我喜欢。也是我愿意做的。
但是在舷梯上,摆在我面前的琴键有成千上万。永远数不完的琴键。迈克斯。根本就没有尽头,这个键盘太大,而在这个无限大的键盘上,你根本就无法演奏。这不是为凡人准备的。这是上帝的钢琴。
天呢。你没有看见那些街道吗?有上千条。你怎么去选择哪一个?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一片窗外的风景。一种死亡的方式。所有这些问题都涌到你面前,你却不知尽头。你难道就从来没有被这种想法吓得要死吗?这样的日子是多么的恐怖。
我就出生在这里,世界从我身边经过,但一次只有2000人。这里有梦想,而又永远不会超出船头、船尾。你可以在有限的钢琴上表达出无限的快乐来,这样才是我的生活。
陆地,对我来说是太大的船。就像女人太漂亮,旅途太长,香水太浓。这支曲子我不知道从何弹起。我永远离不开这条船。不过,我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反正对别人来说,我也不存在。除了你,迈克斯。只有你知道我在这儿。你是个少数派。你最好习惯这一点。原谅我吧,朋友。我不下船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当1900站在舷梯的那一刻,明知他不会下船,心中却仍充满期盼。最后也是。当我再次敲下这段话时,内心依然矛盾。期盼MAX会拉他下船,又感激MAX没有这么做。当真正懂一个人时,往往要承受巨大的痛苦。
1900无数次穿越整个大西洋,用想象构建现实,他的城市在船上。
马可·波罗游历了整片陆地,用现实构建想象,他的城市在威尼斯。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