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10篇

  《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由[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一):自然的缝隙

  城市是自然的缝隙,人们在缝隙之间进行交易。交换彼此的物品故事欲望回忆。城市是这一切的背景和载体,这是个被容纳物所决定的容器。只要用心去观看一座城市,就能读出其中发生过的故事。就像马可波罗从一块木料中读出它作为树的故事。

  quot;只要每种形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一座城市,新的城市就会不断产生。"城市已不像曾经那样由一颗种子慢慢长成,而是诞生于一个个合理或荒诞的观念。"一旦各种形式穷尽了它们的变化,城市的末日就开始了。"

  此书本身就是一座城市,你可以随便从哪个门走进去,沿着自己喜欢路线欣赏沿途的风光。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也就不会有读完的时候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二):城市与地标&城市与我

  城市与地标

  坐火车经过一个地方,如果没人告诉你到了哪里,即使驶过了你八成也不会发觉,除非看到了地标(地标性建筑物),

  城市正在失去自我,沦为地标的载体,千百年来,地标一直为城市服务——让她变得更完美、更有特色,而现在城市正在被地标侵蚀。就像癌细胞,从不起眼的一丁点,一旦扩散开来,就势不可挡,这注定是一场恶斗,但胜者也已经注定。

  我们在记忆里,在网络上,在形形色色的海报中,一直在用地标代表城市,比如用长城代表北京、用埃菲尔铁塔代表巴黎、用自由女神代表纽约,而在此之前我们会用诸如读书之城、建筑之城、包容之城、性爱之城来描述一个城市,而现在这些城市正在变成一本书的石像、一把锤子的铜像、一双张开的手的雕塑,以及满地用过的避孕套。

  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发展世界迅速沟通与融合,地球真的变为一个村,村里各处越来越相似,不论你走到哪个角落,你都会觉得你仍在原地,只有当发现那一个个不同的地标,才会惊觉:哦,原来我在这,不在那。

  渐渐的,人们会搞不清楚到底城市是地标,还是地标是城市,再往后甚至会责备他们的先祖,为什么要发明同样含义的两个词?

  大多数人对此不屑一顾,他们一边吃着夹着果子(油条)的汉堡,一边笑,“别唬我了!地标与城市相得益彰,让日新月异的城市更加为人所知!”

  与那些吃果子汉堡的人持反对意见的,是清晨公园里那些鸟笼的所有者,落雨时天桥下的乞丐,躲在城市一角从来不会引起注意的冬青球。

  城市与我

  大约半个月之前,我还在北京生活,在那儿一年半,我只在一个小范围活动,即使是那么大的城市,我的北京只有一隅,这是我的城市,但她肯定不是你的。

  这个世界或多或少是唯心的:

波罗:哪些在战场和港口奔忙的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在这竹篱笆墙内,一直在静止不动地想着他们。忽必烈:根本就不存在那些辛苦、呐喊、伤疤、恶臭,只有这株杜鹃花。波罗:搬运工、石匠、清洁工、拔鸡毛的厨师、俯身在石头上的洗衣女、一边给婴儿喂奶一边烧饭的母亲,他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在想着他们。忽必烈:说实话,我从来没想过他们。波罗:那么他们就不存在。

  我在这,这就是我的城市。

  离开北京前几天,有朋友来北京找我玩,但我没地方带他们去,我给不了他们想要的,难道我不生活在北京吗?不,我生活在北京,但是我生活在我的北京,不是除我之外任何一个人的,也不是过去或者未来的我的。

  每个人的城市都不同,哪怕他们生活在地理意义上同一个城市。当然我指的不同,不是由于时间的变迁、人为的改造而造成的不同,城市本身没有变化,她就在那,我所说的不同,是不同的人、所处的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心境,眼里的城市是不一样的。

  比如如果我和喜欢的人走在一起,你问我一路走来看到了什么,那么答案肯定不是花草树木高楼大厦,而是她澄澈的眼睛挺拔的胸脯和那颗跳动的心。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三):这是我们生活的城市,是我们的心灵之城

  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有的句子和景观都被隐藏,隐藏于这丝丝的追忆中,隐藏于这延绵的情绪里。

  更像是一场灵魂之旅,带着哲思穿梭于各式各样的城市,思维被打破成碎片晒在午后斑驳的阳光下,卡尔维诺的句子更像是读诗一样美妙,我们是被旅行带到了城市里,我们是被旅行带进了水的沙漠,不管是地狱、是贪婪、是欲望……不管是什么,一切都是自己完成的。这并非景色的穿梭,而是思绪的遨游。遨游在欲望之城的石阶上,我们看着城市在走向贪婪,走向毁灭,或者是走向静止,走向永恒。带着理想,带着幻想,读者被旅行带进了一座座有着呼吸、有着沉思的城市。

  书中谈及的城市全都汇集成一座城池,就是我们的城市。她孤独,她贪婪,她又纯真,她有无尽的欲望与落魄,她有无穷的辉煌孤寂。就是这样一座城,这座城有生命,有呼吸,她会哀伤也会喜悦。这是我们生活的城市,也是我们心中的城市。

  超级喜欢卡尔维诺的笔锋。那种让人眷恋的味道,如同迷幻剂般带人徜徉于诗句中。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四):马可波罗说给忽必烈汗的一千零一夜

  若说看《树上的男爵》还感觉不到卡尔维诺的魅力。(当时我断断续续看了半个月?才看完,加之叙述者是小孩儿,我最不喜欢的叙述视角。)

  但当时已觉得卡尔维诺每个故事,每句话都颇含深意。总是在隐喻什么。有些我明白了,但大多数没有。

  看《看不见的城市》,不是像男爵在手机上读的kindle。也不是碎片化阅读。而是拿着实体书,一气呵成看完的。

  看书的连续性好了。却因为中途没有没有停下来消化,而丧失了很多霎那间的感受

  一个让人联想到《一千零一夜》《马可波罗游记》的作品。虽然卡尔维诺在序中说太多人写马可波罗,似乎不该再随大流,而且对于东方了解也不深。

  他在作品中确实避免了太多东方文化的描述。

  但忽必烈(这个听马可波罗讲故事的人)已经足够给人以亲切。我们都记得华夏版图在他的领导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辽阔。

  卡尔维诺,一个善于写寓言故事作家。他得要多么细心观察生活感悟人生才能写出这样字字珠玑含义颇深的文字啊。

  我很想剧透,但我想不大起来他在具体说些什么了。

  一座座城市,奇幻、玄妙、闻所未闻匠心独具

  我相信,任何读者读到它都会比欧洲人第一次读到《马可波罗游记》而产生的--对东方那个黄金铺地,玛瑙筑墙的国度--热切的追求向往,更甚。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五):回不去的地方

  这大概是最如雷贯耳的城市寓言和旅行笔记了。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事儿了,你没有手机可以刷,只好信马由缰地游荡在每个你去过的地方,思考或放空,反正有大把时间可挥霍。现代交通工具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变成了一个特定的符号,你匆匆而过,甚至来不及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但不管怎样,当离开一座居住过的城市,无论你如何诅咒过它,只要不是太糟,你总会念着它的好。当你踏足一座城市,你永远无法估量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或许它不久就会被你摒弃,又或许它会成为你暂时安放心灵港湾

  我还能想起刚到波士顿时在楼下的公园闲坐,和一个早年在波士顿求学多年,如今趁休假过来小住的朋友聊天。我那时刚从日本过去,不免聊到仙台。波士顿灿烂的阳光下,我说我想念仙台,她说她想念波士顿。突然明了彼此意思的瞬间,我们都转过头去,不想让对方看见自己眼中突然泛滥的情感,那是一段短暂尴尬默契沉默,我知道我再也回不去,她知道她只能不停地离开。城市就是这么奇妙的存在,即那么实在,又那么虚无。

  :如果你稍微了解下意大利,你就会明白意大利是欧洲版的中国就句话纯属扯淡。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六):我的北京(前面跳过吧,最后才是想说的)

  一

  读这本书,最不该问的问题就是:作者到底想讲什么?他到底在写什么?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关于这本书,只有“作者的意见是多余的”(此句摘自发表于美国的文学刊物《哥伦比亚》1983年第8期的“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

  可是面对这样一本书,你怎么可能不好奇作者在写下这些仿佛有无尽深意却又荒谬跳跃的文字时到底在暗自忖度些什么。至少我是在翻开目录时就被这作者天才般的新奇网住了,然后就是那句被提及无数次的、开篇使用的第一个比拟句——“…会有一种空虚感觉,在黄昏时分袭来,带着雨后大象的气味,以及火盆里渐冷的檀香木灰烬的味道…”(在这里我不得不对翻译的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但凡对语言把握没那么精准,卡尔维诺的清新与跳脱就会不复存在了),这似乎都算不上比拟,不如说这是一种联想,卡尔维诺式联想——就被这个联想,深深地折服了。凭着我读过的那些个平平淡淡的书来讲,我意识到我将要读一部天才之作。我都不知道除了天才之外还能怎么形容这个作者,这本书,这份独一无二的创造力。

  二

  但是随着阅读的进行,你会发现自己逐渐迷失在了马可波罗的旅途之中,同他和忽必烈一起于宁静的后花园恍惚着。虽然依旧不明白作者的意图,但你发现在这些幻梦的描述中,每个城市都呈现了同一个影子,一个你再也熟悉不过,并且一辈子都逃不开绕不过永远魂牵梦绕的城市的影子。于我来说,是北京。

  于马可波罗,则是威尼斯。

  “…马可波罗继续他的报告,列数许多地名、风俗习惯和物产。他的阅历丰富,可以说到了取之不竭、述之不尽的程度,可现在也不得不认输了。天就要亮了,他说:“陛下,我已经吧我所知道的所有城市都讲给你听了。”

  ‘还有一个你从未讲过。’

  马可波罗低下头来。

  ‘威尼斯。’可汗说。

  马可笑了。‘你以为我一直在讲的是其他的什么东西么?’

  皇帝不动声色。‘可我从未听你提及她的名字。’

  波罗说:‘每次描述一座城市时,我其实都会讲一些关于威尼斯的事。’“

  之后这位幻想旅者说的更透彻:

  “我讲啊讲,但是听的人只记着他希望听到的东西。你以慈悲侧耳倾听我描述的是一个世界,在我回家后第二天在搬运工和贡多拉船夫中流传的却是另外一个世界:而我晚年如果成了热内亚海盗的俘虏,跟一位传奇小说作家同囚一室,口述一次,那又将是另外一个世界。

  掌控故事的不是声音,而是耳朵。”

  这55个虚幻的城市,在我看来,全是北京的侧影。

  三

  北京与名字

  花两块钱,从景山公园的侧门进去,随便从哪个豁口上山,爬过一个或两个亭子,然后你就知道自己到了地方了,不光是因为这顶头的亭子的威伟,也不光是因为脚下铁皮所刻的城市正中心的十字标识。你清楚地知道从脚下延展开来的广阔的圆形,直至远方包围的连绵群山,是一座名为北京的城市。

  北京与眼睛

  向着正南方看,是金碧辉煌的宫殿群。从景山顶这里看去,太阳每天绕着这群宫殿,从东檐照到西檐。从太阳那里看来,这群金光闪闪大方块每天都端着肩膀,从东檐亮到西檐。把目光收回来,亭子四周都是操着各地方言的人,多是亚洲的,大洋另岸的也不少,他们都在这里好奇地盯着北京。

  北京与符号

  灰墙,红柱,金瓦,绿琉璃,这是北京的宫殿。晒太阳的狗,摇蒲扇的大爷,卖糖耳朵的铺子,这是北京的胡同。庙宇四周排水的龙头,碎了又修,修了又碎,吐水口早就堵住了,但龙须的角度不能变;楼房顶要建成飞檐,上面得驮着几只龙子,檐下的牌匾要用金字写成;因为这里是北京。

  北京与贸易

  沿着那些有名的胡同走走,你就会发现北京的店铺有多密。山东的煎饼、上海的粉脂、苏杭的伞、台湾的丸子、土耳其的烤肉还有意大利的冰激凌,走在路上稍不留神就会忘了自己到底是在哪里的哪个风情街。如果不小心拐进了冷清狭窄的民居胡同,各家院子老人们的闲聊就会溜进你的耳朵:“这些钱那,全让那些外地人挣去了。”你要是找这里的年轻人们,看到那些装着大透明玻璃咖啡店了么,就在里面呢,躺在柜台后面玩手机。

  北京与欲望

  那些都是北京城正中的景象,要看些刺激的,你得往外走。不用走太远,就到燕郊。以景山为圆心,燕郊为半径画个圆,每天太阳还没醒,这个圆环就醒了,乘着各种牌号的公交和地铁,向内聚挤。如果这个时候俯瞰整个城市,就会看到一个大向日葵,载满了瓜子,一圈一圈向中心倾倒,一粒粒瓜子挤过通州的环,挤过四惠的圆环,挤过国贸的圆环,直到再也不能向前。

  这个时候北京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密密麻麻地向中心陷落。

  北京与记忆

  我实在是不知怎么把那些房檐下的家雀,胡同间碎散的天线,拐角的枣树和满地的桑葚记下来给你们看。

  四

  当你终于读完整个旅程,听罢马可和可汗之间全部的对话,你才会想起并逐渐明白最开始书里附赠的讲稿中,作者所说的,“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

  我就将它看作是一个旅程,没有时间之先后,没有空间之左右,从哪个对话片段开始加入都可以,从哪个城市出发都可以,但最后得有一个确定的出口,一个确定的结语,当然也可以是多个。

  我选择在第100页出来。在前一页,可汗终于逼问马可的旅行的最终目的。马可的回答在100页有,“事物的形态在远处才分辨的清楚”,在第27页也有,“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在别处,在别人的故事里,我能看到自己的过去与未来,会发生的或者不会发生的,我在拓展自己的生命。

  至于可汗的想法,他广阔的帝国、空洞的棋盘、无能为力的陷落、我不懂,也不想费力琢磨。

  (下面才是正传)

  终于凑够两千字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哈哈。

  我为甚么非要读这本书做寒假读书笔记啊哭,卡大大我给您的脑洞跪了。(顺带也给翻译大大跪)

  不过说实在的,这马可和可汗的互动真是,没眼看啊。

  可能是我腐眼看人基(机智的分割括号)吧,从一开始的语言不通、手舞足蹈,到后来马可会说汉语了,但是可汗渐渐觉得那种FEEL不见了,非得让他用肢体表达,最后竟然连眼神都不用了,就那么半合着眼用心灵沟通啊(想起了老汉和小茶杯:)。而且马可刚来的时候可汗还端着皇帝架子坐在龙椅上盖着帘子听他讲,后来怎么就,怎么就后花园散步了呢!还——要么就是这世上只有咱俩是存在,要么就是这世上只有咱俩是不存在——6666666,你俩最6。

  附上全书我最惊心动魄的一段,没错就是我正文提到的出口:

  “这就是忽必烈关于过去与未来的一切提问的最终目的。他做这种猫捉老鼠游戏已经整整一个小时,现在终于把马可逼到墙角,扑到他身上,一只膝盖抵着他的胸口,揪着他的胡须,逼问:‘这就是我想从你口中得知的,坦白交代吧,你走私什么货色:心情、幸福,还是挽歌?’“

  这样的描写这你就满足了?

  AÏVE,我卡大大是天才啊!后面才是天才的写法:

  “这些言语和动作也许都是想象的,其实,两个人都静静的,一动不动,注视着烟斗冒出的烟缓缓上升。”

  哈哈哈哈SOULMATE懂么!这才是最高境界啊!

  虽然这么不正经但是北京那段是真的,我在这里出生,也想在这里死去。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七):权作记录

  (读书前和读书后新涂了指甲油,指尖有一种微翘的关注力)

  阅读中脑洞不断的开,思绪不断地跑,话像动脉划开了口血汩汩的涌出来,记录下我写的所有的只言片语,也许有人会得到启发,也许有人有共鸣,也许有人不屑一顾。

  你是你,我是我。

  -----------------------开始前的分割线-----------------------------------------

  关于民族足迹的跟踪。我的好奇。

  思维自发的跑路。

  哪一个民族的历史。

  你在哪里?你在做什么?

  今天...........我想.................

  关联它们,文字、照片、思想、足迹。维护重要的,抛弃其他。

  探寻未知的欲望,归还词语本身的含义,去掉主观的臆想。

  那些一眼就被辨认出的不同。

  拥有许多匠人的城市是值得探寻的城市。

  多赞美食物,少吃。

  要学习管理,应学习人,懂了人,就懂了管理,应推动人、美化人。

  他的文字浮现又退出,你的思考是你的思考,与他的文字无关。

  那些有颜色的城市。

  工作日观景,周末看人。

  我和我和平相处。终于。

  在一个城市的地铁站,弹奏一种乐器,唱一支歌,观察人。

  想象力的益处和副作用。

  我们是开放的,同时我们是封闭的。

  每一天都是新生,每一天都是获得和恩赐。

  人在变化,城市在变化,世界在变化。

  在东京大街上的长椅睡觉是什么感觉。

  很多人讨厌中国人,但谁都躲不开中国人。

  若抛开有用论,城市就是所有物种遗留的废物堆砌起来的。

  艳遇也是一种交易,用空虚交换寂寞,用体液交换体液。

  那些庞大如星系的图书馆。

  你永远不会知道完整的故事。

  一种特别的阅读体验,漂散式的,以不阅读来阅读。

  马上想起,马上忘记。

  所有回不去的故乡。

  城市有所有的符号,所有的符号也无法代表城市。

  多少人一辈子只活了一天。

  大规模是高周转还是尾大不掉。

  群居是永恒,人类活动是永恒的,独处是永恒的。

  一个只有三个角色的城市是灰白色的。

  如果我会沉睡不醒,请让我在梦中周游列国。

  花自己的世界城市地图。

  所有死去的人,都住原来城市的另一面,有时停下步子,低下头,看到另一面的活人。

  也许世界上只有十亿人,有六个人是一模一样的。

  此处该有坟墓。

  我活过一段时间,也将死一段时间。

  我不愿永久的活着,永久是最无趣的事情。

  每天都是新的。

  规则是最难制定的,用算法制造规则。

  每一个城市都同时是四五座城市。

  我赋予生活快乐的能力。‘

  有人读书,有人读字里行间。

  一定要逐渐的看不同的文化,把其他的文化的商品带过去,做一天的商人。

  要锻炼发现。

  我又想了解未知,又不想在遇到未知前就认识它,那会局限我的目光。

  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有些人很幸运地一直窥视大脑中的秘密,有些人偶尔得到眷顾可以窥的只言片语,有些可怜人,或者最幸福的人,一生也不曾向内看过。

  把所有的都掩埋。一百年以后。

  生活的每一秒钟宇宙都像生活大爆炸的片头一样在变幻。

  ----------------------------------结束后的分割线------------------------

  记录。记录。不煽情。不逃避。记录下所有。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八):看不见的城市,迷宫、情绪与寓言

  在过去的半年里,我将卡尔维诺的这部《看不见的城市》读了四遍。之所以将这部不太好分类的文学作品一读再读,可以说是由于自身的一些偏好,譬如对叙述手法的喜爱、对寓言式不确定的隐喻的探求、对于这种缓慢而又虚幻的情绪的沉迷,或者仅仅是因为喜好这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语言风格。

  在第一遍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首先令我感到饶有趣味的是目录的编排。《看不见的城市》的每章的标题都与城市有关,城市与——记忆、欲望、符号、眼睛、名字、死亡、天空,以及轻盈的、贸易的、连绵的、隐匿的——城市。每一章又分为五个小结,相互穿插最终成为一个迷宫般的叙事文本,可以按照顺序读,可以按照章节读,也可以随意翻开一页读下去。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九):心口的朱砂痣

  断断续续看了三遍,还是没记全所有城市的名和模样。大概我天生喜欢某些具体的物件以便填满自己缺失的安全感。

  看不见的城市,像一座迷宫,似乎每一条路都可以通往你所想要到达的地方,然而在下一个转口,或者下一个停顿点,你才猛然惊醒,原来是死胡同,哪有什么出口可言。在它四壁刻凿着连续却又独立的纹路,迂回曲折。固执的你,非要找出其中一条清晰的脉搏,你不愿相信最后是徒劳的虚无。

  心想这是一本流浪的人坐在舒服的沙发上,窗外应该下着雨,当然也可能阳光白云,都是美好的。然后,他想应该告诉人们,我生活的地方,我所生活的地方,它可能的模样,却非真实的模样。他的眼神温柔而又狡黠,“我会给你想要的所有,但我不会告诉你真实。”一开始,他已经声明了。大概没有真正被丢弃在边缘看人来人往便不会产生这些字眼,你以为可以在某一座梦中的城市停下来,然后立马收拾行囊,连夜奔赴。进了城门口,才发现只不过是另一座它而已。

  就像我独自坐了四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硬座,来到人们梦中的丽江。站在大水车旁,心里空荡荡。大研古城已被店铺塞满,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为像我这样的人虚构了美丽的梦。它的确声色犬马,晃着七色的光,让人在欲望里晕眩。四方街上人来人往,长裙披肩的姑娘牵着大狗来回的晃。假如这是丽江的生活常态,我不敢再往下想。我也是时常一个人坐在小桥流水旁,水中水草荡漾,蓝蜻蜓偶尔在柳条波光倒影里来回穿梭。幸好,它还有自己安静的模样。大概等人们从梦中醒来,开始去找另一座古镇时,丽江才可以安心地沉睡。

  卡尔维诺,是个诗人吧,字字句句的组合,似乎抽象但却如细小的针扎到你心眼去,纹成一块朱砂痣,汇成城市的模样。

  说到底,我们都是贪心的人,都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的人,都是无聊因此而不断寻找意义的人,于是期盼重新来过,于是期盼生活在别处,于是期盼生命声势浩大五光十色。

  大概这是一本我会随身携带游走四方的书,它像是我的守护神,或者伙伴。陪着我安静坐在陌生的街道旁,想象着发生在路人身上我的故事。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十):应当细细品味的寓言故事

  很遗憾阅读这本书的时间是在端午节贵阳往返郑州的飞机上,飞机上的阅读需要人在巨大的发动机轰鸣下镇定自若,这一次还顺带要忍受牙齿的疼痛,尽管阅读的过程感觉作者仿佛是个预言家,书中想象出的城市与我们今天城市的形态何其相像,但我仍没有爱上这本书。

  在想要把这本书记录到豆瓣阅读的过程中,细细翻开自己在飞机上度过的一个个可汗与马可得对话,到处都是一个描述过去,又在预言未来的寓言故事,关于城市、关于旅行、关于地狱与天堂。

  “你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而旅行吗?”可汗要问他的话也可以换成:“你是为了找回你的未来而旅行吗?”

  马可得回到则是:“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P27

  既然如此,就无需将珍诺比亚划归幸福的还是不幸福的城市范畴,按照这种类别区分城市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要区分,则另有两类:一类是经历岁月沧桑,而继续让欲望决定自己形态的城市;另一类是要么被欲望抹杀掉,要么将欲望抹杀掉的城市。——P36

  他说:“如果最后的目的地只能是地狱,那么一切都没有用,在那个城市的地下,我们将被海潮卷进越来越紧的漩涡。”

  波罗说:“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P166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