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珍藏版)》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一本我强烈推荐的书,我原先以为这本书是一本教人如何沟通的书,但是在看了开头的几章之后,发现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这本书里所讲述的几种影响力武器,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同时也有一丝丝的恐惧。因为你会发现,如果结合使用这几种影响力武器,那么,你可以成为天使,也可以成为魔鬼。而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这是非常有必要看一看的一本书,至少能够让它成为抵御利用这些武器进行欺骗的人的盾牌,尽可能的不让这些武器,触发了我们身上那些与生俱来的程序开关。
●《穷查理宝典》关于心理学的大部分都与本书相重,难怪芒格会为了感谢作者对公众作出的贡献而赠送他一支伯克希尔的A股。本能是为了让人类更高效地面对繁复变化的生活环境,但很多人利用本能来牟取暴利特别是营销行业。总的来说,客观的看待事物本身正视自己的真正需求有助于防骗,当然本书的价值远不止如此。
●这本书其实更适合中产阶级吧,像我这种穷人,没钱且怂成了我拒绝一切诈骗行为的最佳理由,所以我可能压根用不上这个书里防诈骗的套路,可是换个思路,我可以用这本书里关于诈骗的手段去套路资产阶级啊,哈哈哈哈
●很多内容现今看来仍不算过时,其实放开思考,不仅仅是对营销心理和手段的了解,还可以扩展到很多领域。实际应用意义不小。
●这本书,教父母如何带孩子,教老人如何防骗,教制片人如何通过审片,教商人如何有效促销,教人遇到紧急情况如何求救……好人拿来助人,坏人用来行骗。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感觉这本书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社会了 提出的原理显而易见 但作为使用者 已经不是那么有效了 毕竟有太多人已经不收人类社会人情世故原理所限制了 比如互惠原理 作为受害者 现在的手段更是高明多了
●not bad
●影响力的六种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 承诺和一致,可以连着错不在我一起认真读。 社会认同,要搭配津巴多的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 权威则要与米尔格拉姆的对权威的服从一同服用。
《影响力(珍藏版)》读后感(一):跟生活玩,别太认真了
(毕竟,哲学功底扎实的都是仙级。But,我竟然买的是珍藏版,心好累)
这类书籍,适合培训员工(为了自己的目的,魔鬼也会引用《圣经》)。一整本书的废话,归纳也就一句:脑子是个好东西,前提是你要有。怎么用呢?参与式观察。然后呢?交智商税(认真脸:要使世界成为一个尚可容忍的生活场所,首先得承认人类的自私是不可避免的。心得要大,要容得下。当然,脑子是个好东西,你得要有。)
从某种角度来看,算是观察营销这门玄学的样本,给2星(不能再多了)
认知心理学,到目前仍然是理论假说。在心智理论体系下,可以被视为借由解读他人心理状态来预测、解释乃至干预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而解读心理状态的前提是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有一定的认知水平。
科学研究需要投入的觉悟:诱人的结论,不可能重复的结果。
心智理论的认识水平和对心智理论的运用能力是两个概念。(敲黑板、划重点)
心智理论信息,即沟通双方的信念及意图等相关信息,并不会被自动地、高效地运用于人们的互动交流中。也就是说,必须参与心智理论的进程。真正自由的东西,要能够质疑那些改变它们的基本驱动力。
事实上,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很多“规矩”、“礼节”,就是人们将复杂的高阶心智理论规律“降阶化”的结果,使得更多人无须去理解规矩形成背后复杂的人际博弈互动和原理,而只需要掌握像“这种时候微笑就可以了”等等简单可操作的规则,就可以降低沟通成本,维持社会人际关系的正常秩序。这也是为什么在更倾向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社会中,以及人际关系更加复杂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中,总是有更多、更复杂的规矩和礼节。包括时下种种教人提高“情商”、“人际关系”的速成书籍,也可以说是对这一类内容的归纳和演进。
o,跟生活玩,别太认真了,祝大家玩得开心啊。
《影响力(珍藏版)》读后感(二):影响力
说服艺术六大因素:
一、互惠:在请求中,要想从对方那得到好处,先主动给与好处,发人情债;在谈判中,要想达到自己的索取目标,采用撤退原理(舍大取中)。例子:商家的免费品尝、试用;卖家先提价后降价;房产中介先带看高价差房后看较低价好房;先引导买贵重物品后推荐小部件商品。
二、承诺和一致:希望对方做什么,让对方做出承诺,可以是登门槛的方式(先让对方做出小承诺形成新的自我形象,再做大承诺);或是根据公开、主动、付出努力和内心四个条件让对方做出有效的承诺。承诺和一致的机制在于一旦一个人做出了某个承诺,他就会形成新的自我形象,对于那些出于单一外在动力而做的承诺,他会建立一套自圆其说系统给自己做出的承诺增加理由,从而按照一致的天性为保持那样的形象继续做出相同甚至进一步的行为。即使曾经的单一动力消失了,也不会影响他们继续保持一致。例子:想要对方成为什么样的人,用相应的品质适当夸赞他;团体的宣誓等仪式;签署书面的公开声明;通过先让对方帮小忙后请求帮大忙;教育孩子不要做某事尽可能避免给与惩罚的压力而是让其出于内心而不是害怕惩罚去接受。
三、社会认同: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会更倾向于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为做出反应,导致一种多元无知状态。维特效应指的是根据和自己处在相似状况的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例子:紧急求助时不要跑去人太多的地方,且要明确指定请求帮助的对象,消除不确定状态;爆炸性自杀新闻出现后的三四天谨慎选择出行方式,因为自杀率会增加。
四、喜好:基于社会纽带和无穷链机制。影响因素包括外表、相似性、恭维、合作性接触、条件反射关联。人们对外表更有魅力、与自己更相似(性格爱好出身等)、说自己好话、频繁愉快的接触或为了共同目标合作、与其他积极事物相关联的人更易于顺从。例子:中巴友谊靠印度;民族团结靠鬼子;一起吃饭增进感情。
五、权威:包括头衔、衣着、身份标志三大因素。例子:牙膏广告让医生代言、专家显得更高大、在豪华车后等待更有耐心。
六、稀缺:物以稀为贵,基于普遍的逆反心理(对自由、资源限制的反抗)。例子:父母反抗情侣感情更好、不让看偏偏要看一眼、饥饿营销。
生活在如今庞大复杂的时代,自动反应机制在大部分情况下有助于我们免去不必要的分析思考,做出高效的判断和决定,但也常常会被其他人利用以谋取利益。要避免上面因素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关键在于摆脱思维定势,理性分析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不是有人在刻意操控?
《影响力(珍藏版)》读后感(三):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在书架中找某一本书时突然发现了这本书,好奇怪自己是什么时候买的,这本书最近在各网上书店中经常占据排行榜的前10位,所以一看到它时马上就将它从书架上恭迎出来,并优先加急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看完了之后紧接着就安排了它。自从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我感觉我阅读进入了一种小心翼翼的状态,首先,不能摸到什么书都读,要有选择,要读“提升我能力的书”;其次,读的时候不能再一目十行了,要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上所说的提4个问题,要思考,否则只是吸收了一些信息而已。所以,阅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就像听了一位老人的教诲一样,虽然觉得再也没有以前那种随心所欲阅读书的自由感觉,但觉得该听的还是要听,该学的还是要学,自己应该保持一种看完了要考试的那种学习状态。
这本书的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至少,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各种影响我们心理的营销方法,有的营销方法会让你觉得帮你解决了大问题,特别是面对各种复杂的商品或信息时帮你尽快做出选择,这时你会心存感激,正如作者在文中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极端复杂的环境中,为了对付它,我们需要捷径。。。。。。哪怕是短短一天当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一,我们也不可能把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辨识出来”,而“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所以,你需要得到有效的帮助;而有的方法会让你觉得自己被别人利用了而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这本书就是描述这些营销方法的,让你能立刻识别出来并最好能避免受骗上当。
书中先是描述理论,再辅以许多实例,所以内容其实很浅显,不需要使劲思考就能明白各种影响的方法。但是虽然看完了这些各种心理手段,我觉得却不一定能很好地避免,因为大部分人都经常不知不觉地就被利用了,买完商品之后才会醒悟过来,然后下一次再犯。因为我想,如果人人都能一直保持理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尽管你明白,你可能还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人情而不得不投降。
详见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29834119875033&mod=zwenzhang
撰文 刘 萍
《影响力(珍藏版)》读后感(四):防骗指南——《影响力》
前段时间中年失业引起热烈讨论,导致我极度焦虑,恨不得迅速变成掌握各种技能的大神,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苟且的活下去。所以,我决定再学习些技能,做好随时失业再就业的准备。市面上那么多下班后自我学习的课程,刷的我眼花缭乱。我都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学些啥呢,突然出现了一个免费XX培训班。哟呵,这个好,先进去看看,不喜欢也没事,反正不用钱啊。没成想啊,进班之后,套路就开始了。
先是班主任出现了,与大家讲某某方面的概念及思维逻辑,接着列出数据对比,放出“你现在不学习就被别人甩八条街啦”的急迫感,让我心惊不已,觉得自己非得学习不可了,要不然活不下去了。接着班主任分享自己的奋斗经历,励志的不得了。从与我极其相似的平凡人,通过学习成长为现在有啥啥成就的人。这让我瞬间觉得,他原来是和我一样的状况,甚至还不如我呢,那要是我现在开始学习,我也可以成为大神啊。于是热情暴增,对班主任好感也直线上升。一番热烈的赞叹羡慕表决心之后,班主任说,大家这么热情,他去找领导勉强要了几张优惠券,可供大家继续学习。但是优惠券数额比较少,先到先得。这时候我还是有些清醒的。结果嘞,班里居然有人已经买了,班主任接着宣布优惠卷的张数,那是蹭蹭往下掉,班主任还会说,最后期限就快到啦,之后就没有优惠券咯。看得我是紧张不已,心想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瞬间觉得这个课程好极了,价值巨大。各位看官,你看这时我脑子就不清醒了,心态已经变成非得到不可了。其实,我对这个课程内容没有什么兴趣,对我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完全在狂热的状态下,报了一门不知所谓的课程。交了费用之后,冷静反思了一下,哇哦,我开始反胃,这是提醒我,被套路了。
《日瓦戈医生》中讲,任何个人的独自活动,都是清醒而目的明确的,然而一旦被生活的洪流汇聚在一起,就变得混沌不清。身处社会,就会受到环境和周围人员的各种影响,而这些影响会让我们做出令自己都大吃一惊的决定。
这是为啥呢?
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一书中揭示了原因。
书中提及了影响力的六大原理,包括互惠,一致性和承诺,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
这次被套路的过程,原理用在哪里:
免费赠送课程,吸引我这样贪小便宜的人,互惠原理开始起效。偿还心理,如果这个免费的东西带来一些实质上的收获,个人会有负债感,觉着自己应该付出一些什么来回报。之后呢,班主任的故事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受人喜爱的一个形象。这个好处就是,我们在心理上对其有亲近感,愿意相信他,相信他推介的东西,至少不排斥。优惠券份额,这就是典型的数量加期限造成稀缺的态势,增加了课程在我们眼里的重要性。而且他在班里会填一个调查表,问你会不会继续参加以后的课程,如果填了继续参加,那么在出现这个优惠之后,你就会出于承诺,做出符合自己承诺的行为,达到一致性。
那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套路呢?从《影响力》书中的应对总结,不难发现,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能够清醒独立的思考。
比如,开始寻找课程时,就应该明确自己的方向,而不是盲目搜索。对“免费”保持一定的戒心。在感觉某件事物“非要不可”的时候,暂时脱离当前环境,呼吸下新鲜空气再回头看看是否还是一样的念头。
如果被影响了,最终还是被套路了,我们就需要复盘,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套路,哪里不够清醒?以期望自己以后不要踩在同一个坑上。
多看书,多被套路,估计就能防住了。
《影响力(珍藏版)》读后感(五):影响力总结
第一章:影响力的武器
1. 找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一个理由(理由前加因为),成功的概率会更高。
那怕这理由说不通,发挥作用的在“理由”前的“因为”。如:因为时间有点赶,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
2. 价格贵=东西好。
对不懂的东西更是如此,如认为贵的珠宝比较好
3. 对比原理。
基于先前发生事件的性质,相同的东西会显得极为不同。
售货员会给想买西服和毛衣的顾客先看西服,因为接下来买毛衣的价格和西服一比,显得不高。这里西服和毛衣是相同性质的。
第二章:互惠
1. 正是因为有了互惠体系,人类才成为人类。有人违背它,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会受到社会的嘲笑。
2. 接受了别人的东西或礼物,你就会更有可能答应他的请求。
3. 免费样品或免费试吃会让消费者产生亏欠感,亏欠感让人觉得不舒服,要求我们尽快将之消除,就会增加购买可能。
4. 即使我们没有主动请别人给我们帮忙,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就算是不请自来的好处或礼物,只要接下了,就会让人产生亏欠感。
5. 有人对我们让了步,我们便觉得有义务退让一步。
先提出一个大要求(别人很大可能拒绝的,但不要极端),等别人拒绝后,再提出你真正的要求。
第三章:承诺与一致
1.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作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去做。
如赛马的人只要一下注,他们对自己所选之马获胜的信心立刻大增。
2. 承诺是关键。让对方说出或写出你希望对方做的事,并让更多的人知道对方的作出的承诺。
如电话销售开场白“今晚你感觉如何”,一来显示亲切,二来对方客套回答“挺好的”,这以后你提要求就容易得多了。
3. 以小要求让对方作出承诺,再提出大要求。
如要在业主门前立一块安全驾驶的警示牌,可先让业主答应有关安全驾驶的小要求。
4. 承诺最好的效果是当事人积极,公开,经过一番努力后自由选择的。
5. 让人们把承诺自己写到纸上。
如销售公司要销售人员把销售目标写到纸上,建立起对这些目标的承诺感。人们也相信自己亲手写下的东西。
6. 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用纸写下书面声明因为容易公之于众。
如一个人减肥多半经不住诱惑,而写下减肥目标,拿给身边的人看,压力会大,成功机会也大。戒烟也是如此道理。
7. 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
如安排复杂困难的入会仪式,会使得自己加入的的团体更有价值,更有吸引力。又如严格的新兵训练营。
8. 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
所以对于我们希望孩子真心相信的事情,绝不能靠贿赂或威胁让他们去做。(不能让他们找借口是因为你的威胁才这样做,逃避责任)
9. 人一旦做出选择或承诺,就会自己找出其他理由来支持这个选择,即使一开始作出这个选择的理由没了。
10. 先给人一个甜头,诱使人作出购买决定,而后巧妙取消这个甜头。大部分客户还是会购买的。
第四章:社会认同
1. 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看见别人正在做,就觉得一种行为是恰当的。(认为别人都在做的事情肯定错不了)
2. 人们在不确定时,更容易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该怎么做。
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含糊不清时,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3. 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
4. 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状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
他们不帮忙,不是因为无情,而是无法确定紧急情况真的存在,也无法确定是否需要自己帮忙。
5. 自杀新闻出现后,自杀人数(事故)也会增加
知道别人自杀之后,一大批人觉得,对自己来说,自杀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也就是模仿自杀。
第五章:喜好
1. 我们会给一些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特点,如:善良,有才华,聪明诚实等等。
2. 打扮是否得体比工作资历占的比重更大。
3. 长得好看的人更招人喜欢,更有说服力,更容易得到帮助。
4. 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如:衣着,个性,观点,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的相似。
5. 我们总会相信别人的赞美之词,喜欢那些擅长说好话的人,听别人恭维奉承。
6. 合作是导致好感的强力因素。
设计一种环境,要是继续竞争,每个人的利益就都会受损,只有合作才对大家都有好处。
7. 人总是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那怕报信人跟坏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
正面关联:如汽车广告站着漂亮女模,男性普遍觉得汽车更快更好。把产品跟名人联系在一起。
显然,要想得到他人的好感,必须把自己跟积极的事(好消息)联系起来,躲开消极的事(坏消息)。
8. 人们对就餐期间接触到的人或事更为喜爱。
9. 人们会公开吹嘘与其他成功者的关系,也会避免跟失败者搭上关系。
第六章:权威
1. 在权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几乎愿意干任何事情。
如德国纳粹杀害无辜人民。护士一概照做医生的指示(不管错误是多么明显)
2. 从小开始,服从权威(老师,家长等)总能带给我们好处,所以很多时候,那怕权威人物说的毫无道理,我们也会照着做。
3. 制药公司广告会请人扮演医生,宣传产品。
4. 头衔越显赫(即使是假冒的),越让别人觉得更高大,顺从。
5. 体格与地位之间存在联系。故此,人们大多数穿增高鞋。
6. 得体衣着打扮能唤起陌生人的尊重与顺从。
如剪裁合体的西服,警服。
7. 昂贵的珠宝,汽车等类似的身份标志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第七章:稀缺
1.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越高。
如印错的人民币,能卖出好几十倍的价格。商家数量有限,只剩多少件或者最后期限的宣传。
2. 一旦短缺(或其他因素)妨碍我们获取某物,拥有它的自由受到限制,我们就会比从前更想得到它。
3. 独家消息最能说服人。
4. 给一点自由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对孩子的教育不要前后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