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曳航》是一本由三岛由纪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亲就是这个世界上的苍蝇。”(弑猫那一段很震撼就是短了一点。荣誉的味道当然是苦涩的,永远离开吧永远。太过中二了吧少年们,中二得我不忍卒读
●字裡行間充斥著對父權的反抗,戀母(?)登究其本質還是害怕失去母親的吧,毀滅龍二,可憐的龍二啊,被炮灰了。另外,小孩子犯起罪來一點不比成年人“遜色”好嗎。真令人毛骨悚然。(三島的文字讓人上癮)
●少年与父权世界的决绝抵抗。为了不让心中创造出的英雄被世界腐化殆尽,甘愿亲手将其毁灭。龙二是这场战役的牺牲品,从摇晃的船上回归地面,却未曾想到,地面也是这般的令人目眩。临近终了,才明白为何叫“午后曳航”。结局黝黯,透露出无限死亡的甘美和冷涩。登那一闪而过的悲悯和幼猫的血,头领故作姿态的讨论世界的构成,很难想象这是14岁的少年们,癫狂的中二,早熟中的幼稚,不动声色的残忍,真实又遥远。
●真正的危险是生存本身,它可以于每个瞬间把存在解体并还原到原来的无秩序状态。这话由13岁少年说出未免违和,但三岛自己早熟且畏惧死亡,所以才在重压之下吐露真心。龙二就是他自己太阳与铁的化身,尽尝苦涩荣耀,退避到虚无的日常中与过往纠缠拉锯。同时登也是三岛,典型的自杀循环,止于不得不止处
●荣耀的味道是苦的,太三岛了
●爱死了
[夏] 龙二与房子只相处了两夜,就拥有了无法分离的情感。在海的气息里,龙二逐渐对于家,对房子产生了情感,而先前自己手中的二百万日元都似乎什么都算不上了。 感觉一直在乎着的是登的心理状态。原本将龙二认为是自己的英雄,不愿意受到其他伙伴的嘲笑而死死维护着尊严,不惜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一只猫。在一点点孩子心中所认为的小事发生之后,反而列出了三条龙二的坏处。很真实,登只是以一个普通孩子的思维在思考而已,尚且如此。 龙二乘着船离开了,却将大海拉进了读者的心。 [冬] 龙二要和房子结婚了,可是登却越来越讨厌龙二,龙二身上的陆地的奇怪味道对于这个以大海为圣地的孩子来说极其厌恶。属于登的小团很怪诞,但同时又是一种孩子的应有的想法,尽管可能有些许偏激。 所以,趁着自己都还未满十四岁而杀掉龙二,这种事情很正常了吧?对结尾处的描写叹服。龙二在幻想中的海中死去,登依旧胆怯,彷徨。 可结局已然如此。 大海与陆地,大人与孩子。 所以,生活里藏着的是什么?
《午后曳航》读后感(二):?
今年16,在书中,我正处在与主角一样即将脱离未成年保护法的年龄。这种类型的书太难用语言去表达感受,好像读到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读到。书中的登和龙二都是三岛,一个对男性魅力,威武,勇猛充满向往,一个对自由与思考无比渴望。在书中,三岛将自己的生命哲学(关于毁灭与存在的探究)与对父亲这一角色的态度进行展示,觉得自己和三岛的看法大致相同。我的父亲在我出生几个月后就离开我,去了德国。直到我四岁那年才回来。一直到他回来,他和我相处的时间也少之又少,我从小就在母亲与奶奶这两个女性角色之间辗转。也许这就让我形成了和三岛一样的对父亲的看法,将他所有的好都视为多余,对父亲这一角色感到恶心,这也许也让我拥有了一些女性化的特质。我的父亲有一次问我为什么这么讨厌他。我说,可能是在我几岁时你不在我身边吧。可是他笑到,三四岁的小孩子懂什么。难道那时的我真的不懂,真的没有意识吗?也许我已经忘记了那时的感受,记不清了。
也许有有一天,我也会想登一样,一起去下地狱啊!
2019.2.24读完
《午后曳航》读后感(三):为了不让自己对自己不断失望.杀了它.
午后曳航-三岛由纪夫
故事有两条主线.
其一,十三岁的少年登.父亲早逝.母亲房子认识了船员龙二.登视龙二为英雄.视龙二的船员生活为梦想.与此同时他还和一群同龄的男孩厮混.一起嘲笑成年人分享对父亲的憎恶.以虐猫杀猫等行为“训练”自己的冷漠和残酷.龙二偶尔的“平凡”都成为登恨他的理由.特别是龙二决定不再出海留在陆地与登的妈妈结婚,并以“父亲”的身份显出平庸和慈爱的时候彻底击碎了登的梦想.登于是联合其他伙伴一起杀死了龙二. “这一切决不允许遭到毁坏!”
其二, 三十三岁的船员龙二,厌恶庸俗的话题和巩固的人际关系.“对死亡的向往.远方的荣耀和远方的死亡". 自由不羁.“我也是一个可以永远离去的人".遇到登的母亲房子后,对航海生活产生厌倦决定在陆地定居.开始学习怎样做生意和做父亲. “他甚至已被危险的死亡拒之于门外.荣耀更是不自待言.感情的恶劣陶醉;彻骨的悲哀;华丽的别离,南方太阳的别名-大义的呼声;女人们值得赞许的泪水;总是折磨内心的郁黯的憧憬;把自己逼迫到男子汉极致的沉重而甘美的力量···一切皆已终焉". “龙二差不多就要开始后悔了".被登和一群少年谋杀.
三岛由纪夫以极端的方式表现了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那段最有名的那句话:“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埃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登是龙二的过去.龙二是登的未来. “他们从中感觉到了自己共同梦幻的归宿以及令人生厌的未来.或许这个世上到头来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
令人生厌的可预见的未来,和令人生厌的可预见的自己.为了不让自己对自己不断失望.杀了它.
《午后曳航》读后感(四):叛逆、死亡与美学
三岛由纪夫的作品,最为明显的主题之一便是极端。这种极端是危险的另一种形式,对死亡有着莫名的憧憬和眷恋。同时又是叛逆的、桀骜不驯的,仿佛具有毁灭一切的力量,又绝不进行重建的决绝信念。
这种极端又是双向的,从一个极端划向另一个极端,从鲜血到鲜花,从剑戟到烟火。具体而言,从《忧国》到《潮骚》,从《午后曳航》的“夏”到《午后曳航》的“冬”。
电影中有暴力美学这一形式,吴宇森、昆汀·塔伦蒂诺、罗伯特·罗德里格玆都是这种美学风格的拥趸。文学上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也有这种美学,“物哀”在其作品中极少出现,反而是无处不在的“人哀”。死亡是一个横行肆虐的暴风眼漩涡,吸附一切,包容一切。就连三岛由纪夫本人,也选择了剖腹这一极端的自杀方式。
登渴望大海,喜欢轮船,故而对冢崎龙二产生崇拜感。又因现实生活中龙二的种种表现,与大海的男人难以相容,便与小伙伴合谋,打算将其杀害。
文学中充满断语,断语中渗透着极端,但又不可能用定理去证明一种情感的诞生与消失,用公式去推荐一件事情的逻辑与发展。“在梦幻里,荣耀、死亡和女人总是三位一体。但是,得到女人以后,剩余的两个却离开自己,奔向了大海的彼方。”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就拥有这种美感。
《午后曳航》中的另一个主题是少年之恶。头领拿出六法全书找出他们杀人不违法、不有责的法条:“刑法第四十一条,十四岁未满者的行为不受法律制裁。”联想到前段时间大连一名11岁女孩被13岁男孩杀害一事,男孩是明知14岁以下不构成杀人罪的。《午后曳航》中的这一段讨论值得我们反思:
“这大体就是我们的父辈,以及他们所相信的那个虚构的社会为我们制定的法律。对这一点,我认为应该感谢他们。这是大人们对我们抱有幻想的表现,同时也是他们无法实现梦想的表现。大人们不仅仅是自己绑住了自己,还认为我们也同样无所作为。多亏了他们的这种粗心大意,我们才可以在这里窥望到一小片蓝天,一小片绝对自由的天地。说来这是大人们创作的一个童话。但他们却创作了一个极其危险的童话。”
《午后曳航》读后感(五):关于《午后曳航》
三岛再一次把男性肉体美的描写嵌入了全篇的主题之中。
龙二对荣耀的追求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他总是把荣耀与死亡并列提及,作为和平年代商船的船员,壮烈的死亡的唯一途径恐怕就是海难,但三岛没有这样安排。如果这样安排,或许太俗套,也无法体现龙二内心没有彻底和解的矛盾。
这种对荣耀的追求隐含着一种自杀倾向,有点像二战时日本的神风敢死队,把年轻健美的肉体献祭给天空与海洋。这是一种极致的武士和骑士精神的体现:男性肉体美一定要为崇高的牺牲服务,这种牺牲暂时无法实现,没有关系,渴望与追求牺牲的姿态一定要做出来。
三岛在创作一尊男性美的雕塑。
龙二是一个纯粹属于海洋的男人,他没有任何牵挂,也主动避免与陆地有任何联系,可他反而比任何成家的船员更家多愁善感。因为他虽然没有献出生命,但这种与陆地的脱离性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牺牲,出航就是没有终局和意义的远征。龙二鄙视其他船员的生活性,因为他是靠感觉而非现实生存的,他活在一种个人的激情中,一种英雄主义的虚无。所以在房子普通的住宅中他总是会产生一种非现实感,这其实是一种“晕船”。
龙二的结婚是对这种男性精神的背叛。
龙二产生这种精神动力的根源与悲惨的家庭历史有关,因此他的这种死亡渴望并不纯粹。他面对房子时不能心口一致就是证明。所以他会被房子这个代表陆地一切美好的纯粹陆地性女人俘虏。
登这六个孩子(像俄国文学中的“小组”?)是少年版的龙二,沉溺于愤世嫉俗与英雄主义的虚无主义者。不同之处是他们的生活很优渥,所以他们对社会本质的鄙视带有空想的偏见。
十几岁少年的内心虚无与思想畸形,我经历过,我能理解,但是人总会长大,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少年时代,因此这六个孩子的思想,在年长的人看来只是一种自私的幼稚。
当然三岛的安排很极端,这几个少年成熟、偏激得可怕,根本不像十三岁。
他们渴望英雄般的父亲,但英雄与父亲的属性是矛盾的,所以龙二令他们失望是必然的。
他们咒骂着父亲的粗鄙、龙二初为人父的笨拙,可他们又怎么会理解父亲这一角色所代表的情感的复杂呢?
六个孩子与龙二都是男性权力的崇拜者,他们渴望的是支配感。
龙二渴望荣耀、死亡与女人的三位一体,便是这样。但龙二的蜕变在于他放弃了追求极端。如果不是六个同样思想的孩子硬把他拽回海里,他即将彻底告别虚无。
六个孩子具有杀人犯特有的偏执:如果被美感背叛,那么就毁灭美。
龙二肉体美的毁灭一如金阁寺被焚毁。
但毁灭之后留下的是什么呢?小说戛然而止。
这是比海难窝囊百倍的死亡。
与《金阁寺》不同,我想留下的恐怕只有苦涩,可惜毫无荣耀可言,就像《你好,忧愁》。
记忆是不可靠的,每每因此怀疑读书的意义。很有必要重读《金阁寺》、南泉斩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