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是一本由[美]马里乌斯·詹逊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历史选中的龙马
●坂本龙马,可以说是真正历史意义上的完美偶像了,连死都诠释了何谓维新志士的死。无死角的传奇。
●坂本龙马真的是被时代选中的人。他的性格,从尚武到理性,也正是日本在那个年代的过度。用我们社会主义的思修课上的一句话来评价就是:把追求人生价值同追求社会价值完美结合起来了。尽管很遗憾,我们的近代历史上似乎并没有龙马式的人物。
●可以说是“土佐视角的明治维新”,坂本龙马和中冈慎太郎的经历固然是主线,山内容堂作为藩主在处理内外危机时的表现也得到了作者的关注和称赞,同时也兼顾了武市半平太、后藤象二郎、板垣退助、佐佐木高行等土佐志士,最后一章通过维新后的土佐“以小见大”阐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社会动荡,篇尾的参考资料和来源说明更显作者著书制学的认真严谨。
●日本第一个穿皮靴、和妻子新婚度蜜月的丈夫;手持武士刀和左轮手枪的侠士(寺田屋事件里就算用了枪也有些狼狈);受教育程度不算高、给姐姐写信时无比幽默也常夹杂土话俚语的可爱武士。可能是《银魂》看多了,以前一直把坂本龙马当做一个具有超前现代意识、放眼世界的商人。詹森这本书还是回归坂本龙马作为中下级武士的阶级本性,以此为起点讲述他的成长历程,讲述在他身上体现出传统与维新自然承接的一面。PS:我一直想当然地以为“明治维新”的英译是The Meiji Revolution,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才知道是The Meiji Restoration,是因为明治维新的“大政奉还”是从幕府手里的权力夺来还给天皇、恢复天皇领导权力和地位,所以用Restoration?
●1、改革不是问题,问题是改革的受益人是谁,如果这个人不是我,那就算我真的支持改革,又何必去得罪那些保守派呢? 2、“中二”精神贯穿于日本民族的血液之中,理想主义,坚定,高傲,洒脱,“侠义与醉狂”是成为英雄人物的必要条件,但如果你想真的英雄到最后,那最好早日回归理性。 3、“民主只是手段,国家富强才是目的”这是一种炮灰式民主主义,它看重的不是人民主权,而是社会动员能力。 4、那有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在东亚历史中,政治家是男一号,知识分子是男二号,至于资本家,那都是为了革命理想燃烧钱袋子的工具人。 5、你连做先烈的觉悟都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做先驱?
●因为对日本史的了解有限所以细节上读起来相当吃力,但是总体上非常有启发性。政治环境和社会能量的互动仍然是核心主题,下层武士在维新进程中身份与自我认同的转变基本上就是日本变革的缩影。
●考虑到原著的成书年代,詹逊之洞见确实令人佩服。应该会写一篇充满#私货#的书评......吧
《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读后感(一):迎风破浪、追求理想的志士
最早认识龙马还是在看大河剧:龙马传。音乐BGM配上福山雅治看起来非常有气魄,相比之下龙马相片上的本人却非常普通。突然想起周星驰的大内密探零零发:什么大侠,以貌取人不过是市井小市民的想象罢了。
龙马本人家庭还是比较富裕的,家里成员也比较多。金钱自由、家庭宽松让他能自由的发挥想象,追寻理想的基础。
打动我的反而是最后在新政府人员提交名单里并没有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什么样的境界?明明为倒幕、新政府的建立做了那么大的贡献。
我想,他应该是想带着他的船队去全世界,开拓贸易。
《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读后感(二):英雄?志士?商人?思想家?自由主义者?
都是他, 一个普通的维新志士、成功的商人和雄藩间的联络人。真实的他,只是一个有想法有行动力的人。相比他在日本历史上的留下的脚印,我最喜欢的却是他的自由主义精神。心灵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欲望的自由,心无旁骛的为自己的信念一往无前。这样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只是,现在的中国,这样的人还有吗?他们都在哪里?
只有解除心灵的束缚才能达到思想的自由,而解除心灵的束缚首先就是解除欲望对自己的控制。什么时候,我们的周围,才不会充满各种权,钱,名,利,成功的欲望,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自由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没有束缚。
书本翻译准确,完整。 文字流畅,明白易懂。大荐。
《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读后感(三):一个日本武士与一部幕末史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很多仁人志士付出了巨大代价。坂本龙马就是其中一个传奇。他的特别不仅在于鲜明的个性、跌宕的经历,还因为在他逝后绵绵涌现的日本民众对他的崇仰之情,文学小说、影视作品、民间传说纷纷把他塑造成为“男神”。为什么坂本龙马具有如此魔力?他在明治维新里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美国日本史研究学者马里乌斯·詹逊的这部《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并不能简单地归为坂本龙马的个人传记,而应该当作以坂本龙马串连的群体与幕末历史的交织图像。坂本龙马在整部作品里所占的笔墨份额并不太多,在他正式出场之前,他的名字只是约略被提起,全书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用来描述19世纪中叶日本的政局、社会生活,尤其土佐、长州、水户、萨摩等几个大藩面对西方的反应。
从历史来看,现代化首先是西方社会进化的结果,它起初主要发生在欧洲和美洲,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西方殖民扩张的欲望和西方化的冲击迅速且强烈地影响到了世界各地,在这一时期,日本与中国面临相似的处境,日本锁国的程度甚至比中国还要严苛。而发生在1854年美国军舰登陆江户的“黑船来航”事件与随后签订的条约,直接打开了日本久闭的门户,也让执掌政权的德川幕府的虚弱与无能暴露无遗。
历史走到了关键点,日本必须争取生存的机会,建设更有凝聚力的领导集体。作品一方面讲述了土佐藩大名山内容堂等勤王党领袖的活动,另一方面就是坂本龙马与他的伙伴们的民间激进活动。另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约翰·霍尔在他所著的《日本史》里做过统计,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是来自有反对德川家传统的西部外藩的年轻人,他们特别年轻,大多数人到1868年也不过三十出头,几乎都是在武士阶层的下层成长起来的。本书作者也特意解释,1860年代的激进分子称自己为“志士”,即“志向高尚的人”,他们追求的最高品质是忠诚,不惜赴汤蹈火甚至牺牲生命,因此刺杀事件频发,恐怖气氛笼罩全岛。
若要理解坂本龙马等志士的行为,就必须理解构成他们思想的伦理价值观。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家教义是他们的道德渊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他们的实践准则,另一方面,18世纪后半叶“兰学”(荷兰曾是日本人最熟悉的西方国家)的兴起带来了西洋信息的流播,这批年轻人成为传统与新潮的结合体,“开国”与“攘夷”这两种看上去矛盾的思想奇妙地融合为坚持尊皇抗击外敌保卫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潮。
作为没有继承权的土佐乡绅家庭次子,闯荡江湖建功立业是命定的方向。坂本龙马有知识教养,性格叛逆,好武斗狠,乐观风趣,结交甚广,上层精英和中下层武士都视他为友,且他不爱钱财,一心只求大义,多次出生入死,爱情与私生活也很浪漫,最后在维新刚刚取得胜利之时不幸死于暗杀,血溅旅舍,墙上挂轴的点点红艳恰如凋零的樱花,符合日本物哀美学,成就完美志士的形象。日本人对他的故事百听不厌,国民作家司马辽太郎的小说更是把他推为人人皆知的明星。正如作者所言,“坂本成为民族英雄的经过,生动地展示了现代日本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这种精神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因为它需要时间以及在国家建构中的艰巨任务中的成功。”
所以,本书并不以坂本开始,也不以坂本结束。坂本龙马死后还有一章,叫“土佐的维新”。这一章几乎都是纯理论分析,是全书的思维总结与作者历史观的明确。作者梳理并再次强调“对西方反应的几个阶段”,作者说,坂本对西方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年轻人简单纯粹的愤怒到成气候的筹划直至进入领导阶层,坂本是他这一代人走得更远也更快的。此外,坂本还很有政治头脑和商业天赋,他的朋友与属下后来有不少人成了20世纪的政坛名人或私企巨亨。幕府统治与武士阶层没落了,但明治维新掀开了现代化的帷幕……
《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读后感(四):私人日本历史阅读之旅
因为不能写豆瓣日记了,所以我把书评这里当日记用了。以下内容和本书阅读关系度大概在30%左右,不喜勿看。
我的日本历史阅读之旅开始与2018年在上海书展买到的一本料理的故事, 原本以为这书是讲怎么作日本料理以及相关的故事(类似怎么作便当那个系列丛书)结果发现是从食物的进入日本餐桌的时间和地点方面谈了如今日本人的餐桌上的各种食物的来源。看的过程可以说是很艰难,因为在那个时候我没有去过日本,也对日本历史一无所知,更加不知道日本列岛的分布情况。所以薄薄的一本书花了很长时间才看完。
这是一个开端。
然后我看日本新中产阶级, 这书谈的是二战以后,日本社会的变迁,这本书结构非常清晰,研究思路看目录就能看出来,我不是社会学/人类学学者,但是仍然感觉这是一本研究范围相对毕竟窄但是对主题研究地比较深入的一本书。新中产阶级从研究范围定义到形成,到对社会的影响,方方面面都谈到了。
看完这本之后,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让日本人能够想要成为这样的中产?是什么让他们心甘情愿或者说安于(甚至是乐于)作一个螺丝钉?于是我决定了解一下日本形成的历史。
在豆瓣上仔细比较之后,选择了这本日本历史, 就像我在这本书的短评里写的,作者因为自己思想相对地“左”所以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更侧重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研究(后来我想明白,写通史总得有个落脚点)对于日本所有历史时期的切入都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不过作为通史确实也向人展开了一幅长长的画卷,让人看到这个岛国是怎么从奴隶社会(当时我国已经在封建社会了)一步步走到明治维新,又发动战争最后走到战后复苏的。从我一个入门水准的白丁来看,是一次知识的普及——一次性对大名,幕府,皇权之间的关系有了大概认知。也对日本社会形成的历史有了一点点了解。算是解开了上面的问题。
当然一个问题被解开的时候,新的问题就会产生,这本书之后的问题是,明治维新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维新这件事里哪个社会阶层发挥了作用?(或者说每个社会阶层都发挥了什么作用),为什么日本可以发生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
还是在豆瓣上,我找到了本书。如果说,日本新中产阶级是社会学巨著(傅高义研究方法和思路都很棒),那本书就当得起历史学巨著的名头,而且詹森本人(应该也有译者的功劳)对于故事的叙述能力真的太棒了。本书最最没有意思的部分是许知远的序,其他部分都超级精彩。
书一共九章,都是遵循从大背景开始介绍,落到坂本龙马具体故事,然后二者又相互结合这样的顺序。让读者看到了明治维新前后一个非常立体的日本社会。整个行文都非常的有戏剧性,但是如果足够细心你就可以发现作者在其中给出的一个个精彩的总结,比如:为什么武士阶层和他们的上级有矛盾却愿意加入勤王党效忠天皇?为什么庆喜将军因为退位而被人尊敬,等等。作为一个中国人,管中窥豹地明白了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军队对天皇的绝对效忠(或者说日本的军国主义)是从何而来。
但是仍然有疑问,正如作者在最后一章谈到的,明治和维新其实是两件事。权力中心离开幕府回归皇权,和维新的开展是两个分开的概念,于是新的阅读挑战也来了:
1.1869年之后到1920年代,日本在作什么?
2.日本的华族们,今何在?
3.日本的主流宗教是什么?如何成为主流宗教?
期待在新的阅读中找到答案。
《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读后感(五):最后的浪人
——读马里乌斯•詹森的《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
其实按照内容本书更适合叫做《明治维新中的土佐藩和坂本龙马》。因为一共九章的内容中,前两章和最后一章其实基本和坂本龙马无关。前两章讲的是坂本龙马所处时代日本国内(包括土佐藩在内)外的环境,及日本对以黑船来航为标志的西方列强入侵风险的反应。最后一章讲的是坂本龙马遇刺身亡之后,明治维新的继续(或者说事实上的开展),以及明治维新中土佐藩的变化。其它几章中也多次穿插了很多和坂本龙马无涉的其他明治维新人物活动的内容。
撇开书名的不恰当,其实本书这样的结构非常有道理,梳理了坂本龙马在明治维新中(或者明治维新的前夜中)的显著变化,从土佐藩一名下级武士的小儿子到最后的浪人,从攘夷到尊王,从倒幕到和幕,从以志士身份只知武力刺杀不同政见者到以一名来自第三藩的浪人的身份撮合了长州藩萨摩藩的联合,最后甚至献出了堪称明治维新核心内容的“船中八策”。
笔者开始了解坂本龙马其人始自阅读日人司马辽太郎所著的历史小说《坂本龙马》。在那本书中,坂本龙马承载了日人许多的期望,对他本人乃至对明治维新的期望,因此,在司马辽太郎的笔下,坂本龙马开朗豁达,剑术高超,结交甚广(从幕府的胜海舟到萨摩藩的西乡隆盛到长州藩的木户孝允),学习能力超强,执行力也超强,也算是半神一样的人物。他和睦仁天皇也许算是日人对明治维新期待的两面,一个是江湖之远,一个是庙堂之高,代表着从庶民到天皇勠力同心维新日本的努力。
从本书可以看出,以司马辽太郎为代表对坂本龙马的符号化,其实并不都是有完全道理的。最典型的就是坂本龙马在明治维新中最重要的两大功绩——撮合萨长联盟和撰写“船中八策”——都是在旁人特别是土佐藩的同仁的协助下完成的:前者比较显著的是中冈慎太郎,后者比较显著的是后藤象二郎。至于司马辽太郎所描绘的“坂本龙马是三菱商社的始创者” (因此他也是日本的大企业家)这一说法,本书的说法似乎更加合理一些——即他的土佐藩同胞岩崎弥太郎利用土佐藩投资的长崎和大阪商会创立了三菱。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是严肃的历史专著,因此没有太纠缠传主的私人生活,比如其姐乙女对其从小开始的教诲,比如其与其妻的浪漫,而是扎实地用文字描绘了天保改革之后的日本从上(天皇、幕府)到下(下级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的震荡——幕府、宫廷还是藩主是理所应当的效忠对象?是倒幕、佐幕还是公武合体?是攘夷还是师夷?是继续闭关锁国还是开国维新?……可能只有最下层的农民还置身事外——本书有个非常有趣的细节:当长州藩炮击外国军舰之时,“平民百姓从远处观看与外国人之间的战斗,后来还热心地帮助外国人装走作为战利品的大炮”(和晚清的天朝老百姓何其相似)。
正如本文的标题所点出的,处于日本大变革时代的下级武士如坂本龙马,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了脱离藩籍成为浪人,从效忠领主变成了效忠宫廷甚至是日本国本身(本书引用萨道义,说后藤象二郎对萨道义说“极端分子会走得更远,会废黜天皇”)。他们其实是最后的浪人,不仅是从身份上而言(因为明治维新废除了武士,自然也就没有浪人一说),而且是从精神上而言(因为在日本传统中的浪人很多其实仍然忠于领主,最著名的恐怕是赤穗事件中为主报仇的四十七浪人)。
同样的,将军是最后的将军,藩主是最后的藩主,武士也是最后的武士。哪怕是维新三杰中的西乡隆盛,最后还是因为理念不同,愤而起兵造反,结果兵败身亡,成了好莱坞电影《最后的武士》的制片题材。
说了这么多“最后”,是因为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仅是政治体制上,更多的是思想层面上。日本一跃成为和欧美强国并肩的列强之一,肇始于明治维新,从另一个角度看,日本差点被核弹灭国何尝不是始于明治维新。至于后来帝国军队中的动辄“下克上”或者政变,何尝不是始于明治维新甚至更前。本书的传主不仅和自己的同藩好友中冈慎太郎一起死于暗杀(而且直到今天,历史学者也没考证出真凶究竟是何人),脱藩的前期何尝不是眼中只有杀杀杀,直到暗杀胜海舟未果反而被他收服之后,才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明治维新在历史长河中到底对日本是一件开启了大好前景的幸事还是它的反面抑或两者兼有之,可能值得商榷。作为天朝人,与其继续在历史的纠结中艳羡“明治维新为何没有发生在天朝”,也许不如思考二十一世纪究竟能否成为天朝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