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1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随手翻翻就看完的短书,一开始我以为写的全是有关刺客的故事,哎,被开头的故事骗了!不过也算不赖,丰富了我很多对于春秋战国的认知。民族的青春,同样值得了解。
●这是《易中天中华史》第四卷,这也是我第二次看。易中天说从西周、东周到春秋是中华民族的少年时代,他在第三卷中已经讲述了这个时代的制度,又专门用一卷讲述这个时代的精神,书中体现出他对这个时代真诚的赞美——杀身成仁的刺客、追求真爱的情人、义无反顾的战士、忠贞不二的臣子、力挽狂澜的使节、人情味十足的鬼神。这本书大家不妨看看,其中易中天对《诗经》的翻译,也挺有趣儿的。
●年轻真好
●按不同身份来写使得每一章的主题清晰明了。无论是刺客,战士,人臣,使节,均有情,有义,有礼,有气。很浪漫。
●【易中天·中华史04】最水却是最有趣的一本,概念很好,讲的是活生生的小人物。有时候也觉得不可思议,这些传奇一般的角色,竟就是我们的祖先。而且,和我们的性格多半是一样的。
●quote:成为他人之臣,把名字写在简策上,叫"策名",其次要向人君敬献礼品,叫"委质"这两件事,表示以身相许,也表示一旦确立关系,就忠贞无二,永不变心。
●继上卷为我们描述中华文明的的身体养成后,作者试图在此卷中像我们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塑造。 读完后,我才发现,原来不止人的青春期美好。一个文明的青春期也是那么纯真。作者的笔下,中华文明的青春期是春秋时期。那时中华文明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天真无邪。有舍身求法的刺客,有把战争看作奥林匹克运动,充满仪式的诸侯…… 正如作者在结尾所说“从西周、东周到春秋,就是我们民族的少年时代。那时的人,是有着真性情、真血气的,因此有情有义,也敢爱敢恨。这才有杀身成仁的刺客,追求真爱的情人,义无反顾的战士,忠贞不贰的臣子,力挽狂澜的使节,以及人情味十足的鬼神。他们集体地表现出一个民族在她“发展得最完美地方”之永久的魅力和风采。” 本书中,作者也会进行中西文明的对比。并在“中华文明为何没有信仰”做了简要的解答。
●气节写得很好,明明在说历史,可是感觉说的有点可爱且口重着。(ps:那个谐音标注我喜欢!!)
从西周到春秋我们民族的少年时代,也曾有过那样的真性情真血气,舍生取义一死以报知己的刺客,追求真爱敢爱敢恨的情人,作战犹如竞技一般讲求规则与风度的战士,忠心耿耿无愧于君无愧于心的臣子,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慷慨从容的使节,以及具有着人情味的鬼神。通过多个历史事件为我们描绘了那时的民族性格,原来神州大地上也有过那样质朴与烂漫的精气神~
读书摘抄:
道德的判断从来就很容易遮蔽真相,做研究却要的是实事求是,不能感情用事。
有鬼神无宗教,有崇拜无信仰。这就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特点。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读后感(二):中华民族的少年时代
第三次读本书,讲的是我们民族的少年时代。易中天先生在后记里说“如果说本中华史第三卷《奠基者》描述了我们民族的‘身子骨’,那么本卷要展示的就是‘精气神’。”
易中天先生认为,从西周、东周到春秋,是我们民族的少年时代,他要讲的就是这个时代的“精气神”,其实本书内容主要讲的是春秋时代,大概因为春秋时代故事比较多吧。书里通过杀身成仁的刺客,追求真爱的情人,义无反顾的战士,忠贞不贰的臣子,力挽狂澜的使节,以及人情味十足的鬼神这六个代表来展示我们中华民族早期的风采,还是很有可读性的。
不足之处,一是刻意凑成每卷六章、每章六节的模式,肯定有削足适履的地方;二是书中写的感觉很乱,不知道为啥不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比如臣子一章,写的基本都是晋国从献公到文公这段时间的政变,按时间顺序写就挺好,结果非要先写中间,再写前面、后面。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读后感(三):民族的精神气儿
这一本更像本小说集,碎片化的叙事也让很多人不适应,这就不太像在讲史了,而是讲精神。
用后记中马克思谈论希腊艺术的一句话作为书评可能挺恰当,一个成年人并不可能在变回儿童,但儿童的天真不让他感到愉快吗?他不应该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是再现出来吗?
突然想起了许知远,一个焦虑的当代知识分子。突然觉得其实历史、文化、精神这些东西,与普罗大众其实无关,大众只活在当下。只有占少数的知识分子,才会去关心我们曾经有过什么,现在又丢下什么。哦,知识分子现在好像变成了一个贬义词。马东说,大众文化其实从不曾精致过。尽管现在识字率达到90%以上,但普罗大众依然活在当下,和每个时代的大多数区别不大。《青春志》里讲的真性情,也只是少数人有过啊!或者说,我们少数人曾经有过,后来大多数人都没有。尽管,大部分人知道。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读后感(四):本书的优点与不足
第三次读本书,讲的是我们民族的少年时代。易中天先生在后记里说“如果说本中华史第三卷《奠基者》描述了我们民族的‘身子骨’,那么本卷要展示的就是‘精气神’。”
易中天先生认为,从西周、东周到春秋,是我们民族的少年时代,他要讲的就是这个时代的“精气神”,其实本书内容主要讲的是春秋时代,大概因为春秋时代故事比较多吧。书里通过杀身成仁的刺客,追求真爱的情人,义无反顾的战士,忠贞不贰的臣子,力挽狂澜的使节,以及人情味十足的鬼神这六个代表来展示我们中华民族早期的风采,还是很有可读性的。
不足之处,一是刻意凑成每卷六章、每章六节的模式,肯定有削足适履的地方;二是书中写的感觉很乱,不知道为啥不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比如臣子一章,写的基本都是晋国从献公到文公这段时间的政变,按时间顺序写就挺好,结果非要先写中间,再写前面、后面。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读后感(五):青春不止阳光
讲了一些春秋战国的各色人物,好的居多,根据记载,也确实能反应当时的贵族精神,重礼重义,自由奔放,信守承诺,但那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除了有好人,也有与周王起冲突,自由奔放的郑庄公,将儿子炖了奉献给主公,重礼的易牙,信守承诺而鞭尸的伍子胥这些不断突破贵族精神底线的人,就文中的几个例子,刺客里面的聂政,也是政治黑暗的牺牲品,被刺杀的不一定是坏人,主谋的确是一个不怎么地的政客,在那个时代,不讲底线,突破原则的人,往往笑到最后。明显的就是宋襄公跟楚王的泓水之战,赢了道义,输了战争,破坏的行为主要发生都跟春秋四流氓(晋楚齐秦)相关,长时间,多事件结果是劣币驱除良币,礼崩乐坏了。
往事已隔千年,回望过去,我们依然会被当时的人的言行所感动,依然能看到,当时的人们,主要是公侯卿大夫士这些人,讲礼,重义,尚武,隔今天就是讲平等,互敬,诚信。
平民如何生活,涉及的比较少,也就是是郑卫之风,靡靡之音能反映当时人们思想还未受禁锢,自由奔放。